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1.47MB ,
资源ID:705270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70527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索取发票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诗歌的地域抒写与时代投射--谢宜兴《宁德诗篇》的一种解读.pdf)为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诗歌的地域抒写与时代投射--谢宜兴《宁德诗篇》的一种解读.pdf

1、摘要:谢宜兴的诗集 宁德诗篇 从地方性意象出发,以新鲜而具有活力的时代眼光和诗歌修辞谱写新时代的“山海经”。诗人植根于宁德的山川大地,把地域的经验抒写与现实题材巧妙结合,浓缩乡情、国情于个人文本,以丰富的现场感受能力描摹出地方生活的内外情态,展示贫困复杂的社会化面向。谢宜兴以独有的抒情话语展现时代语境的深刻变化,呈现扶贫题材写作多维而缤纷的审美世界,为当下文学对现实问题的有效回应提供具有诗学意义的实验范例。关键词:谢宜兴;时代主题;现实题材;地域经验;民间色彩诗歌的地域抒写与时代投射谢宜兴 宁德诗篇 的一种解读张翼作者简介:张翼,文学博士,福建警察学院教授;收稿日期:2022-08-28。基金

2、项目:202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现代汉诗的整体性研究”(项目编号:20&ZD284)。谢宜兴是当代诗坛创作力持久而稳健的诗人,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不断有新诗集问世。他新近出版的诗集 宁德诗篇 荣获中国言实出版社“年度好书”奖和 诗刊 社脱贫攻坚特别诗歌奖。这部诗集收录了谢宜兴近年诗作100多首,不少诗篇首次面世。宁德诗篇 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上篇“最美日出”聚焦闽东的山川生态,人与自然的和谐,思考绿水青山对摆脱贫困的重要意义;中篇“沿着灯亮的方向”叙写闽东的城乡变化,展现30多年来闽东脱贫攻坚的成就;下篇“根的坚守”注目乡村文化建设问题,呈现地域文化和民间精神力量。整部诗集融洽地围

3、绕共同的意义主题,每首诗歌又能各自成篇,不影响艺术的独立性与自足性。谢宜兴的故乡宁德,地处福建东部,一面临海,一面靠山,俗称闽东。诗人曾自述贫穷是童年的伤,刚开始诗歌自觉写作便围绕“乡村的忧郁”为主题,直面家乡的贫穷与落后。谢宜兴的诗歌早期聚焦贫穷这个“伤口”,如今则注视“伤口”的“愈合”过程,以及留下的“疤痕”。他曾在闽东基层工作,后来调离家乡供职于省城一家媒体机构,除了对闽东地域的熟悉了解,还利用休息时间集中走访了宁德的乡镇、村居,到过赤溪、下党这些对于扶贫有着标志性意义的地方,探访九仙、龙潭、半岭、溪塔等20多个特点各异的村庄。诗人对故乡贫困问题长久关注,并以新闻人特有的敏锐选取“脱贫攻

4、坚”这个视角来聚焦家乡的区域变化,以小见大地反映时代的整体变迁。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摆脱贫困”成为我们的国家行动,“脱贫”也变为日常生活中、媒体报道上的一个热词,各种扶贫题材的作品如雨后春笋冒出。扶贫题材的诗歌是近年来诗歌界瞩目的具体实践,如何在主题创作中融入文学性,解放想象力,发现新诗意,是诗歌创作面临的现实问题。各地脱贫攻坚的情况有其共性,又各有特性,只有抓住独具特色的部分落笔,才能在同类题材中寻求更大的突破和创新。谢宜兴是宁德贫穷和脱贫的亲历者,对家乡的贫困有切身入髓的体验,如今面对家乡的感触良多,像陶渊明躬耕田野后写田园诗那般有内在的亲和性和表现力。因此,他的乡村书写有切肤的

