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语文第四册单元测试题第二单元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卷两部分,第I卷3 0分,第卷120分,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30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面给出的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簇拥(c) 笑靥(yn) 积攒(zn) 运筹帷幄(w) B、迤逦(y) 赍发(j) 尴尬(n) 不省人事(xn)C、睿智(ru) 干系(n) 辎重(z) 刚愎自用(b)D、鸨母(bo) 倏忽(sh) 监生(jin) 掎角之势(j)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撕杀 瞋视 懵懂 孽根B、酒馔 搠倒 玷污 庇佑C、懿德 谨慎 粮饷 该心D、栗米 罄尽 焕然 黜逐3
2、、下列各句加点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时有多少善良的人被贪官污吏逼上梁山,举起了反抗的义旗。B、汝真女子之见:“凭高视下,势如劈竹。”C、孙富视十娘为瓮中捉鳖,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船头之上。D、可惜一个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于江鱼之腹。4、对下列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的高峰,原名石头记,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真实而艺术地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趋势。B、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优秀长篇小说,它是在长期流传的宋元话本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C、三国演义是用浅近文言写的,前人
3、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来说明它的语言特点,这种语言既不同于古雅的文言文,也不同于水浒的古代白话。D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编纂的“三言”中的醒世恒言,“三言”的另两言是喻世明言和警世通言,它们和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为“三言二拍”。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5-7题。在我们看来,小说总得有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但在唐以前,神话、寓言不用说了,即便是历史散文,也往往只有人物性格的一刹那的闪光,只有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学意味,因而只能说是孕育着小说的因素,不能把它们径直地称为小说。同样,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
4、小说,除了极少数有稍许细致的艺术描写之外,大都是简单粗略的“残丛小语”。即便其人物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即便其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艺性,也只能算小说的雏形或嚆(ho)矢,也很难径直地称为小说。我们顶多可以把其中极少数故事称为“小说”,顶多只能说魏晋南北朝出现有极少数“粗陈梗概”的小说,不能把这些故事全都叫做“小说”。正如我们不能把神话、寓言、历史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一样,我们也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作品称为“故事”是可以的,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确当的。严格说来,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唐以前只能算小说的萌芽阶段。唐代的传奇才是名
5、副其实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它由过去那样的随笔、杂记式的记录或简短零星的“残丛小语”,变成了篇幅较长的细致描绘、委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相当完整的艺术结构。在人物刻画上,它由过去那样的不注意人物性格或只有性格的一刹那闪光,变成了比较注意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性格、心灵的描写。在作品内容上,它也由记叙怪异扩大到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一句话,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形式,无愧于“小说”称号。明代胡应麟说:“变异之谈,盛于六朝,然多是传录舛讹(chun),未必尽设幻语;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所谓“作意好奇”,就是有意识地进行虚构和创造,不拘泥于事实的记录。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
6、大变迁。六朝时之志怪与志人底文章,都很简短,而且当作记事实;及到唐时,则为有意识地作小说,这在小说史上,可算是一大进步。”唐人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小说终于正式形成了,标志着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终于由萌芽成长为大树,标志着前人著作中孕育的小说因素终于形成了“小说”这样一个新型的文学体裁。5、作者说“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确当的”,作者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 )A、因为这些志怪、志人故事只能称作小说的雏形或嚆矢。B、因为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C、因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还缺乏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还没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所写的人物也缺乏鲜明的性格。D、因
