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祝捍敏,俞莎莎,卢 怡(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 国际商学院,浙江 金华 322100)摘 要:本文基于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求,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指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企业主导作用不够、因地制宜的弹性不够、企业投入回报缺乏保障等问题,并从强化企业的主导地位,构建以产教融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因地制宜地设置专业、开展校企合作、选择合作模式;优化毕业生企业留用机制,保障企业人才培养投入回报率;完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健全权威监管机制四个方面对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做出了探索。关键词:企
2、业新型学徒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53(2023)03-0008-03 收稿日期:2023-03-19基金项目:2022 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专项资助课题“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企校深度合作模式研究”(ZJCV2022E32);2022年全国高校、职业院校物流教改教研面上重点课题“学徒制背景下物流职业本科专业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研究”(JZW2022257)。作者简介:祝捍敏(1985-),男,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应用经济;俞莎莎(1981-),女,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国际商学院助
3、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行政管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也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概念最早源于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人社厅发2015127号)文件,是基于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 号)从企业端提出的全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是对传统学徒制的继承、创新和发展。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政府的政策辅助下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主导地位,是传统学徒制与当前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的产物,本质上依然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1。因此,在企业新型学徒制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不能拘泥于过去现有的条件和模式,应从校
4、企联合的层面从招生的起始点开始整合企业人力需求,将校企双师培养贯穿始终,实现“工学一体”新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主导的高职院校培养模式2。一、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一)多种模式并行的校企共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机制校企合作通常以校中企、厂中校以及冠名专业、订单专业等方式展开的,部分高职院校在此基础上还在企校创办联合学院或跨企业联合培训中心等方面进行探索。其本质是通过合作实现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有效实施,并将企业培养资源、全培养链整合进人才培养全过程中3。这种合作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招工招生结合、入企入校结合、企校双师联合三位一体的培养,通过建立校企协作的企
5、业新型学徒制兼顾学生、企业、高职院校的利益。校企共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通常有以下几种:(1)订单班模式,即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联合招生机制,从招生起始点就保障了学生的82023 年 6 月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une,2023第 36 卷第 3 期 Journal of 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 Vol.36 No.3就业权益和企业的人才供给;(2)阶段性选拔模式,即从高职院校专业生源中分阶段进行企业准员工选拔,通常在大一基础课程完成后由企业进校主导选拔优秀学生进入企业预备培养班级,并给予相应的待遇;(3)企业员工入校学习的模式,即企业在自己招工中进行
6、选拔,择优送入高职院校学习。(二)三方协议式的校企共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保障机制校企共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是涉及学生、企业和高职院校三方利益的,在没有政策和制度层面的监管机制下,只有通过三方协议来为各方利益提供保障。这种保障机制保障的是学生的学习及就业利益、企业的投入回报利益以及高职院校的招生培养权益,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期限、学习内容、培养目标、就业保障、工资水平、各方权益和职责等多项内容,同时也要兼顾违约赔偿机制等内容。(三)工学交替的校企共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实施模式校企共建企业新型学徒制普遍采用企校双元培养模式,且双元模式是一体的,密不可分的,强调学校学习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的无缝衔接,本
7、质上是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但是这种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针对具体企业特质、专业属性以及校企地理性因素等问题时需要因地制宜地弹性实现。比如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从教学到实训、从大纲到教材都由校企双方人员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企业的根本性需求结合供需闲忙季等因素从工学交替的学习内容衔接到在校在企学期设置等内容进行规划、设置和实施。二、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一)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不够相较于现代学徒制而言,企业新型学徒制一个重要的不同就是强化了企业在人才培养关系中的主体地位4。尽管企业新型学徒制也是企校多元化培养机制,但是起主导作用的是人才需求端的企业,其双师带徒模式也是以企
8、业师傅为主的,权责更为明确,培养目标也更为清晰。但从实践来看,一方面,由于企业学徒制对于企业而言回报周期长,所以目前很多企业在企业新型学徒制领域投入的关注度比较有限,其对于国家相关政策和导向并不重视,参与积极性也不高。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项目时,资源投入不足,人员参与度较少。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高职院校本位性较强,且在招生、培养的诸多环节上都事关学校以及教师的具体利益,所以目前在双元校企合作中,很多学校会利用自己的优势占据较多主导权,这就导致了企业在招生方案、培养计划以及课程建设等诸多方面话语权较小,其主导地位也名不副实。(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因地制宜的弹性不够各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新型学徒
