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2009年10月28日09:35 瞭望温家宝总理今年7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早些时候,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在公开场合透露,中宣部等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骨干文化企业培育规划”、“文化企业上市规划”、“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文化产业正在进入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2009年或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文化产业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发展优势及其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有发展潜力,越来越引起中央决策层的重视。然而在9年前的2000年,就“文化产业”
2、这一概念要不要写进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的决议,还有一番观点交锋。9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文化及文化产业的认识有了巨大的飞跃与转变。文化产业的发展正以其不可抗拒的态势和速度影响着中国的未来,这个10年前还未取得“合法身份”的产业,今天却以占据GDP2.6%的全新姿态示人,且每年以超过17%的速度在增长,2008年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文化产业所占当地GDP份额已经超过了5%。不过,如果仅仅以纯经济的视角来观察和估量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就过于狭窄和浅陋了。下一个十年,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给中国带来什么呢?在中央决策层的期待和战略意图当中,文化产业不但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经济结构
3、调整的着力点,还要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年初考察天津动漫企业时提出,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新增长点,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在长期研究文化产业的专家学者眼中,文化产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将极大地催生一批新生代的中国“创意阶层”,提升整个民族的原创能力。根植于中国古老而灿烂文化的文化产业,值得期待。中央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越来越清晰,就目前所采取的种种举措看,颇有“雷霆万钧之势”高层决策纲举目张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浦树柔 实习生唐春辉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权威专家表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极为重要的关
4、键时期,2009年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年。目前中央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思路越来越清晰,就目前所采取的种种举措看,颇有“雷霆万钧之势”。温家宝总理今年7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受访的多位专家对此作出评价:这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第一次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的规划,是指导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继钢铁、汽车、纺织等10大产业振兴规划后出台的国家第11个产业振兴与结构调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产业。高层对文化产业的青睐与重视,首先是缘于国家发展面临着工业化中后期的诸多困扰,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经济发展方
5、式粗放等。国际金融危机更是使中国的发展方式面临严峻的考验。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文化产业逆势而上,许多文化领域出现反经济周期现象,其特点和优势进一步凸显,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领导指出,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新增长点,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软实力,要抓紧研究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如何抓住机遇,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最敏感的文化产业学界同样对文化产业新一轮的振兴给予了积极的关注。6月底,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文化研究中心等五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释放大量新信息,诸多政界相关重要人士和学界著名
6、学者参加,规模之大,规格之高,近年来少见。据主办方介绍,本次论坛的“30人”不仅仅是“30个人”,也不仅仅是“这30个人”,“30人”更多的是一个符号,是一种象征,意在“抛砖引玉”,促进文化产业更深的变革与发展。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在论坛上发表演说时表示,从国家战略高度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宏观布局与规划,标志着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正从“自发”阶段向“自觉”阶段过渡。他还透露,中宣部等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国家“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及“骨干文化企业培育规划”、“文化企业上市规划”、“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规划”等一系列重要规划。自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7、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概念之后,今天,文化产业在中国已经上升为必须大力发展的国家战略性产业。加入世贸之后的现实“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一定要文化加入到整个国家大的战略里去,这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逻辑需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对瞭望新闻周刊说,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继上世纪90年代明确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1994年国家开始推动公共服务部门的转型,继而国家经济部门从90年代中期开始提出发展第三产业及现代服务业。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宏观经济部门也开始把文化当作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目标。20世纪末21世纪
