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史论丛】社会科学家SOCIALSCIENTIST2023 年 4 月(第 4 期,总第 312 期)Apr.,2023(No.4,GeneralNo.312)收稿日期:20230211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美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演变和范式转换研究”(项目编号:22JZD005)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洪晓(1979),女,广东潮州人,博士,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访问学者,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化研究。人类栖息地的新审视和追寻“日常经验与人类环境的创造”国际学术工作坊综述洪晓(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2
2、022 年 10 月 24 日,“日常经验与人类环境的创造”国际学术工作坊在杭州举行,会议主题为“日常经验与人类环境的创造”。会议以“寻找下一个人类栖息地”为理念,旨在融合各国各学科学者的思考,为探索新的文明秩序和生存方式提供学术设想。围绕本次会议主题,学者们大致分三个小议题展开了主题演讲和对话讨论。三个小议题分别是:人本身及其与宇宙关系的新探讨、日常生活与人类行为和习性变化的理论阐释和面向未来寻找下一个栖息地。第一个小议题的讨论,学者们主要从各专业阐发对于新时代环境中的人本身理解,并试图探讨各种途径修复人与宇宙的和谐美好关系。第二个小议题的讨论,学者们主要从科技、资本、历史和文化等角度去找寻
3、日常经验变化的驱动力。第三个小议题的讨论,学者们探讨了寻找下一个栖息地的各种方式,如建构现象学意义上的多重现实、到经典文学作品中去找寻人类的理想和期待、向传统文化和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寻求资源和启示等。关键词:日常经验;人类环境的创造;下一个栖息地;国际学术工作坊中图分类号:B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40141062022 年 10 月 24 日,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大学哲学学院联合主办,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旅游与休闲研究院、香港恒生大学、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亚洲新人文网、杭州师范大学合作举办的
4、“日常经验与人类环境的创造”国际学术工作坊在杭州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与来自美国、德国、葡萄牙、匈牙利、以色列等国家的相关学者 20 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以“寻找下一个人类栖息地”为理念,旨在融合各国各领域学者的思考,探索新的文明秩序和生存方式,明晰全人类的努力方向。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教授、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教授、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岳淼先生、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俊教授、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赵瑜教授、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熊秉真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5、开幕式由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杰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相关情况,代表浙江大学对会议的顺利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认为大会主题正好切合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大会议精神,而且这也是在“后疫情”时代世界人文和社会科学界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香港恒生大学校长何顺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由于疫情和技术的发展给人类141社会科学家2023 年第 04 期带来重大挑战,使得会议主题变得非常重要,期待各方围绕此主题各抒己见大放异彩。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岳淼从游戏产业的角度谈到数字经济和游戏技术的发展,将助力技术与产业发展,实现新生产力。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院长王俊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哲
