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高平科兴龙顶山煤业有限公司拟建砖厂瞬变电磁勘探报告 山西高平科兴龙顶山煤业有限公司 拟建砖厂瞬变电磁勘探报告 ********** 2013年3月 山西高平科兴龙顶山煤业有限公司 拟建砖厂瞬变电磁勘探报告 施工单位:******** 队 长:***** 总工程师:**** 项目经理:**** 野外负责:***** 测 量:王8*** 8*** **** 仪器操作:***** 数据处理:***** 报告编制:***** 制 图:***** 校 对:
2、 审 核:*** 编制时间:二〇一三年三月 目 录 序 言 1 第一章 勘探区概况 2 第一节 勘探区范围 2 第二节 地质任务 2 第二章 测区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4 第一节 地质概况 4 第二节 勘探区地球物理特征 6 第三章 工作方法及数据采集 8 第一节 方法选择依据 8 第二节 瞬变电磁勘探仪器 9 第三节 质量标准及技术要求 10 第四节 试验工作 11 第五节 工程布置及工作量完成情况 13 第六节 测量工作 14 第七节 野外完成工作质量情况 17 第四章 资料处理及解释 18 第一
3、节 数据处理 18 第二节 资料解释 20 第五章 地质成果 24 第六章 结论 26 第一节 成果评价 26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26 附件 1 地质勘探资质文件 附表 1 勘探区测线端点坐标统计表 附图目录 附图1-1 实际材料图 1:1000 附图2-1~2-1 测线电性断面图 1:1000 附图3-1~3-5 水平电性切片图 1:1000 附图4-1 勘探区采空区分布图 1:1000 山
4、西高平科兴龙顶山煤业有限公司拟建砖厂瞬变电磁勘探报告 序 言 山西高平科兴龙顶山煤业有限公司为查明煤矸石页岩烧结多孔砖生产厂区是否存在煤层采空区及分布范围,委托河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以下简称:我队)在拟建砖厂区域内进行瞬变电磁勘探工程。 我队技术人员在充分收集、分析、利用已知地质、水文地质等勘探研究成果和有关气象、水文等方面的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场踏勘情况,认真编写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并通过山西高平有限公司审查。 我队于2013年1月27日进驻施工工地,当日进行控制测量和测点放样。于2013年1月28日进行了瞬变电磁勘探试验工作,完成试验坐标点10个,随即开展野外数据采集工
5、作,至1月31日结束,共计完成瞬变电磁测点494个。 随后转入内业处理、资料解释工作,制作相应参数图件和成果图件,于3月编制完成了文字报告。 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始终得到山西高平有限公司各级领导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项目执行的标准有: 1、《地面瞬变地磁法技术规程》(DZ/T0187-1997) 2、《煤炭电法勘探规范》(MT/T898-2000)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17 第一章 勘探区概况 第一节 勘探区范围 本次瞬变电勘探工程勘探面积为41600m2。勘探范围由4个坐标点圈定,
6、具体勘探范围示意图见下图: 图1-1 勘探范围示意图(图中黑框) 表1-1 勘探范围拐点坐标表 拐点编号 X Y J1 3958034.291 410517.082 J2 3958227.673 410690.873 J3 3958120.724 410809.877 J4 3957927.342 410636.086 第二节 地质任务 本次地面电法勘探的地质任务是: 探查勘探区域内是否存在有煤层采空区及分布情况。 第三节 参考地质资料简介 本次瞬变电磁勘探收集到勘探区附近ZK4-2钻孔柱状图一幅和煤矿地质报告文字部分。这些资料在一定程度上
