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解A卷1. 三角模型: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型亦称流行病学三角。该模型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宿主、环境、病因(动因)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常情况下,三者通过相互作用保持动态平衡,人们呈健康状态。一旦三者中的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且超过了该三角平衡所能维持的最高限度时,平衡即被破坏,人们将发生疾病。2. 描述性研究:是指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在不同时间、地点或人群中的分布特点(三间分布),为进一步开展分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病因或流行因素的线索,即提出假设。个例调查:又称个案调查或病家调查,属于描述性研究,是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
2、查。3. 病例对照研究:是按照疾病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和对照,分别追溯其既往(发病前)所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以推测疾病与暴露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4. 关联强度分析:RR为表示关联强度最常用的指标,是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或死亡率之比。但病例对照研究中无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观察人数,故不能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因而不能求得RR,只能计算比值比OR来近似估计RR。OR是指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值与对照组该因素的暴露比值之比,反映了病例组某因素的暴露比例为对照组的若干倍。5. 信息偏倚:在获取暴露、结局或其他信息时所出现的系统误差或偏差叫信息偏倚。信息偏
3、倚常是由于使用的仪器不精确、询问技巧不佳、检验技术不熟练、医生诊断水平不高或诊断标准不明确等造成的。另外,信息偏倚也可来源于记录错误,甚至造假等。混杂偏倚:当研究某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时,由于某个既与所研究的疾病有联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其他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与疾病的联系。这种现象叫混杂,产生的偏倚叫混杂偏倚。混杂是指所研究因素与结果的联系被其他外部因素所混淆,这个外部因素就叫混杂变量,它是疾病的一个危险因子,又与所研究的因素有联系,它在暴露组与非暴露组的分布是不均衡的。性别、年龄是最常见的混杂因素。6. 筛检:运用快速的、简便的实验、检查或其它方法,将健康人群
4、中那些可能有病或缺陷,但表面健康的人,同那些可能无病的人鉴别开来。它是从健康人群中早期发现可疑病人的一种措施,不是对疾病作出诊断。诊断试验:是指应用各种实验,医疗仪器等手段对病人进行检查,以确定或排除疾病的试验方法。7. 病原体的传播过程:病原体不仅能在宿主体内寄生,而且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适应了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过程。这种病原体更换宿主的过程,一般称为传播过程,包括排出途径、传播途径和侵入途径。病原体的排出和侵入与其在宿主机体的定位有关,往往在瞬间即可完成,而传播途径则比较复杂。8. 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与群体免疫力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
5、面。群体免疫水平高,则人群易感性低。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总人口中易感人口所占的比例,也与人群的一般健康状况有关。9. 实验流行病学:是以人类(病人或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实验组干预措施,然后,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并比较两组人群的结局,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效应上的差别,判断干预措施的效果。B卷1. 流行病学:是研究疾病(包括伤害)和健康状态在人群中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借以制订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与措施的科学。2. 关联的可重复性:指在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由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均可获得相同的关联结果。重复
6、出现的次数越多,因果推断越具说服力。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某因素暴露剂量的增加,人群中发生某疾病的频率随之增加、因果联系的强度增大,则认为该因素与该疾病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3. 单盲:是指研究对象不知道自己的分组和所接受处理情况,但观察者和资料收集分析者知道。双盲: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研究对象接受的处理措施,只有研究设计者才了解。4. 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5. 长期趋势: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通常为几年、十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临床表现、病原体种类及宿主等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的
7、改变、医疗技术的进步、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6. 现况调查:是指按照事先设计的要求,在某一特定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等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有关变量的资料,以描述该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及与疾病分布有关的因素。7. 队列研究:是指某一特定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或按不同暴露水平分为亚组,追踪观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组或各组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差异,以检验该因素与某疾病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8. 选择偏倚:是在确定研究对象时出现的系统误差,使得研究样本不能代表目标人群。最理想的研究样本人群应当是总体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如果研究人群在一些重要因素方面
8、与一般人群或待研究的总体人群存在差异,即研究人群(样本)不是一般同质人群的一个无偏的代表,将会引起选择偏倚。9. 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所采取的措施,也就是“防病于未然”;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指对已患病者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病情恶化,以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促进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病人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并能参加社会活动及延长寿命。简答题:A卷:1. 病例
