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学生健康教育论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摘 要: 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政府和学校行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党和国家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遵循教育性与愉悦性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预防、治疗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彰显人文关怀;全体性和个别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单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凸显全民力量四项原则,才有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原则 近来,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成为政府和
2、学校行为。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党和国家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是学校和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2001年3月15日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第一次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党中央和教育部的多次促进下,全国各地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中学纷纷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教育者应针对中学生的自身特点
3、,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进行教育。 一、教育性与愉悦性相结合,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一切活动都要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是一种主体原则,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人是人的最高本质”1,主体原则是贯穿于人类社会事件和客观世界的根本原则。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这是我国现代教
4、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著名学者杨叔子说:“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了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各个方面及其始终,何况是直接培养人的教育?”2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性和愉悦性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体现以人为本。 教育性原则是指教育者在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注意培养中学生积极、进取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复兴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愉悦性原则是指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采用灵活
5、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形式,创立愉快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中学生主体性,调动其兴趣,使其在愉悦的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寓教于乐,这样有助于缓解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促进其心智模式的最佳组建、个体人格的完善发展、心理潜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及心理素质的极大提高。教育性和愉悦性相结合就是说在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既要力求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灵活性,又要力求教育方式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总之,可以使中学生在愉快、和谐的心理氛围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二、预防、治疗性和发展性相结合,彰显人文关怀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应将发展学生心理素质与预防、治疗心理健康问题结合起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心
6、理发展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帮助,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品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应重视对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预防,以防患于未然,尽量减少或避免心理问题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预防、治疗和发展为主题。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地说,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又可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种目标。消极的目标是预防和治疗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积极的目标是协助学生在其自身和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达到心理功能的最佳状态,使心理潜能得到最
7、大程度的开发,人格或个性日趋完美。所以我们以这两种目标为指导,根据中学生自身特点,本着彰显人文关怀的目的,把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预防性着眼于学生目前的适应,主要是对于目前心理比较健康的学生而言,治疗性指向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疾病或者说心理问题,我们要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相关措施帮助其矫正。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进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发展性原则是说心理健康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学生正处在一个从青少年向成年逐渐过渡的一个时期,也是积极实践心理健康的阶段
8、,具有发展变化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不能用停滞的眼光来看学生,必须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要认识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发展性的问题,即使在一定时期出现了某些典型的病症,也不要过早地下结论,又要按照发展性原则,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目前看来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三个目标都从学生出发,以中学生的过去、现在、未来为着眼点,又以中学生发展为归宿,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最终归于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帮助学生的目的出发,充分彰显人文关怀。 三、全体性和个别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体性和个别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我们在
9、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既要面向全校学生实施集体教育,又要关注个别学生,针对个别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校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性原则就是指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面对全校所有中学生进行教育,全体中学生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并不是仅仅只针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绝大多数直至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要考虑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共同需要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确立与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是与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客观条件和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及需要
10、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惟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创造条件,最大限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所有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目标。如果仅仅面对个别学生,即使解决了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心理健康维护,导致新的问题仍然不断产生,从而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目标无法实现。另外,由于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带有普遍性,以及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具有共同性,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采用集体的方式进行。同时,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具有不同的社
11、会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所以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强调个别性,也就是要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一是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内容和方式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把握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二是要结合性别特点。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很多女生会自卑,缺乏自信,严重影响到女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依据现代差异心理学的成果,帮助女生解放思想,培养其自信心、好胜心,以激励其成才。
12、三是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个性特点不同,其接受能力和行为方式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上,要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收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理想效果。四是要结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做好预防性教育与引导。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但总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有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特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以提高,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贯彻全体性原则,应注意:首先,教育者要了解和把握所有学生的共同需要及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其次,对学生要平等看待,创造条
13、件,最大限度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所有活动;最后,所有工作的出发点都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面向全体的教育方式,而对于少数需要帮助的学生则宜采取个别辅导、咨询和治疗。在个别教育中,应该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相应措施,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四、单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凸显全民力量 单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是基于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的多少提出的。单一性的原则是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力量只有学校主体。多样性指的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力量不仅只有学校,而且要把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力量统一起来。教育是一个全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它应
14、该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并互为补充的一个系统。通过有关学者分析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非是单一起作用的,而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起着交互作用,不能割离开来。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它提高到全社会的高度,而不应局限于学校或家庭,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网络。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切实抓好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教育网络,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生动、具体地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各个环节,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
15、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把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发挥全民力量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创造有利的环境。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只有为中学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他们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
16、促进社会的进步。我们应扩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意识,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教育,让全社会来关注中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要净化社会环境,主张校园文化建设与社区文化建设协调,保证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区受到目标一致的教育。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还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及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通过指导家长在家庭生活、家庭教育中创造健康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幸福的家庭生活,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陶冶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家长应规范自身行为,以崇高的理想、追求,高尚的品格、行为来影响孩子,夫妻间应协调好关系,增加和孩子的沟通机会,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家庭氛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9. 2杨叔子.是育人,而非制器.高等教育研究,2001,(2).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