5、生活痛感,“曾经为手指被捉到的青蟹钳住而哭泣/为父亲的海带桩被台风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总第145期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肢解而忧伤”,有动人的地方民俗细节,“浦源有了另类的村民/对于丧生的鲤鱼,行将飘逝的鱼魂/浦源按往生之人行超度之礼”,还有浓郁的时代演变气息,“以一根网线把山外的世界拉到眼前/凭一个智能手机让村庄翻越了大山”。诗人生动描摹出地方生活的内外情态,展示扶贫问题复杂的社会化面向,以独有的抒情话语表现时代语境的深刻变化。一、乡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万物有灵的生命意识在很多诗人的生态诗歌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和强调,但难能可贵的

6、是,谢宜兴拥有自觉生态意识的同时,并不是简单地反对现代文明,或一味抗拒科学技术,而是对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产生的冲突展开深入反思,以悲悯之心唤人警醒,期许人类与自然圆融共进,乡土文明与现代文明和睦共处。改革开放吹拂的春风使被禁锢许久的乡村急于撕去贴在身上的贫困封条,“给老村做个搭桥手术/与新开通的火车站修条连接线/把离家经年的阳光请回来/晒晒久无生气的陈腐气息”(拯救乡愁龙潭别记)。然而伴随现代化到来的同时,对大自然过度的攫取也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匮乏。闽东官井洋是全国唯一的大黄鱼产卵洄游基地,曾因“敲罟作业”(渔民用力敲击船帮上的竹竿,声波导入水中将大黄鱼震昏)这种赶尽杀绝的捕鱼方式导致了鱼汛消失

7、,“为什么我的头晕痛欲裂/这是谁在哭泣/我的腮边流出鲜血/一个少年在岸边听到的全是哭声”(敲鱼)。面对自然生态的严重破坏,诗人采取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展示人类对海洋资源贪婪掠夺的恐怖场景,对这种不人道、暴力化的商业行为提出批判。还有 听鱼 鱼殇 官井渔火 等,都是诗人对竭泽而渔不给子孙留后路的残忍、愚蠢的现代捕捞行为进行反思。海边长大的谢宜兴对大海、鱼群、岛屿有着天然的亲近和热爱,当面对故乡生态的整体受损和童年美好回忆的日益消失,诗人陷入严峻的思考:“我闭上眼睛就看见了/一个遍野陈尸的古战场”(敲鱼)。诗歌的精神结构越深层,语词承载的意义愈沉重,“我的疼痛没有疼痛可比”(鱼殇)。谢宜兴以笔为戈,呼

8、吁人们对自然生灵的伦理观照:“你为之骄傲的花园日渐荒芜/以有生之躯铤而走险/你一缕亡魂又能唤起多少良知”(鱼殇)。人有尊严,动物亦有尊严,地球是万物互联的生命场,漠视、践踏其他生灵的人,必然无法珍爱、善待同类生命。人类肆意开发征用、最初可能是植物、动物无尽的梦魇,这些恶果最终也会反噬我们,成为人类自身的灾难。诗人笔下的动植物都是具有生命化的意象,没有哭天抢地的控诉,在悠长、缓慢的调子中更能感受谢宜兴对家乡多种生态遭到破坏的哀恸与怜惜。万物有灵,彼此平衡、互相依存,这是生命的特征,也是 周易 所说的“生生之为易”。谢宜兴深味贫穷的无奈和疼痛,“也曾一个人独坐岸边,看到月下的海面/那么多银子,我却

9、买不起一张车票赴约远方”(东吾洋)。贫困,对一个人的打击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涉及内在精神。诗人希望家乡的资源能够合理开发、利用,人们敬畏一切生命,在脱贫的过程中重归人性与神性的维度,呼吁现代文明在技术加持中展开的一切经济活动能够自我克制,换而言之就是祈请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当人与自然生命、生态系统重建紧密联系以后,敲鱼 中那个在岸边听到全是哭声的少年可以“在闽东的高速公路上”/入目尽是大黄鱼侧身飞翔的姿势/是鱼鳍在水中长出了羽毛/还是白云在天上化作了浪花”(鱼在飞)。谢宜兴采用反复叠加和复现的话语方式让诗集前后作品具有互文特征,归来已不是少年,所幸故乡还留存原初的记忆:“在东吾洋上掀

