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4 ,大小:12.06MB ,
资源ID:717660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7176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强化批评精神,增强使命感——关于建构中国形态文艺评论的一点思考.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强化批评精神,增强使命感——关于建构中国形态文艺评论的一点思考.pdf

1、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文艺评论必须深刻把握当下所处的历史新方位,增强文艺发展的时代感、树立大历史观,引导文艺创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当下,文艺发展日益进入泛娱乐、大文创和人民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必然要求文艺精品不断涌现,使人民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这使得坚持什么样的文艺观的问题凸显,建构中国形态的文艺评论变得极为紧迫。所谓中国形态的文艺评论是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立足中国文艺实践和大众审美经验特别是艺术创新实际,经由弘扬文艺批评的主体性、强化批评精神和增强使命感,以中国自身文艺发展和大众审美自觉为目的,创造既面向文艺现实和大众审美经验又引领

2、文艺创作和文艺消费的评论话语,在加强交流对话和走向世界舞台,寻求人类文明普遍价值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文艺评论的故事,提升中国文艺在全球化舞台上的位态,不断丰富文艺创作创造与文艺理论创新创意之间的接合功能,使之成为以中国理论有效阐释中国实践的生动体现。关键词:文艺评论;批评精神;评论家的任务;使命感;虚灵的真实;中国形态作者简介:范玉刚,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和文化研究。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有庄1 0 0 号院6 3 号楼1 0 2 室,1 0 0 0 9 1。电子邮箱:。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与新时代中国文艺理

3、论学术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 8 ZD006的阶段性成果。Title:Strengthening the Spirit of Criticism and Enhancing the Sense of Mission:On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Form of LiteraandArtisticCriticismAbstract: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embarks a new journey in the new era.Literaryand

4、artistic criticism must deeply grasp the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enhance the sense of the times,establish a broad historicalperspective,and guide the cre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to show the spiritual zeitgeist of the new era in a comprehensive andpanoramic way.At present,the development of lit

5、erature and art increasingly embraces an era of pan-entertainment,greatcultural creativity,and the peoples pursuit of spiritual prosperity,which inevitably requires the continuous creation of literatureand art to give the people a greater sense of cultural access.With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modern

6、ization with firm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the so-called Chinese form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iticism should base on Chinese literaryand artistic practices and public aesthetic experience,especially artistic innovation.Its aim is to promote the subjectivity ofliterary and art

7、istic criticism by strengthening the spirit of criticism,enhancing the sense of mission,and relying on Chinas owndevelopment in literature and art.Chinese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iticism should tell Chinese stories to enhance the status of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on the world stage,and constantly

8、enrich the function of the interface between the original creation ofliterature and art,and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n literature and art theory,making it a vivid embodiment of effectiveinterpretation.Keywords:literary and artisticcriticism;critical spirit;thecriststask;sense of mission;ethereal t

9、ruth;Chineseform文艺理论研究2023年第3 期Author:Fan Yugang,Ph.D.,is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at the Center for Literary Theory and Aesthetics of ShandongUniversity.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literary theory,aesthetics and cultural studies.Address:Room 102,Building 63,No.100 Yard,Dayouzhuang,Haidian Distr

10、ict,Beijing 100091,China.Email:fanyugang1969 .This article is supportedby the Major Project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Fund(18ZDO06).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评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

11、下,文艺发展日益进人泛娱乐、大文创和人民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必然要求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满足人民多样化的精神心理需求,使人民有更多的文化获得感,这使得坚持什么样的文艺观的问题凸显,文艺评论何为的问题变得极为紧迫。一个时期以来,文娱领域流量至上、“饭圈”乱象、天价片酬、阴阳合同、违法失德等现象不时出镜,“小鲜肉”“脂粉气”“耽美”“咪咪眼”等畸形审美趣味一度泛滥,在难得的历史条件与时代际遇面前,本该有所作为的文艺评论却哑然失声,无所适从,丧失了应有的提神聚气、凝聚人心的作用,忘记了本来的使命和责任。“文艺评论存在缺席、缺位现象,对优秀作品推介不够,对不良现象批评乏力,文艺批评辩善恶、鉴美丑

12、、促繁荣的作用有待强化。”(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3)正是基于此,2 0 2 1 年8月,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建强文艺评论阵地,营造健康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促进提高文艺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正是基于此,意见指出,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注重文艺评论的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不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和泛娱乐化等推波助澜。世界史表明,一个国家的崛起最终一定是精神的

