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8 ,大小:510KB ,
资源ID:7144695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714469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高二复习资料1-8课.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高二复习资料1-8课.doc

1、高二哲学常识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知识脉络整合 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决定作用 自然界是客观的 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意 识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社会是客观的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能动作用对物质具有反作用:重视精神的作用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第一节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高考总结与预测考点展示1.物质2.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3.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考题归纳试卷题目内容考点02年东城模拟卷22题面对WTO社会的客观性03年广东卷11题反物质世界的物质性江苏卷38题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

2、然的关系04年全国卷(二)32题动物与疾病传播人与自然的关系广东卷17题外来物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江苏卷17题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的客观性总结预测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题目在近几年高考中所中比重较大。这是因为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使之和谐发展,是人类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尊重自然、尊重规律,是今后经济建设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正确认识自然的客观性,正确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定会成为近几年高考的重要话题。如果难度提高点,则主要考虑将辩证法结合起来,要求既辩证又唯物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直击高考考点 一、物质考点讲解1.明确物质概念的重要性。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是马克

3、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2.理解哲学物质概念的内涵,抓住它的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所涵盖的万事万物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所具有的共同东西,是共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指明了物质和意识的本质区别: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意识只有依赖于物质才能存在。3.正确理解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概念的关系。实质就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没有物

4、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表现。其次,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又是有区别的。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我们既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而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科学中讲的物质是指有形的实体,是物质的具体形态,而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则囊括了整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反映的是自然界和社会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惟一特性。二者不能等同。4.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上各种事物和现象有一个统一的本原,它就是

5、物质而不是意识,但这并不是说世上只有物质的东西,没有意识的东西。考点例题(2003年广东江苏卷)物理学家把由反粒子组成的物质称作反物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狄拉克预言反物质的存在。1997年美国科学家发现在银河系上方约 3500光年处有一个不断喷射反物质的反物质源。200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首次成功地对反物质原子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进行了研究。从哲学上看,反物质的存在表明A.世界的本质并非是物质B.人类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C.新事物总是层出不穷D.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命题目的 从知识点上看,解答此题需要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同时,

6、通过人“发现”并“研究、认识”反物质的过程,说明世界的物质性,这需要考生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新问题的能力。可见,该题的主要出发点还在于对考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答案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弄清自然科学上所讲的物质和反物质,从哲学的角度看,其实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反物质的被发现,正说明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进而更加证明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而不是意识,故选D。选项A将具体科学上的物质和哲学上的物质混为一谈,是错误的。BC说法本身正确,但不合题意,(“反物质”不是新事物)。正确选项只有D。前车之鉴哲学思维首先在于高度抽象。中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局限于事物具体,缺少必要的抽象。

7、学习哲学,主要是培养哲学的思维方式,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学会运用抽象思看待事物和问题。通过对物质概念的学习,可以初步领会哲学的抽象思维。二、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考点讲解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可以从人类产生以前和以后两个方面进行认识,主要是正确认识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处处打上了人的意识的烙印”,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因为,人们无论是利用还是改造自然物,都必须以尊重自然物的客观属性和规律为前提。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主要运用三大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和人类起源)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

8、移。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处处打上了人的意识的烙印”。但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但人们利用自然物的根本前提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和规律。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从人类改造自然物来看,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但人们改造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

9、,首先是人们承认自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类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的关系,不是人单纯地征服自然。人类要征服自然,就必须承认和尊重自然,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报复。2.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是说人类社会从本质上是客观的,并非说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客观的,从现象上看,人类社会既有物质现象,也有意识现象。从人类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支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三个方面说明其客观性。人类的产生是生命

10、自然进化的结果,是客观的。反对各种形式的“神创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表现在:第一,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主要因素。生产力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每一代人只能根据既成的历史条件发展生产力。创造新的生产力要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因而,人们既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是由诸多客观因素决定的。第二,生产关系也是生产方式的因素。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客观的。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形成是客观的。

11、生产关系的变更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生产关系才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发展。生产关系的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社会发展也是受到客观规律支配的。总之,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那种认为“人们能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力或者随意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和“我们要尽快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为加快社会发展”等观点都是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没有看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是客观的”和“人类社会发展是客观的”,因而是错误观点。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也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

12、活动。但人的活动不是随心所欲的,人的活动要受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状况等其它客观条件及客观规律的制约。3.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三个部分。其中,前二者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第三者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考点例题(2004年江苏卷)“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A.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命题目的 从形式上,该题简明扼要,利于学生运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从知识点上看,主要涉及物质的客观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等;从能力考查方面看,主要是对考