7、反映了勘探区内的地质概况,对勘探区内的地层、地质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了解作用,同时为采空区的划定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第二章 测区地质概况及地球物理特征 第一节 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层 勘探区内为中低山黄土丘陵地貌,地表大部为第四系黄土覆盖,基岩出露在山梁处,大部分为裸露区。出露地层有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现根据钻孔资料及地表露头将井田内的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一)、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地层沉积基盘,岩性为深灰色、厚层 状海相石灰岩、角砾状灰岩,夹泥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坚硬性脆,项部常因铁质浸染而呈淡红
8、色,厚度1. 00m左右。该地层在本井田外西部见出露。 (二)、石炭系(C) 1.中统本溪组(C2b) 主要由浅灰色含铝泥岩、铝质泥岩、深灰色泥岩组成,中、下部夹石英砂岩,底部常具一薄层铁质泥岩或铁质粉砂岩,含黄铁矿,菱铁矿结核或透镜体,即“山西式’’铁矿。本组厚度2.20-7.60m,平均4.50m。该组地层在井田内及周边无出露。 2.上统太原组(C3t) 为一套具明显沉积旋回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一。岩性为黑色炭质泥岩、深灰色~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粉砂岩,灰色中细粒砂岩、深灰色石灰岩及8层煤层。含5、6、8、9、11
9、12、13、15号煤层,其中9、15号煤层为可采煤层,其余为不可采煤层。K2、K3、K4三层石灰岩层位稳定,K5、K6石灰岩层位不稳定,是区域地层对比的良好标志。底部为灰色石英砂岩,即K1砂岩(局部不发育,相变为砂质泥岩、泥岩),与下伏地层本溪组整合接触。本组厚度64.80-91.50m,平均79.19m。该组地层在井田中南部外侧有零星出露。 (三)、二叠系(P) 1.下统山西组(P1s) 本组为井田内另一主要的含煤地层,底部以K6砂岩与太原组分界。主要以黑色泥岩、深灰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灰色、灰白色砂岩组成。含2、3号煤层,其中3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其余为不
10、可采煤层。底部的K7为灰白色中细粒石英砂岩,是山西组与太原组分界的标志层。本组厚度41.43-66.97m,平均57.40m。与下伏太原组呈整合接触。改组地层在井田内有大面积出露。 2.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连续沉积于山西组之上,由灰绿、黄绿色砂岩,问夹灰、黄绿、局部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及铝质泥岩组成,该组厚度74.50-78.42m,平均76.25m,底部以一层灰色中粒砂岩(K8)与山西组分界。本组以K9中粒砂岩为界可分为上下两段,分述如下: 下段(P1x1):下部为黄绿色厚层状中粗粒石英硬砂岩及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含大量锰质结核;上部为黄色、黄绿色粉砂
11、岩、砂质泥岩及泥岩。厚43.70-51.80m,平均46.50m。 上段(P1x2):下部为黄绿、灰绿色中粗粒石英砂岩;上部为杏黄色、黄绿色砂岩、砂质泥岩夹砂岩及紫色泥岩,其顶部为杂色含铁质鲕粒的铝土泥岩(桃花泥岩),平均厚48.20-53.60m,平均48.50m。该组地层扩区大面积出露。与下伏山西组整合接触。 3.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P2s) 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组之上,井田内主要出露于东北部,由黄绿色砂岩间灰、黄绿、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及铝质泥岩组成。井田内仅残留下段地层。 下段(P2s1):由黄绿、黄色夹紫红色泥岩、铝土泥岩、砂质泥岩和黄绿色硬砂岩组成,砂岩多呈透镜体,节理
12、发育,砂质泥岩、泥岩风化后呈碎屑状,底部以一层黄绿色中粗粒砂岩(K10)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分界,井田内残留厚度约50m。与下伏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 (四)、第四系 1.中上更新统(Q2+3) 为亚粘土与亚砂土组成,呈淡黄色,含钙质结核和岩石碎屑,中部为黄土层,局部具有底砾岩,0-22.00m之间,井田内广泛分布。 2.全新统(Q4) 为现代冲积层,冲积层由含砂质次生黄土组成。呈不整合覆盖在不同基岩之上,0-10.00m之间。 二、含煤地层 本井田内主要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现分述如下: (一)、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