13、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显现于人民精神力量的增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6)作家艺术家和文艺评论家不仅是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还要通过创作与评论的有效互动推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在时代的大舞台上彰显信仰之美、展现一个正在崛起的民族的形象,为人类文明跃升和全球善治提供中国方案,使社会主义旗帜在世界舞台上高高飘扬。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文艺评论要在深刻理解新时代内涵的基础上,强化直面作品和文艺实践的“批评精神”,呕须增强评论家何为的使命感,把好影响和

14、引导文艺创作的方向盘。一、时代是文艺与文艺评论繁荣发展的舞台,文艺评论要为艺术创新和攀登时代高峰鼓与呼什么是文艺评论?所谓文艺评论就是对作家作品及文艺现象、文艺思潮的一种批评实践,及其立足于专业水准的价值判断,其核心是批评精神和价值判断。因此,真正的文艺评论要的是批评,是批评家主体意识的张扬和基于文本阐释基础上专业分析的价值判断。究其学理性而言,文艺评论作为批评,“是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它是以充分理解艺术家或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所遵循的规则、深刻研究典范的作品和积极观察当代突出的现象为基础的”。(普希金1245)可见,作为一门科学的文艺评论不是作品的附庸,更不是对作者、市场和大众的

15、迎合。当然,此科学非实证意义上的自然科学,而是旨在发出一种人文科学意味上的独立见解和主张,“讨论瑕瑜,别裁真伪,博参广考”。(永等9 2)以富有思想的真知灼见启迪作者和受众,抵制思想的平庸和批评“三俗”之风,进而引领社会思潮和文化风尚。需要强调的是,在批评实践中,文艺评3强化批评精神,增强使命感论不能是现成性尺度的套用,其批评模式和话语也非一成不变,但直面作品和世界的批评精神是其不变的灵魂。一代有一代之精神,一代有一代之文艺和文艺评论。德国大文学家歌德在文艺谈话录中告诚青年作家,要紧紧抓住时代,所谓抓住时代不是指能被时代潮流所裹挟,从而沦为时代大潮中的芸芸众生,人云亦云,而是与时代保持一定距离

16、,从而能够洞察时代的纷现象,在现象的沉浮中把握时代精神。同样,意大利哲学家阿甘本在什么是当代?中明确指出:“当代性就是一种与自己时代的独特关系,这种关系既依附于时代,又与其保持距离。更准确地说,与当前时代的关系,正是通过与之脱节,与之发生时代错位,而依附于这个时代。那些与这个时代完全保持一致,在各个方面都完全循规蹈矩的人,并不是当代人,这正是因为他们并不打算看清时代,他们没有能力牢牢把握住他们所看到的东西。”(转引自蓝江1 9)处于不同时代和国度的两位思想家,都有着对时代性的深刻把捉。可见,只有洞悉现在、前瞻未来,才会真正理解“当代性”。只有站在历史的新方位,以一种历史性来把握“当代性”意义,

17、才能明白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在文艺评论者面前开一道新的历史视域。这道新视域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世界与中国的关系,要以中国的和平崛起为方法重构世界史观,深刻领会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推动世界秩序变化的重要力量之一,正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开启世界史的“中国纪元”,文艺评论要自觉肩负起时代使命。正是时代开了文艺和文艺评论繁荣发展的一道视域,契合中国发展方位的变化,呕须增强文艺评论工作者的“当代性”意识。我们要明白,文艺评论家属于时代,又是“同时代”的游离者或“他者”。犹如阿甘本所认为的,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并不意味着属于同时代的人。在他看来,“同时代的人”属于那些“既不与时代完全一致,也

18、不让自己适应时代要求的人”。(2 0)同时代的人“比其他人更能够感知和把握他们自已的时代”。(2 0)也就是说,唯有与时代保持一定距离,并置身时代之中,才促使文艺评论家得以敏锐地感受到时代之律动。回到当代文艺发展的现实境遇,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文艺评论必须深刻把握当下所处的历史方位,增强文艺发展的时代感,树立大历史观,引导当代文艺创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新时代是中国人民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7)新时代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生活丰裕、精神生活需求旺

