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主讲:大安法师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1集 主讲:大安法师 2009年9月讲于新加坡居士林 名位大德比丘!各位居士同修!大家晚上好!阿弥陀佛!很高兴在今年又来到我们新加坡居士林来共同讨论《佛说阿弥陀经》这部净土宗非常重要的经典。这部经大家都很熟悉了,每天都在念,甚至可以说能背诵,倒背如流。但是我们到底对这部经的义理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常常会在这个方面感觉到心里很没有底,没有底是非常正常的。这部经在佛的一代时教里面,佛的一代时教有种种的讲经说法的手法,有的是深法作浅法讲,有的是广法作略法讲。那么这部经典却正是体现了甚深之法作浅法来讲,深广之法作简略法来讲的
2、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就使我们在理解上,非常不容易,但是表面上的意思,我们也会了解一点,但是甚深的义理指向我们却是不甚了解。虽然读诵多年,虽然倒背如流,但是这部经典的义理境界,传达的信息,我们总还是觉得非常得隔膜,就好像水和油的关系一样,很难染到我们的内心去。所以这部经,我们的历代的祖师大德,就不断地要进行注解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得从各个层面加以诠释,把如来的真实义,特别是在这部经所传达的净土的奥藏、秘髓、给他揭示出来。 本人接触净土宗也这些年来,我本人也觉得这部经是非常难懂的,也非常难讲的,所以这多年来是不敢轻易讲这部经。虽然对《弥陀疏钞》、《弥陀要解》有所讨论,但这部经典
3、的义理,还是觉得甚难把握。这几年来加上本人又做些寺院管理工作,忙于大佛,对这方面的探讨也都很稀松,所以这次来讲这部经典呢,本人还真有点诚惶诚恐。好在大家都是莲友同修,我们本着平心静气来商榷讨论的方式,共同成长,共同来领略这部经典的真实的含义。哪怕知道一滴水,窥一斑,也能够很好地提高我们的信愿,增强我们持名的功夫。那么在讲这部经之前,我想还是按照祖师们讲经的一个格式,就是前面对这部经典的大概意思作一个介绍。现在讲背景知识,在古德或者用天台的五重玄义,或者用华严的十门开启,来对经典的主要意思作一个介绍,以便我们在讲正文的时候,作一个很好的铺垫,加深理解。那么, 这样我们就选用简略的天台的五重玄义对
4、本经的大意做一个讨论。“五重”就是从五个方面来诠释。“玄”就是幽深,难以理解的,就叫“玄”玄妙。“义”呢?就是理趣所归的地方,叫义。我们要了解玄妙的义理所在,就从这五个方面来窥斑见豹的。先是释名,这五重玄义是,第一是释名、第二是辨体、第三是明宗、第四是明力用、第五是教相、就是判教。那么我们来看看释名,“释”就是解释这部经的名题、题目。一般经题的格式有七种称为人、法、喻;有单法、单人、单喻;有双法、双人、双喻;有人、法喻俱全;这是一些常识,大家可以看一看。像《大方广佛华严经》就属于人、法、喻俱全;大方广是法,这个佛是人,华严就是比喻;比喻以菩萨因行、因地万行来庄严果觉就叫华严。 那么落实到我们
5、这部经呢,就是叫单人立名;就是《佛说阿弥陀经》都是指两土的果人,果人就是成佛之人来说的这部经。那么佛说,先看佛,这个佛就是指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来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依正庄严,劝令往生的一部经典。首先看第一个佛,释迦牟尼佛来到我们这个世间示现八相成道,我们常常说是乘大悲愿力生到五浊恶世来宣说这个难信之法的。那这个乘大悲愿力,我们可以从《悲华经》里面略知一二,《悲华经》讲阿弥陀佛的一个因地,那个因地的时候他作转轮圣王无诤念转轮圣王的时候,与大臣宝海梵志共同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空态。当时有一尊佛叫宝藏佛,在宝藏佛时是大臣这个梵志宝海劝这个转轮圣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这个转轮圣
