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基础理论我们生活在政治经济国际化和动态化的时代,面对的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和个性化增加、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产品寿命周期缩短和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企业管理如何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已成为广大管理理论及实际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供应链管理是为适应这一环境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新的管理模式。第一节 传统企业运作模式及管理思想存在的问题供应链管理是新的管理哲理,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传统管理思想的特点。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新的管理哲理与传统管理模式之间也必然存在着许多有冲突的地方,因此,应用供应链管理首先要认清传统管理模式在当前环境下存在的问题。总体上讲,传统的企
2、业管理与运作模式已不能很好地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企业生产与经营系统的设计没有考虑供应链的影响。现行的企业系统在设计时只考虑生产过程本身,而没有考虑本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2)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链”。供、产、销是企业的基本活动,但在传统的运作模式下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相互脱节。(3)存在着部门主义障碍。激励机制以部门目标为主,孤立地评价部门业绩,造成企业内部各部门片面追求本部门利益,物流、信息流经常被扭曲、变形。 (4)信息系统落后。我国大多数企业仍采用手工处理方式,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不健全、数据处理技术落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
3、工具落后,没有充分利用EDI、Internet等先进技术,致使信息处理不准确、不及时,不同地域的数据库没有集成起来。 (5)库存管理系统满足不了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传统企业中库存管理是静态的、单级的,库存控制决策没有与供应商联系起来,无法利用供应链上的资源。(6)没有建立有效的市场响应、用户服务、供应链管理方面的评价标准与激励机制。(7)系统协调性差。企业和各供应商没有协调一致的计划,每个部门各搞一套,只顾安排自己的活动,影响整体最优。(8)没有建立对不确定性变化的跟踪与管理系统。 (9)与供应商和经销商都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且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
4、与合作基础。市场形势好时对经销商态度傲慢,市场形势不好时又企图将损失转嫁给经销商,因此得不到经销商的信任与合作。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企业很难一下子从传统的纵向发展管理模式很快转到供应链管理模式上来。现代企业的业务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优秀的企业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并与世界上优秀的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将非关键业务转由这些企业完成。现在行业的领头企业在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保持长远领先地位的优势和重要性的同时,也意识到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而供应链管理所强调的快速反应市场需求、战略管理、高柔性、低风险、成本效益目标等优势。第二节 供应链管理要素及结构体系框架一、供应链
5、管理体系组成要素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六个主要领域:需求管理、计划、订单交付、物流管理、供应、回流。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围绕需求管理、供应、生产作业、物流、订单交付来实施的,其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响应速度)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效率)。基于此可以将供应链分为两个领域即基本职能领域和辅助职能领域。基本职能领域是指产品开发、产品技术保证、采购、制造、生产控制、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分销管理、市场营销等。而辅助职能领域主要包括客户服务、设计工程、会计核算、人力资源等。二、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关键要素供应链管理领域的10个主要问题:供应链计划
6、、供应链信息支持技术、客户服务管理、库存控制、运输管理、设施选址决策、合作关系管理、供应链企业组织结构、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和供应链管理的风险防范机制。对于每个关键要素,企业都必须在效率和响应速度之间寻求平衡,因为这些要素的联合作用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响应速度,最终决定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1.供应链计划 2.供应链信息流 3.客户服务管理 4.库存管理5.运输管理 6.设施选址决策 7.合作关系管理 8.供应链企业的组织结构9.供应链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 10.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防范机制。三、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区别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物料管理和控制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7、个方面:(1)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供应链管理涵盖整个物流的、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职能领域过程。(2)供应链管理强调和依赖战略管理。“供应”是整个供应链中节点企业之间事实上共享的一个概念(任两节点之间都是供应与需求关系),同时它又是一个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概念,因为它影响或者可以认为它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和市场占有份额。(3)供应链管理最关键的是需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是节点企业、技术方法等资源简单的连接。(4)供应链管理强调在企业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提高相互信任程度和合作关系水平,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客户的服务水平,而不是把企业之间的业