7、为这些志怪和志人的故事,大都是粗略的“残丛小语”,只有部分人物的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从故事情节来看,除某些片段外,总体上还缺乏文艺性。6、标有横线的“孕育的小说因素”在文中是指( ) A、神话、寓言、志怪小说B、神话、寓言、历史散文C、神话、寓言、志人故事D、神话、寓言、历史散文、志怪小说、志人故事7、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说“唐代的传奇,具有完备的短篇小说的形式。”这“完备”的形式,作者是从“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环境烘托”三方面来说明的。B、鲁迅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关于这个“变迁”,鲁迅和胡应麟都论及了,这个“变迁”应是指有意识地写小
8、说。C、文中的“假小说以寄笔端”是说他们借小说这种形式来将(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寄寓于文字之中。D、我国小说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萌芽而成长为大树的标志就是唐代的传奇。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mu)。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蓝察御史。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即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
9、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10、8、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笔构思,与古为侔 侔:等同、相等B.即罹窜逐,涉履蛮瘴 罹:遭到C.王叔文、韦执谊用事 用事:使用的事情D.尤精西汉、诗骚 诗骚:诗经和离骚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柳宗元既为朋友着想又能体恤百姓的一组是( )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当时流辈咸推之 蕴骚人之郁悼仍出私钱赎之 请以柳州授禹锡A. B.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江至岭南之间,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着柳宗元学习,结果那些人都出了名。B.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正赶上皇帝居位不久,王叔文的想
11、法没有实现。C.政治上,柳宗元没有显示出他才能来,可他在文学上的才华却得到了世人的称赞。D.柳宗元是个非常重义气的人,当他得知朋友要远贬时,他挺身而出,毫不犹豫地想替朋友减轻点痛苦。第卷(非选择题,共120分)四、(23分)11把第I卷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译文: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译文: 1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寒 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忧。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
12、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注:寒食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旧时清明节前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的习俗,人们把这一天叫做寒食节。(1)读孟云卿的寒食,试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满”字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4分)答: (2)简要赏析寒食、寒食寄京师诸弟两诗所表达的感情的异同。(4分)答: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共5分)(1)祖母刘悯臣孤弱,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苏轼赤壁赋) 但以刘日薄西山, , ,朝不虑
13、夕。(李密陈情表)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司马懿成就“空城计”孩子的直觉,有时真的是不可忽视的。大众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有时小孩子却会觉得很奇怪。就拿我来说吧,小时候,听大人讲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时,心里就一直纳闷:那个绝顶聪明的司马懿,他为什么会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呢?难道他真那么傻?只要他稍微地去想一想。比如,派出一支小部队先行攻入城去试探一下;或干脆用大兵将空城围起来再说(反正他司马懿手下带着十五万大军,而当时蜀方正遭惨败,已不可能组织起任何强大的反击了)。倒要瞧你诸葛亮这琴,究竟能弹到几时?然而没有! 司马懿在“空城”一役中的反常举措,或许只有在那小小“空城”
14、之外的更大空间中,人们才能寻找到合理的解释。我们知道司马懿这个人的仕途,是大起大落,充满着艰险的,他时常遭人嫉妒,政敌很多,做事往往受到多方牵制。曹操在世时对他存有疑心,曾说:“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予兵权,久必为国家大祸。”曹丕继位后。司马懿一度被新主重用,他青云直上,曾做到骠骑将军。后来曹睿当皇帝时,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对垒,在战场上成为诸葛亮的劲敌。战场上数度交锋,诸葛亮是充分领教过司马懿的厉害的。他派人到洛阳等地散发司马懿的谣言,同时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曹睿果然信以为真,而朝中司马懿那班同僚们,也纷纷对他落井下石,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幸亏大将军曹仁上奏力保,司马懿才侥幸捡了一