6、王思惟七年建立大愿,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就在这个阿弥陀佛无诤念转轮圣王发愿的同时,这个宝海梵志也发了愿,他的愿就更广大了,就是发了五百大愿。五百大愿其中有个核心,就是当时转轮圣王以他一千个王子都是发愿,尽管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他们都是有一个特点,取净土成佛的。那么与会的那些菩萨也有发大悲之愿在秽土成佛,其中也有一千零四位菩萨以他的大悲心取秽土成佛,也只取到了人寿一千岁的时候。一千岁以下那这个浊恶的众生,就更刚强难化了,所以都是放下,不再取了。但唯有这个宝海梵志他的大悲心甚深甚切,他就观察到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特别是人寿在一百二十岁的时候,我们常说人寿平均百岁的时候,这个世间的众生,
7、是烦恼啊!贪瞋痴烦恼极为深厚。不信因果、不孝父母、不敬修道人、推崇十不善法、一切圣贤之法都诽谤,是这么一个世间。 这个世间,在这个世间是十方刹土所摈弃的人集中在这个世间,一切有善根的人都离开了,这么一个世间。这个世间是最难度的,也是众生最苦的。所以释迦牟尼佛思惟到这一点,他就发了大悲愿力,要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人寿百岁的时候来到这个世间。来调化,教化刚强众生,欲令一切有缘的众生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用三乘法来教导,乃至于开出人天法来调摄。你想,这个五浊恶世是这样深重,我们这些众生是这样的难化,这就是指我们啊!是十方刹土所摈弃的人,然而释迦牟尼佛不放弃,还过来。那么人寿百岁的时候又比现在好得
8、多,过了三千年之后,我们现在这些众生就更糟糕了。那这个如生牛皮的硬度就更大了,这个贪瞋痴的病就更深重了。所以为什么我们举心动念,行为造作违背法性,违背道德,整个的世界都搞的一团糟啊!生态问题、环境问题、道德问题、已经是人类生存都产生了极大挑战危机的时代,这都是我们这些烦恼深重,业障深重的众生所导致的。我们每个人都负有一份责任,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是善良的人。今天下午一个居士也在说我是一个很善良的人,这样善良,那样善良。我说你不要说这些话了,我都觉得我不是一个很善良的人。所以我们要感恩释迦牟尼佛呀!没有他老人家的大悲愿力,我们无明长夜永远见不到一点亮光。在这个无明黑暗当中鼓动的贪、痴极重的烦恼造作,
9、五逆十恶的种种的重罪,我们都是三恶道的众生啊!现在释迦牟尼佛竟要把三恶道的众生要一网打尽,全部得到解脱。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离生死苦,得涅槃乐之大利啊!来到我们这个世间,来佛说啊!所以我们首先看到这部经典,要深深地感恩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也不仅是这一期的示现了,在《法华经》告诉我们在无量尘点劫又尘点劫以前,这位释迦牟尼佛是早已实成的一尊古佛。由大悲愿力故,不断地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八相成道,教化我等众生。 这一生我们得人生身好不容易,能听闻到释迦牟尼佛大悲心来宣说《阿弥陀经》,那真是百千万劫难以相逢的一个时机了。对这个经典的听受,我们要发起大感恩心、大惭愧心、大恭敬心。大恭敬心,我们都说
10、佛法的利益,要从恭敬中求,不能生轻慢。《无量寿经》讲在末法的时候,讲大乘法很难讲,讲净土经典更难讲。讲净土经典能够相信,那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所以深知这样的一个法,是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我们要生起极为殷重的心来听闻。那么,再看说,佛说,就是喜悦的意思。说者,在《周易》兑卦,悦所怀也。悦所怀也是佛观察与会的大众,通过三乘佛法的循循善诱、调熟、慢慢的他的智慧就显发出来了。他能够相信这个出世大法了,他能相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了,他肯持名念佛求往生了。佛有这种五眼圆明,能够观机。观机,知道机缘成熟了,宣说净土法门的机缘成熟了。这时候,因为这个法门是佛最想说的一个法门,是大畅诸佛出世之本怀的一个法门。但是