13、生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首先读懂这句诗词,并能上升到一定的哲学高度,发现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体现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利于对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能力的培养。从与社会现实的结合上看,这里也有这样一层含义:我们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但这一愿望不会自然而然地实现。国内外一些力量总是制造许多“风不止”。这就启示为我们在全面进行小康建设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各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以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答案解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树的“欲”被赋于了人的特征,很容易使考生提升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树的“欲静”却难以实现,因为“风为止”。也就是说客观现实不能使人的主观愿望转化

14、为现实。BC容易排除,与材料无关。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树”有积极的作为,不体现“意识的反作用”。正确选项只能是A,人的意志受到客观存在的制约。部分学生选择了选项C。其原因在于只看到了“风不止”,而没有从整体上把握题意。这主要是因为审题不仔细所致。这要求考生在考试中见到较熟悉的东西不要过于高兴,应该仔细进行审题,特别是看清该题和平时训练中遇到的一些相似题目的区别。前车之鉴学会把握事物的两个方面。不少同学看问题常常是片面的:谈到自然界的客观性,就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提起对自然的保护,就否定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必要性;说到人类同自然界的革命性(都是客观存在的),就忘记了两者的区别。肯定事物的一个方面,忽

15、视另方面,甚至用事物的一个方面去否定其另一方面,这是种类考试命题的基本思路之一,请同学们引起注意。 三、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考点讲解1.人类改造自然、变革社会,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必须以承认和尊重自然和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3.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才能即辩证又唯物地处理人和自然、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才能取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成功。4.生态环境的破坏、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等,都是没有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结果。5.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作好环境

16、和生态的保护工作,考点例题1.(2003年江苏卷)在古代社会,自然是人类的主宰,人们把自然神化,对自然顶礼膜拜,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天旱求龙王降雨,遇事求神灵保佑。近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机器轰鸣田野,卫星邀游大空,人们认为自然是人类征服的对象,人可以主宰自然。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规模的扩大,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洪水肆虐、物种减少正严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强调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运用所学哲学常识的知识说

17、明人为什么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命题目的 本题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变化入手,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体现科学的发展观。答案解析 此题意在考查人如何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回答此题,应涉及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人有主观能动性,在自然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的活动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等几个方面。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答案要点:从自然是神,到自然是人征服的对象,再到自然是人的朋友,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实践,每一个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都是基于当时改造自然的实践水平,并随

18、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它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使其为人所用,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环境破坏、生态危机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就是证明。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一道基础性较强题目,但有些考生却丢分不少。特别是第一问,由于平时在复习中,涉及人与自然问题较多等原因,许多考生将问题答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而没有涉及认识的问题。这首先是审题

19、不认真的结果,再就是平时学习中不能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导致对题目的回答要点不全,造成不要求的丢分。2.(2004年广东卷).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这表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A. B. C. D.命题目的引进一些动植物新物种,给人们带来了预想不到的问题,像水葫芦、食人鱼等。这是对外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本题以此为材,对考生进行考查,要求形成正确评判标准,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答案解析 只有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才能在进行对

20、外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做到尊重客观规律、保护国家的安全。发展生产与破坏生态平衡是同时的,是一分为二的表现。选项本身都是错误的观点,不难排除。正确选项是B。前车之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方法,尊重自然的客观性。同时,人们还必须学会辩证地看问题,认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所以,在整个哲学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反对两个错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考点链接 1.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物质概念只适用于世界的本原问题,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其它哲学理论都是讲“一切事物”。因此

21、,我们要学会把哲学的抽象发展到思维的具体,不仅能够在“事物”中抽象出“物质”来,更要学会把“物质”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2.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某一具体事例表现),正确对待个人和社会,必须首先要认识到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性。这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等理论也是密切相联的。在地理教学和历史教学中,许多知识也很容易结合进来,如地理学科中的工业布局问题、历史科学中某一社会事件变化发展的原因分析等。3.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等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在考试中注意灵活运用。同时,运用这一观点,还可以考查价值观的有关

22、知识,并要求对一定事物或现象进行价值评判,形成正确的认识。4.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最基本的要求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生态的保护。5.建立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处理好社会收入差距的扩大问题,在坚持“先富”的前提下,大力倡导社会公平,促进社会成员的“共富”。第二节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高考总结预测考点展示1.意识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3.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考题归纳试题题目内容考点02年全国文综卷31题恩格斯论哲学意识的本质03年江苏卷9题14题鲁迅说鬼意识的本质对古树的审美意识的能动作

23、用04年全国卷(一)25题29、30题奥运会会微意识的反作用伟统艺术的“意境”意识的能动作用江苏卷18题22、23题“意识能动作用突出的表现意识的能动作用“富脑袋”意识的能动作用广东卷28题“塞德娜”之争认识的制约因素北京卷34题35题恩格斯论理论思维意识的反作用“忽如一夜春风来”意识的本质总结预测通过上表可见,意识的能动作用,尤其是正确发挥意识的反作用,是各类哲学试题的必考内容。在控制经济过热发展的今天,更需求我们学会冷静地分析问题,不可重蹈唯心主义的错误。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也同样包含这一道理。因此,我们认为,前几年为了发展的需要,更多强调的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力做好某项工作

