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生活经验 专题一 为什么要创设情境?怎样的情境能够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1.教学情境的内涵、要素和特征 课程标准关于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提出了五条建议,其中第二条是:“通过创设多样化情境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于这一条有这样的阐述:“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教师首先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同时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他们对社会的认识。”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已经注意到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并在实践当中进行探索。但是让学生们做做游戏,或者播放一些动画短片,甚至放几张照片,这在课改之前就经常用,老师们
2、也都认为这是情境。这些是否就叫情境?什么样的情境才是能够有效提升和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有价值的情境? 最近几年,很多教师都已经注意到自己的课堂要创设情境,很多老师有了创设情境的意识。但是有些情境是不能称做情境的,比如有的老师在上我爱家乡山山水水的课,在课上放一段展现家乡美丽风光的视频,就把这个称做情境。有的老师上感恩父母的课,让学生展示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东西,比如说照片、小衣服、书之类的东西,就说创设了情境。如果仅仅是展现这样一些东西,还不能称做情境。这样的展示,只能使课堂变得生动一些,但是它未必能够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当中,所说的这些情境,应该是什么样的情境,它应该有哪些特征,
3、哪些要素呢?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征,一个就是真实性,一个就是教育性。 教学中的情境首先是要反映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里面包含了各种各样的事物,有各种人物,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他们因为这些影响、这些作用,会产生问题、产生事件,使事物发生一些变化。生活里还有各种各样的需要,比如说人有各种愿望,而且人跟人之间的各种愿望都是不一样的,会发生冲突,有各种疑惑或问题要解决,有各种各样的任务要去完成,这些任务不是那么容易完成的。真实的生活是非常复杂的,有的时候,它是由很多很多的细节构成的。教师创设的情境就反映这样一种复杂性,反映这种细节,用各种各样的细节来展现关系、问题、疑
4、惑。真实性要体现一些复杂,它要体现生活当中的一些细节。如果是历史的话,历史上的一些细节要体现出来。没有这些细节,它无法去真正地表现生活的真实性。 教育性,就是要合教育目的。我们学生们面临的是一个丰富、复杂、多样的社会,但是我们的课堂又是时间有限、空间有限,怎样才能把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引入到有限的课堂当中去呢?我们的课堂里创设情境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就是有目标的,有我们的教育者期望学生掌握什么知识、获得什么能力、形成什么观念这样一些愿望。所以不是什么样的情境都可以搬到课堂里,它首先要符合我们的目标,要符合我们的课程标准规定的那些内容。它不能是简单的翻版,如课程标准所说,我们的课程应该是来源于生活
5、,还要高于生活。情境就是要精选,嵌入一些我们教育者希望学生掌握的经验、知识、技能。比如说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关爱残疾人。要让学生关爱残疾人,他就要去了解残疾人生活上的不便,他的不幸,有了这个切身体会,才能切切实实地去关心和帮助残疾人。学生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教师就要想办法创设一个情境,让他去体验,体验残疾人的不便,从体验中形成对残疾人生活的丰富的认识。所以教师就要调查,看看学生有没有这样的经验,看他们缺哪方面的,就要在这个情境里去创设一些可以弥补他这些经验的一些东西。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模拟,有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跟残疾人在一起待一段时间,就是要设计这样一些让学生能够体会从来没有
6、体会过的东西的这样一些情境。 根据这两个特征,情境应该有四个要素: 第一,就是情境要包含问题,或者说任务,要有问题或者疑问。这个疑问,有可能是引发学生自己产生的,也可能是老师提出的问题,要隐含问题,隐含任务,这个问题、任务都是需要学生花点力气去解决的,不是他马上就能回答的。 第二,要表现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符合生活逻辑的关系,要有一种过程,一种程序,一个事物不是简单地展示给学生。比如山山水水画面,就是一个静止的东西,它没有一个过程,没有程序,没有发展,没有变化,这不叫真正的情境,它就是一个简单的片段,表面的现象。所以情境要有关系,要呈现过程、程序,或者要呈现变化和发展。 第三,要内涵教学目标和