11、如果众生不相信说也是白说,所以长久的是存在内心,等待机会。哎!忽然发现机会到了,佛就非常高兴,喜悦了。所以净土经典,它的特点,第一是无问自说;第二就是喜悦,他发起,自己发起,或者放光现瑞,或者无问自说,或者抓住一个机缘,像韦提希夫人的这样的因缘,总之他都表现为快乐,喜悦,诸根愉悦。那么这样说,说就会表现他那种四无碍辩,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乐说无碍辩。用四悉檀的方式,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等等这些善巧方便,发起众生的这种净土的善根,让他信愿持名求生极乐世界,又怀着这样的心来说的。 好,那第三个就是阿弥陀,“佛说阿弥陀”,阿弥陀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这是一个梵音。
12、这位阿弥陀佛,他核心的意思就是无量寿、无量光。“阿”是一个否定性的,这样的一个指称,就是“无”的意思,“空”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所以讲起来就是无量。所以现在有很多人他也是,他就念“弥陀”,“弥陀佛”弥陀净土,弥陀名号。这里面又有一个争执是念“弥陀佛”好,还是念“阿弥陀佛”好。那你说,如果你说非要念两个字的话,古德也说,你就念“阿弥”,也比你念“弥陀”要好。因为“弥陀”,你把无量变成有量了,跟这个名号就有点那个,你念“阿”还有一个否定在里面,“陀”呢,“阿弥”、“阿弥”、你念“阿弥”,比你念“弥陀”要好。你念“阿弥”的时候,他就顺带在他的想象的空间里面,是包含着“陀佛”在里面的。但你
13、念“弥陀”的时候,不一定能包含这个“阿”字在里面。所以有很多他也是有点习惯的一种称呼,“弥陀、弥陀、弥陀”,如果他能够包含“阿”字也可以。总之我们要了解这个梵音,“阿弥陀”是无量的意思。在这个无量当中核心的功德一个是无量寿,无量寿代表我们自性的寂定,无量光代表我们的自性的照用。这个寂照不二,就是我们的佛性,就是一真法界。所以这个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整个的实相,整个的众生介尔一念的心性。所以我们念阿弥陀佛为什么感到非常亲切?它就在念我们的心,一声佛号一声心。那么这尊佛,他在一种,我们讲的无量寿,无量光,只是我们性具的性德。但这个法藏菩萨把这个无量光寿通过他的发愿,通过他的无量劫的积功累德,把他完
14、全显现出来了,他就是一个什么?就是一个究竟圆满的佛。 如果从天台的这个六即佛来看,我们具有的无量光寿,是我们的理即佛。但这位由转轮圣王出家成为法藏菩萨发愿,最后圆满的这个阿弥陀佛是第六的究竟即佛。所以他所显现的一切都是无量了,他的庄严无量、光明无量、神通无量、辨才无量、慈悲无量、等等都是无量,用无量这种广摄在无量光寿的略里面,这也是广略相即。所以我们要思惟这句阿弥陀佛,无论是我们性具的无量光寿,还是究竟圆满的阿弥陀佛,他是在我们末法的众生,救度我们的一个救生圈,一个大慈航。我们只要紧紧地抓住阿弥陀佛,就等于抓住了阿弥陀佛的愿心,等于抓住了阿弥陀佛全体救度我们的力量。所以他是我们的本命元辰,命
15、根子,要了解这个“阿弥陀佛”。这个“经”,佛所说出的一切文句都可以称为经,经的梵文叫修多罗。修多罗它是多义翻,有多个含义,这个其中一般我们是讲有四个含义叫贯、摄、常、法。是通过这个文句,就像一要绳子一样,要贯,这个华一定要透过一个绳子把它串起来,它才形成一个华蔓。没有绳子呢?你这个华就会散开。那么这个经典是通过名相、概念所集合成的文句来阐释它的义理,这就像绳子贯串一样的。贯串所说之理,这就是贯的意思。这个摄,他贯串了这个义理之后,他的功能作用是什么?就是要摄持所教化的众生。众生闻到这个法,由文字般若生起观照般若,契证实相般若,能够摄持众生。就好像我们讲戒律,为什么要制戒,制戒要令正法久住,来摄
