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实施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调研报告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向人民负责,真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0*年11月,市委组织部制发了关于建立健全村、社区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三项制度的通知(渝组250号),各村社区党组织全面推行了党组织书记每周定时定点接访、成员每年分片走访农户两次、意见办理及时反馈为主要内容的“三项制度”,进一步找准了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载体,畅通了党员干部与广大群众密切联系的渠道。20*年
2、12月,xx区按照市委组织部的统一安排部署,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抓基础、抓根本,精心组织、规范运作、大胆探索,确保了“三项制度”有序推进、扎实开展。 一、主要做法 (一)规范运作,开展“乡村一体化”便民服务,搭建服务平台。各村社区统一制定了“三项制度”服务指南、操作流程图示;“两委”工作职责、党支部工作制度、村(居)委会工作制度、“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五会”民主议事制度、联系服务群众“三项制度”等,统一样式上墙。设置公示栏,公示党组织书记、“两委”干部接待时间安排;“两委”干部、村(居)民小组长、骨干党员等分片走访具体安排;“两委”人员构成(附照片)、职责分工、
3、联系电话等,畅通民意反馈渠道,方便群众办事。全区30个街道镇乡党(工)委按照“便民、有效”的原则,建立乡村一体化服务中心,并按“1+x”模式设置一体化便民服务平台,由街道镇乡提供固定接待场所,配备办公设备,设置综合服务台。每逢赶场天,由街道镇乡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干部以及村社区“两委”成员集中坐班接待群众,上下联动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二)走村入户,建立动态管理的民情档案,增强走访实效。组织村社区干部、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骨干党员入户走访,主要做好了“五件事”,即了解群众家庭及成员的基本情况,掌握每户家庭特别是困难家庭的具体需求,宣传惠民政策,在农户万元增收、“五在五心”工程建设帮助出主
4、意、想办法,教育引导群众促进乡风文明。走访人员在每年进家入户走访每户群众家庭两次的基础上,把困难户、上访户、致富能人、老党员、离任村社区干部以及其他特别需要组织关怀和温暖的群众家庭,作为重点对象,多次走访,切实做好排忧解难工作。在详细掌握每家每户基本情况后,建立一家一户民情档案(含电子版),并进行动态管理。街道镇乡、村社区建立解决问题联动机制,街道镇乡党(工)委班子成员,联系1-3个村50户群众,联系1-2个村党组织书记,定期深入村社区进行具体指导,一般干部职工联系1个村20-50户群众。在此基础上,对民情日志本进行改进,对走访中所反映的民情和问题进行详细记录。 (三)收集社情民意,推行“五会
5、”民主议事,规范意见办理程序。对群众普遍反映的问题,特别是涉及工程项目建设等重大事项,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要求,通过民情调研会、意见汇总会、项目论证会、推进协调会、监督评议会“五会”程序进行讨论、商议、落实,既规范了群众意见办理程序,又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破解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意见难统一、矛盾纠纷多、利益难协调、质量难保证难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在规定时限内办结;对不符合政策规定及暂不具备条件解决的,在规定时限内向反映人作出说明,并将办理结果及时送达反馈,由群众在群众意见办理情况反馈单上评价签字,未签字的作出合理说明。同时,建立了群众意见办理情况登记制度,认真填写“三项制度”
6、逐级办理情况反馈表,做到办结逐一销号。 (四)即接即办,实行“三报告三公示”,健全结果反馈办法。群众反映问题,参加接待、走访的村社区“两委”成员每月向村社区“两委”报告一次,村社区党组织每半月向街道镇乡党(工)委报告一次,街道镇乡党(工)委每月向区里报告一次。区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原则上每两月召开一次,对村社区和街道镇乡不能解决而应该解决的问题,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对办理落实情况,区委每月向街道镇乡,街道镇乡每月向村社区,村社区每月向村(居)民公示或通报一次。 二、工作成效 (一)畅通了民意反映渠道。通过“乡村一体化”服务模式接访,坚持入户走访,发放联系服务群众“连心卡”,群众能够及
7、时反映问题,畅通了群众意见反映渠道,基层党组织能够及时了解群众意见。做好来访、走访、回复记录,使群众反映问题、干部解决问题有据可依,有据可查,也便于总结经验,提高了办事效率。村社区班子成员在便民服务平台接待群众达10万余人次,收集到群众反映问题6.2万余件,解决农户万元增收、拆迁安置、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抗洪救灾、民政优抚、土地确权、房屋颁证等困难问题6.1万余件。 (二)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街道镇乡干部、村社区“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以城带乡驻村干部、骨干党员深入一线,认真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搭建了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增进了干部与群众友谊和理解,使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为民决心,党员