10、起吸睛的小旋风,一群/陌生的访客,银色的背鳍流线形的身体/推开那扇叫东冲口的海之门,归来的/是已经太平洋整训过的口音和泳姿/一路跃出水面俯冲入水,画一条优美的/心电轨迹,激活海边少年存盘的记忆/不再担心围捕和设伏,也不再想为何/长久音讯断绝,与这片曾经出没的海域/那年,三个台湾结伴回乡探亲的老兵/在故园久久徘徊深深呼吸,不忍离去”(又见白海豚)。诗人通过恢复人类与自然的情感相通,使天地万物皆获灵性和尊严,人在天地之间找到心灵的方向,在回望家园时实现诗意栖居。生态文艺学家鲁枢元先生说:“诗意栖居,是人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域,是精神价值在审美愉悦中的实现,是人生中因而也是天地

11、间最可珍贵的生存状态,然而这种状态长期以来却被种种现实功利的、技术的、物欲的东西遮蔽-132023年6月了。”1谢宜兴通过对宁德东湖的谛听与书写,重新思考“幸福”与“家园”的意涵,他在 栖居东湖中写道:“仅仅有一所房子是不够的/即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有心依恋的地方才叫家/每个飞翔的生命必有一方缘定的山水/他们有相互开启的密钥/最隐秘的敞开才有最深入的抵达。”诗人指出正是葆有对身边的草木、处所之爱,人方能回到真实生命,“而今重返,我的左翅沾满了风雪/我的右翅披散着霞光/浸沐在东湖的秋波中,才知道/千万里寻找的密钥年少时曾经错过”。出走的半生风雨让谢宜兴体悟到,地方认同、处所认同才能让诗意栖居

12、真正扎根,“往后你看见苍鹭在东湖上敛起翅羽/便是我远离江湖回到了内心”。在不断向前的现代化浪潮中,诗人回望家园不仅流露对故乡的眷恋,也直面现实的生态危机,致力于乡村文明与现代文明如何同频发展的探索。自然生态的毁坏才是真正的贫穷,“请把湛蓝澄净还给天空湖泊/白鹭洲的白鹭正在消失”(白鹭),“呵 耕地 没有你/我将在哪里种植豌豆种植棉花/种植花季鸟鸣/种植阳光小麦和诗歌”(怀念耕地),“保护草木的隐私驱逐贪婪的镜头/大自然的美拒绝饕餮”(嵛山灵雾)。绿水青山才是村民真正的财富,如今的青山与村居从“人恨山来山挡道”的对峙,到“相看两不厌”的和谐(愚公新传),“漫山纯白的清香不忍拒绝”的美景带动了经济

13、,拯救了乡愁,“我们把舒缓的石阶弹奏成飞天的音乐”(以一场雪邀约登柘荣东狮山记)。谢宜兴将宁德的海岸、山溪、草树、云雾、鸟兽、鱼虾等自然万物放置具体的社会场景与历史语境中抒写,在前后诗篇的对比中,促进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明白不可杀鸡取卵般地破坏家乡资源。诗人坚信宁德的山水在因地因势的开发使用后,都能变为百姓的金山银山,“山上林戴帽,中间果穿腰,海里鱼虾跳/成为闽东乡村新民谣”(弱鸟志)。谢宜兴怀抱厚重的时代主题和情感,对家乡的各种场景进行精神化的深度渗透,具备想象的真实性与命运的贯通意识。他的创作正视乡村发展与现代文明的冲突,敢于跟坚硬的现实发生摩擦,触及真正的历史逻辑,建立个人与故土,乡村与