19、盛的时代,在大众消费的结构性变化中,精神文化消费凸显,在技术应用本身就是文艺新业态生成的境遇下,伴随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现实,大众更加注重高品位高情感高价值含量的艺术品消费,使得在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过程中生产更多艺术精品成为时代要求。所谓文艺精品是指“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 0),它既需要艺术创作理念的创意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也需要文化产业基础的高端化与文化产业体系的健全。首先是健全艺术创作体系,其次是健全艺术品交易和现代艺术市场体系,最后是通过引导文化消费理念、培育高品位消费者,从而为艺术繁荣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就是说,新时代既要

20、求文艺发展守正创新,以艺术创新为攀登时代高峰的第一要务,激励文艺评论发展出成为文艺思想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创新的策源地和助燃剂的能力;也要求文艺评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提升政治站位意识和世界眼光,以胸怀“国之大者”的气魄,引导中国当代文艺在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向着世界文艺的主导形态之一迈进,以诉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人类文明普遍形态,为中国的文明型崛起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新时代新方位提出了对文艺精品的要求,如何激励艺术在创新中不断向着高峰攀登,是时代赋予文艺评论的职责和使命。当下,信息化数字技术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的应用推动了媒介革命,其影响所及甚至重构了社会生活的肌理,使得媒介融合成为时代表征之

21、一。媒介融合推动艺术创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使艺术新业态不断涌现,生成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媒介艺术。当然,对这个有着新质意味的文艺形态的命名尚未形成共识。科技赋能艺术所提升的不仅是传统艺术的表现力和表达力,更是一种艺术新形态和文化产业新业态的生成,如何推动新媒介艺术的成熟与寻求经典化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创新既要礼敬传统,更要2023年第3 期文艺理论研究立足变动不居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

22、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人胜。”(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6)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催生了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了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生物仿真技术等在文艺领域风生水起,不仅推动了文艺形式创新,还拓展了文艺空间和文艺的存在方式。在艺术创新的眼花缭乱中,文艺评论家要保持一份清醒,警惕技术狂欢和一味任性的飞升,使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思想内容的表达与艺术品位和审美愉悦感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告诚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科技发展、技术革新可以带来新的艺

23、术表达和煊染方式,但艺术的丰盈始终有赖于生活。要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 2)在文艺多元化发展格局中,伴随消费群体的代际变化特别是乙世代的崛起,文艺新业态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主导趋势。微信、微博、小红书、知乎、抖音、快手等自媒体的创意开发,激发了普通大众的创作欲和文艺创作实践,使草根文艺创作铺天盖地,已然改变了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态势。大量涌现的新的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使文艺“两新”依托创意和技术的跨界融合成为繁荣文艺的有生力量,铺天盖地的草根创作和艺术生产

24、不断突破艺术固有的观念、边界。一方面,技术应用下的艺术创新丰富着人们对艺术的感知,拓展了艺术存在的广阔空间,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表达夯实了受众基础,极大地增强了大众的文化获得感。另一方面,文化内容的相对过剩,并没有满足人们求新的欲望和心理需求,人们反而愈加陷人某种心理的虚空和精神的饥渴,甚至陷人审美疲劳的泥淖。这种境况引发了人们对技术促进艺术创新的思考,也愈加凸显了文艺评论的不可缺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要通俗,但绝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艺要生活,但决不能成为不良风气的制造者、跟风者、鼓吹者。文艺要创新,但决不能搞光怪陆离、荒腔走板的东西。文艺要效益,但决不能沾染铜臭气、当市场的奴隶。创

25、作要靠心血,表演要靠实力,形象要靠塑造,效益要靠品质,名声要靠德艺。”(1 5)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包括文艺评论工作者深刻理解艺术创新提供了思想指南当前,人们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知越来越深刻、感受越来越强烈,对技术在社会生活包括文艺领域的广泛应用有着充分的感知,对技术促进艺术表现形式创新和文艺新业态的生成很敏感,但对文化及其创意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还缺乏真切体验。事实上,正是文化创意和技术应用的互为表里重构了当代社会生活的肌理,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心理体验和审美情感表达,促使科幻文学、网络文学和数字化艺术等大行其道,使得高科技与高情感平衡的文艺符号成为界定新时代的表征之一。文化引