6、学学院。他认为这是一个视野开阔、充满时代感的国际学术会议。本次会议主题有张力,是当代休闲学与美学的重要研究话题,希望大家充分讨论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赵瑜教授介绍了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认为疫情影响下的人类命运更加休戚与共,因此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人文学者结成学术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在不同学科、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共同探讨人类命运与未来是美好愿景。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熊秉真教授在致辞中提到,鉴于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气候环境的变化问题,寻找对人类栖息地的长期影响是不可避免的。这次会议也为 2023 年的国际会议奠定了扎实基础。希望借助杭州特有的历史和风景
7、助力我们的会议成为学术性的 G20。学者们大致围绕人本身及其与宇宙关系的新探讨、日常生活与人类行为和习性变化的理论阐释和面向未来寻找下一个栖息地等议题展开了主题演讲和对谈讨论。一、对于人本身及其与宇宙关系的新探讨人是环境的产物,人也改变了环境。对人本身及其与宇宙关系的看法不仅会深刻影响人,也会影响环境。在科技进步和环境巨变的时代,围绕着此问题更是构成了一个基础理论问题。中西方学者们从不同学科出发,阐发对于新时代环境中的人本身理解,并试图探讨以各种途径修复人与宇宙的和谐美好关系。“人类世”作为近年高频出现于各学科学者的论述话语,其核心意旨是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已达到形成新地层与新生态的程度,使地
8、球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浙江大学王俊教授的演讲 精神生活、日常经验与未来哲学 关注了此问题,提出要建立面对这个时代的批判性哲学“人类世的哲学”。这种“人类世的哲学”并非要论证人类在自然中的中心地位,从而导向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而是对这个时代特有的人类自身理解和相应的科学主义观念保持批判和反思。它要求我们解构近代以来一些基本意义构建,批判性地重构人与世界的关系,要求人类真正为这个世界负责,重建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具体而言,作为个体,我们应当恢复具身的、具体的、丰富的、质性的日常经验,并将之作为世界理解和科学建构的基础,扭转科学主义单向度抽象的趋势。在宏观上我们则应当面向未来重建人与自然、人与
9、世界的关系,建立新型的生态伦理责任。这个体与宏观两个层面也是构建一门未来哲学的基础出发点。此“人类世的哲学”的建立既批判、反思现实和现代性弊端,同时又重建未来的日常经验和人与外界的新型关系。同样,纽约大学修海乐(Harold Sjursen)教授的演讲 技术与地球上的生活 也深入思考了技术给世界、人性和自我观念等方面带来的巨大改变,并力图重建人性和自我观念,恢复人与自然的原初关系。在他看来,技术改变了人的观念、改造了世界,使地球上的环境对人类生命来说成为一个不适宜居住的环境。它在人类境况中既扮演了破坏者的角色,又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至少自发射“人造卫星”以来,科技进步常常与人类可能“逃离地球上
10、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他参考汉娜 阿伦特、汉斯 乔纳斯和弗里德里希 尼采等人的理论后,认为虽然现代科技的进步常带给人类逃离地球上的生活的希望,但这种想法不实际。同时深入剖析了什么样的“乌托邦思想”“宗教他者世界性”和“权力意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依靠技术来限制我们未来的世界观,这也使得技术发展对人性和自我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参考雷 库兹韦尔的技术叙事理论对于不朽的、可移植的人性和自我未来可能的描绘,揭示了人类社会的精神危机。而这一切又是与现实世界的生态危机紧密相连的。因此,生态灾难的避免需要恢复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需要改革当前信仰体系,需要重新考虑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以让人类和世间所有生灵都能
11、得到公正对待。对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正确认识,新加坡国立大学李焯然教授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资源。其发言 中国哲学与中医中的人体与宇宙 梳理了中国哲学和医学中的阴阳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对人体、宇宙和变化的理解。“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1在中医学中,这些概念用于理解人体,即外部属于阳,内部属于阴。当阴和阳作用于身体时,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当142阴阳作用于内脏和肠子时,内脏属于阴,肠子属于阳。所有的内部区域和器官都属于阴的一般分类,因为隐藏在体内的一切都被认为是相对于外部的阴。然而,在这个阴分类中,器官根据其性质、功能或在体腔中的位置进一
12、步分化为阴或阳。因此阴阳无处不在,焕发万物。不仅人体如此,宇宙万物亦如此,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与生态智慧。高科技的渗透带来了当下人数字化生存境遇,也带火了新兴的“数字人”产业。浙江大学研究员赵瑜佩结合虚拟世界的数字人,对人做出新思考。其在 人还是数字人的未来?关于元宇宙未来主义的思考 的发言提出,由于不断进步的技术虚拟现实、扩展现实和混合现实,个人在情感上、智力上和感官上与技术互动和生活的深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得多。她认为,关于人还是数字人是一个未来主义的话题,对于人是真实的还是虚拟控制的真相也是一个长久的项目。在介绍了数字人的概念后,她给大家分享了团队关于三种数字人的