14、现代、历史与时代的精神关联。在日本作家池田大作与英国历史学家阿 汤因比关于人类社会和当代世界问题的谈话中,后者明确指出:“人必须有一种新的精神基础。如果找到某种新的基础,并能依靠这一基础根治现代社会的弊病,那么,人们就能在这种新的、更理想的精神基础之上建立一个崭新的、更完善的社会。”2二、地方色彩对时代主题的审美映射诗歌应该如何表现时代?谢宜兴的答案是:“对时代的洞察要入乎其内,在作品中的表现要出乎其外,用诗歌独有的表现方式书写时代。诗歌之于现实,不是照相,不是临摹,不是浮光掠影,需要深入现实剖析现实,又需要从现实中抽身而出保持距离进行返观,避免 身在此山中 的局限。”3谢宜兴深厚的生活积淀,

15、细致入微的精准观察,以及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把握与诗歌艺术对故乡风貌的精巧映射,使这些作品既是宁德的现实场景,又是时代发展的观望之所,通过对地方风景的吟咏呈现出社会的整体想象与时代氛围的新变。下党红了 一诗在福建流传甚广:“一路红灯笼领你进村,下党红了/像柑橘柿树,也点亮难忘的灯盏/公路仍多弯,但已非羊肠小道/再也不用拄着木棍越岭翻山/有故事的峦峰廊桥不时翻晒往事/清澈的修竹溪已在此卸下清寒/蓝天下林地茶园错落成生态美景/茶香和着桂花香在空气中漫漾/虹吸金秋的暖阳,曾经贫血的/党川古村,血脉偾张满面红光/在下党天低下来炊烟高了,你想/小村与大国有一样的起伏悲欢。”这是谢宜兴对福建省著名贫困乡宁德下

16、党乡脱贫的礼赞,也隐含着作者的深度省思。主题性写作不是对思想意识或政策的机械图解,不是戴着诗歌面具的公文,现实题材更不是诗美缺失的借口,诗语、气韵、意境等诗艺追求在任何类型的诗歌创作中都不可或缺。不论是三都澳的夕阳,还是霞浦花竹的日出,诗人灵动的笔触让诗集中的每一处景致都充满画面感,透着鲜明的地域特色,饱含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对新农村建设的热望。九仙重生 云上陈峭 上帝的拾间海 翠屏湖的黄昏 仙蒲歌 等一些抒情短制吟咏宁德大地,把山水纳入诗中,情感丰沛,语言清丽,沁人心脾。这些充满地方色彩的景致在诗人的笔下无不蕴含着宁德的历史与时代变化,呈现出一代人的社会使命与责任信仰。谢宜兴用个性化的感觉征服

17、现实题材,以清新的语言、意象和深邃的意境,化解同类写作惯有的粗糙、生硬的诗歌技艺,具有张翼:诗歌的地域抒写与时代投射-14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为底层立言和历史证词的价值以及艺术创新。优秀的诗歌能反映社会形态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具备涵容历史与当代元素的写作弹性和精神体量。谢宜兴诗歌创作的30多年来,一直关注乡村生活里人的命运变迁,在 宁德诗篇 中可以感受诗人切入历史的能力,这部诗集是他对故乡发自肺腑的表白,也是对自我心灵的凝视。诗人从自然、乡村的生息演变中体验、提炼出人生的复杂况味,有对历史、民间、时代的重新发现与个体的职责担当。宁德过去是“老少边岛贫”,多年来以“滴

18、水穿石”精神和“弱鸟先飞”意识久久为功,创造了脱贫致富的“宁德模式”。搬迁脱贫计划帮助船民上岸、山民下山,过上安稳生活。过去渔民每天都蜷缩在船舱里,大都成了罗圈腿,饱受歧视。现在他们上岸定居,结束漂泊生活,“也许陆地上有一样的晕眩/但不再求潮汐施舍也不受风暴歧视/一枝浮萍终于有了植根的土地/从此成了坚果,坐拥厚实四壁/告诉空中的飞鸟,我们的村庄/要远行,要离开这祖先避世的山居/曾经掘尽野菜,甚至剥下树皮充饥/野无遗食,愧对候鸟远来停栖”(为了迁徙的告别)。谢宜兴见识过家乡父老简陋居所的困境,亲眼目睹渔民和山民物质生活与精神面貌的崭新变化之后,欣喜地写下这首诗。那种真实的倾吐,由衷的抒发,绝非为

