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1.11MB ,
资源ID:716758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71675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求索与本质特征.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求索与本质特征.pdf

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2023 年第 4 期(Social Sciences Edition)(总第 273 期)学习二十大精神专题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求索与本质特征 张晓萌 张潇梦摘 要:发轫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传统社会的全面重构所开启。资本寻求支配性权力的内在欲望借由空间拓殖运动建构起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引致了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格局的矛盾与失衡,并衍生出苏联式现代化、依附式现代化等现代化的传统形态。经由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时期的历史求索,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社会主义与现代

2、化的创造性融合,开创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境界,成为突破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重要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进一步凸显出领导力量的集中性与推进方案的超越性、实践方略的系统性与价值实现的全面性、建构进程的自主性与发展空间的开放性等社会主义本质向度,并使之成为成熟定型的实践原则,呈现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关键词: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23)04-0008-09作者简介:张晓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潇梦,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3、教师研究专项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经典作品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案例库研究”(22JDSZKZ09)的阶段性成果。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 2022 年版,第 22 页。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本质与根本底色。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革新图强、实现国家现代化成为无数仁人志士的共同旨愿。在诸种现代化方案相继以困顿与失败告终之后,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因应近代中

4、国的历史转向并开辟出现代化光明前景的正确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由自发探索向自觉定型的历史跃升,进一步拓展了人类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与文明境界。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核心分析线索,通过与现代化传统形态的比照,可以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逻辑提供一个根本的尺度。8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传统形态现代化的历史最初是在英、法等西方国家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传统社会的全面重构开启的。资本寻求支配性权力的内在欲望借由空间拓殖运动建构起全球资本主义体系,西方国家由此获得了相对于后发国家的先天优势和主导地位。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外向扩张引致了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格局的矛盾与失衡,在此“体系-结

5、构”性背景下衍生出苏联式现代化与依附式现代化等典型的现代化模式。苏联式现代化作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最初尝试,一度构成对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突破性力量,但最终因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以及体制机制的封闭僵化而归于失败。依附式现代化则呈现为内嵌于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且被持续锁定在附庸和不发达状态的现代化模式。回顾并总结现代化的诸种传统形态,探问其内在机理与成败得失,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开创性意义具有历史参照价值。(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外向扩展作为一种世界历史进程,现代化最初发轫于西欧。西欧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是多重因素叠加演化的历史结果,以不同的变革因素作为考察线索可以得出

6、回溯性理解现代社会的多重面相。对此,唯物史观以生产劳动的具体的历史性存在为起点,以“生产力-生产关系”的辩证结构为轴心,提供出既切中社会历史本质又极具包容性的关于现代社会转型的解释框架。在唯物史观看来,劳动作为人类固有的感性力量在与其对象的关系结构中生产并再生产着特定的社会历史形态,劳动的资本化则构成现代社会的动力机制。劳动与其对象之间由原始公社共同体中的“自然统一”状态经过漫长的演变过程所导致的历史性解体构成资本的史前时期,据此为前提,资本将劳动的过程与结果捕获于自我生成、自行增殖的逻辑之中,从而使“这种不依赖于劳动的、不是由劳动完成的资本的行为,就从资本的形成史中被搬到现代来,变成资本的现

7、实性和它的作用、它的自我形成的一个要素”。劳动的资本化一方面使交换价值取代使用价值成为生产的直接目的,资本被确立为支配社会生产整体的形式化权力主体,从而创造出远超前现代的庞大的商品堆积与价值剩余;另一方面,资本作为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同技术革命等生产的物质层面彼此嵌套且互为促进,推动了社会的理性化、高效化、自组织化转型,而“一个有效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就发生学的意义而言,肇启自西欧的现代化进程确立起现代化的初始版本与规范内涵,即以资本积累为动力机制实现社会各领域的动态的、复合的结构化变革。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展开过程,就是资本作为主导性社会权力的缔造过程。马克思对资本的历

8、史前提与运行规律的考察表明,资本无法自外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它诞生于西欧社会的历史性“脱轨”所形成的独特“母体”之中,同时又借助这一“母体”获得自足的生存空间。“资本关系以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资本主义生产一旦站稳脚跟,它就不仅保持这种分离,而且以不断扩大的规模再生产这种分离。”“劳动者和劳动实现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资本这一现代性社会关系的出现创生出合宜的历史土壤,这使得西欧社会得以率先开启“内生自发”的现代化进程。而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存在论法则决定着资本不得不扩展自身的运行边界,超脱地方性界限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支配性的权力关系。资本关系的全球性布展将各民族历史纳