26、导未来,“今天,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实际上都通过许多措施来促进文化,从通过立法来保护历史遗产到执行种种规划、计划和政策来引导文化发展和增加公民参与文化生活”(谢弗1 一2)。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推动人民大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离不开蕴含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高品位多样化精神食粮的有效供给,既要有顶天立地的经典大作,也要有铺天盖地的草根创作,其价值共享的指向清晰明确。创新是新发展理念之首,也是文艺的生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 0)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

27、形态,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与理论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视域下的文艺评论,不仅要有勇气和能力成为新时代文艺思想与艺术表达方式、文艺表现形式与文艺业态创新的策源地,更要担当引领创新方向和对技术狂欢的批判反思使命。二、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函须提升人格修养、理论素养和政治站位意识立足新时代新方位,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提升强化批评精神,增强使命感人格修养、理论素养和政治站位意识,这是推动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高质量发展和把好方向盘应有的自觉,更是一名优秀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使命追求。究其人格修养而言,文艺评论家不仅要真诚地对艺术作品别裁真伪,做出价值评判,还要激励艺术家在引领社会风尚上率先垂范。“立德树人的人,必先

28、立已;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已。”(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 4)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这一定位深刻影响着新时代文艺评论家的品格修养。“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文艺评论家要为形成良好的文艺生态和创作导向作出表率,只有敬畏艺术、扬弃“酷评”、出“烂苹果”,赋予文艺评论应有的“批评精神”,使艺术在回归本源过程中向着人的精神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境界迈进,才能真正引导文艺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在文艺批评实践中,文艺评论的价值引导不是某种独断,而是在“和而不同”基础上的倡导和

29、鼓励自由竞争,这既是文艺评论工作健康发展的底线原则,也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应有的人格修为。为了给人民提供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和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文艺评论既要为大众甄别好的艺术作品,更要尊重艺术规律,积极促进多元文艺形态的自由竞争,以“和而不同”的包容性理念发挥主流文化价值观对多元文艺形态的规范与引领,这是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应有的文化自觉。首先,文艺评论工作者面对作品和文艺现象要有一颗真诚的敬畏之心。文艺创作需要理论批评家的评论,可能是为批评家的人格所感召,但未必认可批评家的理论指导;同时,理论批评家更多地在努力探讨文学艺术之道,也未必积极主动地投身对现实创作的评论,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二者之间

30、的隔阅。如果这是当代文艺评论工作的难题,则需要双方同情之理解和相互成全。理论批评家要写出更多让作家、艺术家信服的评论文章,同时,作家、艺术家也要在遵循文艺之道的同时,有着攀登时代高峰的勇气和自觉,创作出不负时代、让理论批评家仰视膜拜的千古名篇。说到底,评论与创作是一种你-我之间的交流对话,我们不能以某种原则规制艺术创作,而是以某种价值和审美理念启迪艺术创作,在创作自由中诉求某种目的;同样,也不能以某种原则束缚文艺评论,使其成为某种原则或政策的注脚。“我们不应当要求评论家根据人们普遍同意的标准证明各种批评性判断有根据,而是应当寻求一种不同的模型,后者将使我们更充分地理解评论家是怎样作出批评性论断

31、的。”(谢泼德1 1 7)事实上,好的评论文章不是理论家唯我独尊的概念空转,也不是脱离文艺作品整体性审美意蕴的自说自话的霸道阐释,更不是把艺术同化于思想进而驯服艺术、控制艺术的手段,而是一种相互开的主体对话,有着对艺术丰富能指的敬畏和明确所指诉求的悉心领会与深度发掘,旨在把蕴藏其中的宝藏揭开给人看。总体来说,创作与评论的有效互动,应当具有内动力,是艺术生命力的自然律动,而不仅仅依靠外在性提倡。究其根本,倡导仅仅是一种助燃剂,艺术之火的勃勃生机有赖于艺术内在的质地,这是长期存在的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文艺评论不仅要立足文化现实和当下的文艺实践,更要前瞻未来发时代之先声。面对中华民族史诗般的磅实践