16、持这个持戒的比丘更能持戒,摄的作用。有常的作用,常就是经典所诠释的真理,它是永恒 的,它是超时空的,它是万古不变的,放之法界而皆准。不是像一般人说的,噢!这个佛说的是几千以前的事情,现在时代变了。不能再用以前的古人的思想了,一定要改造,一定要现代化。如果能现代化,能够改变它,那就不叫常了,因为这种真理,佛所发现的现量的真理。它不像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资料产生的,他不能解释,不能解释就得重构一种科学理论来解释它。 那么佛教的真理它不是这样的,他超越了这种所谓达尔文的进化论,它是常的。比如五戒十善,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佛这样说,千佛也是这样说,你五戒十善就是好的。你不持五戒不行十
17、善就是恶的,这种善恶价值标准是永恒的,不会改变的。不是这尊佛这样说,另外下尊佛又另外说,不是这样的,所以它有“常”的意思。包括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普度一切众生的这样的愿力,超胜十方的愿力,它是常的、永恒的、超时空的、永远真实的。再最后就是“法”,贯摄常法,就是这种义理它能够作为规则系统,作为原则,十法界共同的遵守的一种准则。法是一切众生本具的,现在这个法的精神是很重要的。法是,它有普遍的适应性,就是一般学术界讲普遍的立法原则,能够普遍化的。如果一种东西不能普遍化,只是适合于一个局部,一部分人。一部分人他就会搞特殊化,他就没有法的精神。没有法的精神他就会转为人情,搞人情事故,搞特殊化。那么一般
18、法的精神比较好的国度,他都比较平等,比较讲原则。如果这些东西他自性迷失了,不向自性去把这种平等的,普遍适应性的一种法的精神显发出来,众生就很苦。所以这个佛教他有法的精神,这种法,在法面前都是平等的,都必须遵守。你遵守了法就叫如法,就是好的。你不如法就违背法性,你就会导致一种轮回的恶业。所以我们听闻到了是具有着“贯、摄、常、法”的这样的一种真理,不是一般的玩弄语言文字,只是优美铿锵有力而已,它不是。这是真理,这是佛陀所发现的真理,这个真理不管有没有佛陀出现,这个真理都是存在的。一般我们教下都会讲“教、行、理、证”,教、行、理、就是这种教法是从理显发出来的,教经。行经,就是根据这个教法来行持,这叫
19、行经。通过这个行持达到理体,契证,这就是理经。那一般有通一切经的教、行、理。有具体到某部经的教、行、理。那从我们这部经来看,这个“佛说”就是教,教经。这个“阿弥陀”就是理经、理体。它的行经呢?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八个字。 那么这部经,早年这部经的全称叫《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它这部经的经题是这个。我们从“阿弥陀经”六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称赞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十六个字是这部经的全称。那到了鸠摩罗什大师,这个《佛说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大师建立起来的。还有另外一个译本,就玄奘大师他是说《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那这两个经题,都有对原经题的一种改造。玄奘大师他
20、就比较忠实一点,称赞净土,称赞净土就代表不可思议的功德。称赞净土佛,称赞净土是依报,称赞佛,就是阿弥陀佛,是正报。所以“称赞净土佛”他可表现出来。那么下句“佛摄受经”,他把这个“佛”,如果从第二句来看,当在前一句这个“佛”成为宾语。到了后半句呢?这个“佛”成为主语的话,这个“佛”代表十方诸佛来护念,“称赞净土佛摄受”,摄受包括护念摄受的这部经,比较忠实于原文。那么鸠摩罗什他建立这样的一个经题就更妙啦!这个从翻译的手法来看,玄奘大师比较忠实于原文,一般我们翻译叫直译。这个鸠摩罗什的翻译称为意译,就是知道它的意思,再用震旦国人的这种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法把它表现出来,所以他就翻译得非常简洁。你看鸠摩罗