8、初,中国悄然开始进入了这样一个新阶段:文化已经开始摆脱了传统的、单纯意义的“上层建筑”概念,开始被视作一个经济部门。可以说这是文化产业发生发展的内部背景。张晓明还提到了一般人所容易忽略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更大的背景,上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发达国家正好顺利完成本国产业升级,转变为以知识经济为主,开始实施“文化扩张”战略。同时西方文化传媒集团,通过90年代中期的全球化变身,正觊觎中国这个尚未开放的巨大的文化贸易市场。因此中国加入世贸谈判的最后阶段,西方发达国家提出了服务贸易开放问题,其核心直接触及到我国的文化领域。他说:“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外向型的特点,发达国家是否开放他们传统的贸易市场,
9、对于中国经济发展非常关键。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以文化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贸易发展的阶段,开放像中国这样大的服务贸易市场,成为他们经济发展的紧迫要求。”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从此,我国的文化领域将不得不直面发达国家文化的挑战。而在2000年之前,中国连“文化产业”的正式概念都还没有提出来。但中央显然注意到了这种挑战,因此,在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正式使用了“文化产业”的概念,这也是“文化产业”第一次写进中央文件。9年来文化产业发展之迅猛,大大超乎人们的意料。文化产业的发展正以其不可抗拒的态势和速度影响着中国的未来。这个十
10、年前还未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取得“正式身份”的产业,今天以占据GDP2.6%的姿态示人,且每年以超过17%的速度在增长。2008年,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的文化产业所占当地GDP份额已经超过了5%。发展方式转变之机在中央决策层的期待和战略意图当中,不仅要让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经济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还要成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突破口。自1998年文化部设立文化产业司之日算起,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已走过10年历程。较之9年前,如今的中国对文化和文化产业已经有了更为清晰准确的认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共十七大提出
11、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要战略任务,要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明显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增强国际竞争力。对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而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个历史性的课题。张晓明在研究中国文化产业现状时发现,许多年来这个“转变”一直只停留在政策论说的层面,未能取得太多实质性的进展。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得越快的地方,比如珠三角地区,其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占的比重反而在逐步下降。他判断,此次经济危机正好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外部力量,而中国经济的转型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宏观环境。文化部的一组研究报告称,文化产业具备多方面的比较优
12、势,是其他产业无法比拟的。首先,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与一般加工制造业不同的是,文化产业所生产的主要是精神性产品,它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只要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产出和利润。文化产业的发展无需付出高昂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其次,文化产业经济回报高,受益时间长。文化产品一旦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消费者的追捧,就会获得较高的经济回报。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投资2亿美元,在全球取得的票房收入为18亿美元。优秀文化产品的价值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少,而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不断增值。再次,文化产业进入门槛较低,吸纳劳动能力强。产业链条较长、进入门槛较低、就业灵活,既适合于大规模、现代化、拥
13、有高新技术设备的企业,也可以接纳个体化、小规模、依靠个人创作和传统技艺发展的市场主体。另外,文化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正在发生普遍的渗透和融合,形成了以文化内容为纽带、关联度日益密切的庞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高端领域的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逐步结合,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文化内涵和产品价值,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文化要素可以与其他经济生产方式和运营方式紧密交融结合在一起,推动其他行业展翅腾飞。攸关国际形象在最高决策层对文化产业的寄望中,除了充分发挥其经济发展的意义之外,还期待文化产业能够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新的国际形象方面贡献其独特价值。2008年4月
14、2日,在BBC(英国广播公司)公布的年度全球民意调查中,关于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在被评价的14个国家或地区中,位列第七。对中国的好感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而对中国的负面评价大多来自欧美。2009年1月17日,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9中,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指数在全球排名也是第七位,但该数值只相当于占据世界文化影响力第一位的美国的一半。面对这种国际影响力的困境,张晓明认为,一定要通过发展文化产业,与世界交流沟通来解决,中国需要在国际上普遍尊重的一些行为准则、伦理观念方面有一个明确的表示,否则就会“处处掣肘,你做什么事情人家都会怀疑你”。“比如说,一个肌肉强健的巨人,别人不知道他的思维逻辑,
15、不知道他的下一个动作是什么,人家是不是害怕?”他进一步解释道。凤凰卫视资深时事评论员邱震海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结束后,他在博客中写道:在过去7年里,我们比较忽略了如何向世界传递一个愿意与国际接轨的中国,从而在中国崛起与西方产生冲突的大背景下招致的种种曲折和磨合,将会在“后奥运时代”延续下去。在现实国际环境下,中国文化迫切需要“走出去”。正如好莱坞影片把美国人的价值观带到了全世界的各个角落,迪斯尼乐园用美国人的审美情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全世界的青少年,对于中国而言,具有中国元素且有很强吸引力的中国文化产品,通过世界文化市场的平台,同样也将会把中国的文化和精神带给全世界。受访专家表示