19、了某种歌颂的实际功用,有杜甫在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里“漫卷诗书喜欲狂”的心境。脱贫攻坚实实在在带给百姓福祉,谢宜兴活在当下,在切身感受中激发与历史、时代等重大议题对话的能力,这不仅缘于诗歌采用独特的地域视角,更是因为诗人拥有宏观的历史视野,将个体的乡愁情绪融进时代风云的内部。谢宜兴走访调研屏南县龙潭村,发现曾经阻挡村民的大山,现在通过互联网已将山里山外连在一起:愚公已经醒悟门前两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前是人恨山来山挡道呐/如今村里文青多了,学一个姓李的/文绉绉地说什“相看两不厌”(愚公新传)。这些脱贫攻坚的书写风趣幽默,各种神话的融入别开生面。谢宜兴的诗歌以独特的意境、奇崛的想象、个性化的语言改变

20、了人们对主题诗歌创作模式化、简陋化的刻板印象。又如 寻找一条著名的裤子,感喟于上世纪80年代寿宁县一家农户全家人只有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轮换穿着会客的真实故事,“一条多么善解人意的裤子/一家人谁穿上它都认/像我的父老乡亲,从来驯服缄默认命/朋友,如果你遇见它,请予抚慰/并转告,脱贫展示馆在寻找它/代言和宣扬一片地域一个时代的变迁/见证和思考一个国家一段历史的沧桑”。诗人以黑色幽默传达穷困的辛酸和屈辱,在即兴式的诙谐中引人深思。谢宜兴以个体生命体验的丰富变化来折射地方、时代、社会、历史这些宏大的主题,把祖国、人民、故土等大词落实到对个体、现实、物象的精微感觉的传达上,避免了意象符号的“空心化”。谢

21、宜兴在诗集的代序 家在闽川东复东 中说:“我们必然 遇见 我们生活的时代,但 遇得到 还要 看得见。对时代、对社会现实有自己的深入思考,这是严肃的诗歌写作者的情怀和责任。”4诗人亲眼见证了宁德30多年的变化,对乡村经验的近身切入和独特想象以及对当下生存状态的深刻思考,使他的现实题材创作犹如一棵苍天大树,深深地植根于故乡的土地,花开于心灵的云端。长诗 弱鸟志,诗意展现宁德这只“弱鸟”30多年淬炼翅羽、展翅高飞的历程。根的坚守显现了个人的豪情与时代的壮志,“给孤寡的枝桠送上御寒的能量”,更是为基层扶贫工作留下使命证词,“是他们在生活根部令人心疼的坚守/告诉我们人间有大义,犹如/坚厚的冰河下流动着看

22、不见的温情”。闽东地处中国东部,面朝大海,是观看日出的好位置:“没有人在意黎明前的蛰伏/从晨光熹微到喷薄而出的壮怀激烈/无垠的天空,多么辽阔的舞台/一个思想者独步理想国/仿佛一辆黄金的车辇从天庭驰过/耀眼的光芒溅起一路惊呼/日出东方,从不缺少仰望者/江山如画,是谁一卷在握”(最美日出)。在历史与政治的双重视域下观看宁德的自然山川,家园经验中叠加了社会维度,地方风物承载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拥有了宏阔的时代景观,从回忆来到“现实域”,再进入“象征域”。21世纪国运上升的华夏大地,诗人眼中的“日出”自带王者风范,暗合柄谷行人文学里的“风景”本身是一种政治,蕴含作者价值立场的观点。柄谷行人认为风景乃是一

23、种认识装置,作家不仅描写风景,还制造风景,“风景一旦成为可视的,便仿佛从一开始就存在于外部似的。人们由此开始摹写风景”。5自然风景,从来不是自足的,无论是置身古代山水画先验的意义场里,还是置于现代人的诗文语义中,风景都承载着诸多文化、历史、政治的共同想象。诗人笔下的宁德山水-152023年6月有地方色彩,更有对时代主题的审美映射。三、民间风情与人伦美德的地域呈现脱贫题材诗歌的出现是新时代诗歌写作的重要事件,以“正能量”话语介入艺术创作,突显文学怀抱的责任。虽然涉及的是公共性的话题,但谢宜兴的主题创作展示闽东的民间风情与人伦美德,其诗作有着很强的辨识度,走出一条地域写作的探索之路。在下篇“根的坚