7、内容。所谓内涵就不是很外在显露出来的,它是内含在里面的,有一种跟目标和内容相吻合的东西。 还有一个要求,要有一种媒介,它是连接新旧经验、新旧知识的媒介,这个媒介可以指教学用的材料,也可以指教学活动。 创设情境要遵循六条原则: 第一,就是要建立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前因后果。不是呈现一个个单个的现象、单个的事物、单个的人,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时候要把这些人、事物还有问题、事件都联系起来,构成一种关系。 第二,情境当中要有一种能引发疑问、引发认知冲突的因素,它可以在情境里直接提问,也可以不直接提问,而是抛出来的事件本身就会引发冲突,就跟学生内在的、原来的认知有
8、一种冲突,学生看到这个东西,会产生疑惑,怎么会这样的?跟我原来想的不一样,内含这样一种疑问和冲突,由这个冲突引发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冲突、愿望、任务不要那么容易解答、那么容易地完成。有的时候老师创设一个情境就是问一个问题,学生马上就能回答,想也不想,有的是学生自己原有的经验就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不需要通过这个情境就能回答的,还有一些要解决的任务,也不需要学生花费努力,也是马上当堂就可以解决的,这样的情境就价值不大。 第三,情境包含的事件、关系和问题对学生应具有真实性,符合生活逻辑。 第四,情境必须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保持内在联系,要嵌入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创设这个情境,一定要考虑这个情境跟
9、目标和内容有没有直接的关系,或者整个一堂课里的目标可能有若干条,但是这个情境起码要能够体现某一条或某几条内容。情境里面要内涵一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通过探索、探究,通过在这个情境里交互活动能够发现、获得的,不是那么容易显露的,但又是学生能够获得的。 第五,就是情境要包含一些拉近学习对象与学生之间距离的材料、活动。要达到的目标知识、目标经验与学生原有的经验之间,要有一个连线、一个媒介,这个媒介就是能够把二者连接起来,既与学生现有的经验对接,又将学生引向新的事物、新的知识。 第六,情境应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以吸纳学生的经验。 有价值的情境,有意义的情境,比较好的情境,要符合这样几条原则,根据这
10、几条原则来创设情境,就能实现比较有价值的、有效果的教育作用。 创设教学情境时把握住情境应该具备的一些特质,就能使教学情境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 2.创设情境对提升丰富学生生活经验的意义 对于儿童的发展来说,按照其原则来设计情境,这样的情境才能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才能帮助他们把经验和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能够帮他们去解决新问题。学生走向社会会有很多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课堂里老师都没教过。但是学生在课堂里学的这些知识是能迁移的,如果要让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的话,就要有这样一种情境,能够让学生在情境当中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当中。学生从情
11、境中不只是获得一些知识,还有一种思维能力,提高判断力,对复杂的现象的判断力,还有一种实践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社会事物的深度认识。 学校是一种比较单纯的环境,社会生活就比较复杂了,我们的学生从课堂里、从学校里出来就要进入到复杂的社会生活当中,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事,他要融入这个社会,要参与这个社会,要在这个社会里健康成长,为社会作贡献,他就必须有足够的知识,有丰富的经验。学校给他们的经验有限,我们就要想办法去创设一些情境,寻找典型的情境、典型的事例让他们去体验,这些体验能够让他们有一种变通性,让他们掌握的能力能够到社会生活当中去变通。我们尽量通过创设一些情境,多给学生看看社会的不同
12、的方面,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就能够比较适应,尽快地融入到社会当中。 举一个例子,比如,学生没有残疾人的生活体验,残疾人的生活困难和麻烦可能是学生想象不到的。通过创设情境,就可以让学生去体验残疾人在生活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麻烦。如果播放一段有关视频,学生也能初步获得一些对残疾人的认识,但是如果让他自己去扮演一天残疾人,或者跟残疾人待上一天,他能接触到很多他想象不到的、老师也说不清的细节,这样他的体验就比较深刻,对帮助残疾人就有了一种深刻的认识。 成功的情境,能够再现学生欠缺的、不了解的东西,让学生通过情境的创设,在这个过程中去体验,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 以往教师教的知识往往是脱离生活的知识,