9、入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整体叙事之中,“迫使一切民族 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 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二)苏联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初实践资本的全球拓殖在将各民族历史纳入世界历史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政治经济体系的整体性失衡,9张晓萌 张潇梦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求索与本质特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8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57 页。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宁、蔡磊译,华夏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3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821822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0、35 页。致使各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与非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世界战争”的形式空前地展现出来,进而触发了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突破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内在势能。在此意义上,俄国十月革命及其所开启的苏联社会主义道路标划出世界历史的一个新纪元,它意味着“千百年来奴隶们第一次公开提出了这样的口号来回答奴隶主之间的战争:变奴隶主之间的分赃战争为各国奴隶反对各国奴隶主的战争”。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开启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开展现代化建设的最初实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与国内经济文化落后、社会矛盾复杂尖锐的现实背景,苏联采用战时共产主义政

11、策,成功应对了外部敌对势力干涉和国内战争。随着战争的胜利,苏联转入经济恢复与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列宁适时地调整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思路,提出以“新经济政策”过渡至社会主义的方案。列宁逝世后,“新经济政策”被摒弃,并逐步被代之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苏联模式。苏联模式的核心特征是集权化的政治模式与计划式的经济体制,是将社会生产编织进组织严密的政治序列之中,以指令性的政治意志取代社会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演化,旨在“以革命的意识形态原则为基础,使社会认同的各种象征全面变革,并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苏联模式将社会生活全面集权化与革命化,一方面极大压缩了推动现代化生产的交易成

12、本与时间成本,通过国家强劲的资源调配能力使苏联在数十年间成为与资本主义霸主鼎足而立的社会主义强国;另一方面却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使苏联模式在高度集中的体制机制中走向僵化和封闭。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苏联改革则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共垮台与苏联解体。苏联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初实践,对 20 世纪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与世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它鼓舞和壮大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力量,展现出有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教条化理解以及国际国内多重因素的作用,苏联式现代化最终未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可行路径。而苏联式现代化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

13、主义制度的失败。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从苏联式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承转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全新的地平线上展现出光明前景。(三)依附式现代化及其结构性困境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世界范围内反殖民运动的涌起,现代化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核心标识逐步越出既有的先发国家范围而成为被各国普遍承认的话语共识。现代化为后发国家提供了一种指向未来的共同的时间性筹划,实现现代化被视为诸多挣脱殖民统治、谋求自身发展的国家的普遍命运。而当后发国家旨在以先发国家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

14、家的现代化模式为参照推进本国的现代化进程时,却陷入已发展为一种非均衡的世界体系的资本主义对本国的结构性支配。德里克指出:“正是殖民历史构建了这种现实,那种历史是现代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主张别样现代性或自主的历史,早已是欧洲和北美在全球塑造的现代性的产物,在形式上的非殖民化之后,殖民关系却得以永存。”以直接的领土占领与资源掠夺为主要形式的“野蛮式”殖民关系让位于更为隐秘、更为深入的支配关系,即在全球资本主义的体系框架中,利用汇率操控、金融投机、技术垄断等更为“现代”的手段实现对后发国家的财富剥夺与社会支配。后发国家一方面不得不参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获得推进现代化的外部资本

15、,另一方面却长期处于这一体系的边缘地位,而西方资01张晓萌 张潇梦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求索与本质特征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245 页。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沈原、陈育国、迟刚毅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 年版,第123 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83 页。阿里夫德里克:全球现代性: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性,胡大平、付清松译,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75 页。本主义国家则得以由此展开新一轮的“圈地远动”和更为强势的“剥夺性积累”。在“中心-边缘”式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后

16、发国家推进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丧失发展主导权、逐步依附于先发国家的过程。这种依附式现代化使部分后发国家陷入对外担负高额债务风险与内部发展长期停滞倒退的恶性循环,极大消减了现代化的实际成效与后发动能。长期研究拉美经济的知名学者塞巴斯蒂安爱德华兹在分析拉美的现代化转型时指出,拉美国家自 20 世纪 90 年代起接受“华盛顿共识”,推行缩减财政赤字、降低进口关税、国有公司私有化等现代化改革,改革初期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成效;但长期看来,由于将本币以高汇率绑定美元以及实行全盘私有化,导致一些国家投机成风,出口货物竞争力下降,引发资本外流,从而使这些国家并未跃升至“增长转型的更高阶段”,“反而变得

