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策略研究以水污染一课为例 地理组 卢莹201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公开发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地理核心素养课程目标,标志着以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的地理新课程改革正式拉开序幕。新的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问题式教学,依据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综合思维、人地观念与区域认知的培养。那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要求。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现师生交流的需要。对学生来说,是培养地理学习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
2、养的重要手段。对教师来说,可以促进地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实际需要。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研究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今已经有大量文献对课堂问题设计的概念、类型、原则、特征、策略以及存在问题方面做了详细的研究。本文仅结合水污染一课,阐述笔者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问题设计的具体策略。一.本节课程内容分析水污染一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中的内容。教材以水污染概念、水污染类型、水污染危害、水污染防治为编写思路,围绕课程标准中环境污染与防治的内容编写主干知识,以活动、阅读等辅助栏目拓展水污染的有关知识,使整节教材有血有肉,很好的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3、。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情况,首先要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然后在教学目标的框架性进行问题设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读图分析,以天然水体的净化为例,理解环境的自净能力及污染产生的机理。 2.过案例分析,掌握水体富营养化、海洋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过程及危害、防治措施,培养综合思维。3.通过各类事实材料,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人地协调观。结合教学目标与教材内容,这节课在设置问题时要关注以下问题:1.内容难度相对较小。这节课在实际教学中是学习了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大气污染之后进行的。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污染问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在问题设置上要注重相应的难度,不
4、能为了显示问题的难度而忽视了实际课程的需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2.同类型问题较多。教材组织内容时主要包括来了三种水污染现象:水体富营养化、海洋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这些污染问题都是在研究其污染物、污染源、污染过程及危害、防治措施,属于同类型问题,如何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和学生活动方式,将三者区分开,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锻炼学生不同能力。3.案例、事实材料多。水污染问题是发生在真实情景中,教材中有相应的案例材料,同时,生活中也存在着很多相关的案例,如何筛选这些材料,对其进行整合,选取最适合的材料提出问题,使在这个材料背景下提出的问题又说服力的同时避免重复累赘,这是在问题设计时要关注的问题。4.集
5、中体现人地协调观。水污染问题是集中体现人地协调观的内容,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这部分内容是渗透在地理教学的很多环节和内容中,如何通过问题设置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教师要认真思考。5.不同尺度问题并存。水污染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但并不是只是宏观的问题,也存在我们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中,在问题设计时要把握问题的尺度,既有全局观又不假大空。二.课堂问题设计的具体实施策略课堂提问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最常见的交流方式,是地理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必要的沟通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日本学者斋
6、藤喜博也提出了“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结合这节课的特点,在问题设计上进行了以下实践:1.区分广义和狭义的课堂提问,结合课程内容特点合理设置课堂教学提问的含义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设置问题获得学生反馈,激发学生活跃的、有目的的思考,进而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类有技巧的教学行为。课堂提问应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狭义的,即以疑问句的形式发出的,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提问。另一种是广义的课堂提问,即不论是以何种形式发出的,甚至不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发出的,只要是能够引起学生思考或反应的信号,能够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发展的语句和行为。 根据以上理论,我将这节课的
7、问题设置分为了两类,一是对于主干知识的教学均采用了狭义,即疑问句的方式。例如:“影响天然水体净化能力的因素有哪些?”,“海洋石油污染的污染源是什么?海洋石油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地下水污染的特点是什么?”。这类问题提出后会通过不同形式的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具体答案。二是对于一些过渡内容,可以采用疑问句的方式也可以不采用疑问句的方式提出,这类问题但并不需要学生做出正式回答。例如:从课前的导入“煮雪烹茶”过渡到环境的自净能力教学时可以提出问题“那么古代没有污染物吗?为什么没有对环境造成明显的危害?”。其目的是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带入下一部分,引领课堂节奏,带动课堂气氛。2.体现学科主干
8、知识,关注问题组间的逻辑关系思维发展过程有迹可循,这与问题的层次递进过程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吻合性。这节课的主干知识难度较小,但不能因为问题简单而忽视问题的设置,简单问题更要关注如何通过问题组的设计,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水体富营养化部分教学时,提出了一个问题组:“1.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物是什么?污染源是什么?2.水体富营养化是如何导致水质恶化的?会造成哪些危害?3.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条件有哪些?”问题的难度不大,但充分考虑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由污染物来追踪污染源,通过污染过程来思考造成的危害,由污染源和污染过程来总结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条件。问题之间既相互关联又逐
9、层递进。3.同类型问题,通过设置不同操作难度加以区分。本节课的主干知识是不同污染现象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过程与危害及防治措施,属于同类型的问题,如果都是直接采取问题回答的模式,就浪费了锻炼学生不同能力的机会。因此,在问题相同时,可以通过不同的学生活动来实现学生的多方面锻炼。第一个水污染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教师提出问题后,设计的学生活动是结合材料讨论完成,这样设置在锻炼了学生读图分析、材料分析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讨论碰撞思维,也降低了完成问题的难度。第二个水污染现象是海洋石油污染,在经过第一个水污染现象的学习后,已经更熟练,因此,问题提出后,设计的学生活动是学生自主根
10、据材料完成,锻炼了学生的独立完成问题能力和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第三个水污染现象是重金属污染,这部分在操作难度上增加,指导学生阅读案例1,结合案例材料,设计关于重金属污染的环境保护类问题,并思考答案。4.选素材,利用多媒体设备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设置问题。课堂问题的设置要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下,水污染部分内容真实素材很多,但要选取最为恰当的题材,既有典型性有有共情感。例如在重金属污染部分,选取的是日本“水俣事件”的新闻素材,真实而又有冲击力。对于地下水污染部分选取了央视新闻2016年4月17日报道的江苏常州市某校被污染事件,激发学生的共情感。这样借助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充足鲜活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分析解
11、答地理问题。三.科学点评,促进课堂问题的有效落实1.积极点评,调动学习行为, “亲其师,信其道”,根据斯金纳行为学习理论的连续渐进法则,给予学生作答积极的回应,可以让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得到不断强化,从而提高自信心,增进自己的学习效果,巩固已有的知识。给予学生作答正面、肯定、积极的评价,给不同层次学生鼓励和赞扬可以拉近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更愿意听从老师建议,调整思路和改善学习习惯,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2.细化点评,引导深入教学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问题作答情况进行细化地点评,细化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不断去改善。这节课教学中,学生在回答水体富营养化的污染过程和危害时,初始回答的思路较为混乱,逻辑关系不对,通过细化点评使学生认识到知识和逻辑上的误区,更好的理解了这部分的内容。3.灵活捕捉课堂上生成问题。课堂问题的设置还具有一定的生成性,不同的班级可能会在教学中出现不同的问题。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一些知识点的误区或遗漏,教师应该结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具体问题,随时增加问题,及时解决课堂中学生表现出的知识欠缺。4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