13、其实知识本身是来源于真实生活情境的,是从很多情境当中抽取出来的。当教师要教给孩子这些知识的时候,如果脱离了这些情境,只是把抽象知识灌输给学生,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并不能理解这些知识,并不能把知识和具体情境联系起来。所以我们教知识的时候,要把知识还原到具体的生活当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生活当中去理解这些知识,他们才能真正地体会知识的含义,如果我们给他多呈现几个方面的情境的话,他对这个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入,就会多角度地理解这个知识,他以后就会比较灵活地运用知识。创设情境,就能加强书本知识和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当中,我们常常发现老师通过说理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一些道理,传递一些知识,但是学生感觉到它
14、不真实,或者不透彻,不能够引起他的共鸣。我们传递的知识和经验,更多给孩子看到的是一个简化的、理想化的世界,学生不能够真正地把这些知识或者这些道理运用到真实的生活当中去。创设情境就是给学生搭一座桥,让学生通过这座桥,把知识、经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真实、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活用这些知识。这样的话,儿童感觉到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是可以运用的,这个知识是有用的。而不至于因为我们学校教的知识太过于纯化,结果回到复杂的社会当中,学生感到束手无策,或者感到矛盾、困惑。这样的话,孩子们会对学校给予的这些知识、道理更加感兴趣。 比如说我们让学生学习谦让,过去我们老师经常会用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孔融让梨,让孩子们都要向孔
15、融学习,学会把东西分给比你小的人或者比你年长的人。其实这在教学中是脱离了很多生活细节的。我们在生活当中,会碰到很多很多的现象,因为你的对象不一样,你的谦让方式一定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一个很懂得谦让的孩子,他遇到了一个很不讲道理的人,很想占便宜的人,你与这种人在一起,你怎么谦让?其实生活当中有很多这种事例。不同的人,你与不同的人相处,就构成了不同的情境,你在不同的情境里面,你的那个美德,你的具体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当然我们不是说遇到了这样一种人,我们就让孩子不要谦让,我们要教孩子有这种美德,但是我们要让他懂得,这种美德如何在不同的情境下有恰当的表现。如果我们在真空里面去教授这样一些美德的话,那么
16、学生所获得的美德是比较脆弱的,是经不起打击的。 如果要让学生真正接纳,从心里认同这样一种美德,而且愿意去践行美德,那么教师就要让学生面对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让他们去讨论、思考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怎么用更恰当的方式去谦让,最终让他们学会坚守这样一种谦让的美德。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引入一些情境,比如说我们老师跟学生可以一起扮演一些角色,表演不同的情境。第一种情境,一个学生碰到了一个小孩,那个小孩懂谦让,让他先玩玩具。这个孩子也懂得谦让,也把玩具再给他。这其中就蕴涵了你谦让别人,别人也会谦让你的道理。第二种情境,一个孩子让另外一个小孩玩自己的玩具,他老玩,玩完了还不还。在这样一种情境下你怎么办?
17、我们在课堂里面就要呈现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辨析、去思考。让他们学会用更好的方式去处理各种关系。 我们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让我们的学生学习优良品德,也不能回避社会上一些负面现象,要让学生学会辨别,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关爱别人,给乞丐钱,也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否则你的爱心、你的善良可能就会受到打击。 在我们的课程标准里面,也给我们举了一个案例,这个例子就是在学习诚实守信的时候,不能仅仅呈现诚实守信的正面的例子,还可以适当地呈现不诚实守信而获得了利益、获得了好处的事例,让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多样性,并且让同学相互交流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在这方面所遇到的情况、不同的感受,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
18、,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去思考和探讨,到底诚实守信对我们有多大的意义,学会根据情境来作出恰当的判断和选择。 再补充一个例子。就是关于环保的课题。我们现在很多孩子都懂得环保,一节课上下来,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就是学生都会发誓、表态,我以后不用一次性筷子了、不用泡沫了,不用塑料袋了,我要节水。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走到生活当中去,还是回到原来的生活习惯里。我们其实没有让孩子看到环保这个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复杂性的。因为人总是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要更加讲卫生,要过得更舒适,这往往与环保就形成一对矛盾,那么我们就要把这个矛盾放到课堂里让孩子们面对。我们家庭里有各种各样的热水器、有洗衣机,要用这些电器就必