24、守”中,诗人专注乡村精神层面的脱贫问题,通过书写闽东的仁人志士和民间风俗展示地方文化建设的力量。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期间,曾赞叹:“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6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宁德历史悠久,英雄辈出。历史人物只有从沉默的史料中走出,才能与现代人产生情感联结。明朝进士游朴凭借清廉仁政知名于世。在 风过乘驷桥 中,诗人通过记忆与想象的复合方式,接通了自己与文化名人的精神纽带,“仿佛游朴的魂灵倏然挤进我的躯体/这一瞬间我与他已难分彼此”。在著名学者林耀华的故居,诗人感受到优良家风的重要性:“天意难凭,只有家教与智识/是内心的阳光,

25、谁也抢不去的金子”(金翼之家)。在 百丈岩怀九壮士 访大韩村谒张高谦陵园 访郑虎臣故里 在廉村遥想薛令之谢病东归 等诗篇中,谢宜兴追忆乡人的丰功伟绩,接通了历史传承的流脉。引以为荣的闽东名人、先贤的容止德行镶嵌于地方的文化体系内,塑造了当地普遍的道德与伦理的理想,是认知地方文化的核心要素。优良的传统文化需要当代的精神激活并真正进入日常生活,才能形成有意义、有温度、有亲和感的传统,例如诗人在 蓝田书院又闻读书声 中写道:“如果不知道曾经焚毁的蓝田书院/已经重建,在这个山凹处听见/这么琅琅书声,一个黄昏的漫步者/怕是以为走入蒲松龄笔下或者有了幻听/多么清脆的童音,翻过院墙/穿过鸟鸣的缝隙,一股清风

26、迎面袭来/仿佛庆元三年的那场春雨下在昨夜/朱子已从水口古驿登岸来到杉洋/书院名字依旧,但创建了新的/互联网教学平台和农耕实践基地/蒙童除了读经写作习书练武/还可以体验日午除禾的辛劳与乐趣/历史旋回原处必站上更高的台阶/可那阶蛮石的过化又再要多少年月。”这些时间尺度和空间坐标印证了诗人的记忆能力和精神来源,通过与先人的精神交流,使乡土记忆经由这些文字穿越回去,完成对家乡的时代氛围的象征。在工具理性盛行的当下,无神论已是社会的普遍共识,敬畏自然的万物有灵论则是多数人无法理解的情感和信仰,而“在浦源,做一只鲤鱼是幸福的/锦衣在身,没有了跳龙门的压力/洗衣淘米的手停下来与之嬉戏/幸运的锦鲤触手可及”(

27、在浦源,做一只鲤鱼)。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让人动容,淳朴的民风民俗里包含着生态道德。在周宁县的浦源,当地居民不食鲤鱼,绕村的溪水中鲤鱼成群游弋,鲤鱼死后,村民还会替其安葬,正如谢宜兴在 鱼祭或鱼冢 写的那样:“大地上的生灵,人与鱼就像/岸上蝼蚁与水中线虫,在上天眼里/并无差别。在浦源,鱼融入人的生活/人们借由鱼的归宿返观自己/对亡鱼的祭祀,以独有的鱼冢安葬/一种生命对另一种生命的致敬与礼遇/也是唱给轮回中自己的安魂曲。”诗人在乡土民俗中感受到浦源的人伦美德和民间精神的强劲生命力,在现代生态文明的价值体系中赋予地域文化鲜活的当下意义。故乡,不仅关乎个体成长与生活场所的回忆,同时也与文化