16、:“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影响力、改善国际形象,靠的是国家的文化认同,而文化认同的建立,需要靠发展文化产业来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被正式提出的时间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早于“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由于长期依靠官方推动,以“推出去”、“送出去”为主,效果不甚理想。文化“走出去”战略真正获得突破性进展是在近三年,其具体表现,一是整体增长迅速,文化贸易逆差不断缩小。仅以版权进出口贸易为例,2003年比例是10:1,2007年则上升为4.28:1;二是近年来我国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海外市场不断拓展。以网络游戏为例,2008年,15家中国网络游戏企业自主研发的33款游戏进入海外市场,销售
17、额达到7074万美元,比2007年增长28.6%。盛大、九城、巨人网络等网络游戏企业在纽约或香港上市。尽管目前还有不少制约文化“走出去”的因素,但就目前所处的历史时机来看,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为推进文化产业“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和中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独树一帜的良好的经济面,越来越获得世界的认可与关注,这些都为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战略创造了契机。基于此,“中国文化产业的出口,今后十年是大有机会的。”张晓明说。黄金发展期在“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上,与会的文化产业界专家和学者的共识是,未来10年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中心主任金元浦教授对瞭望新
18、闻周刊说,几年前,因为自己提“文化创意产业”,没少挨批评,有人说,“文化产业”的概念还没弄明白呢,又搞新花样加上个“创意”。他感到,现在文化产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太好了,以至于他又担心“过热”,需要泼点冷水。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认为,从2000年中央正式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到2009年,可算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振兴阶段”,文化产业的发展靠的是文化体制改革释放的活力。他认为,“十二五”期间可以看作是文化产业的“成长阶段”,应该把文化产业定位为“国家战略性产业”,采取重大措施加快发展;“十三五”则是文化产业的“国际化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将大踏步进入国际市场,奠定其具有国际竞争
19、力的文化大国地位。“现在文化消费的需求,被抑制了90%99%。”独立策划人阿婴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略带夸张地说道,“释放这种需求是我们最重要的责任,就是通过增加供给来释放需求。”阿婴指出,由于文化消费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当前的“先富阶层”的精神状态不容乐观,“先富起来的这些人,他们精神上怎么被引导?难道他们都只能去打高尔夫、只能买游艇吗?”阿婴的担忧不无道理。网上炫富、飙车撞人、豪华墓地这些现象折射出的不管是“富一代”还是“富二代”,都存在精神缺失问题,反映出释放文化消费需求潜力的紧迫性。张晓明说:“以GDP为标准,处在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的文化消费水准比我们国家多得多。按照国际上的水准,
20、我国的文化消费应该是4万亿,现在才7千亿。我们国家居民对文化消费的欲望被压抑得太多了。”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达到3200美元;同时,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95年末的50%以下,下降至2008年的37.9%,根据国际经验,此时居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吃穿为主的生存性消费,文化消费将会小幅度跃升。但是,据专家分析,目前我国能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只能满足城乡居民1/4的需求,供需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缺口高达1万亿元以上。这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文化部提供的调查数据,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以及5个计划单列市中,有33个制定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1、,22个制定下发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3个出台了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4个成立了文化产业协会或促进会。在面向出口的加工制造业全面受挫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和投资者对文化产业的关注和兴趣日益增强,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专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总量(增加值)的预期目标为3万亿左右,占同年GDP的5%左右,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领域的前景,今后十年会特别好。不把它看成国家战略的重大机会,这是要产生重大失误的。中国唯一有可能赶到发达文化产业国家前面去的,就是在网络里面”经历“振兴阶段”之后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浦树柔 实习生唐春辉一部制作成
22、本仅为600万元、名为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的国产动画影片,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创下突破亿元的票房纪录。有评论认为,这意味着一直受困于日美动画包围的中国动漫终于在2009年漂亮地打了一个翻身仗。但也有质疑声,人民日报7月3日刊载题为十问动漫:孙悟空为什么如此孤独的文章中,指出此片是以低成本、简单创意、并不十分精致的制作、本土化市场为前提,其成功只是“一个偶然”。不过,一部被认为“简单创意”的动漫尚且能取得如此之高的票房,中国文化市场之大可见一斑。这部片子所承载的意义也可以看作中国文化产业成长进程的缩影之一,中国文化产业在经历过去十年“振兴阶段”之后,正面临全新的可能。“五大俱乐部”2008年
23、,北京、湖南、云南、上海、广东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率先突破5%的五个省级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冬在“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上,给与会嘉宾介绍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状况:“2007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10.6%,20042007年平均增幅在17.4%,2008年预计可以达到11%。”据本刊记者了解,在经济比重中占GDP5%以上就能算支柱产业,北京文化产业的业绩令人刮目相看。湖南是中国文化产业不能跳过的地方。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拉开了全民选秀的帷幕;三辰卡通公司的“蓝猫”席卷了全国,成为国产动画中最耀眼的卡通明星;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24、于2009年7月11日在长沙召开,并首次以“文化教育”作为主题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蒋祖,在“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上以谨慎的口气说,湖南文化产业“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与先进省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后面的追兵越来越近。”据蒋祖介绍,2008年湖南省文化产业的总产值达到1090亿元,实现增加值530亿元,占GDP比重5%,成为湖南五个千亿产业之一。他说:“湖南省关于文化产业的改革力度、经营的规模和效益、政策的落实程度都居于全国前列。”他还透露说:“湖南十二五末期的文化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将达到8%左右。”云南省,西部边陲的“高原明珠”,近年来走