19、然要比不用更费水,你还要用抽水马桶,更需要用水,那么为了节约水,是不是这些东西就不用了呢?又要用这些东西,又想节水,你怎么办?要在这样的一种矛盾的情况下去思考环保的方式,这样学生走到生活当中,才能采用恰当的、合理的方式去解决,否则还是一句空话,他觉得到生活当中去,好像很不方便、很难、很麻烦,结果他就忘了他的誓言。所以我们讲到环保的时候,老师可以创设情境,让他为难,让他觉得不是那么容易,是两难的事。然后让他想想,保护环境是一个很迫切的任务了,不做不行的,那怎么办?那么我们动动脑筋看,可以怎么做,有很多方法。学生想不出这些方法,我们也可以引入一些例子,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很多人在努力。科学家在研究
20、更好的能源,比如说研制更好的节水的工具、节电的家用电器,这些例子也是可以整合进情境中的。他就学到了环保原来还有很多很多的方法,需要很多的科学手段去解决。他在解决问题当中就获得了这些知识,而且他有了一个切身的体会,环保很需要这些知识,将来要更好地学习科学,将来要成为这样一个解决环境问题的人,这对他情感的影响就更加深刻了。 创设情境,就要把儿童带到这种多样的、复杂的真实情境当中去,帮助他们来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为什么在教学当中我们很多老师都会说我们的教育工作低效呢?我们讲了那么多的道理,讲了那么多的知识,孩子们回到现实当中,还是依然如故,或者说是束手无策,甚至是不信任学校的教育,是因为我们把孩子的
21、教育放在真空里,抛开所有外界社会的复杂因素,在真空中讲道理、讲知识,所以儿童会感到困惑,感到矛盾,同时我们在教学当中又没有创设让学生充分思考、辨析、讨论的学习场景,所以学生获得的知识就是生硬的、简化的、抽去社会真实性的纯化的知识,就很难内化成学生的真情实感。专题二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哪些 创设情境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利用实际的生活情境;第二种方法是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第三种方法是设置虚拟的生活情境。 1.利用实际的生活情境 利用实际的生活情境,就是说要利用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中正在发生的事件、问题还有产生的任务,开展情境教学活动。这样的情境就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情境当中,是情境中的一分子,事件
22、和问题与他们都相关,对于事件和问题,他们存在疑问,想知道为什么,或者是想去参加、参与解决。教师利用真实事件或者问题展开教学,就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容易使学生理解他们要掌握的知识,实践能力也容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得到发展。 比如说,学生所在的社区最近在实施垃圾分类,很多居民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垃圾分类这项活动当中,还是不分类,包括学生自己也经常不能做到分类投放垃圾。老师就可以利用这样一个事件,开展保护环境、创建美好家园的主题活动。有的可以再结合三年级的内容来上,有的可以结合六年级的地球环境这个主题来上这节课,让学生去解决这样一个真实问题。这个情境中贯穿了一个真实问题,怎么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垃圾
23、分类?学生在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去学习一些知识,比如说垃圾有什么样的危害;怎么利用和回收;垃圾回收、利用了以后会变成什么样的;它的价值意义在哪里。这些知识学会了以后,学生才能去做宣传,包括他自己也能真正地去行动。在这里学生还可以培养一个能力,要去开展对居民的调查,他要去了解居民为什么不愿意参加垃圾分类的行动。了解了以后,还要跟居民沟通,他要劝导,这就是培养一种能力,与我们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就是要培养一个能够参与社会的公民,就要求学生有一种面对社会问题参与进去的责任感。儿童身边就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这个事情就是真实的情境,就直接可以拿来放到我们课堂里,课堂里解
24、决的这个问题,也就是学生生活当中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有效的帮助学生学习环保观念、增长环保意识的方式。这个过程也可以增加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履行责任的能力,还能体会到一种为社会服务的充实感、满足感。 再比如,我们有一位老师,在上爱护森林资源这一节课的时候,在课的最后学生们都表示,以后我们要不用或者少用一次性筷子。这时候有一个学生就发言了,他说我们家有点困难,我爸爸妈妈是开饮食店的,我爸爸妈妈就喜欢用一次性筷子,因为可以少一个洗碗工,客人也喜欢一次性筷子,他们认为比较干净。这个课上到这儿的时候,如果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这课就可以延续下去,这个课没有完,说明学生碰到问题了,在环保方面、在节约资源