21、什翻译这部《阿弥陀经》是一千八百七十五个字,那么玄奘大师翻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翻译是四千零八十七个字,多了一倍多。那么多意义来看《佛说阿弥陀经》,他就直接把这部经的最核心的一个问题提出来了,就是执持名号。那么这个名号是一切众生所有缘的,爱听闻的,而且你谈言佛便周,你说出佛的名号,一切的意思都包含在里面,你的称赞啊!护念啊!摄受啊!也都在里面。而众生又喜闻乐见,又很熟悉。再加上从这种意译来看,一定要简洁,言简义丰。所以直接把这个《佛说阿弥陀经》把名号点示出来,就抓住了这个经典最核心的意思。实际上是深切地体会了佛心,以及他那种高度的智慧的把握,翻译出来,最后我们都接受了,所以流通的就是鸠摩罗什的
22、译本,这是经题。古人云,闻经题,就能了知本经的义理,这个大家闻到《佛说阿弥陀经》,《观经》讲,你就是闻大乘的经题都能灭一千劫的生死重罪,光闻经题。那么我们是闻到了大乘经典之王的一部经,那就是要灭很多的罪了,我们光听《佛说阿弥陀经》就能灭罪千劫万劫。不容易的事情,不要把这看成是一个小事了,所以大家在这听闻绝对不会浪费时间。 好,第二是辨体,就是辨识这部经典的体性。这就是谈得比较玄妙了,虽然玄妙,我们也不得不加以讨论。这个体性就是非常本质性的东西,非常形而上的东西,非常本源性的东西。我们哲学讲本体论,本体论当然相对于现象论是难懂一点。但是你的现象是由本体流出来的,你把握不了它的源头本体,你就很难
23、了解形而下的现象。所以佛法的精神要讲理,就是形而上的本源。也要讲事,现象事,现象上的一种事相,一种行布,这些理和事都抓住,理事双备,才能够对一部经有一个比较真实的把握。那么一般讲体性,我们都会知道大乘经 皆以实相为正体。但是这个话一听,我们还是觉得很茫然,实相又是什么呀!实相是诸法的真实之相。诸法的真实之相又是什么呀!那就是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双遮两边,双照两等等讲了一大堆,我们还是觉得玄妙。再就是实相无相无不相,但是这些我们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说明实相要在那种本源意义上去讨论,实际上是没有讨论的余地的,它是超越现象界的一切的绝待的状态。绝待的状态用我们对待的语言文字去讨论,都是差之毫厘,失之千
24、里。所以到了最后讨论实相的时候维摩诘大士最后就是默然啊!讨论不二,不二法门,不二就是谈实相问题,他只有默然,默然才叫真谈不二。你谈这个不二,又是这个不二,那个不二,谈得头头是道,你还是在那种对待里面。但是我们勉强去谈这部《阿弥陀经》以什么为体性,实际我们具体的来说这个,这部经典是从现象上,从事相上建立的。 我们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二有,有七重行树,七重罗网,有八功德水,有等等这些楼阁,还有声闻缘觉这些都是从事相建立的。但是这个事相它是代表什么?所以这部经如果要把它精确表述,还是真的是以涅槃的常乐我净作为体性来建立的。一般我们讲这个,佛说,佛种种说法要对治众生的颠倒。众生有种什么颠倒,有四种颠倒,
25、无常计常、苦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净。所以根据这样的颠倒要讲四念处,要讲苦、空、无常、无我,来使大家对这现象界的本质有一个确切的把握。同时要了解苦、空、无常、无我的,它的根源是什么。所以对治颠倒就能够断见思惑,证人我空。但是小乘的这种苦、空、无常、无我也是一个颠倒,也是不正确的。所以到了小乘的阶位上,又要跟他去讲涅槃的常乐我净,这样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那么净土一法是从妙有建立的,是在证到了空性之后,产生的一种对涅槃的一种体性的表达方面来建立的净土。所以你看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它是常,从依报来看,它是由阿弥陀佛的清净的愿心流现出来的,它是法性土,一建立就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不像我们这个地球、