9、制探索时,如何因地制宜地整合可用资源实现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5是一个共性问题。高职院校在构建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时需要紧密结合行业技术特征和本地资源特点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设置、企业选择以及合作机制的建设。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是学校作为培养主体,有些学校在构建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时缺乏对本地行业和产业条件的具体了解,没有充分将专业选择、企业合作和实施模式等与本地资源整合,由此导致了工学交替教学和人才培养以及师徒关联性都出现了名不副实的状况。(三)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回报缺乏保障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合作是以企业为主导的,这种主导不仅是参与度的问题,也是投入主
10、体的问题。企业参与新型学徒制的根本动力是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所以学生毕业入职率决定了企业投入资源的风险,如何提升毕业生企业留用率就成了解决企业参与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积极性的关键。基于实践,仅靠三方协议来保障毕业生企业留用率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和高职院校需要从更多方面努力提升毕业生留用率。工学结合的企业新型学徒制是围绕企业需求构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对于企业资源投入具有较高要求,其最终能否达到培养目标取决于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水平。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行为的根本动力来源于投入回报率,这就要求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符合企业投入回报预期。企业的这种投入本质上是企业人力成
11、本投入,其回报是由毕业生到企业就业为企业提供服务来实现的。但是很多学生在享受企业投入带来的各种便利和资源学成以后就毁约或解约另谋高就,导致企业在这种投入关系中入不敷出,无法实现预期收益。对于企业来讲,这就是一种损失,参与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就变成了一件高风险的投资,企业积极性也就无法保障了。(四)尚未建立成熟的监管机制企业新型学徒制涉及到多个部门主体,具有多9祝捍敏,俞莎莎,等: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元化特点,利益牵涉企业、高职院校、学生等多个方面,而这些关系和利益主要是通过三方协议保障的,并没有成熟的监管机制进行约束,这就导致了多方面的问题。首先,三方关系中,企业是新
12、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的最终收益方,其具有人才选拔的优先权,这不仅涉及到企业的利益也涉及到学徒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就业合同等多方面利益因素,所以能否公平公正进行人才选拔是不能脱离监管的。其次,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评价主要由技能证书和实操技能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的,而技能证书的含金量不足、实操技能考核没有统一标准使这一评价机制存在失灵的情况,而在评价中企业往往占据主导地位,缺乏监管,也导致了一些企业通过发证挣钱的负面案例出现。最后,部分企业过于关注投入的回报周期,急功近利于眼前利益,这些企业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利用自己较强的话语权和培养主导地位将企业利益凌驾于学生利益之上,将企业短期利益视为这项工作
13、的唯一原则。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也出现了部分企业以培养为名从学生身上敛财的情况。三、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趋向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需要从现有运行经验和教训的实际出发,充分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协作”的核心地位,在真正理解领会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架构企校协作、工学交替的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一)强化企业的主导地位,构建以产教融合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新型学徒制是要通过企校协作来实现的,其核心价值是企业主导的共建、共享、共育和共赢。共建是企业与高职院校整合资源共同搭建新型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企业和高职院校各自集中优势教育条
14、件,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平台和模式;共享是企业、高职院校、学生以及社会全方位通过企业新型学徒制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实现整体收益提升和共享,其本质要求是企业与高职院校两个人才培养平台整合优势、互补短处,以企业优势推动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推动企业发展;共育是强化新型的企校工学交替的多元培养机制,使学徒在企校多元培育下成长,这就要求企校共同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知识技能进行优化;共赢则是企业、高职院校以及学生共同获益,企业可以获得满足其发展所需人才、高职院校可以实现专业水平提升、学生可以获得更好的培养和就业机会。(二)因地制宜地设置专业、开展校企合作、选择合作模式企业新型学徒制
15、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特征是企校协作、工学结合,因此此项工作的开展和创新要因地制宜。首先,在充分考量学校专业与本地区域产业的关联性指标,据此选择搭建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平台的专业,即要选择与本地优势产业关联密切的专业来搭建培养平台。第二,选择合作企业,这里需要考量企业的规模、地理位置、用人能力等方面。通常来讲,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平台架构最好选择区域内具有威望、实力较强的中大型企业进行合作,这既能提供合作保障也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第三,建立企校协作机制,在充分调研能保障多方利益的基础上,依法依规从实际出发搭建高效稳定的协作机制。第四,选择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要从企业
16、和院校的实际出发,根据课程特点进行学徒制的选择和实施,并同时兼顾企业的用人需求和学生的就业需求。(三)优化毕业生留用企业机制,保障企业人才培养投入回报率毕业生留在企业工作是企业投入的最重要回报和根本动力。要提高毕业生留用率以保障企业人才培养投入的回报就需要企业在工学交替中帮助学生树立对企业发展认同感,优化毕业生留用机制。首先,企业在工学交替培养机制“工”的部分不能只停留在技术技能的培养层面上,要在“工”的部分加入企业发展历史、企业文化、发展规划等的内容,引导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第二,企业要重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规划,在其培养过程中主动帮助学生树立对行业前景和个人职业规划的信心。企业通过师傅的传帮