13、 本组厚度64.80-91.50m,平均79.19m。岩性主要由灰黑色泥岩、深灰一灰黑色粉砂岩、灰白一深灰色砂岩,深灰色石灰岩及煤层组成。含煤8层,其中9、15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含石灰岩5层,以K2、K3、K4较稳定,K5、K6不稳定,具各种层理类型。 (1)15号煤层黑色,以亮煤为主,厚度2.40-5.45m,平均4.29m,含0-1层夹矸。 (2)9号煤层黑色,以亮煤为主,厚度0.20-1.90m,平均1.34m,含1层夹矸,为全区可采煤层。 (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P1s) 本组厚41.43-66.97m,平均厚57.40m,主要由深灰-浅灰色砂岩、粉砂岩、深
14、灰-黑色泥岩及3层煤层组成,本组含2、3号煤层,其中2号为薄煤线,3号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 3号煤层厚3.00-6.85m,平均5.57m,3号煤层泥炭沼泽发育于被充填、淤浅的三角洲问湾上,靠近三角洲平原(上下三角洲平原过渡带),泥炭沼泽水体主要由淡水补给,海水影响小,故硫分低。 三、区域构造 公司厂区位于沁水煤田东南部,太行山复背斜之西翼,晋获褶断带南部东侧。受新华夏系多字形构造影响,该区构造线大多呈NNE向。区域大型断裂较发育:有近NEE向的庄头正断层等,NNE向的长治正断层、高庙山正断层、高平正断层等。区域构造总体为走向NNE向、向W倾的单斜,尚发育有宽缓的次级褶曲。 第
15、二节 勘探区地球物理特征 煤层赋存于成层分布的煤系地层中,煤层被开采后形成采空区,破坏了原有的应力平衡状态。当开采面积较小时,且煤层顶板为塑型岩石并保存完整,由于残留煤柱较多,压力转移到煤柱上,未引起地层塌落、变形,采空区以充水或不充水的空洞形式保存下来;但多数采空区在重力和地层应力作用下,顶板塌落,形成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带。这些地质因素的变化,使得采空区及其上部地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发生了显著变化,由此引发了采空区塌陷和持力层破坏等工程地质问题。一般情况下,采空区的塌陷在垂直方向上可分为三带。 1、冒落带:煤层采空上部岩层出现坍落。 2、裂隙带:坍落带上方岩体因弯曲变形过大,在采空区
16、上方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两侧受到较大的剪应力,因而岩体出现大量裂隙,岩石的整体性受到破坏。 3、弯曲带:裂隙带以上直到地面,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产生弯曲变形而不再破裂。 如果采空区较深、煤层较薄(或开采较薄),且上覆岩层坚硬,则坍塌的可能性较小,即使坍塌下沉,对地面的影响也较小;反之,则对地面影响较大。采空区及其垂向上的“三带”,与正常地层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物性差异,最明显是导电性差异,导电性差异表现在: 1、煤层采空区冒落带与完整地层相比,岩性变得疏松、密实度降低,即单位体积内介质的密度降低,同时使得传播于其中的导电性降低,在电性上表现为高阻异常; 2、煤层采空区裂隙带与完整地层相比,岩性
17、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由于裂隙带内岩石的裂隙发育,同时使得传播于其中的导电性变差,岩石的电阻率明显变大。 一般情况下,冒落带的高度一般在十几米左右,其内部充填的松散物的视电阻率明显高于周围介质,裂隙带的高度一般在几十米,主要是由于采空区塌陷造成岩石出现裂隙,岩石的电阻率明显变大,而当采空区充水较多时,由于水的存在,导电性变强,采空区的电阻率明显变小。由此可见,采空区的视电阻率明显区别于未采空区的视电阻率,是本次勘探的物理前提。 第三章 工作方法及数据采集 第一节 方法选择依据 根据勘探的目的与任务可知,本次勘探主要解决勘探区内煤层采空区及其积水情况方面的问题。对采空区的探测应首选对