25、方面碰到难题了。这个难题就可以放在我们的课堂里来继续探讨。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怎么办?我们是不是有一些更好的方法,社会上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同样的难题还会发生,可以激发学生去发现更多的一些问题,怎么来解决?这样的课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有很多都是反映儿童的真实生活的,关键是我们的老师们能不能敏感地去捕捉到儿童生活当中的真实问题,然后把这些真实问题以情境的形式再现到课堂当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去解决问题。我们过去很多老师也遇到这样那样的案例,有时候却抛开儿童真实的问题,另辟蹊径,再找一些资料,结果又虚假又增加了老师的负担。实际上很多的情境就在儿童身边,一些真实的
26、素材就可以引入课堂。 利用这种真实生活事件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当中真实的问题,老师要有这样的敏感性。要多了解学生想什么,碰到什么问题。比如讲爱护森林资源这一节课,你听听学生有没有什么心声,你要善于让学生去表达,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在表达以后要爱护森林资源这个决心,而是要让学生把困惑讲出来,要创设一个民主的氛围,要多了解学生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难题。 其次,老师自己还要多听新闻多看报,要增强对社会变化发展的敏感性,要了解关于某个主题在社会生活当中有些什么样的观念,有些什么样的进展,有些什么样的新发现,要了解这些东西,才能把一些比较恰当的材料引入到我们的课堂里来。
27、 2.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 设置模拟的生活情境,也就是说要模拟呈现在其他时间和其他地方或者其他人身上发生过的事件、故事,一般由学生直接来参与模拟,分担不同的角色。 比如,我们在课堂里模拟购物情境、购物的场景,我们要让学生扮演消费者、扮演商店里的售货员、收银员。学生在模拟购物中,就要解决一些问题。作为顾客他有自己的需要,购买什么东西,但是他购买东西的时候要选择。选择是一个难题,他有的时候看中一些东西,但是可能钱不够,他就要有所选择,有好几个产品,好几家品牌,你选哪一个更好,他有要困惑的,他就会有一系列的问题要解决。在这里面就包含了如何从经济学角度善于理财,学会挑选价廉物美的东西。还有从保护消费者权
28、益的角度来讲,他要选有品质的东西,不能去买那些三无产品,他要有这个鉴别能力。再比如,还可以模拟这样的情境:他就带了10块钱去买东西,有条件限制地去买这些东西,他就会遇到一些问题,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就要想办法解决,这里面就自然地需要学一些知识。还有扮演商店营业员的,商店营业员有各种各样的工作,他会与顾客发生一些关系,要互动,有的时候还会有一些冲突,面对这些冲突的时候,作为店员怎么办?在模拟的时候,会体验到一些东西。 模拟情境很多的时候,需要教师做一些准备,也需要学生在模拟扮演之前作一些调查。学生准备模拟情境,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模拟情境不只是在模拟的过程中学东西。 3.创设虚拟情境 什么叫虚拟情
29、境?就是一个并没有真实发生故事,或者是我们不确认这事情是不是真人真事。讲述一个故事,播放一个老师自己制作的或者由他人制作的电视剧或者一个短片、一个小品。故事中的现象,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疑问,或者故事中的人物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要吸引学生思考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帮助这个人物去解决,故事提供了学生解答问题所需要的线索和思路。我们有的时候想教学生一些道理的时候,我们在现实生活当中找不到这样的例子,在别人身上或者其他地方发生的真实事件当中也找不到,我们就可以编写一个故事。但是编写的故事要符合生活逻辑,人物可能是虚假的,但是应该符合逻辑。我们看电影时,有时说这个电影好假。电影本来就是虚构的,但是为什么我们
30、会觉得这个电影很假?因为它不符合生活逻辑。 教师一般是通过虚拟的故事来提一些问题,让学生从这个故事当中受到启发,引发思索,或者扩展分析问题的一些思路,然后回答故事当中的有关问题,或者讨论故事当中的一些问题,来扩展学生的经验,扩展学生的思维。 虚拟情境有多种多样,有的虚拟情境是一个完整、封闭的故事。比如描写一个人物,呈现他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后怎么解决的全过程。还有一种,它的结尾是开放的,最后并不提供结果,故事的结局往往是一个人遇到了问题,应该怎么办?留下悬念。这就需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来续写这个故事,为这个人去想解决的办法。虚拟情境可以有长有短,可能有的时候只是一个片段、一个侧面,它
31、所起的作用就不一样。有的故事贯穿于整个一堂课,整个一堂课就是在解决这个情境里面发生的问题。有的时候一个情境可能是课堂当中的一个片段,它起一个导入的作用,这个情境有可能会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路,然后这个情境就不再运用了。 一般来说,学习的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远的,比如历史、地理、了解其他国家其他地区的人的生活情况等,我们在实际生活当中很难找到这样的真实情景,也很难让学生去模拟情境,我们就可以去假设一些情境。比如有关历史的内容,可以播放一些历史的短片。这些历史的视频,虽然说有的东西看上去是真实的,但是很多时候也是假想的,有些故事是虚拟的,特别是故事片里面的历史故事,并不完全跟历史真相是一样的,我们把