8、务往来仅仅看作是一次商业交易活动。(5)建立供应链管理的协调与激励机制是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如果没有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调运作,以上所提出的供应链管理的目标都是很难实现的。第三节 供应链结构分类一、供应链的系统特征从供应链的模型可以看出,供应链是一个网状结构,由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用户的用户组成。一个企业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与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供应的关系。(1)复杂性。因为供应链节点企业组成的跨度(层次)问题,供应链往往有多个、多类型甚至多国企业构成,所以供应链结构模式更为复杂。(2)动态性。供应链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更新,这就使得供
9、应链需要明显的动态性。(3)响应性。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而发生,并且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4)交叉性。节点企业可以是各个供应链中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形成交叉结构,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二、供应链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我们可以将供应链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稳定的供应链和动态的供应链根据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划分,可以将供应链分为稳定的和动态的供应链。基于相对稳定、单一的市场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稳定性较强,而基于相对频繁变化、复杂的需求而组成的供应链动态性较高。在实际管理运作中,需要根据不断变化的需求,相应地改变
10、供应链的组成。2.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根据供应链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平衡的供应链和倾斜的供应链。一个供应链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的设备容量和生产能力(所有节点企业能力的综合,包括供应商、制造商、运输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但用户需求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当供应链的容量能满足用户需求时,供应链处于平衡状态,而当市场变化加剧,造成供应链成本增加、库存增加、浪费增加等现象时,企业不是在最优状态下运作,供应链则处于倾斜状态。平衡的供应链可以实现各主要职能(采购/低采购成本、生产/规模效益、分销/低运输成本、市场/产品多样化和财务/资金运转快)之间的均衡。3.效率型供应链和反应型供应链根据
11、供应链的功能模式(物理功能和市场中介功能)可以把供应链划分为两种:效率型供应链(Efficient Supply Chain)和反应性供应链(Responsive Supply Chain)。效率型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物理功能,即以最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品,以及在供应链中的运输等;反应性供应链主要体现供应链的市场中介的功能,即把产品分配到满足用户需求的市场,对未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效率型供应链和响应型供应链的划分主要是从市场需求变化的角度出发的,重点是供应链如何处理市场需求不确定的运作问题。根据产品在市场上表现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功能性产品(客车)和创新性产品(
12、小轿车)。效率型供应链适用于功能性产品;响应型供应链适用于创新性产品。4.敏捷性供应链在供应链管理实际过程中,不仅要处理来自需求端的不确定性问题,而且概要处理来自供应端的不确定性问题,在有些情况下,供应端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绩效的影响可能更大。敏捷供应链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最强的供应链系统,他能够对来自与需求和供应端的不确定性做出及时反应,使自己始终能够围绕运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三、“推拉”结合的供应链在供应链构成的类型中,一般都是“推动和拉动”的组合形式,供应链面向市场一端主要以客户需求为驱动力,主张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因此是拉动式的;而供应链上游供应商一端更多的是以预测驱动生产和供应
13、,因此是推动式的,戴尔电脑的生产方式:供应链的推动部分是在装配之前,而供应链的的拉动部分是从装配开始之后,并按实际的顾客需求进行,是一种上游企业采用推动模式、下游企业采用拉动模式的混合供应链战略。家具的生产方式:从生产角度看,由于需求不确定性高,企业不可能根据长期的需求预测制定生产计划,所以生产要采用拉动式;另一方面,由于这类产品体积大,运输成本高,所以分销策略又必须充分考虑规模经济的特性,通过大规模运输来降低运输成本。第四节 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要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
14、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制造和现代管理技术,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市场对生产和管理过程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一、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理论模型 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由顾客化需求-集成化计划-业务流程重组-面向对象过程控制组成第一个控制回路(作业回路);由顾客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性-创造性团队组成第二个回路(策略回路);在作业回路的每个作
15、业形成各自相应的作业性能评价与提高回路(性能评价回路)。供应链管理正是围绕这三个回路展开,形成相互协调的一个整体。 调整适应性-业务重组回路中主要涉及供需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重建)精细化策略等问题。面向对象的过程控制-创造性团队回路中主要涉及面向对象的集成化生产计划与控制策略、基于价值增值的多级库存控制理论、资源约束理论在供应链中的应用、质量保证体系、群体决策理论等。顾客化需求-顾客化策略回路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满意策略与用户满意评价理论、面向顾客化的产品决策理论研究、供应链的柔性敏捷化策略等。信息共享-同步化计划回路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包括:JIT供销一体化策略、供应链的信息组织与