32、,一方面呼唤新时代的李白、杜甫、蒲松龄、曹雪芹,一方面期盼新时代的文心雕龙诗品人间词话。其次,文艺评论工作者的人格修养还体现在对“批评精神”的坚守上。文艺批评要的是批评,“批评精神”是文艺评论的灵魂和文艺评论工作者追求的人格修为。对于“批评精神”,美国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乔治斯坦纳有过阐述。首先,“批评向我们表明什么需要重读,如何重读”。(斯坦纳1 4)其次,批评行使监督和沟通的功能。再次,批评“关注于对同时代文学的判断”。在笔者看来,其对“批评精神”的理解颇为妥帖,尤其是第三点,对当代文艺评论家来讲尤为重要。所谓“批评精神”就是要敢于直面当代文艺创作并作出价值判断,这是对一个评论家人格修养以及

33、是否有担当的检验。斯坦纳认为:“批评家对于同时代的艺术有特殊的责任。他不但必须追问,是否代表了技巧的进步或升华,是否使风格更加繁复,是否巧妙地到了时代的痛处;他还需要追问,对于日益枯竭的道德智慧,同时代艺术的贡献在哪里,或者它带来的耗损在哪里。作品主张怎样用什么尺度来衡量人?这不是一个容易系统阐2023年第3 期文艺理论研究述的问题,也不是一个能够用万能的策略对付的问题。”(1 6)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呕须提升理论素养。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反杜林论旧序论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437)首先,要提升对何谓好的作品的审美判断力的理论修养

34、。通常,一篇好的评论文章不会停留于印象式点评上,即使是古代的诗文评,也有着理论的形而上意味和逻辑的自洽性,这是价值判断持论公允的保障。现代文艺评论更是离不开逻辑的支撑和理论的指引,既有对文艺史的洞悉和经典作品的滋润,又有对当下文艺创作的犀利洞察,这样才能为文艺评论迎来荣光和尊严。如何评判一部作品是好的作品?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看来,好的作品是美的艺术,美的艺术不等于快适的艺术和机械的艺术。艺术固然是人的自由创造的产物,但它却不应“露出一点人工的痕迹来”。“美的艺术是一种意境”,意境在作品中的涵润是极其自然的,或者说,自然而然的风致本身即是美的艺术意境的应有之义。像艺术的自然才是美的自然,同样,像自

35、然的艺术才是美的艺术。美的艺术的“自然”气质在于艺术作品中的“意图”隐而不露,其形式的合目的性要求它不落于任何人为造作。康德认为艺术创作当然不是全然无意,但如果意图与感官快乐相偕只能是“快适的艺术”,其目的是与被视为单纯感觉的表象相伴的愉快享乐的艺术,这种取悦感官的“快适的艺术”除了供人们一时的欢娱和消遣外别无深趣。如果意图“在于产生出某一确定的客体【概念”,那这“只能通过概念来令人愉快满意”的“客体”只能把人引向某种认识或说教的目的,于是便有了那种不是艺术的艺术即“机械的艺术”。“美的艺术作品里的合目的性,尽管它也是有意图的,却须像是无意图的,这就是说,美的艺术须被看作是自然,尽管人们知道它

36、是艺术。”(康德1 5 2)关键在于审美判断的那种“合目的性”,以反省的判断力而非以官能感觉为准则的艺术促进着心灵诸力的陶冶,以达到社会性的传达作用。也就是说,美的艺术是一种表现方式,这种表现方式以自身为目的,虽然没有外在目的,却仍然会在社会交际中促进心灵能力的陶冶。可见,一种愉快的普遍可传达性在自身的概念中包含这样的意味:这种愉快不是来源于单纯感性的一种快乐,而必须是一种反思。因此,审美的艺术,作为美的艺术,是以反思判断力而不是以官能感觉为准则的。美的艺术品作为天才作品除了合于鉴赏的尺度外,最重要的还在于它须有“精神”或“灵魂”。“精神灵魂在审美的意义里就是那心意付予对象以生命的原理”(1

37、5 9),所谓“精神”就是那种能够在“自已的内心里”萌生出作为“最高的范本”“审美的原型”的审美观念,并把它以可能尽致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能力。审美是一种能力,创作出美的作品不仅需要天赋和对经典作品的悉心瑞摩,更要注人精神和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美的价值注人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 0)审美观念赋予作品生命而使作品有“精神”,这“精神”(灵魂)作为审美观念的中心环节不能求之于人的心灵之外,它“必须每人在自己已的内心里产生出来”,却又不是每个经验的个体都可以使这应当的“必须”成为现实的“能够”。