18、含水裂隙带或水体敏感、分辨率高的瞬变电磁法(TEM)。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不接地线圈(当然也可用接地导线)供脉冲电流,使其在地下激发起二次涡流,我们在一次场断开后观测其涡流形成的二次场(瞬变场)及其衰减态势,就可解释地下地质结构。这是因为瞬变场的参数强度及延迟时间是与地下地质体的几何参数和电性参数有关。良导地质体(如含水体)尺寸越大,导电性越好,瞬变场强度越大且热损耗越小,故衰减越慢,延迟时间就越长。据上述特征就可判断被探测的赋水体几何位置和埋深。 图3-1 瞬变电磁测深原理图 图3-2瞬变电磁测深装置图 瞬变电磁勘探有很多种工作装置,目前在煤田水文地质勘探中一般采用大定源回线装置
19、和同点装置,结合仪器特点及本次勘探任务要求,本次勘探采用大定源回线装置,回线内接收。该方法具有勘探深度大、施工效率高、施工受建筑物影响小、划分异常详细等特点。 第二节 瞬变电磁勘探仪器 高质量的仪器是地质任务完成的基本要求,结合本次勘探的地质任务,要求仪器具有以下特点: 1、由于瞬变电磁响应随时间衰减极快,接收机要在大量的噪声中接收到有效信号,要求仪器动态范围大; 2、勘探区内有输电线,可能会存在较大的人文噪声,要求仪器抗干扰能力强,施工方式灵活; 本次瞬变电磁勘探使用加拿大凤凰公司产V8多功能电法仪,该仪器是国内外最先进的瞬变电磁设备之一,其主要构成如图3-3。 图3-3
20、 V8电法工作站 主要性能参数为: 道 数: 3磁道,3电道,若组成网络化采集系统,道数不受限制 频率范围: 1Hz 到 25Hz 接收机输入电压:12V直流 发射机输入电压:96V直流 功 耗:约15W 发射机额定电流:约10A 数据存储:512MB可移动式闪存(可升级扩展) 键 盘:触摸防水ASCII码键盘 显 示:阳光下可视彩色液晶背光显示屏,分辨率为640*480 接 头:多针军用规格磁探头连接口,GPS天线,电瓶和接地接头 处 理 器:工业级586和快速辅助处理器 工作温度:-20°C到+50°C 第三节 质量标准及技术要求
21、 一、执行标准 本项目的电法勘探各项工作除按项目设计及合同的有关规定作业外,执行下列国家及行业标准: 1、《煤炭电法勘探规范》(MT/T898—2000); 2、《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87—1997)。 二、技术指标 1、本次勘探设计必须符合《煤炭电法勘探规范》;必须经甲方认可。 2、保证野外数据采集甲级记录点率不低于80%,合格记录点率不低于99%。 3、瞬变电磁法工作的检查率不应低于5%,检查点应在全区分布均匀,对异常地段,可疑点、突变点进行重点检查。 4、测量合格率要求达100%,优良级率不低于95%。 5、最终成果报告必须符合国家及各部委等有关部门
22、的要求和规定;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必须经甲方审查认可。 三、技术保证措施 为了保证瞬变电磁勘探的野外数据采集质量,按照《煤炭电法勘探规范》(MT/T 898—2000)在生产中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的技术保证措施。 A、在生产中严格按设计和试验中选取的频率、积分时间和增益等参数进行数据采集,确保记录到较晚延时范围内的有用信号,在保证质量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 B、遵循瞬变电磁勘探接收站应避免布置在强干扰源、强磁场及金属干扰物分布的地域的原则。 C、铺设线框时,确保长度误差不大于5%,方向误差不得大于1度,余线成S形铺于地面。地面有金属物或电线杆时,线框要避开这些物体3m以上。 D、确保供电导
23、线绝缘电阻不小于2MΩ,供电导线内阻不大于6Ω/km。 E、野外观测数据较好时自动采集2次,确保观测数据的信噪比不小于5,对不符合要求的测道数超过1/5的测点增加1~3次重复观测。 F、对仪器工作状况及测点周围地形、地物、电缆线等其它可能影响到资料解释的因素进行详细记录。 G、野外观测时每个测点都进行了2次以上(含2次)的重复观测;同时在全区均匀布置质量检查点。 H、确保测量定点的相对误差不大于0.4m,高程误差不大于0.4m,一级测线点位置误差不大于0.2m,高程误差不大于0.2m。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1993)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