16、集成、并行化经营策略。 二、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实现 (一)实施供应链管理要解决的若干问题 目前企业要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就必须面对和解决许多有关供应链的问题,主要包括:(1)供应链的高成本(大约占净销售值的5%20%);(2)库存水平过高(库存水平经常保持在35个月);(3)部门之间的冲突;(4)目标重构;(5)产品寿命周期变短;(6)外部竞争加剧;(7)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8)价格和汇率的影响;(9)用户多样化需求;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企业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1)企业要从供应链的整体出发,考虑企业内部的结构优化问题; (2)企业要转变思维模式,从纵
17、向一维空间思维向纵-横一体的多维空间思维方式转变; (3)企业要放弃“小而全,大而全”的封闭的经营思想,向与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为纽带的优势互补、合作关系转变; (4)企业要建立分布的、透明的信息集成系统,保持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和透明度; (5)所有的人和部门都应对共同任务有共同的认识和了解,去除部门障碍,实行协调工作和并行化经营; (6)风险分担与利益共享。 (二)集成化供应链管理实现的步骤 企业从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向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模式,一般要经过五个阶段,包括从最低层次的基础建设到最高层次的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各个阶段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管理核心、计划与控制系统、
18、应用的信息技术等方面,如下:阶段1:基础建设 这一阶段是在原有企业供应链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企业现状,分析企业内部影响供应链管理的阻力和有利之处,同时分析外部市场环境,对市场的特征和不确定性做出分析和评价,最后相应地完善企业的供应链。 在传统型的供应链中,企业职能部门分散、独立地控制供应链中的不同业务。企业组织结构比较松散。这时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企业的核心注重于产品质量。由于过于注重生产、包装、交货等的质量,可能导致成本过高,所以企业的目标在于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以解决成本-效益障碍。(2)关于销售、制造、计划、物料、采购等的控制系统和业务过程相互独立、不相匹配
19、,因部门合作和集成业务失败导致多级库存等问题。 (3)组织部门界限分明,单独操作,往往导致相互之间的冲突。 采购部门可能只控制物料来源和原材料库存;制造和生产部门通过各种工艺过程实现原材料到成品的转换;销售和分销部门可能处理外部的供应链和库存,而部门之间的关联业务往往就会因各自为政而发生冲突。 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主要采用短期计划,出现困难时需要一个一个地解决。虽然企业强调办公自动化,但这样一种环境往往导致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低下,同时也增加了企业对供应和需求变化影响的敏感度。 阶段2:职能集成 职能集成阶段集中于处理企业内部的物流,企业围绕核心职能对物流实施集成化管理,对组织实行业务流程重构,实现
20、职能部门的优化集成,通常可以建立交叉职能小组,参与计划和执行项目,以提高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克服这一阶段可能存在的不能很好满足用户订单的问题。 职能集成强调满足用户的需求。事实上,用户需求在今天已经成为驱动企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而成本则在其次,但这样往往导致第二阶段的生产、运输、库存等成本的增加。此时供应链管理主要有以下特征:(1)将分销和运输等职能集成到物流管理中来,制造和采购职能集成到生产职能中来。(2)强调降低成本而不注重操作水平的提高。(3)积极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满足用户需求。(4)职能部门结构严谨,均有库存做缓冲。(4)具有较完善的内部协定,如采购折扣、库存投资水平、批量等。(5)主
21、要以订单完成情况及其准确性作为评价指标。 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第二阶段一般采用MRP系统进行计划和控制。对于分销网,需求得不到准确的预测和控制,分销的基础设施也与制造没有有效的联接。由于用户的需求得不到确切的理解,从而导致计划不准确和业务的失误,所以在第二阶段要采用有效的预测技术和工具对用户的需求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计划和控制。 但是,以上采用的各项技术之间、各项业务流程之间、技术与业务流程之间都缺乏集成,库存和浪费等问题仍可能困扰企业。 阶段3:内部供应链集成 这一阶段要实现企业直接控制的领域的集成,要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中供应商和用户管理部分的集成,形成内部集成化供应链。集成的输
22、出是集成化的计划和控制系统。为了支持企业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主要采用供应链计划(Supply Chain Planning,SCP)和ERP系统来实施集成化计划和控制。 本阶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内部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问题,主要考虑在优化资源、能力的基础上,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生产最好的产品,快速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提高企业反应能力和效率。这对于生产多品种或提供多种服务的企业来说意义更大。投资于提高企业的运作柔性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第二阶段需构建新的交叉职能业务流程,逐步取代传统的职能模块,以用户需求和高质量的预测信息驱动整个企业供应链的运作。因满足用户需求而导致的高服务成本是此阶段管理
23、的主要问题。 这一阶段可以采用DRP系统、MRPII系统管理物料,运用JIT等技术支持物料计划的执行。JIT的应用可以使企业缩短市场反应时间、降低库存水平和减少浪费。 在这个阶段,企业可以考虑同步化的需求管理,将用户的需求与制造计划和供应商的物料流同步化,减少不增值的业务。同时企业可以通过广泛的信息网络(而不是大量的库存)来获得巨大的利润。 此阶段的供应链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强调战术问题而非战略问题。 (2)制定中期计划,实施集成化的计划和控制体系。 (3)强调效率而非有效性,即保证要做的事情尽可能好、尽可能快地完成。 (4)从采购到分销的完整系统具有可见性。 (5)信息技术(Infor