17、更容易遭受全球经济波动的影响”。包括拉美国家在内的部分后发国家之所以走向依附式现代化的发展陷阱,其原因主要在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居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中心地位,而“资本主义体系的支配逻辑固化了中心地区和外围地区的两极分化”。来自依附式现代化的国家的经验表明,简单地以西方化、资本化为标尺的现代化并不必然保证走向现代化的合理轨道。如何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仍然是后发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同时也是拓展人类现代化实现模式的历史契机。二、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求索中国式现代化内在于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普遍历史进程,在同其他现代化模式的互动、交融、比鉴中逐渐形成

18、并凸显为一种独特的道路选择。置身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建构的全球殖民体系,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转型经历了由依附于这一体系、效法西方寻求现代化到突破这一体系、自主推进现代化的历史转折。在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历史新纪元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等纵横交织的时空情势下,这一历史转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其源头,从而在根本上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此后,经过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时期的自主探索,特别是对苏联式现代化道路的反思与批判,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推进并开创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境界,避免成为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附庸国家,并崛起为重塑全球现代化版图的重要力量。(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对社会主

19、义现代化的历史奠基就人类历史的整体而言,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拉开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序幕,“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在此意义上,“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而资本的价值增殖本能则驱使其越出民族国家的界限,以超国家的“帝国主义”形式获取垄断权力,并在全球范围内构造出等级性的空间秩序。基于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帝国主义战争”的考察,列宁明确将帝国主义的本质概括为建立在金融资本的全球拓殖之上的“资本家-资本国”霸权联盟。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以国际资本主义与世界无产阶级之间相互对抗的阶级分析话语超越了民族与国家之间彼此构成的民族主义叙事,使帝国

20、的形象由一个地域性的主权实体上升为具有普遍性实存的“世界利维坦”。帝国主义的历史性出场为民族国家中的社会主义革命赋予了世界历史意义,使后者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整体进程的内在组成部分。毛泽东指出:“由此可见,有两种世界革命,第一种是属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范畴的世界革命。这种世界革命的时期早已过去了,还在一九一四年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爆发之时,尤其是在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之时,就告终结11张晓萌 张潇梦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求索与本质特征大卫哈维指出,这种“剥夺性积累”机制“一方面维护了霸权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则是引导附属国走向假设中的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道路”。见大卫哈维:新

21、帝国主义,初立忠、沈晓雷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123124 页。塞巴斯蒂安爱德华兹:掉队的拉美:民粹主义的致命诱惑,郭金兴译,中信出版社 2019 年版,第 72 页。萨米尔阿明: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对当代社会的管理,丁开杰等译,李智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年版,第 10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2 页,第 33 页。了。从此以后,开始了第二种世界革命,即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世界革命的全新历史时代以及近代中国独特的社会性质规定了中国革命的基本情势。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

2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所展开的革命便不再等同于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承担反帝反封建双重使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同时,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因其将帝国主义(国际资本主义)作为革命对象而归属于由十月革命所开启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序列,并作为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环节而存在。“因此,这种新式的民主革命。虽然在一方面是替资本主义扫清道路,但在另一方面又是替社会主义创造前提。”经过 28 年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具有独立主权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既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决定性地改变了近代

23、中国现代化的性质与方向。近代以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方案就此退场。新民主主义革命因其彻底地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而使中国避免沦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附庸,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规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历史方向。(二)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初步探索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国家整合与社会稳定,为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诞生之初的新中国,仍是以落后的农业经济为主、内部发展极不均衡的东方大国,并处于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封锁的国际环境之中。这种内外环境决定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法采取早期资本主义现代化中由市场主导的自下而上

24、的渐进式演进策略,而是在国家主导下,以实现工业化为首要目标,实行赶超型的发展策略。经过建国初期的政权巩固与经济恢复,中国共产党在 1953 年制定了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以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以此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体规划。“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社会主义工业化之“一体”与社会主义改造之“两翼”在实践中的彼此结合,创生出将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协同推进的独特基质,既要实现工业化这一现代化的一般性目标,又将其置于社会主义的制度条件下,走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具体展开中,中国共产党仿效苏联模式,编制和施行“一五计

25、划”,主要通过内部积累,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逐步形成了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1956 年,随着“一五计划”取得巨大进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奠定,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与此同时,过渡时期出现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加之受苏共二十大召开、波匈事件爆发等国际形势变幻影响,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要以苏联为鉴戒,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开始自主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矛盾的变化,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

26、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与目标的认知深化,成为我国自主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然而,囿于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境,在赶超型发展战略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现代化的推力主要来自国家政权的强制驱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社会的自我增长与调适空间,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实际,致使在此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一些阶段性的偏颇。但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进程而言,新中国成立后前 30 年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奠基,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物质基础,取得了宝贵经验。(三)改