24、314-2001)标准执行。 第四节 试验工作 为了选取合适的工作参数,结合勘探深度、测线布置情况及精度要求,我队于2013年1月28日进行了试验工作,完成试验点10个。主要为试验参数选择,具体试验情况如下: 一、试验点的选取 根据地面调查,本勘探区老窑采空区的埋深约在50m左右。针对此情况,在勘探区东北部1110线号360号附近选取10个坐标点进行试验。 二、工作装置及试验参数选择 瞬变电磁勘探有多种工作装置,结合仪器特点及本次勘探任务要求,采用大定源回线工作装置,回线内观测。该方法具有勘探深度大、施工效率高、受建筑物影响小、划分异常详细等特点。 根据勘探任务要求和本仪器的
25、特点,试验参数主要为: 1.发射线圈尺寸: 200m×200m 2.发射频率: 25 Hz 3.积分时间: 60s 4.增 益: ×16 三、数据处理分析 图3-4为1110线360号点在25Hz频率下的电压-时间曲线图,发射框为200 m×200m,纵横坐标分别为电压和时间。 图3-4 1110线360点电压-时间曲线图 图3-5是2160线1680号测点经反演计算后的视电阻率-深度曲线。图中横坐标表示深度,纵坐标代表视电阻率值。 图3-5 1110线360点视电阻率-深度曲线图 通过图3-4、图3-5进行分析可知:25Hz频率下电压曲线较为圆滑,数据质
26、量较好,而且其有效延时达7.92ms,数据经软件反演后,勘探深度已达到200m,满足勘探地质任务需要。视电阻率曲线为HA型与勘探区内已知地层资料相吻合,较好的反映地层的电性信息。 四、试验结论 通过以上试验和资料处理工作: 在勘探区内使用25Hz的工作频率、200m×200m发射线框可以满足勘探的深度要求,采用24增益、60s以上积分时间、8A电流可以保证数据的采集质量。 第五节 工程布置及工作量完成情况 一、工程布置 根据勘探任务要求,瞬变电磁勘探工作测网布置为: 测网密度为线距10m,点距10m,勘探线布设为北东南西向,布置了编号为1030~1190的测线共17条,具体设计
27、瞬变电磁坐标点459个,质量检查点23个(按5%计算),试验点10个,总计物理点492个(见工程布置图)。 二、工作量完成情况 根据施工工序安排,我队于2013年1月27日进入勘探区进行测量工作,1月28日在勘探区进行了试验工作,完成试验点10个,通过对所获资料进行处理分析,选择了适合勘探区的最优施工方案,于当日开始外业采集工作,最终于2013年1月31日完成全部野外数据采集工作。经统计:完成瞬变电磁坐标点459个、试验点10个,质量检查点25个,共计完成瞬变电磁勘探物理点492个,详细情况见瞬变电磁勘探工程量表(表3-2)和工作布置图(附图1-1)。所获资料经检查验收,符合《煤炭电法勘探
28、规范》(MT/T898-2000)要求。详细的瞬变电磁勘探实际工作量与设计工作量对比参见表3-1。 工作量完成情况统计表 表3-1 设计工作量 实际完成工作量 备 注 测线 17条 17条 坐标点 459个 459个 质量检查点 23个 25个 试验点 10个 10个 总工作量 492个 494个 增加2个 测线详细工作量统计表 表3-2 线号 测点范围 设计点数 实测点数 备注 1030 140~400 27 27
29、 1040 140~400 27 27 1050 140~400 27 27 1060 140~400 27 27 1070 140~400 27 27 1080 140~400 27 27 1090 140~400 27 27 1100 140~400 27 27 1110 140~400 27 27 1120 140~400 27 27 1130 140~400 27 27 1140 140~400 27 27 1150 140~400 27 27
30、 1160 140~400 27 27 1170 140~400 27 27 1180 140~400 27 27 1190 140~400 27 27 合计 459 459 试验点 10 10 检测点 23 25 增加2个 总计 492 494 第六节 测量工作 一、任务 山西高平龙顶山地面物探项目勘探设计17条勘探线。我队于2013年1月27日进入勘探区开始测量工作,2013年1月29日结束外业放样工作。 二、已有成果、资料其分析利用 点名 X坐标 Y坐标 H高程 J08 395782
31、5.523 410652.141 959.669 J11 3957887.095 410583.628 934.886 在勘探区内,有J08、J11两个已知测量控制点,平面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3°带正形投影,位于38度带,中央子午线为东经114°,高程为1956年黄海高程系,其成果由矿方提供。经现场踏勘,标石完好,经检验成果可靠, 可以作为勘探区控制测量和施工测量的起算已知点和联测检查点(已知点成果详见上表)。 三、作业及起算依据 1、《煤炭电法勘探规范》(MT/T898——2000)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