24、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的应用。广泛运用EDI和Internet等信息技术支持与供应商及用户的联系,获得快速的反应能力。EDI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进行国际贸易合作需要大量关于运输的文件时,利用EDI可以使企业快速获得信息和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 (6)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不是“管理”用户。 阶段4:外部供应链集成 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在于第四阶段,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的供应商和用户集成起来,形成一个集成化供应网链。 而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即所谓的供应链合作关系,是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之关键。 此阶段企业要特别注重战
25、略伙伴关系管理。管理的焦点要以面向供应商和用户取代面向产品,增加与主要供应商和用户的联系,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产品、工艺、组织、企业文化等),相互之间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实现信息共享等,企业通过为用户提供与竞争者不同的产品/服务或增值的信息而获利。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就可以很好地与用户、供应商和服务提供商实现集成和合作,共同在预测、产品设计、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设计和控制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对于主要用户,企业一般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小组,这样的小组具有不同职能领域的功能,从而更好地为主要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生产系统必须具备更高的柔性,以提高对用户需求的
26、反应能力和速度。企业必须能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既能按订单生产(Make-To-Order),按订单组装、包装(Assemble or Package-To-Oder),又能按备货方式生产(Make-To-Stock),这样一种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对资源进行不同的优化配置的策略称为动态用户约束点策略。延迟技术(Postponement)可以很好地实现以上策略。延迟技术强调企业产品生产加工到一定阶段后,等待收到用户订单以后根据用户的不同要求完成产品的最后加工、组装,这样企业供应链的生产就具有了很高的柔性。 为了达到与外部供应链的集成,企业必须采用适当的信息技术为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提供与外部供应链节点
27、企业的很好的接口,达到信息共享和信息交互,达到相互操作的一致性。这些都需要采用Internet信息技术。 本阶段企业采用销售点驱动的同步化、集成化的计划和控制系统。它集成了用户订购数据和合作开发计划、基于约束的动态供应计划、生产计划等功能,以保证整个供应链中的成员同步化地进行供应链管理。 阶段5: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在完成以上四个阶段的集成以后,已经构成了一个网链化的企业结构,我们称之为供应链共同体,它的战略核心及发展目标是占据市场的领导地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供应链共同体必将成为一个动态的网链结构,以适应市场变化、柔性、速度、革新、知识等需要,不
28、能适应供应链需求的企业将从供应链联盟中被淘汰。供应链从而成为一个能快速重构的动态组织结构,即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企业通过Internet网络商务软件等技术集成在一起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一旦用户的需求消失,它也将随之解体。而当另一需求出现时,这样的一个组织结构又由新的企业动态地重新组成。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求生存,企业如何成为一个能及时、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供应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根据共同的目标而组成的,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来实现集成。主要应用的信息技术是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同步化的、扩展的供应链计划和控制系统是主要的工具,基于
29、Internet的电子商务取代传统的商务手段。这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五节 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机制一、供应链成长理论与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狭义地讲,供应链是指一种企业网络;广义地讲,任何一个企业组织都是一个供应链结构体(产供销一体化)。我们应该从集成化的角度研究供应链管理模式,即综合这两方面的内容,由内向外,由表及里,由企业内部的协调分工到企业间的协作与联盟,最终目的是追求企业更强的竞争力和更大的效益。供应链运作的表象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但是供应链的成长过程实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产品(技术、服务)的扩散机制来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来发展壮大
30、企业的实力。因此,供应链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以分布企业集成和分布作业协调为保证的新的企业运作模式。供应链成长过程体现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成熟与发展之中,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合作机制(Cooperation Mechanism)、决策机制(Decision Mechanism)、激励机制(Encourage Mechanism)和自律机制(Benchmarking)等来实现满足顾客需求、使顾客满意以及留住顾客等功能目标,从而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目标:社会目标(满足社会就业需求)、经济目标(创造最佳利益)和环境目标(保持生态与环境平衡)的合一,这可以说是对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哲
31、学概括。1.合作机制供应链合作机制体现了战略伙伴关系和企业内外资源的集成与优化利用。基于这种企业环境的产品制造过程,从产品的研究开发到投放市场,周期大大地缩短,而且顾客导向化(Customization)程度更高,模块化、简单化产品、标准化组件,使企业在多变的市场中柔性和敏捷性显著增强,虚拟制造与动态联盟提高了业务外包(Outsourcing)策略的利用程度。2.决策机制由于供应链企业决策信息的来源不再仅限于一个企业内部,而是在开放的信息网络环境下,不断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达到供应链企业同步化、集成化计划与控制的目的,而且随着Internet/Intranet发展成为新的企业决策支持系统,企业