25、出一条坚持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之路,其独特与创新令兄弟省份刮目相看。据统计,“十五”期间,云南文化及相关产业收入年均增长27.5%,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200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2.9亿元,占GDP的5.55%,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占GDP的5.8%。近年来在云南诞生了像云南映像、丽水金沙、“红河三部曲”等一大批蕴含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精品。这种将民族文化资本化,使文化产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导发展的方式,被业内誉为“云南现象”。范建华,云南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文化厅副厅长,在“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上自豪地向各位专家介绍了上述成
26、绩,同时他也坚持,发展文化产业要考虑地方特色。他说,中国西部是很广大的区域,中国西部本身就有很多的文化产品,云南本身是欠发达地区,有着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地方,珠宝艺术产业与茶行业是其强项,因此云南省要做“差别竞争”。他直言不讳地说道:“我们不希望做动漫,湖南做就行了,我们做干什么?”上海和广东的文化发展各有不同的着力点。本刊记者了解到,2007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2718.95亿元,实现增加值683.2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2007年,文化产业发展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0%,拉动全市生产总值增长0.8个百分点。同时,由于2010世博会的临近,上海文化产业
27、的增长态势不容小觑。2007年广东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921亿元,占全省GDP的6.2%。2007年全省文化服务业增加值达70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1217亿元,比上年增长14.2%。2008年广东文化市场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广东在广播电视制作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每年电视剧制作数量约占全国1/10,动画片的数量更是在全国排名第二。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在广东500家左右拍卖行中,至少有1/3目前处于亏损状态。在这“五大俱乐部”之后,其他地区正在“拼命追赶”。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一次省级工作会议上对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提出要求:“(河南省)由于思想观念、工作
28、体制、工作安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体上看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一个跨大步、一个跨小步,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仍很突出,文化发展的规模、层次、水平与经济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很不相称,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还很不适应,迫切需要我们在文化改革发展上杀出一条血路、闯出一条新路,努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硬实力和软实力共托中原崛起的崭新局面。”他强调,要实现文化强省的新跨越,积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建设是关键。高增长背后的隐忧中国文化产业报告(2009)指出,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了下行通道,但是文化产业依旧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多的亮点之一。据有关部门测算,2007年
29、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6%,据此推算,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大约是6412亿元,比2006年增长18.4%。2007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年报尚未编制发布,根据以往的数据推算,200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近7600亿元,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总量约6391亿元。尽管各项统计数据喜人,但目前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旧存在着不足:一是文化产业总量水平不高,对国民经济贡献份额偏少。二是总体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三是市场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都不高。四是文化经营人才短缺
30、,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五是缺乏专项发展规划,产业配套政策不完善。六是文化贸易逆差依然很大,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各项统计数据相伴的问题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急切心态是否过了头?在“中国文化产业30人论坛”上,中央党校教授谢武军对当前“过热”的、“盲目”的心态提出了警告:发展文化产业能否以“又大又快”作为改革的目标?新中国成立6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不按规律办事,这是要出事的。文化企业发展是个自然发展的过程,切忌浮躁、“一口吃成个胖子”。同时,在针对政府如何推动创意文化产业的问题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张晓明在“2009张江文化创意产业论坛”上表示,发展文化产业应
31、该“抓小放大”,“绝大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就是要把它们变为市场经济,这个主要是靠经济生存,而不是在国家的保护下,也不是依靠国家政策支持”。对此,文化产业资深策划人阿婴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赞同,他说,“目前,在发展文化产业中,主管部门的工作重心是抓国有大企业,这是本末倒置的,抓小企业(政策)才是本。”阿婴长期致力于推动现代小剧场运动和探索剧目的大规模、多样性创新,他说:“主要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呢?我的观点是,要从小剧场、小学生、小非企(民办非企业)抓起。”他进一步解释道:“小剧场(尤指集群小剧场)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核武器、孵化器,是文化创意的上游和策源地。在小剧场看过
