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稀土危机倒逼中国战略金属体系升级 20120726 近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专家组专门针对中国限制有关稀土、钨、钼的出口管理措施进行调查、审议和裁决。这也意味着欧美日对中国稀土、钨、钼等原材料诉讼案进一步升级。而7月25日,工信部公布《钼企业准入公告管理暂行办法》,并自2012年7月17日起施行,这或许意味着起始于今年3月份的中国稀土等原材料诉讼案正在倒逼中国钼产业进一步升级,而这种升级的步伐还会持续,并有可能延续至其他战略稀有小金属领域。 7月23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专家组,专门针对中国限制有关稀土、钨、钼的出口管理措施进行调查、审议和裁决。这也意味着欧美日对中国稀土、
2、钨、钼等原材料案在WTO框架内的缠讼再度升级。据商务部一位官员在近期的内部会议上透露,目前形势十分严峻,商务部正在各部门的配合下组织这个案件的应诉工作。目前矛盾的主要焦点集中在“我国出口管控究竟是为了资源环境保护还是垄断获得高价利益”上。而从目前商务部官员的表态来看,此次稀土官司很不好打,中国似乎有未打先输的迹象。 从本次案件中涉及的三个产品来看,由于前两年中国加强了钨和稀土的管控力度,无论是从行业整合、环境保护还是从开采总量等方面都加大了操作力度,钨和稀土的价格呈现出快速飙涨态势,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戳痛了欧美日等国的痛处,对中国稀土等战略原材料的诉讼也呈现出快速加快之势。但仔细分析来看,我们
3、又能看到,欧美日对中国稀土等原材料的诉讼产品也包括钼,但钼价格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几乎都是在底部徘徊,即使2010年年初也曾突破2500元/吨度,但随后就快速下滑,持续时间十分短暂,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几乎没有超过2200元/吨度,近日更是持续下滑,并临近2008年金融危机后1500元/吨度左右的水平,目前高品位钼精矿(钼含量超过47%)也仅报在1550元/吨度。虽然中国钼初级原料由于价格因素出口量较小,但国际市场基本能够自给。另一方面,在整体价格低位影响下,中国供给国际市场上的钼化工、钼制品价格也相对低廉,这都说明钼原料在价格上并未给欧美日带来成本压力。 但由于中国在钼原料上同样实行了
4、出口配额、出口关税、出口企业准入等等,这也使得欧美日在WTO的诉讼中将钼和稀土、钨产品一样列入诉讼产品。欧美日这样做的目的有其更深层次的意义。首先,可以对外表明他们并不是因为价格因素才诉讼中国稀土、钨钼等原材料产品的,诉讼的理由只是中国没有遵从WTO相关规则或者是没有履行入世议定书中所作的承诺。其次,虽然中国在稀土上“出台环保标准,并大幅提高资源税”,但在钨的相关政策上有所落后,在钼行业的相关治理上更是欠缺,什邡铜钼矿项目的停工更能说明钼环保技术的相对滞后。即使中国在应诉时把对稀土的相关政策拿出来当证据,但钼行业相关制度的缺失终将成为制肘,中国目前对钼矿石的矿产资源税的征收标准仅为12、11、
5、10、9、8等五个档次,收费标准也相对偏低。再次,从国内钼环境来看,由于中国钼储量占比较大和新建开采企业规模扩张明显等因素,也使得中国在钼行业治理上短期内难有作为,即使这场诉讼短期内裁决不了,在时间上对于欧美日而言也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 近年来在中国加强出口管制的同时,国内的稀土、钨、钼等产品的产量控制情况却难以令人满意,近期媒体爆出的稀土走私出口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产量控制执行力度有待提升。结合中国在实行相同出口政策上却对不同的产品实行不同的开采、生产政策,也给予了欧美日诉讼的喉舌。再加上欧美日等国为诉讼做了充分准备,如诉讼国之间已经进行了多次会谈、并专门针对一些法律问题进行了讨论,美