32、的决策模式将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因此处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企业决策模式应该是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开放性信息环境下的群体决策模式。3.激励机制供应链管理和任何其他的管理思想一样都是要使企业在21世纪的竞争中在“TQCSF”上有上佳表现(T为时间,指反应快,如提前期短,交货迅速等;Q 指质量,控制产品、工作及服务质量高;C 为成本,企业要以更少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S为服务,企业要不断提高用户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度;F为柔性,企业要有较好的应变能力)。为了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必须建立、健全业绩评价和激励机制,使我们知道供应链管理思想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给予企业改进和提高,以推动
33、企业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也使得供应链管理能够沿着正确的轨道与方向发展,真正成为能为企业管理者乐于接受和实践的新的管理模式。4.自律机制自律机制要求供应链企业向行业的领头企业或最具竞争力的竞争对手看齐,不断对产品、服务和供应链业绩进行评价,并不断地改进,以使企业能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企业通过推行自律机制,可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和销售量,更好地了解竞争对手,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信誉,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业绩差距也可以得到缩小,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二、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供应链企业间由于信息不对称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一方拥有另一方所没有的信息,拥有信息的一方称为
34、代理方,缺乏信息的一方称为委托方。代理问题就是研究如何进行制度设计,使代理方在按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最大程度的实现委托方的利益。(一)供应链企业间存在着委托代理问题供应链企业间的供应商(卖方)和采购方(买方)由于占有的信息不对称,也存在着委托代理的问题。供应链上的企业以最终用户的满意为目标,协同组织生产。但是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向企业的投资者负责。从供应商采购商的供求关系出发,可以将委托代理问题分为两类:由于事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问题和由于事后隐藏行动或信息的道德风险问题。(二)供应链企业间委托代理问题的特征(1)供应链的企业间是一种“合作竞争”的关系
35、。供应链的本质强调处于供应链上的企业间的合作,强调企业集中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而对非核心业务通过外包等与其它企业的协作的形式完成。供应链的企业间虽然强调合作,但利益冲突也才存在,企业之间为分配合作的利益而展开竞争。(2)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多阶段动态特征。由于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多阶段的、长期的,企业或许可以从短期的欺骗中获得好处,但从长期看,这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可能使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到此终止,而长期合作关系带来的收益贴现值远远大于短期利益。因此在供应链企业间制度设计和激励尤为重要。(3)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是多任务委托代理。供应商在有限的经济资源和时间资源约束下
36、,在多年目标渐做出权衡。而采购商的评价和报酬标准则是供应商决策的依据。(4)供应链企业间的委托代理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类问题并存。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实际逆向选择问题,如果供应商希望加入供应链,那么它就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向采购商传达信号,采购商对供应商的资格进行甄别。这就是逆向选择问题,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不言而喻。三、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各种风险的存在。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从合作中获得满意的结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规避供应链运行中的风险,如提高信息透明度和共享性、优化合作模式、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等,
37、尤其是必须在企业合作的各个阶段通过激励机制,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实施激励,以使供应链企业之间合作更加高效。供应链防范机制的具体措施:对风险的防范可以从战略层和战术层分别考虑,(1)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首先,要求供应链成员加强信任。其次,应该加强成员之间信息的交流和共享。第三,建立正式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2)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优化决策过程。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互相之间的信息共享来消除信息扭曲,从而降低不确定性、降低风险。(3)加强对供应链企业的激励。对供应链企业间出现的风险道德的防范,主要是通过尽可能消除信息不对称,减少出现败德行为的土壤,同时,要积极的采用一定
38、的激励手段和机制,使合作伙伴能得到比败德行为更大的利益,来消除代理人的道德风险。(4) 柔性化设计。在供应链企业合作过程中,要过在合同设计过程中互相提供柔性,可以部分消除外界环境不确定的影响,传递供给和需求的信息。(5)风险的日常管理。竞争中的时刻面临着风险,因此对于风险的管理必须持之以恒,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6)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在预警系统做出预警之后,应急系统及时对紧急、突发的事件进行应急处理,以避免给供应链企业之间带来严重后果。第五节 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应用的意义与要点研究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实现两个转变、彻底打破大而全、小而全、迅速迈向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能