28、根脉的记忆相连,如同海德格尔指出的那样:“一切劳作与活动,建造和照料,都是 文化。而文化始终只是并且永远就是一种栖居的结果。这种栖居却是诗意的。”7玉山往事 霍童线狮舞祭灶图 母亲茶 等诗篇最终成为个人无可替代的地方志。这些实有的乡贤人物、风俗活动和想象性记忆交织在一起,延续的传统基因和属地的文化性格让诗人辨认和确立了精神原点而不至于在现代浪潮中失去重心。闽东地区独有的审美追求与民间风情,让村民“左脚还在田头,右脚却已入戏”,“摘葡萄的手伸出兰花指”(在凤阳看新编北路戏 廊桥神医 ),“84岁的农妇成为摩西奶奶/智力短路者接通艺术的电流/侏儒敢有高过常人的七彩梦想”(颠覆者,或自立规矩),“乡

29、村的美是值钱的/再卑微的梦想也自有价值”(双坑村看农民油张翼:诗歌的地域抒写与时代投射-16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注释:1鲁枢元:陶渊明的幽灵,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年,第 31 页。2日池田大作、英阿 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荀春生等译,北京: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发行,1997年,第144页。3何瑞涓:诗歌是根植大地花开云端的写作诗人谢宜兴谈现实主义题材诗歌创作,中国艺术报 2020年11月23日。4谢宜兴:宁德诗篇,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21年,第2页。5日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 三联书店,200

30、3年,第19页。6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年,第 21 页。7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107 页。画展)。对社会、人生和个体生命的深入观察与洞悟,使谢宜兴对民间风情和人伦美德的书写丰富多样,同时,这种高尚、厚德、善美的民间魅力构成独特的地方文化的自足体,也有助于守护民族文化的根性。这些作品在言说和歌吟之间,形成语气回环、语调独特、语用灵动和语感舒缓的诗歌美学。“志之所之”,“情动于中”,谢宜兴将诗语巧妙的活泛运用、语句长短交错变换、语势舒缓与峻急交替,通过对诗行内部节奏和顿挫的掌控,将情思的孕育、传达与诗艺技巧恰切结

31、合,试图在诗歌中维护真、保留美、达到善。观此种种,仅作为扶贫诗歌、生态诗歌或地理诗歌来阅读,无疑会窄化这部诗集的艺术追求与时代价值。四、结语贫困问题是全球性的难题,也是当今世界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减贫”“扶贫”也因此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需要各国提供成功的经验。扶贫题材诗歌写作是新时代中国诗歌创作的一个新视点,主题性写作使作品具有整体性,但要写出别具一格的诗歌并非易事。因为面临相同或相似题材,要成系列写出,做到取材角度不雷同、表现形式不重复和挖掘主题有新意,就必须警惕惯性思维,避免自我克隆。站在文学创作角度,这种主题性写作往往难度系数更高,在主题和立意都已明确的情况下,去呈现诗歌的美感

32、、新意、韵味与节奏,需要更强大的诗学结构和语言能力。谢宜兴的 宁德诗篇 从地方性意象出发,渴望以一种新鲜而具有活力的时代眼光和文学修辞来谱写宁德新时代的“山海经”。诗人把地域的经验抒写与现实题材巧妙结合,触及个体生命的沉痛体验和自然生态转变的欢欣,蕴含对家乡山水的无限情思,散发出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时代新变的氛围,让人真切感受时代风云对闽东这片土地的催动。最宽广的抒情才能抵达人性与历史的最深处,当诗人与故土同呼吸共命运时,作为亲历者就能敏感、细腻地浓缩乡情、国情于个人文本,健康的、力量的、情感深重的诗歌才能引发读者共鸣。谢宜兴的地域性写作在汩汩诗意中让读者重新认识主题创作多维而缤纷的审美世界,克服赞歌艺术上直露、粗疏的弱点,为当下文学对现实问题的有效回应提供具有诗学意义的有效尝试。相信以谢宜兴的历史洞见和艺术才华,在建构地域风景中如果能将作品中能指与所指的内涵再蕴藉、隐蔽一些,诗情的想象会更丰盈、灵动。责任编辑林锦屛-17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