32、它们都称作是虚拟的。但是,不是说播一段关于历史的故事,播一段场面等就叫情境。情境要有一些关系,有一些细节,有历史事物的发生进展,这才叫真正的情境。它起的作用与仅仅表现一个场面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为那样一种包含细节的情境,才能真正地把孩子带入到历史当中去,带入到历史的遥远的过去,去深刻地体会历史发展的脉络、关系或者某种背景。 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什么样的条件,或者说依据什么标准,来选择这三种方式?一节课当中可不可以同时利用三种方式呢? 创设情境要根据教学主题、目标,还要根据环境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一般说,低年级尽可能地利用他们身边发生的真实的事件来开展,
33、但有的时候我们也会有一些虚拟故事,比如说适合学生兴趣的一些小动物的故事。但是这些小动物故事,也要符合我们人类社会真实的生活逻辑。比较有意思的小动物的卡通故事,这样的虚拟情境也可以用的。如果让小孩子来模拟不是那么容易,低年级适合运用实际的真实的情境或者是虚拟的情境。所以情境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以上这三种情境运用的时候,可以交叉、有结合地运用。一节课当中,可以运用两种方式,但是提倡以一种方式为主。比如我们运用虚拟情境的时候,有的时候可以引出一些学生自身生活当中的问题,引出来以后,我们的教学就可以转到真实的情境当中。但是还是要以一个情境为主,如果一节短短的课,里面有很多情境,情境就不可能展开得
34、很生动。有的时候老师可能为了创设情境,一节课当中堆砌很多情境,搞得学生不知所措,情境不断地在转换,老师也很忙乱,学生又不断地转换自己的思维和情感。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恰当地运用这三种方式创设情境,是对老师的教育智慧、教学能力的一种挑战,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探索、创造,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养成品德和社会性,促进这门课程的目标实现。专题三 案例点评 怎样的情境算是有效的、比较好的情境?下面借助案例评析,帮助老师们进一步地理解情境创设的意义和方法。 1.学做班级小主人案例分析 学做班级小主人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是班级小主人的意识,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入学三个星期的一年级新生,老
35、师为了加深他们对小主人这个概念的理解,增强他们的小主人意识,就想办法让学生能够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和问题,来理解什么叫小主人,最重要的是怎么做小主人,怎么行动。前面几节课,孩子只是有了这个意识,这节课老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够真正地去实践做小主人。 这节课是典型的利用了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来展开教学的。刚刚入学的小学生,他对什么叫小主人可能有模糊的认识,但是没有很真切的认识,要做些什么事情才算小主人呢?对此还很模糊。这个时候,老师就出示了两张教室照片,一张是整齐的教室,一张是不整齐的教室。学生们没有意识到,等他们走的时候教室里是一片狼藉,等他们第二天早上回来的时候,教室又变得干干净净的,这个发生在他
36、们身边的变化他们没注意。为了让学生看到他们平时注意不到的东西,老师出示了这两张照片,这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可以将学生很好地引向将要学习的目标,这个目标就是:我们如何来打扫这个家。情境就是通过这个方式来表现的。在这个情境里有一种关系,这些孩子与学校和这个班级的关系,这个关系以前不那么紧密,现在我们要让它紧密起来,过去这些家务是别人帮我做的,现在这些家务要我们自己来做。 这里面有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去完成这些任务?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可以跟学生的经验联系起来,它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学生都有家务的概念,他们虽然自己不做,但能知道一点。如擦桌子怎么擦,他也许擦过,可以把这个经验带到课堂里来解决这个问题
37、。在这个情境里面,就把孩子的经验与目标经验密切地联系起来。但是打扫教室卫生对孩子们来说还有一些困难,这时老师用一张图片,把教室平面图放在黑板上,让孩子们把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贴好,贴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活没人做,然后老师引导,孩子们开始分工。分工的概念,孩子原本是没有的,在这个情境里,老师就把它自然地引入进来,让孩子们明白。这样的情境创设内容和问题就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了,从而实现了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目标。 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会了以前没有学会的本领,如擦黑板,如何擦得更加干净,由擦黑板联系到擦桌子,排桌椅,以及一些安全问题等。学生之间还可以交换经验,如何排得更整齐。这与我们实际
