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第一部分园林植物病害防治第一章园林植物病害的概念第一节 园林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园林植物病害第二节 园林植物病害的原因. 病原:引起园林植物生病的直接原因称为病原。按其性质可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两大类。. 生物性病原:是指以园林植物为寄主对象的一些有害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类菌质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螨类等。. 侵染性病害:凡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园林植物病害都能相互传染,故称为传染性病害或侵染性病害,也称为寄生性病害。. 非生物性病原:指除生物以外的一切不利于园林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和营养等因素。. 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
2、物病害是不能相互传染的,故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非侵染性病害,也称生理病害。第三节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和类型一、 园林植物病害的症状二、 症状的主要类型:. 具有特征性病症的类型. 坏死和腐烂. 萎蔫. 畸形. 变色第二章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第一节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引起园林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有很多,常见的有缺乏营养元素、水份供应失调、气候因素、有毒物质对大气、水及土壤的污染等。一、 营养缺乏:氮磷钾及钙镁铁锰锌硫二、 土壤水分失调. 土壤干旱缺水,植物萎蔫. 土壤水份过多,根系腐烂三、 温度不适宜. 高温使花木茎(干)、叶、果受到伤害称为灼伤。. 低温易出现冻害或寒害。四、 有毒物质的污
3、染大气中污染物有以下几类:. 氟化物. 硫化物. 臭氧. 氯化物. 不正确使用化学农药对植物造成危害第二节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 加强对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对于营养缺乏症,采取增施缺乏的元素,改善土质或进行根外施肥,以满足植物对营养元素的需要。. 植树避免采用地下坑,土壤水份过多时要及时排涝。. 对越冬易产生皮裂的树木入冬前进行涂白等处理,早春易出现生理干旱的树种进行防寒处理,对小苗或耐寒性较差的树种入冬前进行冬灌及其它防寒处理。. 对大气或土壤污染所引起的植物病害,首先了解引起病害的污染物,采取消除污染原的措施,对局部枝条危害可采用修枝或移植其它地方。. 栽植抗污染品种。第三章园林植物侵染性病
4、害的病原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有真菌、细菌、类病毒、类菌质体、线虫、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等。第一节园林植物病原真菌一、真菌病害的症状和诊断:真菌所致的病害除具有明显的病状外,寄主受害部位表面出现病症,如粉状物、霉状物、疱状物、毛状物、颗粒状物、白色絮状物等真菌的子实体或营养体的结构。二、真菌病害的传播途径:风传播、雨水传播、昆虫传播、机械传播、土壤传播、种子传播等。三、真菌性病害的防治1、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抗病能力。2、及时剪除病枝,清除枯枝落叶,消除侵染原。3、化学防治。早春喷施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等保护剂。4、发病时喷施内吸性杀菌剂,如托布津、多菌灵等。第二节园林植物病原病毒、类菌
5、质体和类病毒一、病毒及所致病害(一)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和诊断:症状大致可分为三类:1变色 2坏死与变质 3畸形生长(二)植物病毒病的传播途径:1、机械传播 2、植物无性繁殖器官传播 3、种子和花粉传播4、介体传播(如蚜虫、粉虱、螨类等)二、类菌质体及所致病害1、类菌质体侵染植物后主要引起以下病害:黄化病、丛枝病、绿变病、萎缩病、花叶病等。2、类菌质体病害传播途径:(1)昆虫传播 (2)菟丝子传播 (3)无性繁殖材料传播三、类病毒及所致病害1、表现症状:矮化、簇顶、叶花变小、叶片黄化、斑驳或皱缩、卷曲、果实白化等。2、侵染途径:(1)接触传染,昆虫传播,如嫁接。(2)无性繁殖材料传播(3)兔丝子传
6、播四、病毒、类菌质体和类病毒的防治1、铲除一切侵染源,清除病株,严禁以病株作繁殖材料,杜绝病害的蔓延和传播。2、防止介体传播,防除传毒昆虫及兔丝子。3、热处理或冷处理,对感病植株或种子、球根等经40左右高温处理1-3个月可使病毒、类菌质体失去致病性。相反,在4左右低温下持续2-3个月可使类病毒死亡。4、四环素、土霉素对类菌质体有防治作用。第三节园林植物病原细菌一、细菌性病害的症状:1、斑点 2、腐烂 3、枯萎 4、畸形二、细菌性病害的共同特点三、细菌性病害的传播途径:1、伤口传播 2、雨水飞溅传播 3、种子传播 4、人为操作(如嫁接或刀具)传播 5、昆虫传播四、细菌病害的防治:1、消除侵染源,