32、范》(GB/T18314——2001) 4、《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3——1995) 5、本勘探区设计书以及工程布置图 四、测线施测 本次瞬变电磁勘探测量工作采用南方测绘仪器公司的灵锐S82Ⅱ型仪器,其主要技术参数指标如下表: 通道 独立24通道 RTK平面精度 2cm+1ppm 通讯方式 USB、串口、蓝牙 RTK高程精度 2cm+1ppm 跟踪信号 L1/L2 RTK初始化时间 典型15秒 数据链 25W/15W(发射功率) 静态内存 32M 在
33、已知点的基础上,采用GPS(RTK)技术,首先使用J08和J11求出本区四参数(见表1),然后以J11单点校正,校正完毕后即可开始工作。为了验证成果可靠性,再前往第一个点J08作为检查点,检查对照误差(见表2) 采用RTK的线放样直接放样出各条线的桩号的实地位置。每个勘控点都进行详细标记并且写上桩号。 表1 四参数表 △X -2427.3512769813 旋转角 0.0006680831 △Y -3989.70182966994 比例因子 1.00007069523338 五、GPS RTK 测点定位测量技术过程 1、基准站的点位设置要求: 1) 基准站位置的选择
34、必须严格。以防基准站接收机卫星信号失锁影响网络内所有流动站的正常工作。 2) 周围应视野开阔,截止高度角应超过15º;周围无信号反射物(大面积水域、大型建筑物等),以减少多路径干扰。并要尽量避开交通要道、过往行人的干扰。 3) 基准站应尽量设置于相对制高点上,以方便播发差分改正信号。 4) 基准站要远离微波塔、通信塔等大型电磁发射源200m外,要远离高压输电线路、通讯线路50m外。 5)基准站工作期间,工作人员不能远离,要间隔一定时间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对不正常情况及时做出处理。 2、移动站的作业要求: 1)在RTK作业前,应首先检查仪器内存或PC卡容量能否满足工作需要。 2)对R
35、TK成果进行外业检查: (1) 与已知点成果进行比对检验; (2) 重测同一点的检验; 3)在信号受影响的点位,为提高效率,可将仪器移到开阔处或升高天线,待数据链锁定后,再小心无倾斜地移回待定点或放低天线,确保初始化成功。 4)在RTK流动作业时,应注意天线和电缆勿挂破、拉断,保证仪器安全。 3、采用RTK的线放样直接放样出各条线的桩号的实地位置。 六、精度统计和分析 为保证本次作业成果的精度, 校正完毕后前往第1个点J08检查校正,比对其差值(见表2),符合限差要求。 表2 J08点检查结果与已知成果对比表 已知成果 实测成果 差值 X 3957825.523
36、 3957825.520 0.003 Y 410652.141 410652.139 0.002 Z 959.669 959.658 0.011 七、工作量统计 勘探区面积 41600平方米 测线 17条 测点 459个 GPS勘控点 1个 已知控制点 2个 八、质量评述 通过对放样成果统计、检查,放样点位误差ΔX最大为0.35m,最小为0.00m。ΔY最大为0.024m,ΔY为最小0.00m,精度均高于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该区施工方案合理,作业方法严密,精度可靠,符合规范及本区设计书的要求,可以提供使用。 九、附表 各测线端点测量成果
37、见附表1。 第七节 野外完成工作质量情况 通过采取合理的生产技术措施,我队保证了野外采集的数据质量,质量检查点的总平均相对误差为3.12%。我队按照《煤炭电法勘探规范》(MT/T 898—2000)和《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 0187—1997)及设计要求,对492个物理点进行验收和评级:其中甲级432个,占88%;乙级60个,占12%;试验数据全部合格。所取得的资料质量达到了设计和相关规范的要求,为完成本次勘探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3-6 瞬变电磁原测点、质量检查点曲线对比图 图3-6是1100线320号原测点与检查点的两条瞬变电磁电压衰减曲线的形态对比,图中
38、纵坐标表示电压,单位(nv/m2),横坐标表示延时时间,单位(ms)。图中红色点位曲线是原始数据,黑色点位曲线是检查数据。原测点和质量检查点数据最大相对误差为6.8%,最小相对误差0 %,平均相对误差为2.73%,满足煤炭电法勘探规范的要求。 第四章 资料处理及解释 瞬变电磁资料处理和解释工作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从实践到认识的提高过程。它的资料解释是建立在资料处理后的视电阻率断面图和视电阻率顺层切片图的基础上。为提高资料解释的客观及准确性,在初步解释之后调整处理的窗口(测道)范围进行反复处理,直到满足解释要求。 第一节 数据处理 瞬变电磁资料的处理和解释工作往往是
