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小孤山大孤山》习题 积累与运用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屏风(pínɡ) 宿松县(xiǔ) 上干云霄(ɡān) B.惠济(jì) 载其事(zài) 楼观亭榭(ɡuān) C.渺弥(ní) 泊湓浦(bó) 徙倚久之(yǐ) D.溯流(sù) 烽火矶(jī) 鸥鹭灭没(mò) 解析 A.“宿”应读“sù”。B.“载”应读“zǎi”,“观”应读“ɡuàn”。C.“弥”应读“mí”。 答案 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又秋深潦缩 潦:积水。 B
2、.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幸:幸而。 C.信造化之尤物也 信:相信。 D.尝加营葺 葺:修补。 解析 C.信:诚然。 答案 C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信造化之尤物也 B.与江山相发挥 C.首尾才六日 D.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解析 C.才:副词,仅仅,只。 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 A. B. C. D. 解析 D.到,来到/靠近,面对着。A.混淆。B.看,往远处看。C.经过。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如
3、宝装屏风 B.岸土赤而壁立 C.掠江东南去 D.皆名天下 解析 D.“名”,名词作动词,闻名。A、B、C三项都是名词作状语。A.“宝”,用宝石。B.“壁”,像墙壁一样。C.“东南”,向东南。 答案 D 6.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 C.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 D.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 解析 B.为介词结构后置句。A、C、D为判断句。 答案 B 二、默写 7.默写课内名句。 (1)是日风静,舟行颇迟,______________,故得尽见。
4、 (2)自数十里外望之,______________,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 (3)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__________________,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 (4)南江则极清澈,__________________,不相乱。 答案 (1)又秋深潦缩 (2)碧峰巉然孤起 (3)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 (4)合处如引绳 阅读与鉴赏 三、课内精读 阅读课内语段,回答8~11题。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
5、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
6、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 戍:把守。 B.已非它山可拟 拟:模仿。 C.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 干:插。 D.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辉映。 解析 B.拟:比,比拟。 答案 B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B. C. D. 解析 A.大概/古称伞。B.助词,的/助词,起补足音节作用,不译。C.用/来。D.都是“即使”的意思。 答案 D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过小孤山大孤山》是篇日记体的游记散文,描写了饶有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B.这段文字抓住景物特点描绘出了鲜明独特
7、的形象。 C.这段文字运用了对比手法。 D.这段文字在记述事物的同时,插入了适当的议论及说明。 解析 D.没有插入议论性的文字。 答案 D 11.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信造化之尤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答案 (1)诚然是自然界中风景最优美的地方。 (2)如果再稍微用楼台亭榭装饰一下,与水光山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 (3)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四、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2~15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世兵,逃乱者多此焉。
9、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如是,仅里所。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惟导者
10、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尝疑许事未必有。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 ①胜国:前朝。②劣:仅仅,才。③磬折:弯腰。④较然:明显的样子。⑤吊:悲伤
11、 1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会所导火灭 会:适逢。 B.意其穴竟于是 意:料想。 C.亦阳慑为殆 慑: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 虞:欺骗。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A.“会”可联想“会天大雨”,推测其意义为“适逢”。B.“意”可联想“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推测其意义为“料想”“考虑”。C.“慑”可联想“威慑”一词,推测其意义为“害怕”。D.“虞”可联想“无冻馁之虞”,推测其意义为“忧虑”“担忧”。 答案 D 13.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 )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12、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解析 本题从文章的思想内容角度考查信息筛选。①句说洞中光线暗,是直接写龙洞的艰险;②句说洞中烟雾弥漫,这是由火种熄灭造成的。①②两句都不符合题目要求,采用排除法,可排除A、B、C三项。 答案 D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
13、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解析 本题从无中生有、曲解词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按照当地的风俗”在原文中没有依据。“其宴于外者……名曰定心饮”是说那些在洞外饮酒的人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这里曲解了词义。 答案 C 1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焉,若高阔可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答案 (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解析 (1)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双音节词、语气词、词类活用和省略句。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抓取关键点。(1)句中“焉”(语气词,可不翻译)、“高阔”(双音节词,高大宽敞)、“步”(名词用作动词,行走)等是关键点。(2)句中“为”(替)、“白”(报告)、“遂”(于是)等是关键点;“闻者为白县吏”是省略句,即“闻者为韩文公白县吏”。 【参考译文】 济南有很多有名的山水,龙洞山尤其突出。龙洞山距离城东南三十里,以前的名称是禹登山。按照《九域志》里的记载,大禹治水来到
15、这座山上,因此得名。洞中有潭,有时冒出云气,天旱的时候祈祷就能降雨,前朝曾经封它的神为灵惠公。洞的前面,山峰层峦,耸立云端,有锦屏,有独秀,有三秀,佛家一类的人居住在此处。从锦屏到佛刹山,陡峭的岩石环绕相合,飞鸟仅仅能飞到它的半山腰。登上山有佛龛屋子,深广可容下十多人,周围镌刻着很多佛像。世上发生战乱,逃乱的人大多来到这个地方。依傍山势有上下两个洞穴,下边的洞穴在旁边,可蜿蜒向东,被称作龙洞的就是这个洞穴,望去幽深遥远。 (我)私下里想和一同前来的几个人进去观看。有人说这里面特别黑暗,没有火炬是不能前往的,于是吩咐仆从点燃干草在前面引路。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不一会儿,就只能低
16、头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弯腰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屈膝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匍匐前行了;又过了一会儿,就只能全身趴在地上像蛇一样前行了。正赶上引路的火种熄灭了,烟雾弥漫在整个洞里。想要退出,身体不允许;想要前行,前面更加狭小,并且烟雾也更浓,于是闭口不说话,抑制鼻子呼吸,屏气。内心十分害怕恐惧,自认为性命就要了结在此处,不能再出去了。我大声疾呼奋力前行,大家因为烟雾的缘故,没有出声回应我的,我内心里更加恐惧。我正好在队伍前面,忽然看见些许光亮,料想这洞穴就到这里为止,(于是)极力使身体奋勇向前,像鱼儿纵身一跃,终于脱险出来了。像这样行走,仅仅走了一里多路。等到大家相聚,有哭泣
17、的,有生气的,有大声辱骂的,有相互讥笑的,有跺脚说后悔的,有耸肩不停喘息的,有庆幸自己生还用手拂拭额头的,有摘下帽子露出头展现自己狼狈不堪的样子的。只有引导的人年纪尚小,形体瘦弱,先出来了,好像没有受什么苦,看到众人都困苦不堪,也假装害怕,身体疲惫。那些在外边饮酒的人,就举起酒杯敬进入洞穴的人每人两杯。即使儒雅不喝酒之人,也一定让他把酒洒在地上,称其为定心饮。 我因此暗地里回忆原先韩文公登华山,登上绝顶,道路阻塞不能返回,一连几天都放声大哭。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我曾经怀疑这件事情未必有过。从今天的情形来看,韩文公放声大哭也不是荒诞不合理的了。唉,不登高山,不临深渊,古代圣贤的训诫(虽然)明显,我等众人却认为是娱乐,让父母给我们的身体几乎被埋没也不(知道)悲伤。这作为警诫,岂止是身体死亡不可忘记。(我)私下里担心后代的子孙来到这个地方或许不知道情形,误入此地,所以记下这件事情来告诫他们。到洞中游览的有七人,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在洞外坐着饮酒的有四人,也是做什么官的某人,共有十一人。当时是延祐龙集丁巳八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