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科学第四章《物质的特性》评估测试卷 一、填空:(每题2分,共50分) 1、根据几种物质的熔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钨3410℃ 金1064℃ 钢1514℃ 铜1083℃ 铝660℃ 水银-39℃ 氢-259℃ A、电灯泡用钨制灯丝,不易熔断 B、纯金掉入钢水中会熔化 C、在-258℃氢气是固态 D、水银温度计在-40℃时失效 2、小明在一空玻璃杯中放入一块冰,并把它放在25℃的房间内,过一段时间后杯中仍有少量的冰没有熔化,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 ( ) A.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B.冰的温度为0℃,剩余的冰停止熔化 C.冰的温度高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D.冰的温度低于0℃,剩余的冰继续熔化 3、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熔化的铁凝固成铁块 B、酒精的挥发 C、人的呼吸 D、电灯发光发热 4、下列各项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 A、铁可熔化成铁水
3、 B、煅烧石灰石可以制取生石灰 C、酒精可以点火燃烧 D、久置的酒易变酸 5、下列不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是 ( ) A、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速度 B、糖在水里的溶解速度 C、酒精的蒸发速度 D、酒精的沸点 6、下列自然现象中,要吸收热量的是 ( ) A、早春河面上冰的消融 B、初夏广场上雾的形成 C、深秋
4、草木上露的出现 D、寒冬屋瓦上霜的形成 7、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 ( ) A、烟雾缭绕 B、花香怡人 C.雪花飘飘 D.尘土飞扬 8、小明和小芳两位同学分别在自己的杯子里倒了相同体积的白开水,小明用的是热开水,小芳用的是冷开水,随后,他们很快在自己各自的杯子里溶解食糖,两位同学都将食糖溶解到不能再溶解为止。则结果是 ( ) A、小明的糖水更甜 B、小芳的糖水更甜 C、小明溶解的糖要少一
5、些D、两杯水一样甜 9、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我国古代早就有人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留下了许多史料记载. 下列有关记载和相应物理本质的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 山顶气压较低,泉水的沸点较高,水不容易沸腾 B、“下雪不冷,化雪冷” —雪融化时要吸收热量 C、“花气习人知昼暖”— 温度升高,分子的热运动加剧 D、“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0、一代伟人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形成这种自然景象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6、 ) A、熔化和汽化 B、凝固和液化 C、.凝固和凝华 D、汽化和升华 11、下列自然现象中,是水以液态形式存在的是 ( ) A、露 B、霜 C、雪 D、冰雹 12、如图所示,甲实验中烧杯内盛有水,试管内盛有乙表中所列的一种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底部继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液体发生沸腾,则试管内盛的液体是 ( ) A.水 B.
7、酒精 C.煤油 D.水或酒精 13、夏天,打开冰箱门,常可看到“白雾”,“白雾”是 ( ) A、冰箱内原有的水蒸气 B、冰箱内食物中水分遇到高温空气后,蒸发形成的水蒸气 C、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形成的小冰晶 D、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形成的小水滴 14、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的沸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下列对它们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它们都属于只能暂时止沸 B.它们都属于彻底止沸 C.前者都是暂时止沸,后者是彻底止沸 D.前者是彻
8、底止沸,后者是暂时止沸 15、在足球比赛中常常可见:当一球员脚被撞伤倒地不能起来时,一名医生马上跑过去在受伤部位喷上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汽化后能使受伤部位温度下降,起到暂时止痛作用。这种液体沸点最有可能的是: ( ) A、12℃ B、32℃ C、40℃ D、100℃ 16南极平均气温为零下25OC,最低气温达零下88.3OC,在那里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 ( ) A、凝固点较低 B、凝固点较高 C、沸点
9、较低 D、沸点较高 17、市场上出售的玻璃瓶装啤酒,在工厂生产时,是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充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后加盖密封而成的。如果将这样的啤酒瓶放在炉火旁烧烤,玻璃瓶有可能炸裂,炸裂的原因是 ( ) A.玻璃瓶被烘烤炸裂了 B.温度高,瓶内啤酒中的二氧化碳溶解性减少,使气压增加,把瓶炸裂 C.温度高,瓶内啤酒沸腾,使瓶炸裂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18、取四支试管,分别盛入①稀硫酸②氢氧化钠溶液③稀盐酸④氢氧化钙溶液,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其中变成红色的是:
10、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9、土壤的酸碱性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已知某地区土壤显微碱性,参照下表,从土壤酸碱性考虑,在该地区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 作 物 小麦 油菜 西瓜 甘草 最适宜的土壤PH范围 5.5~6.5 5.8~6.7 6.0~.0 7.2~8.5 A、西瓜 B、甘
11、草 C、小麦 D、油菜 20、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鸡蛋:常看到鸡蛋先湿后干的现象,此现象反映的物态变化过程正确的是 ( ) A.先液化后蒸发 B.先升华后蒸发 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21、冬天,医生检查牙齿时,常把小镜子放在酒精灯上适当烤一烤,然后再伸进口腔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防止接触