15、条命,但那显赫的职位自然是保不住的,他便只得回家养老了。风云变幻,诸葛亮出山伐魏,魏军上上下下没有一个人是诸葛亮的对手。眼看着曹魏江山危险了,本来已打算要老死家乡的司马懿,在这曹魏国难当头之际,却戏剧般地被重新起用。 司马懿等人,经此大起大落,他何尝不明白自己之所以会有今天,能临危受命为“慧平西都督” ,在某种意义上讲,竟全靠的是诸葛亮的功劳,因为满朝文武,只有他司马懿堪在疆场上与诸葛亮一较高低。有诸葛亮一天在,他便一天在朝中有用,政敌使奈何他不得。而如果哪一天诸葛亮不在了自己便失去了独特的价值,就很可能会在动不动“内耗”的朝廷中,再一次被政敌置之死地。 有些事就是这样,不是干不成。而是当事人
16、出于各自的切身利害考虑,有意地设置障碍。诚心地不去干成它!在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内耗” ,也向来都是一道异常可怕的“风景” 。老于世故的“人精”司马懿,又如何无视之?断然地决定不进“空城” ,放宿敌诸葛孔明一马。岂不是同时也为自己留下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想这或许才是司马懿最终没有派兵拿下那唾手可得的“空城” ,眼睁睁放走宿敌诸葛亮那难以向人明言的苦衷吧!朝中残酷的倾轧与“内耗” ,不能不成为这位“平西都督”做出一项决定时反复掂量与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是他的“工作环境与背景” 。 随着这一探究逐步深入,我的目光,也渐渐由那座小小“空城”,转向传统中那黑黝黝的深层结构14文章标
17、题是“司马懿成就空城计” ,作者为什么却用大量篇幅谈论司马懿个人的仕途?(6分)答: 15文章结尾处画线部分中“传统中那黑黝黝的深层结构”的含意是什么?(4分)答: 16“人精”司马懿,为什么要放走诸葛亮?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回答。(6分)答: 17针对本文立意的特色,写一篇1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6分)答:150六、(15分)18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5分)读过红楼梦的人,自能体会诗中悲凉的意味。是的,没有作者、读者的一路同行,我们怎能在这漫漫长途上走到今天?“字字看来皆是情,十年同路见真心。”“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今天,编者如果学着写诗的话,最想说的是
18、:当年曹雪芹写完红楼梦后,曾在题诗中写下这样两句:答: 19、仿照下面所拟对联,请自选课文作为题材,重拟一副对联(字数不一定和例句相同、平仄不作要求)。(4分)例句 上联:林黛玉处处留心进贾府 下联:陈奂生洋洋得意上新城答:上联: 下联: 20、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在日本的书店里,人们不仅可以看到三国演义的正史,还可以看到有关三国的小说、漫画、研究著作,甚至录像带、光盘、游戏卡等都有“三国”的印记。一名日本记者认为,部分企业家认为通过三国志可以学到很多在用人和经营上的宝贵经验,这也是它在日本受到普遍喜爱的重要原因。同时,一位在南京留学的日本大学生也告诉记者,三国志表现的
19、忠君思想最让他感动;对于桃园三结义,不仅他本人,而且大多数日本人的印象都很深刻。(1)给这则新闻材料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2)根据材料内容,指出“三国”在日本备受欢迎的两个原因: 七、作文。(6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护卫学生 一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承受住了千钧重压,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手臂上的伤痕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向倩: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 原本,只需两秒钟便可离开教室,到达安全地带,但当她在疏散学生们离开教室时,看到两个手足无措的学生,向倩义无反顾地大步跨近学生,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
20、冲去,可此时,整座教学楼已轰然垮塌,向倩和几个学生一起被埋在了废墟中。 严蓉: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 人民教师严蓉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她只有一岁半,说话还不清晰。地震之后,四天里,她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一个字。没有人告诉她,妈妈(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救下了13个学生后,再也不会回来;而爸爸,依然音讯全无。 请以“感动我们的教师”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12分)1、B(解释:A、“笑靥(yn)”应为“笑靥(y)”C、“干系(gn) ”应为“干系(gn)” D、“监
21、生(jin)”应为“监生(jin)” 2B(解释:A、“撕杀”应为“厮杀” C、“该心”应为“垓心”D、“栗米”应为“粟米” )3、C(“瓮中捉鳖”是动词,应用名词“”瓮中之鳖。A“逼上梁山” 水浒传中有林冲等人为官府所迫,上梁山造反的情节。后用来比喻被迫进行反抗或不得不做某事。B“势如劈竹”形势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的随着刀刃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D“如花似玉” 像花和玉那样美好。形容女子姿容美艳。)4、D(解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警世通言)二(9分)5、D(注意信息的准确性)6、B(注意前文中有“只能说是孕育着小说的因素”和“正如我们不能把神话、寓言、历史散文与小说混
22、为一谈一样,我们也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两句,清楚地表明了这一概念的内涵)7、A(应是“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和“作品内容”三个方面)三(9分)8、C (用事:掌权执政)9、A (说得是他有才能、才华。指的是当时的人很推崇他。是说他有诗人的情怀。)10、B (并非是皇帝居位不久,而是王叔文自己任职不久就失败了。)文言文参考译文: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匹敌。精心削减,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在当时,文人同辈都推崇他。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803年),柳
