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以及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两极格局的建立等史实的分析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二战后国际关系演变的过程和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的实力;联合国的成立反应了经过战争后的人民要求建立一个和平和安全世界的愿望。【教学准备】理清
2、教学思路,制作ppt,搜集与课题相关的图片,组织学生分成小组。【板书设计】以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为线索二战前以欧洲为中心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两极格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教学过程】一、追问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探究提问:二战后,在国际舞台上几个大国的力量和地位发生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在哪些方面?(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出答案;以培养其归纳历史事实的能力;学生回答后;老师再从德日、西欧、美国和苏联四方面进行归纳总结)1、战后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2、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是根本原因。(1)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将苏联视为称霸障碍。
3、(2)苏联极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3、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4、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兴起推波助澜。5、世界力量发生变化,美苏成为世界强国,西欧各国普遍衰落。6、美苏实力相当不敢发动战争,世界人民呼吁和平。二、 走进历史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 (一)冷战的表现领域阵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冷战的标志)共产党与工人情报局军事马歇尔计划经互会经济1949北约1955华约(两极的标志)这方面的内容,教师要让学生记住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和他们形成的时间和成员国。 (二)“冷战”中的“热战”:(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1、 朝鲜战争
4、(1950-1953)中国抗美援朝,中美关系彻底破裂;冷战从欧 洲扩展到亚洲。2、 越南战争:(1961年1975年)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军事实力大体赶上美国。三、 审视历史两极格局的影响 消极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积极影响: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从对方借鉴了经验教训,推动了世界发展。亚非拉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课下探究思考题:(1)二战后,美苏两国为何由合作变成了对抗?(2)二战后,美国的霸权主义表现为两种形式,在欧洲是“冷战”,在亚洲是“热战”。什么是冷战,在欧洲,美苏之间怎样冷战的?“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发展有何影响?(3)在亚洲,它为什么采取“热战”方式?有何表现?结果如何?(4)冷战结束后,冷战思维还在当今世界有何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