13、研究,分别是虚拟的人、虚拟的主播和虚拟的偶像。从 2016 年以来,这些数字人在网络中,特别是抖音和B 站上大量出现。这意味着我们要重新界定虚拟世界的自我与他人、超现实主义的边界。从而探索新的存在方式,思考虚拟身份与实际身份之间的关系,新的存在方式会给这代人带来何种结果。研究采用的是非参与性的观察方式,特别关注了自我的虚拟 VUP 主和自我成就的虚拟 VUP 主。前者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未经呈现的自我,后者的感知自我与实际自我不一致。虚拟的身份和现实中的主体处于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为了与设计的人格保持一致,它扩展了自我的可能性和自我认同感,当然也带来感知的自我与真实的自我割裂,产生碎片化的自我
14、分裂和身心俱疲。总之,技术为媒介的数字人体验可以扩展自我的可能性,也扩展了自我认同感,但这种生成方式也产生了新的自我分裂,容易身心俱疲,所以还需要提高自我的管理能力。二、日常生活与人类行为和习性变化的理论阐释环境的变化与人类日常生活和行为息息相关,也导致了人类的习性和经验变化。中国社科院刘方喜教授的发言 机器资本二重性:经验、环境形塑力的生产工艺学批判 认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计算机数字技术与资本的二重性辩证运动,是形塑当代人类日常经验和生活环境的重要力量。连通全球的物联网正在加速生产方式的联合化,人工智能正在加速其智能自动化,人类生产高度联合化与自动化统一的终极范式正在成型,将使自然力更全面
15、服从人类社会大脑生产出的社会智力的控制,人类生活整体环境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但是,在资本操控下,却形成了数字鸿沟加深、虚拟世界如所谓元宇宙与现实世界割裂等一系列对抗性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社会冲突并未缓解,人类生活环境似乎反而有恶化的趋势。在资本操控的大众传媒的形塑下,把当今全球社会乱象归咎于人工智能等机器技术的“卢德谬误”顽固地盘踞在全球大众日常经验认知中。应该用马克思生产工艺学批判来超越“卢德谬误”这种经验感知,把全球大众斗争焦点转向大资本,在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加速资本的自我扬弃,推进缓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冲突的生活环境建设。同样,中国社会科学院陈定家教授以网络文学为例
16、,思考了由于资本催发和技术驱动,给网络文学和日常经验带来的强大冲击力。论文 网络文学的技术迷思和市场境遇 从技术赋魅与网络迷思的视角切入,认为网络作为一视同仁的普泛媒介(panmedia),它在实现通信技术革命的同时,也极大地解放了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生产蕴含的潜在动力。基于网络小说的新业态连连出现爆款,网络小说及其影视等产业风生水起。在“科技至上”“资本万能”的数字化语境下,网络文学的“技术迷思”和“市场境遇”已具有明显的“神魔二象性”,它们在扮演传统文学“袚魔人”的同时,也扮演着网络文学“赋魅者”的角色。中国网络文学 30 年“赋魅”与“祛魅”的风雨历程,充分地证明了事物发展的“螺旋式上升”
17、和“波浪式前进”规律的正确性。在技术迷思与市场竞争语境下,网络文学如何应对“袚魔与返魅”的考验,探寻繁荣有序的发展之路,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的问题。新生网络文学要践行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既要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潮流,又不能对网络“迷恋症”听之任之,要发挥艺术生产的导向作用,并提高读者的艺术鉴赏力。学者们不仅从科技和资本的角度找寻日常经验变化的驱动力,还从历史的和文化的视野去探讨。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路易斯 奥斯特贝克(Luiz Oosterbeek)教授的发言 连续与断裂:文化变革的机制从历史的视野进行系统梳理,认为关于环境的日常人性化或驯化经验的讨论,可以在人文学科关于事件和个人
18、类栖息地的新审视和追寻/洪晓143社会科学家2023 年第 04 期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的长久辩论中进行。该辩论主要有两种思路。在詹巴蒂斯塔 维柯(Giambattista Vico)研究之前,长期占据主导的是认为历史就是给英雄人物做注解的事件编年史。与此相反,在维柯研究之后,现代性开始建立起一种进化论来整合历史。后一种思路或由于对历史的单一理解最终将导致长期结构性变化从摩根(Morgan)和马克思(Marx)再到布罗代尔(Braudel),或基于事件和领导人 从施莱格尔(Schlegel)到科林伍德(Collingwood)所处语境产生影响。分析两者的利弊后,提出将聚焦于文化变革的物质驱动力,围
19、绕环境、科技、资源、逻辑和社会结构等要素描绘文化变迁历史图,试图在不同时空维度的辩证关系的语境中来谈论事件和个体行为的主题。在影响人类日常生活经验的文化元素中,城市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它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生存空间,满足日常所需的同时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征着人类文明程度。现代化都市化的进程更是将大众吸入城市,放大城市的辐射能力。复旦大学的陆杨教授探讨了日常生活与城市的关系,提出城市的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延伸。在 城市的记忆 的主题演讲中,首先历史地梳理了中西方城市的起源和各自特色,它们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文明形态和社会文化,有的对社会和人影响至今。接着,在理论上介绍和推崇列斐伏尔的多卷本 日常生活批判
