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模式的探索 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 2009年9月,*区开始探索农村土地使用产权改革试点工作,在*区*种植合作社、*区*种植合作社基本完成试点工作,共建立2处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服务平台,办理土地产权交易620亩,向流转农户发放土地产权证362本,向合作社发放土地使用权证2本。 一、创新运作模式,探索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 通过土地使用权改革,将土地使用权进一步分离为转让权、收益权和抵押权,实现土地使用权的转化,赋予农村土地使用权折价、作股、抵押、担保的功能,多渠道、多领域获取金融资金支持,解决农业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制约瓶颈。具体总结为“一社、一厅、二证、
2、一建、一管”的“五位一体”运作模式。 “一社”就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土地为纽带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建立紧密型经济联合体。 “一厅”就是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大厅。区里建立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建立了农村土地使用产权交易服务大厅,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价格评估、市场交易、合同签订等优质服务。 “二证”就是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农村土地使用权证。对农民参与流转的土地进行确权,以区政府的名义向转出方发放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持证人在使用权期限内可作价、折股作为资本从事股份经营、合作经营或抵押担保。区政府向转入方发放农村土地使用权证,凭使用权证可向金融部门抵押贷款、融资,
3、赋予农村土地资本运作功能。 “一建”就是建立党支部。在合作社建立党支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和党组织教育引导功能,防止出现合作社党组织管理缺位问题。 “一管”就是加强合作社资金监管。规定合作社土地使用权证用于抵押贷款的额度最多不能超过土地评估价的30%,最长期限不能超过三年,确保合作社始终拥有绝大部分土地使用权。 二、把握原则,稳步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 1、农民自愿原则,入社、退社都尊重农民意愿。 2、“三不变”原则,即土地集体所有权不变、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土地性质不变,交易抵押的只是土地的使用产权,不是所有权,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根本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符合国家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4、3、“试点先行”原则,在基础比较好的乡镇、街道开展试点,及时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三、强化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 1、强化组织领导机制。区里成立了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区关于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区农村土地使用(产)权证管理办法。 2、建立金融扶持机制。区、乡两级财政采取直接投入或以奖代补的方式,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经费。区财政设立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全额补贴试点合作社当年贷款发生的利息。协调中介评估机构,免费为农民土地评估作价。金融部门在认可农村土地使用权证抵押资质的基础上,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贷支持。 3、健全风险规避机制。规定农村土地使用
5、产权只能入股土地合作社,实行一人一票表决制,保障农民对土地的绝对控制权。 四、推行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试点工作的几点体会 1、推行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搭建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引导转出的土地实行规模经营,可有效解决当前家庭经营规模小与现代化农业大生产之间的对接问题,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 2、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有利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增加了信贷资金的规模效益,增加了农民土地流转收益。 (三)推行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有利于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瓶颈。推行农村土地使用权改革,赋予农村土地使用权折价、作股、抵押、担保等功能,在更多渠道、更宽领域获取金融资金支持,解决农业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制约瓶颈,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第4页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