24、。今后几年的重点将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辩证地看待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正确认识影响意识正确与否的各种因素,努力形成正确的认识,也是本节的重要内容。其侧重点放在形成正确认识的方法上。直击高考考点一、意识考点讲解1.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并且社会也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可见,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有了人才有意识,于是,意识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发展的时间证明,没有社会性劳动,古猿也不会进化为人,没有人的出现,当然不会有人的意识,一个人出生后,如果脱离社会实践,不参加任何社会生活,也不会产生人意识。因此,意

25、识更是社会的产物。2.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没有人的意识。大脑不等于人脑,高等动物也具有大大脑,便不能形成人的意识,只能依靠其本能生存,不能积极主动地改造自然界。有了人脑,也不一定就是意思的产生。人脑只是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人们还必须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才能产生人的意识。因此,人脑不是思维的源泉,人脑不能自行产生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离开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客观存在就不能通过社会实践作用于人脑,就不会产生意识,(如狼孩)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

26、水。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饮。 所以说: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归纳以上所说,意识的概念是: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不同形式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无论是人们对现状的感受与认识,还是人们对过去的思考与总结,以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宗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所谓“人工智能”,只是对人脑思维的模拟。4.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具有客观性。考点例题(2004年北京卷)“忽如一

27、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A.想象是突发的B.想象是随意的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的命题目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这是所考查的知识点。从社会现实问题看,想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该题从一定的社会热点问题出发,引用古人对雪景描写的诗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是一道较好的题目。答案解析想象是意识的一种形式。这是解决此题必须首先明确的一点。将用意识代替想象来思考,会使问题简单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四个选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联系题中材料,AB是可以排除的。用“梨花开”来描写雪景,是对“雪”这一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映,正确选项是C。 前车之鉴区别必

28、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有A,则一定有B。A是B的充分条件,常用的联结词是“只要就”。无A则无B,A是B的必要条件。常用的联结词是“只有才”。人脑的存在是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此:“只要有人脑,就有意识的出现”,是错误的。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考点讲解1.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为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仅能正确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突出表现为对物质具有反作用。2.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正确区分反作用和反映两个

29、过程。客观事物在人的实践过程中进入人脑,形成主观映像,这是人对事物的反映过程。人的意识形成后,指挥人在实践过程中去改变某一具体的客观事物,是意识发挥反作用的过程。3.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不是说意识直接使客观事物发生改变,而是说意识支配人的活动,通过实践使客观事物发生改变。认为意识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4.不同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结果是不同的。正确的意识、科学的理论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反动的理论阻碍事物的发展。考点例题(2005年春考北京卷)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突出问题。为保证石油安全,减轻国际石油价格频繁、剧烈的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我国启动

30、了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我国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的决策,体现了A.科学预见的重要作用 B.科学理论的决定作用C.理论创新的重要作用 D.理性认识的决定作用命题目的 本题以重大国际经济形势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在历年春考题中要求较高。答案解析“启动战略石油储备计划”,“拟建立四个大型石油储备基地”,是为了“保证石油安全,减轻国际石油价格频繁、剧烈的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是基于对国际石油供应形势的正确分析和预测基础之上的。因此正确选项为A。BD选项本身错误,C为无关项。前车之鉴正确认识意识的能动作用。如果看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而忽

31、视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如果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而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则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总之,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必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不少学生总是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而是习惯性地将其对立起来。强调物质的客观性,就忽视意识的能动性;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就忽视了物质的决定作用。三、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考点讲解1.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实践证明,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客观事物有相对稳定的状态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实践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32、随着实践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更多的事物。人的认识能力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2. 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是说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一样的。相反,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不同的。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也不意味着人的意识都是正确的。因为人的意识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客观因素:首先是事物的复杂程度、其次是与人类利益的密切程度。最根本的在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主观因素:所处的立场,特别是个人的利益。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结构。2.怎样形成正确的认识:端正立场;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知识结构。考点例题(2005年春考北京卷)网络世界是

33、各种思想意识交织在一起的“万花筒”。我们应该用先进的文化武装自己,把腐朽的文化拒绝在“视窗”之外。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网络文化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应当兼收并蓄B.网络文化是多元的,应当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C.网络世界充满矛盾,应当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D.网络世界是复杂的,应当明辨是非命题目的本题针对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这一中学关注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形成对网络的正确认识。这类题目不仅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能力,也同时有利于解决中学生实际的思想问题。答案解析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看法。我们对网络文化应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认为网络文化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并进而认为对之“应当兼收并蓄”是错误的。正确选

