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复习旧知,提出新问题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将相和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2. 课题为将相和,既然有“和”,就说明他们曾经有“不和”,为什么“不和”呢?3.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蔺相如在完璧归赵中显示出他的勇敢机智,那么在渑池之会又有何表现呢?二、 学习“渑池之会”1. 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有什么表现?具体谈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2. 请同学们想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中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提示:第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第二,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瑟:古代一种弦
2、乐器,声音悦耳动听 缶: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声音单调3. 小结:的确,渑池之会上的斗争是秦国占了上风。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呢?4. 小组形势讨论交流。三、 学习“负荆请罪”1. 学生独立阅读,理清故事的发展顺序。起因-廉颇寻衅 经过-相如回避 结果-将相和好2. 分析人物的特点。蔺相如:(1) 找到描写蔺相如语言的语句。“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我的是我们赵国呀!”(2)找出描写蔺相如动作的语句。蔺相如请病假不上朝,避开廉将军,免得跟他见面。蔺
3、相如远远看见廉颇,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3) 学生试着概括从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上可以充分认识到蔺相如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可贵品质。)廉颇:(1) 找到描写廉颇语言的语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居功自傲、直率的性格特点)(2) 找到描写廉颇心理的语句。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自我反思的可贵品质)(3) 找到描写廉颇行动的语句。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
4、相如门前请罪。(知错就改的可贵品格)3. 再次朗读,进一步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四、 梳理全文 1.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内容上的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事件的继续,“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 的成功改变了蔺相如的地位,带来了将相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负荆请罪”的起因。这三个小故事虽然相对独立,但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大故事。思路上的联系:以“和”字为线索展开思路,前两则写将相和好,共同御敌,再写相位提高,将相不和,最后写为了国家利益,将相重新和好。五、 巩固练习1.这个故事发生在_时候,主要讲 _,_,_三个故事. 2.“渑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是_, 后果是_。3.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是 _ _,结果是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