39、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存在一种从实践到认识的提高过程。本次瞬变电磁数据处理软件采用System 2000配套软件包中的TEM-Pro,反演软件采用美国Interpex公司IX1D V3.50进行反演。 1、首先,采用System 2000配套软件包中的TEM-Pro,把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数据编辑、修改错误信息、删除畸变数据和异常数据等工作,转换数据格式,初步形成处理数据体。 2、其次,利用美国Interpex公司IX1D V3.50软件结合地层情况及构造特征对处理数据体进行一维层状反演,输出反演得到的视电阻率数据,制作测线视电阻率断面图,与已知地质、地层、钻孔等信息进行对比分
40、析,修改反演参数,直至得到理想的反演成果。 3、最后依据视电阻率断面图和视电阻率切片图,并结合地质资料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确定勘探区内富水异常体的分布规律和分布范围,绘制勘探区内煤层顶底板富水异常区分布图,从而推断富水区分布以及构造富水情况。 资料处理解释是能否解决地质问题的关键,针对勘探区地质任务,按如下流程对野外采集数据进行处理 (见图4-1)。 图4-1 瞬变电磁资料处理解释流程图 第二节 资料解释 以人工解释为基础、计算机人机联作解释为工具,由粗到细逐步进行。人工解释通过对主干剖面的解释,确定所对应的地质层位,勾绘地层总体赋存形态以及构造格局,为后期人机联作精细解释
41、打下基础;而人机操作交互解释系统对于电法资料的解释具有特殊的优越性,是精细解释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充分地利用人机界面对数据体进行精细解释,具有保持追踪和彩显功能,从而大大提高对各种地质现象的分辨率。 视电阻率—深度剖面图是基础,视电阻率异常平面图作为剖面图的结果。两着应相互验证、相互一致。 一、异常区的确定过程和划分原则 首先对在断面图上有异常的区域进行重点分析,并在平面位置上进行指示和组合,初步确定异常区范围。然后与顺层切片图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确定异常区的分布形态,并与已知地质成果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异常区的分布规律。最后通过对全区地质资料及绘制的各种参数图件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各个异
42、常区和划分范围,最终绘制相应的成果图。 在视电阻率断面图和顺层视电阻率切片图上,富水异常区表现为相对的低阻异常特征;裂隙、断层等构造较为发育的地段,富水性相对越强,其附近地段视电阻率值也相对越小。因此,在划分各个层位的富水异常区时应遵循相对的原则,综合分析断面图和顺层切片图中低阻异常的表现形态,来确定富水区的范围,富水区的范围界限一般划分在视电阻率等值线的变化带上。 地层中的煤层被开采以后,在地下岩层间形成一定的空间,采空区上方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塌陷,造成煤层上覆岩体失去原有平衡状态而发生一定程度岩移,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连续性,致使岩层破碎和出现大量的空隙和裂隙,故该处电阻率会偏高于完
43、整岩石处的电阻率,不明显时则会出现视电阻率等值线的波动,明显时表现出相对的高阻特性;而采空区域的空隙被水或泥质所充填后,该处的电阻率将明显低于周围完整岩石的电阻率,表现出一定的低阻特征,可以依据这种特有电性异常反映来划分采空区。 二、勘探区视电阻率断面图分析 1、纵向上各地层电性情况 图4-2为1060线视电阻率断面图。图中横向坐标为测点号,纵向坐标为深度,图中由红到蓝的渐变,表示视电阻率值由高到低的变化。从纵向上看,由浅到深其视电阻率基本呈现高-低-高的电性特征。高程在950~980m的地层,视电阻率值较高,在20~70Ω.m之间,红色虚线上方表示第四系和二叠系地层;高程在950~89