7、清除病死株残体。2、喷洒波尔多液有一定防治效果。3、施用抗菌素(如链霉素)防治细菌病害效果较好。4、加强养护管理,避免机械损伤。第四节寄生性种子植物一、菟丝子对园林植物的危害二、菟丝子病害的传播途径:1、种子传播 2、鸟传播三、菟丝子病害的防治 1、人工防治:发现菟丝子应及时消除,防止蔓延。 2、化学防治:用五氯酚钠或鲁保一号生物制剂喷雾或使用新型除草型地乐胺乳油防治均可收到较好效果。第四章园林植物侵染性病害的防治原则一、严把苗木质量关,在引种前严格检疫,防止染病植物引入园内。二、加强植物养护管理,增强抗病能力。三、栽植抗病品种。四、生物防治,以菌治菌。多用于土壤传播的病害。五、人工防治。例如
8、:植物表皮损伤的处理及树洞的修补,防止致病生物的侵染。六、化学防治。施用杀菌剂进行防治。介绍杀菌剂的类型:杀菌剂按其作用方式分为保护剂和治疗剂两种:1、保护剂:指在植物感病前喷施在植物表面、抑制或杀死寄主体外的病原物,以便保护植物免受病原物侵染的农药。例如:低浓度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有机硫、磷、氯等。2、治疗剂:是具有内吸作用的杀菌剂,又称为内吸剂。这类药剂能在植物体内输导、存留、扩散、杀死或抑制植物体内的病原物。如:托布津,多菌灵等。名词解释:1、寄主:被病原物感染的植物称为寄主。2、转主寄生:有些病原真菌当发育到某一特定阶段时,必须转换寄主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否则就不能继续完成其发育过程,这
9、种现象称为转主寄生。如:苹果(梨)、桧柏,锈病在苹果(梨)和桧柏上转主寄生,油松、黄菠萝锈病在油松、黄菠萝上转主寄生。第二部分 园林植物虫害防治第五章 杀虫剂的分类及虫害防治原则第一节 杀虫剂的分类一、按其作用分类:1、触杀剂 2、胃毒剂 3、内吸剂 4、熏蒸剂 5、绝育剂 6、拒食剂与忌避剂 7、引诱剂二、按农药来源与化学组成分为:1、无机农药 2、有机农药 3、植物性农药 4、微生物农药三、按加工剂型分为:1、粉剂 2、可湿性粉剂 3、可溶性粉剂 4、乳油(乳剂)5、颗粒剂 6、烟剂第二节 园林害虫防治的原则一、引种前严格检疫,防止有虫害植物引入。二、加强园林技术措施管理,提高植物抗病虫害
10、能力。三、物理机械防治:人工捕杀、灯光或毒饵诱杀等。四、生物防:1、以虫治虫 2、以菌治虫 3、以鸟治虫 4、以激素治虫等。五、化学防治。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第六章 食叶害虫的防治第一节 食叶害虫发生特点一、具有咀嚼式口器,以幼虫为害健康的植株,使植物生长衰弱,为蛀干害虫侵入提供适宜条件。二、这类害虫大多裸露生活,因此,受环境条件因子影响较大,表现为虫口消长明显。三、繁殖量大,且往往具主动迁移,迅速扩大危害的能力。四、害虫发生具有周期性。第二节 食叶害虫的防治1、剪除虫叶、虫枝,消灭幼虫。2、清除枯枝落叶,铲除越冬虫茧。3、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成虫。4、利用生物农药或天敌昆虫进行防治。5
11、、化学防治。可喷施触杀或胃毒类杀虫剂,杀灭幼虫。第七章 蛀干害虫的防治第一节蛀干害虫的发生特点一、除成虫期进行补充营养,寻找繁殖场所及配偶等活动较易发现外,均隐蔽生活。二、由于其危害的隐蔽性,利用化学药剂直接捕杀较为困难。三、此类害虫多侵害生长势衰弱的树木。第二节蛀干害虫的防治1、加强养护管理,使树木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虫害能力。2、在成虫期进行人工诱杀或施用化学药剂杀灭成虫。3、在幼虫尚未进入木质部之前,喷施触杀及内吸剂,消灭初孵幼虫。4、对已进入木质部的害虫,用敌敌畏等具有触杀、胃毒及熏蒸作用的杀虫剂,注射入蛀孔内,或用浸药棉塞孔,外用黄泥封孔。5、树干涂白,可预防或杀死虫卵。第八章 根部害
12、虫的防治第一节 根部害虫的发生特点一、害虫危害期主要栖居土中,给防治工作带来困难。二、此类害虫主要危害小苗的幼根及草根(如:金龟子)。第二节根部害虫的防治1、成虫期利用其趋光性或假死性进行灯光诱杀或人工捕杀成虫。2、成虫期喷施触杀类杀虫剂杀灭成虫。3、幼虫期在虫口密度较大的地方施粉剂,颗粒剂等(如:呋喃丹),也可用触杀类杀虫剂(如辛硫磷等)配制溶液灌土。第九章 园林植物主要刺吸类害虫及防治园林植物主要刺吸类害虫有:蚜虫、蚧虫、红蜘蛛、蓟马及粉虱,也称为园林的“五小害虫”。第一节园林植物主要刺吸类害虫的危害特点一、害虫个体小,发生初期被害状不明显,易被忽视。二、害虫繁殖力强,扩散蔓延快。三、此类
13、害虫危害使树势衰弱,为蛀干害虫和病害侵入创造了条件。四、害虫本身往往是病毒病的传播媒介。第二节园林植物主要刺吸类害虫的防治1、在危害初期喷施内吸及触杀类杀虫剂。2、利用天敌昆虫生物防治。(如:蜂类、草蛉类、瓢虫类等)介绍几种常用杀虫剂及性能:1、敌敌畏:兼有触杀、熏蒸和胃毒作用。2、敌百虫: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3、乐果:具有触杀、内吸和胃毒作用,尤其是内吸传导作用强。4、氧化乐果:广谱性内吸性杀虫剂、杀螨剂,兼具触杀作用。5、马拉硫磷:以触杀作用为主,兼有胃毒及熏蒸作用。6、辛硫磷:具触杀、胃毒作用。7、呋喃丹:广谱性杀虫、杀螨、杀线虫剂,具有内吸、胃毒、触杀和熏蒸作用。8、敌杀死:是以触杀为主,兼有胃毒作用的广谱性杀虫剂。9、速灭杀丁:以触杀为主,兼有胃毒作用。10、三氯杀螨砜:对螨卵及初孵幼虫有触杀作用,对雌螨引起绝育,间接杀灭成螨。11、三氯杀螨醇:具触杀作用,可杀死成螨和卵。12、灭幼脲1号(抗脱皮激素):干扰害虫生理机能,使害虫死亡。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