38、在康德看来,所谓“精神,在审美的意义上,就是指内心的鼓舞生动的原则”。(1 5 8)这个原则不是别的,正是把审美理念表现出来的能力。文学评论是与作品的精神或灵魂的交流对话,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有洞悉作品好坏的审美判断力和理论素养。其次,文艺评论工作者要增强驾驭批评标准的能力,使其有能力自由地出人批评标准的有无之间。在文艺批评实践中,文艺评论者对作品的评判都会遵循某些标准,或者基于某种立场作价值判断。中外文艺史表明,正如有着创新冲动的文艺作品往往是无法之法的产物,某些合乎公认批评标准的作品未必是文艺精品,或者换句话说,某些现成性批评标准原本就是用来被打破的,任何有独创性的艺术家都会对一些艺术原则有所

39、突破。试看,当代戏剧创作有多少会遵循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当代诗歌创作又有多少遵守钟嵘的诗品?因此,好的文艺评论家对作品的批评通常游走于标准的有无之间。诚然,任何批评标准的提出都有其艺术史、学术史的价值,但不能因此使之僵化为某种现成性规制。有学者指出:“在文学史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每当人们把一种特定的文学风格的各种特征以编纂成法典的形式严格地确定下来的时候,就会有人创作出对强化批评精神,增强使命感这些规则毫不在意的伟大的文学作品。”(谢泼德116一1 1 7)可以说,正是一系列突破原则的伟大作品构成了文艺史上前后相续的典范,形成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建构了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文艺经典。文艺发展史

40、一再表明,好的艺术作品未必合乎某种现成性标准,作为对某种价值的突破,它自身会成为一种新的典范。因此,好的评论不是机械地、教条地运用批评标准,而应当是对何谓好的作品的一种启发和引导。有别于某些批评流派对艺术自主性、审美自律性的捍卫,新时代文艺评论既要强调批评标准的“有”,不仅要促进文艺创作涌现更多艺术性和审美意义上好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其目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一一为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融人激发当代中国人的意志,在获得身心愉悦的满足中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还要以其对“虚灵的真实”的价值祈向关注“无”,强调好的文艺作品犹如挖掘不尽的富矿,蕴含哲思境界无限拓展的价值根菱。今天,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

41、兴的一个关键时期,需要文艺为精神强起来奠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6)新时代文艺评论要在批评标准的有无之间,引导社会主义文艺为社会培根铸魂,使自身成为有精神和灵魂的人民的文艺。再次,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呕须提升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素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评论建设,增强朝气锐气,发挥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作用。”(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18)不同于唯美主义或为艺术而艺术的批评观,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立场和批评标准,主张有导向性和价

42、值倾向性的批评,尤其强调发挥文艺的社会功能,但也从来没有忽视对艺术卓越性的追求和对艺术价值的肯定,更不会以所谓宣传去侵犯或损害文艺的自主性和审美自律性(对主题创作的评论会更加注重作品的艺术表达能力和审美想象力)。恩格斯指出:“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现代的那些写出优秀小说的俄国人和挪威人全是有倾向的作家。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3 8 4 3 8 5)作为对经典作家文论思想的传承,毛泽东同志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43、“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因此,我们既反对政治观点错误的艺术品,也反对只有正确的政治观点而没有艺术力量的所谓标语口号式的倾向”(6 9)。在党的文艺领导权建构中,文艺批评是文艺界的主要斗争方法之一,需要在实践中正确把握文艺批评的标准。“我们的批评,也应该容许各种各色艺术品的自由竞争。”(6 9)打击敌人需要有力量的文艺作品,“虽然讲话自始至终仅仅从政治出发谈文艺,但因为它遵从丰富的革命历史经验及其严格的政治逻辑,客观上为新人 的文化世界和审美世界厘定了终极性的历史内容:它就是人类追求普遍的(而非特权性质的)平等、自由、解放的集体斗争经验的史诗性自我表达”(张旭东

44、1 6)。这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得以超越特定历史语境而具有创造性理论应有的普遍性价值之所在。究其现实性,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观所坚持的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批评标准,是在一种何谓好的作品的典范意义上的价值引导,它不是一种僵化的现成性尺度,更不是某种具体原则的硬性规定,而是一种“虚灵的真实”的价值祈向,表征着人民的文艺、社会主义文艺应有的价值追求和审美理念表达。究其批评活动的展开,是在深刻洞察作品意味的基础上与作者、受众和世界的对话,既然是一种对话,就不是简单地给出某种结论,也不是强迫作者和受众被动地接受,而是在阐释中形成一种共情、共鸣的共在关系,是一种既突破批评标准又合乎某种标准的存在。