20、。不同于电影中对于城市日常生活的异化展现,它充分关注具体的当下的日常生活世界,特别是城市日常生活的包罗万象蕴含着反抗统治意识形态的无限潜力。最后分享了自己在宜兴、芝加哥、上海等不同城市的生活感受和城市记忆,希望城市设计者要给大众塑造适宜于人居的城市和记忆。三、面向未来寻找下一个栖息地面对人本身及其与宇宙关系的新变化,面对日常经验的新态势,人类该如何寻找下一个栖息地呢?围绕着本次会议的核心问题,不同国家不同专业的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香港中文大学索利乌斯 吉尼塞斯(Saulius Geniusas)在题为 作为一种现象学主题的多重实在 的讲座中提出,未来人类栖息地的核心特征是现象学意义上的
21、多重现实。首先,我们怎么会到现在的原因是我们一直生活在多重实在中。我们把存在的最高实在与我们塑造的其他实在模式混为一谈。用胡塞尔的话来说,我们认为这只是一种方法。正是这种“对生活世界的遗忘”,导致了自然和人类栖息地的深刻变化。因此,让我们转向多重实在的现象学,可以期待新的人类栖息地将由多种实在组成,而人类的存在将从一个跳到另一个组成。考虑到技术的进步和这一进步带来的自然破坏,我们只能预计,我们的大部分时间将花费在技术成形的环境中,而我们很容易与实际环境混淆。他的思想来源于美国现象学家阿尔弗雷德 舒茨(Alfred Schutz)的“多重现实”(Multiple Realities)理论。而舒茨
22、的理论是以威廉 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 心理学原理 为基础发展出来的社会学论述,同时还有对于胡塞尔经典现象学“悬搁”概念的挪用。除了视野的突破,还有学者到经典文学作品中去找寻人类的理想和期待。香港恒生大学许焯权教授的讲座 日常生活经验与环境的创造:小王子 的三个经验,选择到安托万 德 圣 埃克苏佩里 1943 年的经典小说 小王子 中去找寻有益于未来环境艺术设计的经验。该小说虽以友谊和爱情而闻名,但它也表达了孩子和成年人对于居住世界大相径庭的看法,作者还用日常经历和绘画来展示他对这种差异的理解。这对于艺术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是有趣的经验。团队从前九章的介绍性章节中总结出三个
23、经验,这些经验涉及塑造环境的创造过程的一些基本方面规模、形式和功能,内部和外部,以及最终的使用概念。在过去的两年里,许教授在二年级的艺术设计工作室中对这些想法进行了综合的探索,三个工作室的作业分别对应了三个经验,通过展示其中一些作品,作为我们年轻人对人类栖息地可持续发展的洞见的例子。对于这种到文学作品中获取未来艺术设计和经验的做法,杭州师范大学高振宇副教授在评论环节表示了赞赏,认为小说故事来自孩子的纯真视角,体现了与成人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新颖想象,也表达出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新思考。设计是受人类价值和哲学影响的,这种批判的哲学精神使用到艺术设计中必然会激发出新的火花并产生现实影响。围绕着设计对于未
24、来世界的展示和引领作用,希尔德海姆大学王卓斐教授的讲座 气氛共鸣:未来设计之洞见 也做出了有益探讨。她认为随着消费的焦点从单纯的使用价值转向审美体验价值,设计不再仅是产144品本身的制造,反而是氛围的创造被带到了最前沿。对氛围设计的关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思考物体、形式、空间、环境和人类感知、情感和行为的相互作用。并非每个设计的氛围都会产生良好的影响。一些设计氛围是负面的,甚至是有害的。如何营造一种被认为有意义的氛围?她试图将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 罗莎(HartmutRosa)最近提出的“共鸣”概念引入到对氛围设计的伦理探索中,以期营造一种被认为有意义和和谐的氛围,并使其具有跨文化意义,从而为良好
25、的生活方式提供规范性指导。当代设计师有责任通过创造氛围场景来增强生态、人际关系、跨文化以及边缘化问题的共鸣敏感性。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教授叶舒宪则将目光转向传统文化寻求启示,讲座 天地玄黄君子如玉华夏宇宙观的审美环境创造,从人类学角度研究中国悠久的玉文化。他将“天地玄黄”和“君子如玉”这两个古往今来尽人皆知的思想命题,重新放回到玉文化一万年来的发展史语境中,找出下五千年之古汉语措辞和修辞的上五千年实物原型,希望能带领读者从感觉学的意义上,深度体认华夏宇宙观的审美环境创造特色。认为君子温润如玉的儒家理念对当今国际社会的相处之道给出非常有益的启示,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平思想作为优秀文化基因
26、,必将伴随中国文化的复兴和国际传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部分学者则到传统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寻求资源,强调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未来。吉林大学李龙教授的讲座 马克思思想的三重意蕴,从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三个层面深入剖析了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的理论内涵。就思想内涵而言,这一美学思想的提出,使对美学的理解从感性经验的完整性、审美鉴赏力的培养和艺术哲学等走向了对存在的完整性的探寻。就时代内涵而言,马克思在政治批判、资本批判和哲学批判的同时,也开启了一条审美批判的新路径。他特别强调的是文明内涵层面,通过解放人、解放生产关系来构造未来世界。“美的规律”学说强调人按照固有的尺度和任何种类的尺度来生产