12、口腔时病人感觉太凉 B、进行消毒 C、镜面不会产生水雾,可以看清牙齿 D、防止镜框受热膨胀,致使镜片脱落 22、在北方的冬天,汽车驾驶员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物作为汽车的冷却系统中的冷却液,这是因为这样的混合液具有 ( ) A、较低的沸点 B、较低的凝固点 C、较大的比热 D、较小的密度 23、空气的温度是25℃,一支温度计插入盛满酒精的瓶中时,示数也是25℃。把温度计从酒精瓶中抽出后,可以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
13、 ( ) A、不断下降 B、保持不变 C、先上升,后降到25℃ D、先下降,后上升到25℃ 24、在农村有一些“装神扮鬼”骗人钱财的人,他们有这样一手绝活:从翻滚的油锅中用手把“鬼”揪出来。其实奥秘在锅中的“油”中:上层是真正的菜油(沸点约在300℃),而下层是其它的液体,这种液体沸点最有可能是: ( ) A、50℃左右 B、80℃左右 C、100℃左右 D、200℃左右 25、在古代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女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在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房顶四周流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14、 ( ) A.为了新奇; B.为了美观; C.为了清洁房顶; D.为了解暑降温。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4分) 1、在一次兴趣小组制作玻璃滴管活动中,小明发现把玻璃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它就软化了,这个过程叫 。经测定,玻璃在200℃时开始变为液态,当温度升至300℃时还未全部变为液态,根据此现象可判断玻璃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 2、果农常用保鲜袋包水果,这样做目的之一是减少水果中水份的___________;融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这是因为融雪是_____ _过
15、程,需吸收______________。 3、福州夏季闷热的夜晚,紧闭门窗,开启卧室空凋,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第二天早晨,玻璃窗上常常会出现一层水雾。这层水雾是在室内一侧,还是在室外一侧?请写出你的猜想及你猜想的依据。 我的猜想:呈在______________侧(选填“室内”或“室外”)。 猜想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室温下,将蔗糖放在一定量的水中,充分搅拌,发现溶液的底部有少量的蔗糖晶体未溶解,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继续加热,又观察到底部蔗糖晶体的量会_______
16、填“增加”或“减少”),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是关于石蜡的性质和变化的叙述:(1)石蜡质软,(2)石蜡受热熔化,(3)石蜡有可燃性,(4)石蜡燃烧后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这些叙述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6、烧菜汤时,往汤里放麻油和盐,搅拌后看到麻油漂在上面,而盐粒却看不见了,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7.在取暖室的散热器里,通入的是100℃的水蒸气,出来的水也是100℃,此物态变化叫 ,向外界 (填“释放”或“吸收“)热量; 8、小青把驱蚊片放到电驱蚊器的发热板上,通电一段时间后,在整个房间里就能闻到驱蚊片的气味,这种科学现象是 现象;如果驱蚊片不加热,在房间里就很难闻到驱蚊片的气味,可见, 越高,这种现象就越明显。 9、如图所示,把内装适量水的烧杯放在湿木块上,然后往烧杯里加入硝酸铵使之溶解,不久拿起烧杯时发现木块粘在烧杯的底部,说明硝酸铵溶解时要_________热量,使温度_______而木块上的水
18、结冰的缘故。 10、将水和酒精混合后在一起得到的混合液的体积__________(大于/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 ___ 11、为了加快液体的蒸发,可以___________液体的温度,___________液体的表面积和___________液体表面上气体的流动。 12、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总是会发黑,这是灯丝发生了 和 物理变化,根据此现象,你可猜测到日光灯灯丝所在部位是 。 13、图5是某种物质熔化图象,它的熔点是 ,第7分钟该物质处于 态,第15分钟该物质处于
19、 态,该物质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持续了 分钟,这一过程是 热过程。 四、实验探究:(4+12) 14、有三瓶无色溶液: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酒精,用2种不同方法将它们区分开来。 15、由于怕饭菜太烫来不及冷却而影响小明的早餐,妈妈总是很早就起床了。为了让妈妈多睡一会儿,小明就想找到一种让物体快速冷却的方法。为此小明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小明注意到妈妈是把饭菜放在空气中冷却的,而厨房中适合用来冷却的另一种物质就是水。水和空气哪个的导热性能好呢?为此小明用两个相同的牛奶瓶,都装入热牛奶,一个放在温度与室温相同的水中,另一个就放在空气中,为了尽量减少其
20、他因素的影响,他把两个瓶都用木块垫起来,放在同一个桌面上.如图所示.实验时他每隔一定的时间记录一次甲、乙两温度计的示数,得到的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甲的示数/℃ 70 60 53 47 42 39 37 35 34 33 乙的示数/℃ 70 66 61 58 55 52 50 48 46 44 (1)对甲、乙两个瓶中的牛奶,小明要控制它们哪些量相同? ________________ _ (2)小明通
21、过实验,得到的正确结论是什么? (3)进一步分析表中甲的示数,小明又发现,在冷却过程中,牛奶冷却的快慢前后并不一致,是越来越_____ __的。小明又仔细分析了冷却速度变小的原因,认识到这是因为牛奶冷却的快慢还会受到_____ ___的影响。 (4)根据(3)中的分析,小明终于找到了一个用水使物体快速冷却的办法,并且举一反三,明白了工业生产中使用流水喷淋法冷却高温物体的好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 流水喷淋法的工作过程:如图大量细小 的水珠源源不断地喷洒在高温物体上, 落水收集后通过冷却塔再循环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