32、演出的人,常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是:太有意思了;第二种是:我也能写(这样的剧本)。有人看了小剧场话剧演出,就激发起了创作兴趣,开始写剧本,以至不久后该剧本就成功上演了。这能刺激出多少创意人才啊?”他认为,“在中国,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的校内艺术教育存在巨大的政策缺失。最早倡导艺术教育的是蔡元培,他强调美育救国。美育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比如,京剧之所以衰落,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孩子们12岁以前没有机会听惯京剧。12岁以前为艺术欣赏力潜质植入期,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多听多看,培养成对文化艺术的欣赏习惯。”阿婴正在准备推出大型公益项目“小学三团计划”,即扶植每个小学组建校内合唱团、舞蹈团、
33、京剧团。这个项目推出后,既能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基础,又能为中国文化产业培育未来市场。他说:“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重心应该是扶持小企业与小非企。”他强调,“非企”在国外即为享受免税待遇的非营利组织,“比如说,社区和乡村非职业剧团就是小非企,国家无须向他们收税。”他遗憾地指出,现在文化领域中的小企业数量严重不足,小“非企”更是凤毛麟角,连“法律出生”都还没有根本解决。科技机遇一支点到中国地图的哪个地方就能唱哪个地方民歌的电子笔,不仅保护了原生态的民歌,也提升了自身的销量;一些宣扬本土文化的网络公司,短短几年迅速成长并纷纷在美国上市受访专家指出,科技对于提升我们传统文化产业的
34、作用不可低估,由科技引发的产业发展“不可预料”。专家认为,科技,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应用,至少在四个方面深深地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是为文化节目的制作提供了先进手段和表现形式,使其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二是催生出很多新兴的文化业态,如电子票务、网络文化、手机文化、4D电影等;三是极大地拓展了文化节目传播的出口和通道,节目播出渠道的垄断逐渐被打破,呈现出更为开放、多元的格局,文化节目“播出为王”、电台电视台垄断的时代即将结束,以文化优劣、好坏为评价标准的时代正在到来;四是多种高速的、大容量的通道已经建好,对文化内容的需求更为迫切,这为以内
35、容创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此外,本轮的国际金融危机也为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能。业内专家向本刊记者透露,酝酿多年的“三网合一”在第三代移动通信(3G)和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壮观的终端汇流中即将变成现实。据预测,三网合一将会带动上万亿的硬件投资以及1500亿到2000亿的数字内容的创新性服务支持。发展迅速的新技术与广电、通信的融合,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领域的前景,今后十年会特别好。不把它看成国家战略的重大机会,这是要产生重大失误的。”张晓明说,“中国唯一有可能赶到发达文化产业国家前面去的,就是在网络里面,别的领域基本不可能。”此外
36、,中宣部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从近几年在政策协调和在基层调研中掌握的情况出发,认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引人注目的趋势:一是我国文化资源进入到大调整、大整合的时期。目前文化资源的行政化配置体制已经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严重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不仅造成了地区的封锁,还造成了行业的垄断,最终对文化企业非常不利,表现为现在的文化企业非常弱小、同构化非常严重。中国和德国的出版业相比,我们全国有579家出版社,每年的产值都在600亿左右徘徊,而德国贝塔斯曼2008年一年的销售额就达139亿欧元。我们产业集中度低,低到什么程度?全国所有的图书出版社加在一起不如国外的一家公司,包括我们的演艺也是如此。因
37、此,改革方向应该是打破这种旧体制,让市场机制更多地在文化资源配置上起基础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资源的调整和整合就不是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在推动它整合。二是行业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了行业融合的趋势。以前把文化细分成“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这三个领域,由于传播技术和手段的日益多样化,今后将逐渐出现融合的趋势,行业界限将不再明显。比如,广电的两张网,即有线电视网络和无线移动网,随着技术改造和规模化发展,将成为整合文化资源的重要平台,出现电视图书馆、电视互联网、电视报刊、电视剧场以及手机电视、手机电影、手机报刊、手机图书等新业态,到时就很难说这些是属于上述哪个领域中的
38、了。三是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明显。今后随着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也就是深度旅游必将会在中国出现。同时,把文化的内涵或元素植入到建筑装修材料当中这种文化和制造业的结合,既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含量,又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四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经从自发转向自觉。文化体制改革将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方向发展,但是市场机制也有弊端。为了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基地的孵化和集聚功能,加强规划及调控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当务之急是研究和制订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布局规划。“从文化市场到文化产业,再从文化产业到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这反映出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越来越深入了
39、”文化发展史三个里程碑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浦树柔 实习生唐春辉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提出要完善文化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文化产业”这个概念。业界人士认为,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在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与价值。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韩永进,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称为“最熟悉文化产业发展历史的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营业性舞厅”等诸多文化现象出现时,他就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