38、的生活情境是很相符的。学校生活当中,有些事需要做,做的时候还很讲究。在这堂课中,老师让孩子们触碰了问题,切身体验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情境对于达成目标是很有效的。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课堂里的学习成果无法落实到课后,这个情境就是虚假的。如果学生只是在课堂上有良好的表现而无法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保持,这个情境就与实际生活脱离了,所以课堂里的学习成果一定要延伸到生活当中。 2.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案例分析 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民主对话。在这节课之前,已经有两节课的内容关于民主。这节课介绍了民主对话的几种形式,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民主对话的几种形式,比如民意调查、新闻发布会、听证
39、会、茶话会、座谈会等。教师选择了如下两个情境。 第一个情境是新闻发布会,主要是由老师来模拟的。 第二个情境是模拟听证会,让学生们自己模拟。一部分学生做市民代表,还有几个学生扮政府官员。 这节课就是模拟情境,让学生模拟听证会的整个过程。这个情境包含了“五一”长假要不要恢复的问题。这个情境学生很感兴趣,也是他们非常关心的话题。关于要不要恢复“五一”长假,社会中存在不同的看法、观点。有人同意,也有人不同意,这是一个要解决的问题,最后要作出一个决定。 摆出这样一个问题以后,就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情境里面展现了市民代表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民主、对话的关系。不仅如此,代表中也有不同利益关系的人,他们
40、之间也是一种对话、民主关系。他们各自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允许别人表达观点,还要倾听别人。实际情境就要展现这种关系,但是案例中这个情境在展现这个关系的时候不够完美。按理说,应该展现听证会的对话情境,但是这里面的对话关系并没有表现得很清楚,我们看到的都是代表在发言,代表与代表之间并没有沟通,没有争论。另外,政府官员最后虽然发了言,但是这不是一种回应。当然听证会并不是作决策的,但是双方要沟通,疑问、有交流,然后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理由说清楚。事实上,听证会是有一定争论的,所以案例展现的这个情境,还是有一定的缺陷,会让学生误解为听证会主要就是表达,其实主要是充分地说理,然后在沟通的过程中,相互协商
41、,相互妥协。民主过程中协商与妥协很重要,民主不只是表达,是冲突发生以后应该如何应对解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社会当中有不同的利益阶层,不同的团体和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观念,存在一定的冲突,要通过民主来解决问题。冲突不摆出来,就不能对民主有真正的理解。 这个话题比较抽象,比较宏大,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即可。如果我们的目标只是达到初步的理解程度,这个情境案例基本上达到了要求,如果希望我们的学生对民主理解得更加深入,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去探讨,在听证会上发生矛盾冲突该如何解决,再来模拟辩论。 模拟官员的同学们听了市民不同的意见,应该怎样决策也应该模拟。让他们到社会上去调查,或
42、者通过一些关系,了解某些政府部门、社区、街道等不同层面的听证会,是如何决策的。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听证会民主对话的全过程。 模拟是需要准备的。同学们代表不同的群体的利益,如何做到符合你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呢?这就需要调查研究。在教学中我们往往看不到学生们的准备工作,但这一点是必须强调的。这一步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学习模拟的过程。比如代表农民工,就需要去调查农民工的说话方式观念和需求。同时我们可以去倾听其他团体的想法。如经济学家有经济学家的想法,两个经济学家也会有不同的看法。由此,学生就会发现,社会生活当中原来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利益,所以我们需要调节,需要沟通。 3.秦的统一案例分析 秦的统一这节课
43、主要包括这么几个环节: 一是了解中国统一前的情况,案例通过播放“孔虚经商”这样一个故事来了解当时的货币、文字、度量衡的不统一。接下来放了战国战乱时期人民的生活的视频,通过这个片段来感受统一前整个国家的战乱。 二是了解统一的原因。教师播放了几段视频,一段播放了都江堰,造福于整个天府之国,使当时的经济情况非常好。然后播放了“黑色军团的风采”的视频,让大家感受到当时秦国军事力量的强大。接下来还有对人才的分析和地理优势的分析,通过这四个方面来呈现当时秦统一中国的原因。 三是了解统一后秦始皇实施了哪些措施,包括焚书坑儒这样一个片段。 四是让学生分析这些措施的好坏,哪些措施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有积极意义的