6、国还准备了“需要翻译、分析、搜集的中文文件有数千页“, WTO专家组的成立或将进一步加快这场诉讼的进程。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正如商务部官员所言:“目前形势十分严峻”,安邦高级研究员贺军也曾表示:从目前商务部官员的表态来看,此次稀土官司很不好打,中国似乎有未打先输的迹象。 面对着欧美日对中国稀土、钨、钼等原材料的诉讼案,面对着中国在应诉过程中所处的困难和形势,诸多不利的形势都让国内官员意识到如果我们要立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证据,就必须实行更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和保护性开采政策,尽快完善相关管理法律法规,加快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并对产品在开采、生产和出口等全产业链条上采取同步
7、管理措施。而这种政策和策略也绝非仅仅只是一个产品或几个产品,这就需要在产业的开采、生产、经营、出口等链条上具有类似政策的不同产品具有同等的法律和政策,这就需要不同部门、不同政策的相互协调,或许这就是6月初媒体传出的“中国正考虑对部分重要资源产品实行收储政策,包括铜、稀土、钨等,并考虑对部分稀有金属也将采取类似稀土管理办法。” 在如此背景下,或许我们就不难理解,在钼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公布两年半之后的7月25日,工信部意外下发了《钼行业准入条件》,无论是企业规模、涉及产品、环保标准、资源回收利用及能耗等诸多方面和前期的征求意见稿相比都严格了许多,钼行业从矿山、冶炼、钼酸铵及钼粉等环节都将有不
8、少的企业将会因此而退出。 WTO专家组的工作刚刚开始,这场有关中国稀土等原材料的诉讼还会持续进行,不管这场诉讼的结果如何,相信中国政府未来的政策都会进一步加强稀土、钨、钼等稀有金属从开采、生产、经营、出口等环节的政策管控,政策力度加强的态势已经难以改变。或许我们可以想象,这似乎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钼行业的政策管理步伐和落实情况难免会进一步加快,其他诸如钒钛锡锑等战略稀有金属政策也会慢慢的浮出水面,进而形成整个层面的战略稀有金属政策体系。 从食用油报告制度看国内通胀压力 20120816 在约谈中粮集团、益海嘉里两大食用油巨头后,8月13日,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召集中粮集团、益海嘉里、鲁花
9、集团、九三油脂集团和汇福粮油集团等5大小包装食用油企业进行谈话,要求上述5家企业建立食用油价格报告制度,定期向国家发改委报送食用油出厂价、批发价和零售价。这也显示国家发改委再次出手加强食用油价格调控的措施十分明显,而在这些价格调控的背后更加凸显当前国内通胀压力的不容忽视。 虽然,国内通胀压力持续缓解,7月CPI指数更是降至1.8%,创下2010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更是同比下滑2.9%,创下2009年10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而丛目前来看工业品价格下滑向CPI传递的态势依然明显。通缩问题更是被各大媒体诉诸于报端,但5月份以来开始逐步发酵的全球主要粮食主产区的自然灾害问题持续挑动
10、着市场神经,在全球主要工业品价格大幅下挫之际,粮食市场成了一道格外靓丽的风景。截止7月20日,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大豆、玉米及小麦等3大谷物期货价格已连续5周大涨,在过去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国际玉米、小麦价格的累计涨幅超过45%,涨势最小的大豆期货价格涨幅也接近25%。国际大豆、玉米两大品种期货价格均刷新历史纪录,国际小麦期价也触及4年来的高点。世界粮农组织更是警告称要警惕粮价上涨推高全球通胀水平,而在国际主要粮食价格尤其是油料原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推动下,国内主要油脂企业上调食用油价格的欲望愈加明显,部分企业甚至已将调价计划下放至销售终端,只是尚未执行而已,上述发改委的约谈和价格定期报告制度正