23、宗元任监察御史。唐顺宗继帝位以后,王叔文、韦执谊掌权用事,特别看重任用柳宗元,将他和监察史吕温悄悄地引入禁宫之中,和他们商议大事。柳宗元又调任为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让他当大官,但恰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就失败了,柳宗元便和七名同辈一起都被贬谪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柳宗元已经遭到贬逐,涉足南蛮瘴疠的地方,身处崎岖险阻的环境,内怀骚人抑郁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形成文章。作骚体文章十多篇,阅览的人都为之感动得凄恻哀婉。元和十年(815年),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刺史。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诏书下达
24、时,柳宗元同自己所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交通隔绝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诀。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转给刘禹锡,自己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任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柳州风俗,用男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有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革掉那些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就自己出钱将他们赎回,给他们的父母。长江到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
25、过柳宗元指点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819年)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史裴行立帮助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四(23分)11、(1)译文:如果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诀。我和刘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译文:观察史裴行立帮助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12、(8分)(1)“满”字描绘了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以衬下面诗人要表达的“堪悲”之情。诗歌以乐景衬衷情(4分)(2)同:两首诗都是诗人在寒食节
26、面对禁火空斋的景象而抒发的一种感伤之情,都有对故乡、亲人怀念。 异:孟诗抒发的是自已贫居他乡的凄楚之感,侧重于悲身世;韦诗抒发的是商家在外孤独以及对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侧重于思亲人。(4分。“同”2分 ,“异”2分)13、默写(略)五(22分)14从司马懿个人仕途中寻找他放走诸葛亮的主客观原因。引出对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内耗”现象的思考。【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的设计理念,在于告诉考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凡是和表达作品主旨密切相关的内容都应成为阅读时关注的焦点15指传统文化中的“内耗”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大事难成的遗憾。【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
27、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B。应联系上下文或全文,对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有比较全面的理解。16.诸葛亮存在。才能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诸多亮存在,政敌对他就无可奈何;一旦诸葛亮不在,他将面临被政敌置于死地的危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找准答题区间。17文章角度新奇、立意新颖。说到“空城计”,传统的观点是赞赏诸葛亮凭着超人的智慧和胆识战胜了生性多疑的司马懿,而作者却从司马懿自身遭遇和政治环境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认为司马懿决定放走诸葛亮,完全是为自身的安全和仕途考虑,并由此引出对传统文化中“内耗”现象的探究和否定,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并富有现实的针对性。【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章的写作技巧和中心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仔细体会文章所传达的信息,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手法,找准解题方向。六(15分)18、(4分,错一个该题不得分)19、林教头巧躲陆谦风雪山神庙(风雪可做动词讲,冒风雪)杜十娘误从李甲怒沉百宝箱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赔项链 别里科夫维护陈规丢性命20、标题:弥漫在日本的“三国热”或“三国热”弥漫日本。 原因通过三国志可以学到很多在用人和经营上的宝贵经验三国志表现的忠君思想让人感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