17、带建立企业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进而实现学生对企业文化和在企业留用发展机会的认同。最后,企业自身也需要进一步整合人才晋升通道,建设更为合理的薪资待遇提升机制和更加公平的员工晋升发展机制,以及对长期留用员工的鼓励机制,使学生珍惜企业就业机会。(下转第 70 页)01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年第 3 期第 36 卷第 3 期Study on Teaching Path of Piano Course in Preschool Education SpecialtyWANG Jun-pu(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njian
18、g Normal University,Shiyan 442000,China)Abstract:Piano course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Masteringsome basic piano playing and demonstration skills is the core for students of this major.Based on the interview method,the authorintervie
19、ws some preschoo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kindergarten tea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ianocurriculum cognition,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atus,teaching goal setting and so on.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teaching content not contentin
20、g to the reality and single evaluation mechanism,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iano curriculum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s in ordinary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 in China.Key words:piano course;preschool music education;piano teachin
21、g(上接第 10 页)(四)完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健全权威监管机制政府、企业及高职院校要依托行业管理建立具有权威性的机构,以协调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遇到的多头协调问题。此机构主要发挥监管和筛查选择的职能,协助政府相关部门筛选合适的高职院校和符合条件的企业,监控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另外,健全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监管机制。要建立健全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机制的评价体系,从多个维度构建一个立体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弹性调整参与主体,设立退出机制,以保证培养质量。优化监督管理过程,不拘泥于结果评价,使评价机制立体化,过程化,强调形成性评
22、价和过程性评价,并对职业技能证书的取得进行监管,建立更为权威的评价监管机制。参考文献1王志广.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16):34.2李杰罕.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补充J.教育与职业,2018(7):17-15.3孙著.职业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模式J.职教论坛,2019(10):53-74.4孙唯.企业主导下的新型学徒制改革实践探索J.江苏高教,2021(1):52-53.5王志军.高等职业教育技能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日本模式J.中国商贸,2020(6):116-121.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Highe
23、r Vocational Colleges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terprise ApprenticeshipZHU Han-min,YU Sha-sha,LU Yi(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Z hejiang Guangsh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onstruction,Dongyang 322100,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innovative demand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high
24、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terprisenew apprenticeship,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 vocational colleges,puts forward the main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uch as insufficient
25、 leading role of enterpri-ses,insufficient flexibility to adapt to local conditions,no guarantee of return on investment and etc.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terprise new apprenticeship from the four aspectssuch a
26、s strengthening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enterprises and building a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center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and education;adjusting majors to local conditions,collaborating with enterprises,optimizing the retention mechanism for graduates,ensuring the return on investment in talent cultivation,improv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training quality,and improving the authori-tative supervision mechanism.Key words:Enterprise new apprenticeship,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alent training mode07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 年第 3 期第 36 卷第 3 期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