11、是因此而起。 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扬,对国内粮食和油料市场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目前国内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食用油对外依存度更是超过64%,而这一趋势更有不断上扬之势。据国家海关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7月份我国大豆、食用植物油以及谷物及谷物粉的进口量分别高达3,492万吨、400 万吨和868万吨,同比增长17.9%、20.1和261.3%,而2011年全年的进口量分别为5,264万吨、657万吨和545万吨,粮食进口量呈现出明显增加态势,对外依存度仍然呈现出持续上扬态势。而在国内食用油价格管控相对严紧的情况下,我们也看到了国内豆粕市场的相对疯狂,截止8月份初的两个月以来,美国
12、大豆期价上涨32%,国内豆粕上涨31%,豆粕成本从6月份的3500元/吨快速飚涨至4820元/吨,而在国际大豆价格维持高位运行下,国内豆粕价格高位坚挺的态势仍将明显。 诚然,近期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尚未对国内养殖类带来明显的影响,且在生猪存栏量维持高位情况下,猪通胀的压力并不明显。据国家农业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7月份,生猪存栏高达4.62亿头,与年初基本持平,和上月相比基本持续,但同比上涨2.5%。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饲料成本带来的压力已经愈加明显,近期国内鸡蛋价格再次上扬,且已经连涨三周,西安、青岛、北京等地鸡蛋价格涨幅明显。截止8月15日,西安鸡蛋批发价格每公斤9.3元,较上周
13、上涨4.49%,北京、青岛等地鸡蛋价格渐渐逼近“5时代”,全国猪肉价格开始止跌企稳,在猪粮比连续18周维持在生猪养殖盈亏平衡点6.00下方的情况下,以及发改委新一轮冻猪肉收储利好因素带动下,国内猪肉价格有望继续小幅回升。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近期在各地自然灾害影响下,蔬菜价格涨幅明显,北京蔬菜连涨三周,8月中旬水屯市场蔬菜加权平均价为2.25元/公斤,周环比上涨7.14%;重庆蔬菜价格涨幅高达三成。 这些零散的数据或许并不能代表全国食品价格走势,但近日刚刚公布的7月份CPI指数同样让人感觉到食品价格上涨的威力。在7月CPI创下30月以来新低的情况下,食品类价格涨幅依然高达2.4%,6月份
14、的食品价格为3.8%,可以说是支持CPI降幅的中坚。而在当前国内经济调结构稳增长的整体背景下,工业品价格大幅回升的动力明显不足,食品类价格高位运行的趋势或将更为明显,而在国家粮食价格迭创新高以及投资资金的大肆介入下,国际粮食价格引发的全球通胀问题绝对难以令人忽视,在国内粮食对外依存度持续提升压力下,仅仅依靠发改委的价格调控措施也许只是抑制住短期的价格上涨而已,而对于食用油企业而言,在油价上涨无望的情况下,压榨副产品成为企业减少亏损的主要途径之一,国内豆粕为主的饲料价格难免会引发新一轮的上涨,而带来的必然是养殖成本的大幅提升,肉制类产品和蛋类产品的价格上涨难免会紧随而至,短期的存栏量高位运行和养
15、殖盈利能力的低微更会进一步加剧未来再次通胀的上行动力。 单单食品类通胀的危险似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加剧化,流通领域能否畅通以及土地种植面积等相关深层次问题更值得国人堪忧。不断加剧的城市化蚕食了越来越多的动力,工业化、城镇化、土地种植能力的退化对国内粮食安全的影响同样如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在带动城市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村粮食存量的转移,中国农业化特征的“存粮于民”的现象已经鲜见,劳动力缺失带来的更是既产既销的新型农村粮食问题,存粮减少、隔年粮更是罕见,流通粮、国储粮和进口粮已经成为维持国内粮食安全的主要领域,流通粮的投机性、进口粮的“看美性”已经成为国内粮食领域通胀的主要来源,更是国内粮食安全问题的爆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