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enKan GuanZhu|本刊关注|August,2023/QIANXIAN45本刊关注BenKan GuanZhu让特殊儿童青少年享有更好更公平教育孙颖 王善峰 杜媛摘要 北京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的要求,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特教特办,强化条件保障,努力使特殊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每一名特殊儿童青少年。新征程上,继续提升首都特殊教育品质,要坚持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以提供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特殊教育为着力点,聚焦人民群众关切开展一系列特殊教育改革,切实推进首都特殊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关键词 特殊教育;教育公平;首善标准中图分类号 G76
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3)08-0045-03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建设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对教育的整体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具有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提出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要求,北京市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办好特殊教育”要求,坚持特教特办,强化条件保障,奋力推进特殊教育普惠新发展,努力使特殊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每一名特殊儿童青少年。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首善标准推进特殊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
3、来,北京市委、市政府不断提高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确立特殊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强化发展特殊教育的责任,多措并举统筹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发展,努力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每一名特殊儿童青少年。政府主导,加快健全首都特殊教育体系。通过实施第一期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建立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保障每一名特殊儿童青少年能够在公平、包容的环境中接受适宜的教育。经过多年努力,首都特殊教育体系进一步健全,初步实现特殊儿童青少年全程享有教育支持服务。学龄前残疾儿童普遍享有基本康复服务;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入学率稳定在99%以上,基本实现零拒绝、全覆盖目标;高中阶段特殊职业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入学率显
4、著提高。深入推进融合教育,形成市、区、学区、学校四级融合支持体系,70%以上的普通中小学校建立融合教育委员会,融合资源覆盖全市所有普通中小学。首都特色、首善标准的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初步建成。整体规划,建立普特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优先入学保障机制。针对入学缺口大、升学压力大的实际,坚持将免试、就近、就便、优先原则,列入年度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意见,各区公布实施细则,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加大高中阶段特殊教育供给。积极推进融合教育向普通高中延伸,印发 关于深化育人方式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意见,要求安置有能力继续就读的残疾学生根据自身意愿就近入读普通高中;在九年一贯制基础上
5、,市、区多部门协力为特教学校“升格”,推进十五年一贯制特教|本刊关注|BenKan GuanZhu|46前 线/2023.8学校建设,加大以职业教育为主的高中阶段特殊教育招生规模。实现学段入学政策有机衔接。为维护残疾学生权益,在初中毕业考试和高中招生考试“两考合一”背景下,市教委印发 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明确随班就读和特教学校学生的毕业成绩由学校认定,原则上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即可准予毕业,保障残疾学生同等享有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布局资源,统筹实施系列重点工程。针对优质资源结构不平衡问题,集中力量实施一系列重点工程。推进融合教育专业支持体系建设。建立市、区两级融合教育委员会制度,承
6、担推进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主体责任;在普教发展布局中,按照一定比例优先统筹特教资源,建设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学区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区级特殊教育中心。建立区域特殊教育优质发展联盟。着眼发挥优质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由市教委总体筹划,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和朝阳区优质特殊教育学校牵头,成立4个城乡、区域特殊教育发展联盟,通过联合教研、校际专业交流、专业人员跨区指导等方式,实施联动帮扶,加大对郊区、农村地区发展特殊教育的专业支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创新型特教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9日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强调“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教师队