34、项是A。选项BCD都是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和我们应的态度。 前车之鉴事物是复杂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简单化。在本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知道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还要求能正确地分析形成正确或错误意识的原因,并进而要求能自觉地形成正确的意识,避免错误意识的出现。考点链接1.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把握两个概念。由于哲学上的物质是对万事万物的最高抽象和概括,不能找到一个外延比物质更大的概念。因此,我们只能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理解和把握物质和意识这两个概念。2.日常生活中讲的思想、精神、认识、方针政策等,都可以看作是意识的具体表现。经济生活中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都属于意识范畴。政治生活中的对内外政策也是

35、属于国家意识。3.“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意识的反作用。发扬民族精神、声势浩大的网上扫黄活动、倡导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等,都是今后考试的命题素材。其共同点在于: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正确发挥意识的反作用。4.以意识的能动作用为中心统帅以上三个考点,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运用。附:哲学基础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意识能否反映物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立场辩证唯物主义正确反映物质制约因素世界观意识具有能动作用知识具有反作用第三节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高考总结预测考点展示1.一切从实际出发2.了解国情

36、、立足国情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4.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6.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题归纳试题题目内容考点02年广东卷28题干部的“三盆水”主观符合客观03年江苏卷11题28题“跟风种地”从实际出发“下雨好极了!”利益与认识全国文综卷32题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动教条主义04年全国卷27题28题求真务实(卷三)从实际出发农产品深加工(卷四)从实际出发北京卷38(1)题文化建设从实际出发江苏卷21题28题13亿的“乘除法”从实际出发“我思故我在”唯物与唯心的根本观点广东卷30题“入国问禁”从

37、实际出发总结预测从实际出发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各类考试的必考内容。这类题目选材范围广,运用灵活,可以是选择题,也可以是非选择题,题目分值有时多达十几分,是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一个考点。直击高考考点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要求我们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2.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

38、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无论是从具体的工作来看,还是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以及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3.在实现生活中,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不是很容易的。必须坚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还要坚持从客观实际的整体出发,坚持从客观实际的多个方面出发,从变化发展了的客观实际出发。4.把握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联系,知道其实质是一致的。考点例题(2003年江苏卷

39、)不少农民“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上什么品种走俏,今年就种什么品种,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 A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C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命题目的“三农”问题是近几倍受关注的热点之一。本题以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材,要求从哲学上分析不少农民不能增收的原因。总体难度不高,但考生必须能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答案解析材料中的“跟风现象”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没有从变化中把握市场,没有能够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故选A。一些考生错选了选项B。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将经济上讲的“市场”与哲

40、学上讲的“实际”结合起来。如果选项是“没有正确认识市场的变化发展”,则会减少错误。前车之鉴分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部分。绝大多数的知识点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逻辑安排的。本考点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回答问题时,必然分清题目问得是什么,切不可采用“统统写上”的战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很少涉及“是什么”,多为“怎样做”,“为什么”主要是掌握“意义”类的知识。二、了解国情,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哲学依据: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2.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些具体的表现:2005年元月6日,中国十三亿人口日;生产

41、力水平总体不高,且不均衡;还表现在资源、历史、风俗习惯、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等方面。3.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的意义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基本国情,是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础。4.青年学生了解国情、立足国情的意义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深刻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正确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只有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才能增强历史责任感,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了解国情,才能较好地思考和处理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考点例题(2004年江苏卷)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

42、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这个“乘除法”表明A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命题目的“人口多”是中国现阶段最突出的国情之一。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必须首先认识到中国的人口特点。这是我们进行建设和处理其它问题的基本依据。比如说,在“入世”谈判中,一些国家要求我们以发达国家的身份加入,我们主张必须以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加入。这不仅是因为WTO对发展中国家有一些有利的条款,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主张符合中国的实际。西方一些国家从中国的综合国力总量出发,把中国列为发达国家,除去其它政治因素,一个重要原因是没

43、有看到中国“13亿”的除数。此题不仅考查了考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对我国国情的认识。答案解析“13亿”不是初级阶段的依据。所以D不正确。AB容易排除。正确选项是C。前车之鉴关注国情,是提高政治复习效率的关键。学以致用,掌握哲学理论不是目的,必须把所学的知识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正是高考的变化方向。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本考点要求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要求不高。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因为,任何一个哲学家和哲学派别,都必须首先要对此问题作出回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有两个方面:物质和意识谁决定谁,或者

44、说物质和意识那个是世界本源;意识能否反映,特别是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2.关于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即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4.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5.唯心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运用什么是意识问题的答案,可以说明这一问题。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所以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是本源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故:唯物主义是正确的!考点例题(2004年江苏卷)(不定项选择)从右图漫画可以看出(甲:我在故我思。乙:我思故我在。)A.两者的观点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甲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乙的观点是形而上学的C.甲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乙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D.两者的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的问题命题目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哲学最基础的理论,但要求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