27、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主开创新中国成立前 30 年间实行以国家为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和赶超型现代化发展战略,适应了新中国21张晓萌 张潇梦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求索与本质特征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671 页,第 647 页。中国共产党章程(1956 年 9 月 26 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 9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15316 页。成立初期改变落后的经济面貌和不平等的国际地位的迫切需要,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具有历史的合理性。随着现代化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与社会运行复杂化程度的提升,高度集中

28、的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生产实际之间的张力与错位不断显露,在社会主义制度效能的发挥和现代化的发展空间上遇到瓶颈,进而滑向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不相适配的“错层式的现代化”。邓小平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深远转折,开启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互接合,并由此迸发出空前的创造活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式转型基于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方位的重新审定。1981 年

29、 6 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论断。此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认识逐渐成形。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1997 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标示出在当下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坐标,它一方面立足于在革命与建设中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前提,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区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

30、基本特质,另一方面则确认了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尚不发达阶段的历史实态,从而为借鉴资本主义的有益文明成果以推进现代化提供了实践依据,体现了承续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与文明资鉴的现实理性的创造性结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为改革的明确导向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创新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发挥市场手段和价值规律作用推进现代化的全新尝试,实现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工具理性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性的有机结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家摆脱了它本来所不胜任的在微观经济上安排一切经济活动的繁重任务,更能按照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按照社会发展的长远

31、利益,来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现代化的实际需要,推动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四)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拓展推进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时期现代化建设的经验与成就为历史前提,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交互激荡为时代方位,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由前期开拓与探索走向

32、成熟与定型的历史性跨越,树立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鲜明路标。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中国式现代化的拓进具有了更为明确的思想指引、更为完善的战略部署、更为坚实的实践支撑。首先,在思想指引上,作为 21 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以此为起点,我们党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在演进脉络上廓清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由来与时代定位,在核心标识上凝练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在实践指向上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远景与短期任务,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清晰、可感可行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其

33、次,在战31张晓萌 张潇梦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求索与本质特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12 页。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27 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52 页。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6 页。胡绳全书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230 页。略部署上,我们党坚持观大势、谋大局,“紧密联系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明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3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制订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描画出清晰的战略图景。再次,在实践支撑上,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结构与效能持续优化,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愈发成熟定型,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我国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科学概括。这个概括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

35、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完善、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我们要深刻领会、系统把握,特别是要把这个本质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之中。”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起点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飞跃与实践创新,进一步拓展了在超大型国家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自主实现现代化的可行路径,在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叙事中贡献了一种全新的经验范例,是一项前无古人、昭启未来的伟大事业。三、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向度社会主义现代化之于中国,并非无根无缘、无本无据的“飞来峰”,而是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转轨的历史情势相融合并在实践中不断演进的发展道路,

36、是其来有自、行之有效的现代化模式。经由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接续创造,中国式现代化开辟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局面,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成为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现代化、苏联式现代化和依附式现代化的特殊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本质向度,具体表现为领导力量的集中性与推进方案的超越性、实践方略的系统性与价值实现的全面性、建构进程的自主性与发展空间的开放性。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根本属性出发,我们才能守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本和源、根和魂。(一)中国式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集中性与推进方案的超越性现代化与人类生产方式的理性化、社会化相伴随,而资本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关系的产生与扩展加速了这一

37、历史进程。资本内在自发的逐利原则使现代市民社会从传统社会中分化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共领域,并进而使“市民社会分解为独立的个体”,使人成为存在于政治空间中的“公民”与遵循利己原则的“市民社会的成员”的结合体。资本驱动下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带来了“现代人”的感性解放,在普遍的交换价值生产的基础上“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另一方面,资本的“坏无限性”也导致物化逻辑对人的社会关系本身的全面反噬,在以资本为主导性权力的现代化方案中显现为利益分化、社会撕裂、政治极化等“现代性的后果”。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经历现代化的一般阶段,又内含着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维度。其根本在于,中国式现代化

38、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历史地要求一个具有现代文明意识的集中性领导力量的产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顺应了近代中国的转型需求。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扩展的社会组织网络,实现了党与人民、党与国家的有效整合,建立起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统一的政治架构,并锻造出强有力的领导能力。同时,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及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41张晓萌 张潇梦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求索与本质特征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奋力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9、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人民日报2022 年 10 月 27 日,第 1 版。习近平:为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求是2023 年第 1 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5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109 页。民族的先锋队的政治属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现代化,避免了资本主

