1、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班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学号:0807024201 姓名;张香 摘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目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节约发展、清洁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国情分析与国际竞争的视角,阐明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的根据;指出了城市在贯彻两项基本国策中的重要地位,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措施。关键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的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我国现在的资源现状:我国的资源现状很不乐观。从水资源来看,我国人均水量按1997 年人口计算仅2200m3/人
3、,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全国600 多个城市中,有400 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 多个,全国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 亿立方米。从土地资源看,我国人均耕地不1.5 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 ,并且每年还在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减少。国土资源部最新统计数据表明,最近7 年间,我国耕地总量已减少1亿亩,600 多个县市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警戒线0.8 亩以下。从矿产资源看,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 /2,其中主要矿产资源还不足1/2。1在资源严重不足的同时,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比较低。能源利用效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矿产资源总回收率等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
4、差距。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面临着严峻的资源形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必然的选择。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资源利用现状共同决定的。综上所述,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和高资源消耗的粗放、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保证生产要素的供给、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和资源的稀缺性上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唯一出路。由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资源的产等许多不同,我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许多方面都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有关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亟待建立和完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
5、会全面指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2 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从资源拥有量来看,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来看,我们走的是依靠高消耗资源、粗放式经营的经济发展之路,存在着高投入、低产出和浪费严重的现象。从目前资源需求情况来看,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能源和资源总需求将迅速
6、扩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因此,要缓解资源约束的矛盾,就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充分考虑资源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 我国的资源现状还有基本国情决定的。十年前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成员们,受托与联合国第38届大会,在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夫人的领导下,用了900天的时间,到世界各地实地考察,系统的研究了人类面临的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向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份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指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撑能力为基础,而环境问题也只有在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
7、3如何建设一个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呢?根据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选择一条与发达国家不同的资源组合方式,即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关键在于促进资源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单位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以缓解资源的供需矛盾。为了可持续的发展,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之路,就是理所当然、势所必然的选择。资源节约型社会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根本标志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它体现
8、了人类发展的现代理念。1、确立节约资源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 国家要加强在各个领域增长方式和全面节约管理。在组织编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中,都要把节约资源放在中心位置。政府要健全和完善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监管体系,制定鼓励节约使用资源的相应政策措施,完善法规标准,实行严格的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并强化节约资源工作的强制约束力。要抓紧研究制定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的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法规,制定资源高消耗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完善主要用能设备能效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制订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
9、大监督检查力度,对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资源综合利用等情况予以重点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企业和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整改,尽快实现由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型增长方式转变。2、要倡导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人们的消费方式对资源消耗有着很大的影响。我们的消费方式一定要从本国、本地区的消费环境出发,要考虑资源和生态可以承受的消费度。如果不顾国情,简单地模仿、攀比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方式,将会带来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调,甚至造成危害更大的污染灾害;反过来,只会降低消费质量。为此,应当选择如下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一是应当讲究日用消费品的质量、实用和耐用性,
10、尽量缩小一次性消费的范围。在全社会推广节能型、节水型的低度消耗资源的适度消费生活体系,减少高能耗、高原材料、高用水的消费。二是注意食品消费结构的合理化,保持中华民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在饮食结构上不宜不加区分地普遍提倡以动物型食品为主,膳食结构仍应以植物型食品为主或动植物并重。三是居住和出行方式的合理化。宜提倡相对集中的居住方式,发展公园、公共娱乐场所,不宜提倡分散居住和大量建造私人别墅、花园等。 3、 完善政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对企业积极引导和规范,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增效的高新技术产业,规范市场准入,建立项目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杜绝高消耗、高污染的项目进入,鼓励企业自主创新
11、,开发资源节约型技术,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技术,改革产品定价机制,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44、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科学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调节机制,形成合理的资源价格体系,用价格杠杆调节资源利用,改变因资源的低成本、非公开化造成的浪费。目前,我国一些重要资源短缺,其中有些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基本上是不可贸易产品,其市场价格本应较高才能产生节约使用的效果,但由于这些资源的使用成本严重偏低,导致了资源的粗放使用。同时,一些对环境资源有严重影响的企业,可以不支付它们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严重破坏。实现向资源节约型
12、增长方式转变,必须合理确定资源价格,使资源使用者付出应承担的社会成本,对自己浪费资源、破坏环境造成的后果承担经济责任,从而使节约使用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5、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要运用各种手段和舆论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宣传教育,以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要把宣传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常识结合起来。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进行绿色消费,优先购买经过生态设计或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以及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或多次使用所购买的物品。要把宣传重要
13、意义和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在宣传教育中发放介绍垃圾处理知识和再生利用常识的小册子,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废旧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工作。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做到以教育形式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长,以家长影响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工作的开展,还需从国家、城市和区域、企业与社区三个层而同时推进,城市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城市方面要贯彻国家的两项基本国策,落实上级政府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的任务与要求;同时要结合市情,制定规划,将节约和环保同城市社会发展各相关方面紧密结合,融入到城市发展、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日常工作,组织全市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市民具体实施。统筹系统规划的重要性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
14、工作的广覆盖、高渗透与大跨度的特点。首先要抓好城市规划这个龙头,以前瞻的眼光,科学确定城市规模与总体布局,使其与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地质构造等自然承载力相匹配,充分体现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同时加强规划管理,将国家有关节地、节能、节水等要求与重点推广的举措纳入控制性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真正发挥规划的引导、调控功能,决不能听任中外开发商牵着鼻子走,造成重大、甚至难以挽回的损害与浪费。从覆盖面看,它贯穿生产、建设、运输与流通,直至最终消费各环节;从节约对象看,它涉及到土地、水、能源、各种原材料等等;从工作环节看,包括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贯彻落实,技术支撑与技术
15、服务体系的建设,各种有代表性的示范工程和相关的制度建设(如能效标识制度、节能降耗产品认证制度,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工艺、技术与设备的强制性淘汰制度)等等。而上述节约、环保工作又需要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任务紧密结合、互动, 才能落实和城市产业结构、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相结合,对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步伐,实现结构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和城市产业与企业技术结构的升级相结合,淘汰落后工业窑炉,更新改造低效工业锅炉,充分利用工业余热余压,实现技术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排放;和城市产业布局调整、发展产业集群、推进循环经济相结合,实现投入品的减量化、再利用与资源化;和合理控制投资增长、
16、调整投资结构相结合,提高并严格执行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以及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按规定完成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评估审批,从源头上把好节能降耗减排关口;和科教兴市战略相结合,推进产、学、研相结合,为资源节约、保护环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抓紧与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相关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普及相关科技知识:和拓展就业领域、增加就业岗位相结合,发展、提升各种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水平,实现产业化,形成静脉产业链; 和倡导扶贫济困与发展社会慈善事业相结合,通过社区爱心超市等方式,使还有使用价值的被弃生活用品等循环利用,等等。 近几年 ,循环经济作为以物质循环和提高生态效率为特征的发展模式 ,在我国由
17、一个陌生的名词和一种虚的理念 ,迅速走向一个能实实在在地指导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和战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行而有效的途径。发展是硬道理 ,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目标模糊、发展方式不当引起的。5将资源节约、保护环境的各种成功经验在中小城市普遍推广,使越来越多的城市走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行列,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参考文献:1 李娜.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 中国科技信息, 2009,(13) . 2 张东明.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J. 江东论坛, 2006,(01) . 3 杨涛,罗必良.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及长效机制探讨J. 生态经济, 2006,(12)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 青海环境, 1995,(02)5 杜宜瑾.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J. 天津社会科学, 2005,(02)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