9、对照研究,对照的选择1. 对照的确定:病例对照研究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对照,对照必须是未患所研究疾病的人。对照最好是全人群的一个无偏样本,或是产生病例的人群中全体非患该病人群的一个随机样本,以保证对照与病例具有可比性。实际上,这种理想的对照很难得到。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对照的选择往往比病例的选择更复杂、更困难。2. 对照的形式:选择对照时主要采取匹配与非匹配两种方式。确定匹配因素时,应当根据研究的疾病而定,并不是越多越好。欲作为病因探索的因素不可作匹配因素。匹配变量必须是已知的混杂因素,或至少有充分理由怀疑其为混杂因素,否则不应匹配。如果将不起混杂作用的因素作为匹配变量进行匹配,将导致匹配过度,不仅
10、会丢失某些重要信息,而且会增加选择对照的难度和工作量。匹配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研究效率,其次是控制混杂因素的干扰。如果病例和对照的来源都较充分,则以配对为佳;如果病例少儿对照相对易得,则可采用一个病例匹配多个对照的办法。3. 对照的来源1) 同一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病例;2) 病例的邻居或所在同一居委会、住宅区内的健康人或非该病病人;3) 社区人口或团体人群中的非该病病人或健康人;4) 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同学或同事等。不同的选择方法各有优缺点,在医院中选择对照简便易行,最常使用,但代表性差;社区人口代表性好,但不容易实施,费用高,所选对照不易配合;邻居对照可能有助于控制社会经济地位的混
11、杂作用;同胞对照有助于控制早期环境影响和遗传因素的混杂作用;配偶对照则主要考虑控制某些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某职业病的危险因素时,一般不可选择同事对照。2.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1. 新生儿增加2. 易感人口迁入3. 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4. 免疫人口死亡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1. 计划免疫2. 传染病流行3. 隐性感染3. 流行病学的用途:1. 研究人群健康,疾病消长以及疾病特征变化的规律2. 对社区和人群健康做出诊断3. 用于卫生决策和评价4. 揭示疾病完整的自然史5. 利用流行病学方法探讨原因不明疾病的病因6. 疾病预防7. 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或措施的效果评价4.
12、 周期性:疾病依规律性的时间间隔发生流行,称为周期性。在无有效疫苗使用之前,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均可表现出周期性流行的特点。疾病周期性的形成,主要与人口稠密的城市中易感者的积累及传染源与易感者接触有关。疾病周期性流行的特点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的传播机制易于实现,只要有足够的易感者便可迅速传播;2. 该类疾病在病后可形成较为牢固的免疫力,流行后人群免疫水平持续的时间长短决定该病流行间隔的时间;3. 新生儿的增加及易感者积累的速度也决定着流行的间隔时间;4. 病原体的变异鸡变异速度5. 死亡专率与病死率: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死亡专率是指按
13、疾病的种类、年龄、性别、职业、种族等分类计算的死亡率。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如果某病的死亡专率与发病专率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病死率也可由死亡专率与发病专率推算而得。病死率通常多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病死率受疾病严重程度和医疗水平的影响,同时也与能否被早期诊断、诊断水平及病原体的毒力有关。不同场合下,病死率的分母是不同的。B卷1.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优点:1. 尤其适用于研究罕见的、潜伏期长的疾病结局,有时往往是罕见病病因研究的唯一选择,也适于研究一些新出现的或原因不明的疾病,能有效地识别其危险因素,有助于迅速进行公共卫生干预。2. 病例对照研究需要的样本
14、量相对于队列研究小,因此,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并且较易于组织实施。3. 适用于多种暴露因素与某一种疾病关联的研究,也可进行多种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研究。4. 不仅应用于病因的探讨,而且也适于研究药物不良反应、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暴发调查等。局限性:1.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的样本量很大。2.易发生各种偏倚,包括选择偏倚、信息偏倚、混杂偏倚,尤其是难以避免回忆偏倚、选择偏倚。3.难以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无法直接得因果联系的结论。4.不能直接计算疾病率,只能估计相对危险性。2. 潜伏期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和用途。 1.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的时间
15、,以追踪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 2.根据潜伏期长短,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以常见潜伏期货平均潜伏期增加12天为准。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可按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 3.可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 4.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 5.潜伏期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传染病来势猛,病例成簇出现,常呈现暴发,而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可能较长。3. 因果关联的推断标准: 1.关联的强度 2.关联的时间顺序 3.关联的特异性 4.关联的可重复性 5.剂量反应关系6.病因与疾病分布的一致性7.关联的生物学合理性8.终止效应4. 散发:是指某病在某地区人群中呈历年的一般发病
16、率水平,病例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或零星出现,病例之间无明显联系。形成散发的原因:1)某病在当地常年流行,居民有一定的免疫力或因疫苗接种维持着人群的一定免疫水平;2)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3)传播机制难以实现的传染病;4)潜伏期长的传染病。5. 累积发病率和发病密度的比较:累积发病率:累积发病率是指一定期间内在固定的人群中发生疾病的概率,即一定期间内在固定的人群中,从未患某种疾病变为患这种疾病的人所占的比率。以整个观察期内发病人数为分子,以开始时的人口数为分母,得到观察期的累积发病率。同样的方法可用来计算累积死亡率。发病密度:发病密度是指人群中发生的新病例与该人群中所有观察对象的观察时间总和之比。 分子为随访期间新发病人数或死亡人数;分母则不是普通的人口数,而是人时数。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