39、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尤其从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的运作方式来看,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大型百货商场看起来气势不凡,然而其内部却是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各个部门单独进货,各有各的进货渠道。这不仅加大了进货成本,而且使整个企业失去了抵御市场变化的能力,没有发挥集团公司应有的优势。连锁经营是国际零售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经营方式,然而我国许多模仿建立起来的连锁公司却半路夭折,原因就在于连锁商店不连锁,名为连锁,实则各自为政,根本没有发挥连锁经营的长处。此间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观念落后、管理模式跟不上时代发展就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服务企业尚且如此,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应用情况就更差了。
40、从服务业企业的单独进货、制造业的大而全、小而全等现象,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界还没有构成真正意义上的链,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其结果是使我国企业失去竞争实力。 国际上对供应链管理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组成、多级库存、供应链的财务等方面,主要解决供应链的操作效率问题。近来的研究主要把供应链管理看作一种战略性的管理体系,研究扩展到了所有加盟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特别是集中在合作制造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方面,而不仅仅是供应链的连接问题,其范围已经超越了供应链出现初期的那种以短期的、基于某些业务活动的经济关系,更偏重于长期计划的研究。 国内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过去国内企业对供应链的关注主要集中
41、在供应商制造商这一层面上,只是供应链上的一小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供应商的选择和定位、降低成本、控制质量、保证供应链的连续性和经济性等问题,没有考虑整个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完整供应链,而且研究也没有考虑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等问题。因此,可以说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与应用都是很不够的。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货物到达最终用户手中,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我国企业传统制造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
42、)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怎样将制造商、供应商和分销商有机地集成起来,使之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是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其中与供应链管理联系最密切的是关于生产系统设计时间问题。就传统而言,有关生产系统设计主要考虑的是制造企业的内部环境,侧重点在生产系统的可制造性、质量、效率、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对企业外部因素研究考虑较少。在供应链管理的影响下,对产品制造过程的影响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供应链对产品成本和服务的影响。供应链管理的出现,扩大了原有的企业生产系统设计范畴,把影响生产系统运行的因素延伸到了企业外部,与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都联系起来,因而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
43、就成为构造企业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 (2)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对供应链的有效控制要求集中协调不同企业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应该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 (3)集成的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计划与控制决策都会影响到整个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决策,因此要研究出协调决策方
44、法和相应的支持系统。运用系统论、协同论、精细生产等理论与方法,研究适应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生产计划与控制模式和支持系统。 (4)适应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5)研究适合我国企业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
45、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IBM的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实现,是把供应商、生产厂家、分销商、零售商等在一条供应链上的所有节点企业都联系起来进行优化,使生产资料以最快的速度,通过生产、分销环节变成增值的产品,到达有消费需求的消费者手中。这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社会库存,而且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网络、组织网络实现了生产及销售的有效连接和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合理流动。 计算机产业的戴尔公司在其供应链管理上采取了极具创新的方法,体现出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比品牌经营更好的优越性。戴尔公司的成功为其他电脑厂商树立了榜样,使他们目
46、睹了戴尔公司的飞速成长过程。作为戴尔的竞争者之一,IBM过去倾向于根据库存来生产计算机,由于其制造的产品型号繁多,常常发现在有的地区存储的产品不合适,丧失了销售时机。计算机业面临的另一问题是技术上的日新月异,这意味着库存会很快过时,造成浪费。为解决这些问题,IBM和产业界的其他众多计算机厂商正在改变其供应链,使之能够适应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IBM公司生产的盲目性得到避免,完整的欧洲区供应链管理系统所带来的益处是:帮助IBM随时掌握各网点的销售情况,充分了解、捕捉与满足顾客的真正需求,并且按照订单制造、交货,没有生产效率的损失,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增进了与用户的关系;能全面掌握所有供应商的详细情况;合理规划异地库存的最佳水平;合理安排生产数量、时间以及运输等问题;合理调整公司的广告策略和价格政策;网上定货和电子贸易;可随时把电脑的动态信息告诉每一位想了解的顾客;并减少了工业垃圾和制造过程对环境的破坏。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