40、义现代化中社会全面分化的弊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所系、命运所系。不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道不改、志不变,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就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方略的系统性与价值实现的全面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与现代化是相互构成的辩证关系,人作为自由的理性主体与价值创造的劳动主体的双重解放构成了现代化的动力源起,现代化的启动与推进也带来人的存在论革命,人的现代化

41、是一个动态的生成性的历史过程。人是特定社会历史场境中能动与受动状态相统一的存在物,人存在于由人的“感性-对象性”生产活动所形构的主体间关系之中,人的存在的历史内在于社会生产的历史。马克思指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 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在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中,生产方式、社会历史与人的存在本身是内在共生的,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则起步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创造性破坏”,只不过,“古代的观点和现代世界相比,就显得崇高得多,根据古代的观点,人,不管是处在怎样的狭隘的民族的、宗教的、政治的规定

42、上,毕竟始终表现为生产的目的,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及以此为核心的现代化方案通过资本对社会关系的全面统摄和去领土化的拓殖运动克服了此前社会生产的狭隘性,但同时又使人被抛入强制性生产的物化逻辑之中,物的全面性与人的片面性被一同生产出来,人始终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前提的异化状态。资本主义现代化所带来的异化状态预示着超越其自身限度的历史逻辑,“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人及其生产的全面性正是由人的现代化所昭示的人的应然存在状态,也是作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方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论前提。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

43、化将人的现代化作为核心的价值标准,以系统性的现代化实践方略实现人的存在状态的全面性复归。中共二十大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主要特征从不同维度建构起人的现代化价值实现的全面性: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描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超大规模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凸显出中国式现代化将实现现代化成果在全体人民中的均衡与共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同时致力于人的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44、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注重涵养人的存在的自然前提,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宣示中国式现代化在实现自身发展中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中国式现代化围绕人的存在的全面性系统推进,必将使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理想愿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呈现出来。(三)中国式现代化建构进程的自主性与发展空间的开放性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起步于被迫卷入由资本主义所构建的不平等世界体系的过程之中,依附于帝国主义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注定无法实现民族解放与现代化的任务,从而历史地决定了走社会主义道51张晓萌 张潇梦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求索与本质特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 年 7

45、月 2 日,第 2 版。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 年 2 月 8 日,第 1 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594 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20 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册),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486 页,第 486 页。路、独立自主推进现代化成为唯一的可行方案。毛泽东在 1965 年曾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发展几百年,比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国走资本主义走不通。中国的人口多,民族

46、多,封建社会历史长,地区发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搞得民不聊生,实际上四分五裂。我们这样的条件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等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邓小平也指出:“整个帝国主义西方世界企图使社会主义各国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最终纳入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现在我们要顶住这股逆流,旗帜要鲜明。因为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各个历史

47、时期所奠定的社会主义制度与建设成就实现了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下的“去依附”过程,避免了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国家而走向依附式现代化的歧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开创与成功推进提供了强大支撑,使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开拓与胸怀天下的开放精神并不相悖。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身即是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型现代化形态,其内在蕴含着克服人类在物的依赖阶段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类整体解放的历史使命。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兼具世界现代化的共性特征与独有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拓展世界眼光,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的

48、成功经验,在交流互鉴中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自觉,另一方面又要顺应人类现代化的历史潮流和一般规律,以更为宏阔的全球视野吸收和借鉴人类现代化的先进经验,不断丰富和拓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内涵与发展空间,不断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四、结语: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义近代以降,中国被迫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拓殖所建构的世界体系,原生的中华文明遭遇来自西方文明的全面冲击。西方文明的冲击打破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对周边文明“辐射吸收内化”的自我循环机制,以一种真正的异质性文明使中华民族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存亡危机

49、。尤为切要的是,西方文明在实现资本主义转型后所具有的现代意识与扩张动力,促使中华民族非突破既有的帝国政治体系、参与真正普遍性的世界历史进程,便无以实现民族的自我拯救与自我超越。作为现代资本文明的内在产物与替代方案的社会主义传入中国,顺应了中国实现民族独立与现代化转型的历史需要,极大地拓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空间,推动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的终极视野中思考民族的未来命运与人类的整体解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中华民族延续民族生命、寻求文明革新的具体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创,实现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由退败到复兴的根本转折,使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叙事重新获得了自觉与新生。中华文明的崛起与复兴,开拓出人

50、类文明走向的未来向度,呈现出全新的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迎来中华文明的“旧邦新命”、开创人类文明的崭新境界。(责任编辑:新中)61张晓萌 张潇梦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求索与本质特征转引自田文林:共产党宣言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 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 170周年,红旗文稿2018 年第 10 期。邓小平文选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