8、干部亲民行动,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全区建立民情档案19.83万份,覆盖面达到100%,做到了村民情况、思想状况、实际困难、帮扶对策、政策落实“五有数”;解决3年以上的历史遗留问题109个;帮助群众落实发展项目547个,落实帮扶资金331万余元。 (三)健全了矛盾化解机制。通过基层党组织书记定期接访、班子成员家访、按时回访,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及时掌握可能诱发矛盾的苗头性、倾向性因素,积极预测,超前防范。各级党组织帮助全区基层群众信访率下降了22.5个百分点,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老百姓的安全感指数显著提高。黑溪镇改革村修建矶罩石大桥,2006年初开工建设,2007年10
9、月完工,总投资85万元。完工后,因为连接组路占地补偿及自行承建等问题引起打架伤人事件,村委会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协调未果,部分村民对此问题是误解重重。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经深入相关农户家庭走访,调查研究事实真相,悉心疏导群众情绪,通过选派代表座谈,双方就村道路上通下通方案达成一致协议,伤害事件医疗费由镇政府协调解决,修建村道占土地,自行调剂。妥善解决了矶罩石大桥占地补偿和打架伤人事件善后处理工作。 (四)转变了机关干部作风。通过落实“三项制度”,党员干部从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入手,认真查找工作作风和与群众感情上的差距,进一步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苦难诉、话难听、事难办”现象,彻
10、底根除了“点不燃的工作激情、跟不上的工作观念、拖不起的办事效率”等情况发生。从电话回访、统计民调、问卷调查及入户调查看,群众对街道镇乡、村社区干部的满意度达到了98%以上。 三、主要不足 (一)宣传形式单一,宣传氛围不够浓厚。宣传工作主要停留于标语、宣传栏宣传,干部在走访群众时,宣传“三项制度”没有做到形象简明,带有一定的书卷色彩,比较抽象,群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二)工作拘于形式,规定程序不够规范。接待工作存在重书记接待,轻班子其他成员的接待;部分村干部没有切实登门入户,用街上、路途遇见简单询问代替入户走访;不能现场解决的问题解释说明模糊,对需要上级解决的问题存在畏难情绪,跟踪落实不力。
11、 (三)工作落实不平衡,干部能力素质不够强。部分村干部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能力较差,对新政策新知识学习理解不够,为群众服务的本领有待提高,对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看不清、吃不透、把不准,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工作职能和服务职责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服务的方式和方法滞后于党员群众的需要。 四、意见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真正实现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提升主动服务和有效服务的意识,由“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确保“三项制度”得到很好地落实。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把贯彻落实“三项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统筹
12、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三级联创”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健全完善组织考核、民主评议、群众测评等党员考核评价体系和村社区党组织班子考察评议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村社区党组织、广大党员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扩大党组织对群众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二)创新服务形式,突出服务效果。根据村社区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不同特点,在党组织、党员和群众之间建立服务台帐,做到工作之前有摸底调查,工作之中有调查研究,工作之后有信息反馈,力争实现服务效益最大化。坚持动态管理,将履行“三项制度”及其它服务职责情况,作为创建“五个好”基层党组织、评先选优、民主评议党员、党性分析评议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评选
13、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从村社区干部中选聘乡镇干部及领导班子成员的重要依据之一。继续深化城乡基层党组织“互联共建”活动,充分发挥机关、企事业党组织的作用,不断丰富拓展“三项制度”领域、内容和方式,切实取得服务群众的实际效果。 (三)健全学习机制,提高服务本领。进一步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村社区党组织班子成员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争做学习型党员,创建学习型支部,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按照村社区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特点,科学制定党员服务群众的教育培训目标。进一步丰富培训内容,既学政策理论知识,又学实践技能,不断提高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好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的作用,增强培训的实际效果。第8页 共8页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