44、0m的地层,视电阻率值逐渐升高,在60~120Ω.m之间,即红色虚线和蓝色虚线之间为石炭系地层;高程在890m以下的地层,视电阻率值最高,一般在120Ω.m以上,即蓝色虚线以下为奥陶系灰岩地层。 图4-2 1060线视电阻率断面图 2、采空区在断面图上的反映 图4-3是1170线视电阻率断面图,图中用白色虚线椭圆圈出区域表示疑似采空区。在220~330号之间视电阻率值出现大范围低阻,等值线凹陷比较明显,推测为采空区塌陷,上部岩层裂隙扩大,岩层破碎冲水,致使该区域地层的视电阻率值低于同层位地层,这种现象与采空区的电性反应一致,推断本处为采空区。 图4-3 1170线视电阻率断
45、面图 三、水平切片图分析 依据已知地质资料,结合地面调查情况,老窑可能开采的深度在50m左右,可能的开采煤层的标高在920m左右,故作910m至950m高程每隔10m的水平切片图(详见图4-4),综合分析采空区平面位置。 图中红色虚线椭圆所圈定为采空区弯曲带;白色虚线椭圆所圈定为裂隙带;黄色虚线椭圆所圈定为采空区冒落带;从纵向上看低阻异常区呈逐渐减小趋势,并逐渐消失,清晰的反应了采空区“三带”的空间电性特征。 四、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分析出采空区在电性断面图上的反应。将各测线的异常区域在平面上逐一标出,并接合已知地质资料,将采空区圈定出来,并排除其它干扰因素,便可得出正确的结
46、果。 勘探区内17条测线中有9条见采空区反应,仅依靠各测线很难圈定采空区范围,结合(图4-4)910-950m水平切片图圈定采空区范围。 图4-4 910-950m水平切片图 28 第五章 地质成果 通过对本次所获瞬变电磁勘探资料进行的综合研究分析,结合收集整理的该区地质资料,编制了瞬变电磁勘探文字报告和相关的成果图。 成果图和参数图主要有: 1、实际材料图(附图1-1
47、 1:1000); 2、各测线电性断面图(附图2-1~2-17 1:1000); 3、水平电性切片图(附图3-1~3-5 1:1000); 4、采空区分布图(附图4-1 1:1000)。 野外数据采集在通过勘探区内正在进行地面填方,有大型设备及车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噪声,我队现场采取错峰、避让等措施,尽量在工程机械施工间歇进行数据采集,提高数据质量;对于勘探区内受到房屋、地面建筑等影响的测点,采取了适当移位、内插等技术手段,保证采集足够物理点数据。通过野外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要求,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保证了数据采集质量。 在内业处理时也采取了相应的处理手段,对于数据进行全面整理
48、分级,对于受到干扰的物理点进行分类,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处理。在解释时以本次勘探的电性图件为准,参考了以往工作经验和相邻区域的勘探实例,做到实事求是、认真客观、有理有据,提高解释成果的可靠性。 最终通过综合分析本次施工得到的电性断面图和电性水平切片图,结合地面调查结果,分析解释了勘探区内的采空区分布范围情况。勘探区内老窑开采深度在40-50m左右,对应开采标高在920m左右,采空区位于勘探区内东部(见图5-1 勘探区采空区成果图),面积在9890m2左右。 图5-1 勘探区采空区分布图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成果评价 本项目从勘探设计到
49、野外采集、数据处理、资料解释直到最终的报告编制等工作均严格执行《煤炭电法勘探规范》(MT/T898—2000),为保质保量完成勘探任务提供了保证。本次勘探采用大定源回线装置,回线内观测,共采集物理点494个,控制面积41600m2。在野外施工中采取了一系列合理的技术措施,保证了野外数据质量。通过对资料认真处理和分析,进行了解释和推断,完成了设计规定的地质任务。 总结本次勘探,取得以下地质成果: 1、分析了勘探区内地层的电性分布特征。在采空区视电阻率值普遍偏低,一般在40Ω·m左右;未采空区域,视电阻率值较高,一般在50Ω·m以上。 2、推定了采空区的深度,深度在40-50m左右,标高在9
50、20m附近;圈定了采空区分布范围,计算出采空区面积为9890m2。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勘探区内已知资料较少,对于煤层情况认识不足。 2、勘探区内人文噪声干扰因素稍多,特别是工程机械活动对野外数据采集有一定影响。 二、建议 建议矿方对解释的采空区进行必要的验证工作,并能将揭露情况进行通报,以便我队对资料能够进行更准确的分析和认识,修改误差,更好地为矿方生产使用。附件1 地质勘查资质证书 附表1 测线端点测量成果表 点线号 理论坐标 实测坐标 误差 X Y X Y ΔX ΔY H 1030130 39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