40、9891994年他在辽宁省绥中县任副县长、县委副书记时主管意识形态,对有关文化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19942003年底,韩永进在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工作,这使他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文化的发展;2003年,他调任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新近上任政策法规司司长。他多年研究与观察的成果,体现在他编著的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论集一得集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新的文化自觉等著作中。韩永进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末提出“文化市场”的概念,到2000年把“文化产业”写进国家“十五”计划,到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提出“文化生产力”,和2006年提出“文化软实力”,反映出我们
41、党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党领导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了。这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三座里程碑。日前,韩永进在中央党校进修期间接受了瞭望新闻周刊专访,讲述了“文化产业”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幕后故事。“合法地位”的获得瞭望:为什么说“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提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韩永进:“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表明我们由过去只看到文化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质,是阵地,是喉舌,是教育、宣传的工具和手段以外,还看到文化竟然还有产业那一面,还有与市场联系的一面,它还能和挣钱联系起来。像近些年网络上公布的明星的个人收入,表明艺术家终于和钱联系到一起了,艺术品和钱
42、有了关系,这是产业的魅力推动而成的。这决不仅仅是提出一个新名词、一个新概念,而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文化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文化产业自身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必然结果。现在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提文化产业怎么了?为什么不好提?”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要是那么简单,“文化产业”早就提出来了。瞭望:据说2000年前后“文化产业”概念被提出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什么呢?韩永进:第一呢,是解放思想问题。第二呢,对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的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艰巨性、复杂性没有研究透,对文化的认识本身需要个时间过程。第三,文化产业对社会主义、对我们这种国家毕竟是一种
43、新的东西,借鉴、接受、为我所用是需要时间的。2000年10月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正式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提出要完善文化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任务和要求。稍微了解我国文化发展背景的人们都十分清楚其中不同寻常的意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化产业在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瞭望:您当时的心态是怎么样的?韩永进:忐忑不安:一方面觉得国际国内发展文化产业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另一方面,发展文化产业又和中国的国情不太相符,也怕结合不好。比如,怎么处理好文化的意
44、识形态的特性?市场经济怎么和先进文化结合?艺术如何和市场结合?等等,都不是十分清楚。在“十五”计划提出发展文化产业之前,多位经济学家向中央领导提出建议发展文化产业,当时文化部也向中央提交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关政策建议,我参与了这个报告的起草。我们的最低期望值是,能把“文化产业”这个概念提出来就可以了,结果没想到,在决议里面当时足足有好几句话,这让我们喜出望外。对“文化市场”的承认瞭望:在你的著作中,你认为文化产业历史上第一个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是“文化产业”概念未出现前的“文化市场”,为什么?韩永进:“文化市场”的概念的认可是文化产业发展史上第一个革命性的变化,这在中国文化的改革开放史上都应该写上
45、一笔。瞭望:“文化市场”是怎么出现的呢?韩永进:上世纪80年代初,出现了一系列“文化市场”的现象。如歌舞厅本是单位工会搞的,职工在此自娱自乐,后来要维持下去,就开门卖点票,一卖票就变成经营了。还有广州的几家宾馆的音乐茶座,它是最早和国外接轨的,搞了些音乐什么的,然后有几个人在那里进行有偿演奏,这是严重违反当时的文化管理规定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87年文化部、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合发布一个关于改进舞会管理的通知,正式认可营业性舞会等文化娱乐经营活动。1988年,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又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通知,正式提出了“文化市场”的概念,同时明确了文化市场的管理范围
46、、任务、原则和方针。这两个通知标志着中国对“文化市场”的承认。文化当时按照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严格的管理规定,根本不是商品,根本不允许交易,根本不存在市场价值的检验。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在1987年,“文化市场”的概念被提了出来。随后,在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设立了市场管理局,标志着国家文化管理部门不仅理论上承认“文化市场”,而且开始在实践中发展文化市场、管理文化市场。在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文化部在很多司局都被取消的情况下,设立了文化产业司。文化产业司的任务是研究拟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法规;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协调文化产业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这为“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实践基础。“四位一体”瞭望:这些年来你继续观察这个产业的发展,有些什么样的感受?韩永进:有两个让我意外的地方,一是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出乎意料,二是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也出乎意料。正是在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过程中,我们党对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了更为准确清晰的认识。我认为,“文化生产力”、“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国家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出现了一句话:“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据我个人收集的资料,“文化生产力”出现在中央的文件中,这是第一次。2006年11月胡锦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