7、伍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市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统筹做好“七支队伍”“四级教研”和“双向交流”工作。统筹建设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七支队伍”。在以特教学校教师为骨干,以资源教师、随班就读教师为主体,以巡回指导教师、送教上门教师为补充的5类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在全国率先组建特殊教育支持和特殊教育评估两支新型专业师资队伍,推动各区选聘配备相应人员,并筹建工作组为这两支师资队伍培育专、精人才,夯实特殊教育常态化运行的专业人才基础。为更好地建设“七支队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统筹制订各支队伍的岗位标准和服务规范,明确各支队伍的职业发展方向,设立专项计划,研发多样
8、化专业培训课程体系,面向各类教师开展集中培训,切实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建设特殊教育“四级教研”支持体系。市教委依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组建市级特殊教育中心,着力加强特教与普教的融合联动发展,特别是将特殊儿童青少年的学习需求纳入普教教学教研指导范畴,强化普教教研和特教教研协同推进、精准施策。在保持市级盲、聋、培智教研组的基础上,创建自闭症儿童教育、特殊教育评估、融合教育研究三大教研专网,推动形成市级教研引领,区、学区、学校联动的特殊教育“四级教研”支持体系,增强特殊教育教研的系统性、有效性,形成“研学用”良好发展态势。建立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双向交流机制。组织郊区教师向城区交流,依托特教联盟为郊区教师
9、提供为期半年的脱产培训,通过师徒结对、专业研讨、跟岗实践等方式,让受训教师全程参与城区优质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推动城区教师跨区提供专业指导,依托特教联盟建立优秀特殊教育教师跨区服务、专业引领机制,通过城区教师送教到校、不同区域学校“同上一节课”、优秀教师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优秀特殊教育教师的业务引领作用。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障特殊儿童青少年享有优质适宜的教育特殊教育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BenKan GuanZhu|本刊关注|August,2023/QIANXIAN47的重要内容。未来5年,北京市特殊教育事业要以新时代首都发
10、展为统领,不断提升首都特殊教育品质,让每一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优化特殊教育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新需求。进一步优化特殊教育学校布局,大力推进每区建设一所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衔接的十五年制特殊教育学校。继续加强学前教育学位供给,积极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普通幼儿园应在服务范围内根据其意愿接纳入园,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应融尽融。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入学机会,让有能力有意愿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残疾学生都可就近就便申请入学,加快发展面向残疾人群体的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推动更多的在京高校接纳残疾学生,支持有条件的高校面向残疾考生开展单考单招,努力提高
11、残疾人群体的教育层次。完善融合教育专业支持体系,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在体系建设方面,进一步规范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委员会的建设和运行,夯实融合教育市、区、学区、学校四级支持体系,形成区域融合教育服务港;进一步加强区级特殊教育中心建设,为区级教科研部门配备专职特殊教育教研员和巡回指导教师;推进每个学区建设一个融合教育资源中心,至少配备 1 名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加强学区内、特殊教育发展联盟内、学校间的融合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每一所普通学校建好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或学习支持中心,真正帮助支持学校里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重点研究方面,积极探索科学的孤独症儿童培养方式,进一步加强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基地建设,在孤独症儿
12、童评估认定、课程与教学、个别化训练、家校合作等方面提供指导;进一步改进特殊儿童青少年评价机制,健全符合特殊儿童青少年实际的评价办法,以适宜的德、智、体、美、劳及社会适应、心理健康和职业技能目标等为评价依据,实施个别化评价。落实特教特办发展原则,提升综合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技术赋能,拓展协同创新。增强数字化对特殊儿童青少年成长各阶段的赋能,着重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创新信息技术赋能特殊教育场景应用,努力实现精准差异化教学;升级建设集约统一的北京市特殊教育支持服务平台,优化管理业务流程。进一步加强医疗、康复、教育、科研院所等机构合作。协力探索预防、筛查、早期
13、干预、康复、教育有机衔接的科学方法,为特殊儿童青少年提供精准优质的专业服务。进一步加大特殊教育资源保障力度。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将特殊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市区财政教育经费优先向特殊教育倾斜;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持续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健全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特殊儿童青少年资助政策,优先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获得资助;积极拓宽特殊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为特殊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保障基础。(本文是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优先关注课题“北京融合教育模式内涵及实践路径研究”项目号:CAEA19056 阶段性成果)参考文献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作者简介:孙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主任;王善峰,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讲师;杜媛,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副研究员)责任编辑/陈 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