44、,哪些是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让同学们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感。 历史离学生是比较遥远的,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不是那么深切,所以历史课,老师们往往都会通过播放视频、图画、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们有历史感受,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这是值得肯定的。我们首先分析一下第一个视频“孔虚经商”,这个视频其实想反映秦统一之前的社会混乱的状况,想传递给学生的一个信息就是混乱,让学生对混乱有真切的感受。案例用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材料。这些东西,我们现实生活当中也有,但是当时一个国家一个度量衡,“孔虚经商”就发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经商遇到困难了。通过“孔虚经商”这样一个故事,把当时社会
45、混乱的情况反映出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情境。这个情境里面人物碰到了各种问题,有很多关系可以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碰到过此问题?这里面怎么回事?为什么?得出碰到这些问题,是因为有不同的货币、文字、度量衡的结论。这里面有问题,可以让学生去思考,可以提供解答问题的一些线索,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秦以前的社会状况,加深对秦统一中国的意义的理解。如果学生没有这样深切的体会,他对意义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刻。这个视频就是一个虚拟的情境。 都江堰这个视频,主要是介绍都江堰的由来、结构、及工程。另一个“黑色军团的风采”,主要展现黑色军团的气势。这几个视频,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情境,因为这里面没有问题,没有复杂的关系,只是
46、交代了一些情况和信息。单一的信息所起的作用,往往不像情境所起的作用那么明显。比如说“黑色军团”,学生感受到它的军队非常强大,但这里面不构成疑问,也没有产生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 视频“焚书坑儒”,是想让学生体会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候采取的是一些非常消极的措施,这也是他成为悲剧的一个原因,这个王朝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灭亡了。如果有时间的话,这个视频是可以扩展开来的,如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造成什么结果?如果把焚书坑儒的前因后果展现出来的话,学生对秦始皇的暴政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这个案例后面四个视频,或者一些其他的故事,只是交代了一些信息,然后是由老师通过提问,告诉学生秦始皇统一中国采取了什么措施。老
47、师就讲一个措施放一段视频或者讲一个故事,接着再讲一段故事,再放一段视频,让学生从故事里感受秦朝有军队、有水渠,老师让学生根据这样一些视频一步步地来回答问题,回答秦始皇有什么样的措施,这些措施在视频中显而易见,是不需要学生思考、探究的。这样的信息只是起到激发兴趣、告知现象的作用。问题的答案也很明了,即秦始皇采取了一些消极措施,导致了秦国快速灭亡。 如果我们对六年级的学生要求不是那么高,只要求对这段历史达到初步了解的程度,这样的信息也能达到目标。但是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对秦始皇统一有一些更深刻的认识,培养历史学习的方法,培养更优秀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将来对其他的历史现象也有一些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而且使
48、他们能够把学习历史与今天的、将来的生活联系起来。如果要培养这种能力,这个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比如说在“孔虚经商”之后,我们可以设计模拟情境,引出秦始皇这个人物,他要让社会发生变化,秦始皇如何做到统一中国?他统一中国的方法应该是什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扮演。有的扮演秦始皇,有的去扮演战国七雄,让他们去调查。老师也可以提供一些线索,展现战国时代其他几个国家的强大以及存在的不足,然后让秦始皇去思考,我怎么才能去统一,我需要什么条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去想,怎样才能统一?他需要优秀的领导才能和充足的物资基础,怎样才能有财富?要种田,怎么样把田能种好?当时的地理环境什么样?原来没有水,他就修水渠,水渠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如果是这样一种方式的话,让学生自己去模拟,就可以增加对历史的探究能力。如果我们要想培养学生这种探究能力,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有挑战性的虚拟情境。 要创设包含四个要素的情境,其实强调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深度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将来在其他的情形中能用得着的能力,掌握可以变通可以应用的知识。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实践中,我们面对的学生情况不一,教学环境千差万别,需要教师们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发挥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