27、,从而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这实际上在文明的意义上提出了最高的审美理想,人通过生产不仅构造了生活世界,也构造了意义世界和理想世界,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正是从这一青年时期的美学理想出发,马克思后来才会逐渐走向以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物的关系”对人的统治为批判对象,以生产为核心概念,以人的解放为最高理想,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理论和最高的审美理想,也即是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实现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理想世界。浙江大学王杰教授明确提出“在审美活动中寻找人类未来的栖息地”。认为在文化经济时代,审美的原则正在成为整个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美的原则、美的规律正在成为从日常生活习性到人类信仰层面的价值
28、重建的基本原则。不同于工业革命时代的资本和现代化逻辑,随着审美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展,随着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不断改造人类与现实、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按照美的规律来生活和生产正在渐渐地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正在从“经济人”和“欲望化的人”向“审美人”发展,或者说“回归”。在这个转变和发展过程中,乌托邦冲动从政治性的冲动转化为一种审美的驱动力。美学是在工业社会进程中作为工业革命的不合理现象的分析和批判者而产生的学科。感性学强调人类全面而自由地生存,从异化、单向度和碎片化的状态中挣扎出来。以美学的原则建立的人类文明,将是一种人类的新的文明,这是人类历史的真正归宿,是
29、充满人性和爱的人类栖息之地。最后王教授以杭州这座美丽古城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美的原则似乎是杭州这个古老文明的城市一直充满活力的内在秘密,应该在此寻找人类栖息地。此观点也与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熊秉真教授的看法一致。其讲座 回到未来?从对日常生活的反思到寻找栖息地 在阐述了寻找栖息地的必要性和难度后,同样认为杭州是一个完美的交流和辩论场所。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大运河之类的历史遗迹促使我们将文化和自然元素结合在一起,寻找更合理的生活方式。从学术上讲,关于日常哲学和生态美学的会议,为国际人文理事会和亚洲新人文网与浙江大学合作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使其有望成为一个学术 G20
30、,并让杭州这座城市受益。学者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浙江大学杨大春教授就对寻找下一个栖息地的看法提出了质疑和反对意见。其讲座 本己身体与人类环境的创造:从身体现象学的关联性视角看“寻找人类的下一个栖息地”认为,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作为人学的哲学理应正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形态。延伸考虑笛卡尔“我是一个心灵、我有一个身体”和梅洛庞蒂“我就是我的身体”两种论断,人在不同时代针对自然世界环境保持着非常不同的创造性关系。欧陆哲学中的身体现象学特别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创造性的关联。人总是以操心的方式在人类栖息地的新审视和追寻/洪晓145社会科学家2023 年第 04 期 责任编辑:阳玉平 校对编辑:唐韵萌世
31、界之中存在,这种在世存在离不开本己身体,而日常经验实为身体经验。现代性进程表现为越来越增强的人类环境创造,而现代性反思可以揭示这种创造性的限度。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性视角看,所谓的“寻找人类的下一个栖息地”其实是一个伪命题。现代性反思表明,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寻找下一个栖息地,我们应该做的只是善待自己现有的家园,并因此从想象的乌托邦走向实在的异托邦。本次会议搭建了一个广泛交流的新平台,来自世界各地和各专业的学者从不同视域和方法对会议主题日常经验与人类环境的创造进行了充分讨论,取得了圆满成功。工作坊召集人之一熊秉真教授在闭幕式上介绍,在过去的两年里,已经密切合作并组织了两场关于日常生活其他重要方面的
32、国际会议。本次研讨会不仅是明年同一时间举行全面的线下会议的预演,也与 2023 年 8 月在东京庆应义塾大学举行的国际人文理事会的会议构成系列探讨。感谢作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求是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集刊主编的王杰教授,肯定通过此难得的场合得以认识同仁,阐发经验。如此难得的时刻,值得记忆。因此更有信心走下去,寻找人类下一个栖息地。闭幕式主持人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杰教授在总结中也感谢熊秉真教授,感谢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俊院长和各位领导及腾讯公司,感谢各方筹办者和参与者。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同行发表很多很有启发性的思想,并涉及广泛重大深刻的问题,如数字化生存和数字人等。认为会议非常成功,并且作为 2023 年会议的线下会议的预演和启动,必然引发进一步的阐发和讨论。欢迎大家届时相聚杭州,讨论此重大问题!参考文献1(唐)王冰(撰)黄帝内经素问 上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5146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