45、这也是发现艺术精品、推动文艺经典生成的过程,这种发现是对艺术作品某种优秀特质的阐释,犹如深人富矿腹地而有着广阔的阐释空间。唯此,经由文艺评论的价值发现和审美阐释,文艺经典在评论中不断生成和重构,由此使当代文艺精品不断迈向文艺经典化,进而彰显新时代文艺评论以多维度艺术价值阐释引导艺术创作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使命感。立足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多元化格局,从不避讳立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面对作品的8文艺理论研究2023年第3 期存在更是需要把文艺的政治性表达,自觉地转变为文艺批评的审美判断和评论者内部立场、趣味、流派、创作理念与手法之间的争论,艺术的百花齐放和思想观点的百家争鸣必然反映社会领域

46、价值和意识形态立场的多样化,必须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充分激发艺术创作的活力、创造性、想象力,包括艺术的赋形能力和批评领域的概念建构、理论分析和方法论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文艺批评活动、把好文艺评论的方向盘,是党领导文艺工作的方式之一。“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 8)在一定意义上,对作品的评论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正如好的作品本身是对批评标准的突破而构成新的典范,好的评论同样不是拿现成性尺子去衡量一部创新性作品,而

47、是一种立足开的艺术世界,对某种价值发现的阐释而非诠释,是对心目中“虚灵的真实”的某种价值祈向和引导,高扬的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最后,文艺评论工作者理论素养的提升还体现在立足你-我间性关系基础上的文本细读能力提升。究其根本,文艺评论的基本功训练离不开文本细读能力的培养,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理论素养。文本细读不是冰冷的文字阅读,它是一种温情的传递和人性的相互唤醒。好的评论与作品之间是一种慢相惜的知音关系,是一种相互发现和吸引的相见恨晚。评论在直面作品时面对的何尝不是世界和人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价值感悟和油然而生,同样是一种艺术地把握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方式。唯美主义诗人王尔德把评论视为

48、“创作中的创作”,是一种艺术,批评家就是艺术家。他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认为:“最高的批评,它批评的不仅仅是个别的艺术作品,而且是美之本身。”(王尔德1 3 0)因此,文艺评论不是作品的简单诠释者,而是立足文本细读基础上的思想价值发现者和阐释者,更是某种思潮和创作导向的引领者。优秀的文艺评论是一种在细读文本基础上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创造,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创新。遍览中外艺术发展史,在那些传承至今,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典名著背后,无不有着揭示其为他人所未见、洞悉奥秘的经典评论名篇。可以说,创作与评论是相互激发促进的共在关系,它们一同开世界和归隐大地,尽管在到来的时间中,创作和评论并非同步,而往往存在时间

49、上的错落性。因此,中外艺术发展史上既有数不尽的艺术创作经典,也有着脍炙人口的评论佳篇。中国四大古典名著和金圣叹、脂砚斋、王国维的评点分不开,汤显祖牡丹亭的流行和李渔的闲情偶寄不无关联,现代文学史上李长之对鲁迅作品的评论、李健吾对沈从文作品的点评等也已成为经典;古希腊艺术的经典性地位同样不可缺失黑格尔、马克思的评点,俄罗斯三大著名批评家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为俄国文学赢得了世界性地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清代袁枚曾指出:“作诗者以诗传,说诗者以说传,传者传其说之是,而不必尽合于作者也。”(4 9 5)这显然是对评论独立性与批评能力的肯定,从中见出真正的批评是在对作者、作品的理解甚至是同情的理解基础上的价值发现,而不是以某种现成性尺度进行的机械衡量。固然,任何批评都是依循某种批评标准的评论,但所谓标准必然内化于思想价值阐释中,有着对历史的反思、现实的考量和对未来的展望,是对世界和社会生活的把捉,从中显现出一种独特眼光和视野,是一种发自心底的情感交流与思想对话。如果说,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那么,对作家艺术家而言,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文艺精品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对文艺评论家而言就必须以高质量、有思想价值含量的创造性评论为立足之基,这样才能构筑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的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