26、这个太阳系、这个银河系、是由我们的业力所感召出来的,这个业力是生灭,我们的心是生灭的,业力是生灭的。所以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太阳系银河系,它也要生灭的,它也有成、住、坏、空的,所以它不能是常。但极乐世界的那种法性土,它就常,这是从依报来看。从正报来看,我们这个世间的命浊呀!人寿不超过百岁呀!很苦啊!寿命短暂。西方极乐世界证到了那种涅槃的无始无终的体性,所以它就会什么呢?无量寿。无量无边阿僧祇都不能表述西方极乐世界的寿命有多长,西方极乐世界的天人跟佛一样是无量寿,所以它就具足了这个常的特点。 那么乐,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直接就把西方极乐世界的那种总括,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叫极乐?就在于无有众苦但受
27、极乐。为什么叫极乐?极乐就是超越了现象界,苦乐对待的那种绝待的乐,那种法性的乐,那种不会苦乐变化的那种乐。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那真的是很快乐了,快乐到什么地方?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随心所欲,你说快乐不快乐。我们这里吃点饭还很辛苦,耕种啊什么,你就不耕种,你就来淘米呀!烧饭呀!洗碗…这些。西方极乐世界念头一动,你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你想住点房子,这个世间搞点房子,没有钱还得贷款,把资金抵押给银行,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还得完,如果金融危机一来,那就更麻烦了。而且住的也就是钢筋水泥的,化学材料的房子。现在人的生活质量很低啊!都住不到原汁原味的建材呀!所以一装修过来,你没有若干天,你住进去可能各种化学的放
28、射,还让你得这个病那个病,很苦啊!睡在那个鸽子楼里面,有时候你看到城里高楼大厦一看,真的一个一个窗口就像鸽子笼,为了那个鸽子笼奋斗一辈子。那西方极乐世界他乐呀!他念头一动,他的宫殿都是七宝的。你想住什么样的款式,什么样的建筑,这种形态,就住什么,随心所欲。吃喝住行,各种资生用具,包括分身他方世界去旅游,当然他不仅仅是旅游了,这叫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了,供养诸佛,他都非常地快乐是。他每天不像我们这个世间天天跟冤家对头见面,那都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大家都相互赞叹,天天都是笑咪咪的,快乐啊!心里没千千结呀!他没有我执,没有我所有的东西。他有的都是平等心、清净心、大悲心、感恩心。不像我们一天到晚,人我是
29、非一大堆。 我们这个世间很苦啊!昨天念了一天的佛,今天我问,啊!辛苦啊!辛苦啊!苦啊!有这个很浊恶沉重的身体,一走久了它就苦啊!腰酸腿痛,瞌睡啊!这是身体上的苦。再加上一念佛什么乱七八糟的念头都来了,这是心理上的苦。我们直接感到这种苦恼,身为苦本,心为恼端,马上你在念佛的时候,把身体的苦和心里的恼就展示出来了,所以他就苦啊!苦啊!苦,你要求出离啊!这句佛号就是对治这个苦的。你去念佛,知道自己苦恼了,我要求解脱了,到西方极乐世界五蕴观照皆空,他就没有这些烦恼。身体是金刚那罗延身体,他不会有累,有疼痛的感觉。那不要说经行十二年,经行十二大劫也没有问题,他一点都不疲劳。所以这个乐,西方极乐世界整个
30、的乐,对治我们这个世间的苦。再就是我,我实际上就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在我们这个世间,是没有这个真我的。我们的身体四大,我们心里这个攀缘的心,都是缘生法,没有一个主宰意,不自在。西方极乐世界他的妙明真心现前了,他得到种种大自在了,这时候有资格谈我的问题。再就是净,清净,我们这个世间种种是不清净,叫秽恶、秽浊。西方极乐世界他的依报非常清净,地面都是透明的,直接看到地底下各种经幢、各种珍宝、各种放光、地下、地面、虚空交映成趣、光色互渗。然后正报也是清净的,没有烦恼、没有染著、没有我执、所以他就六种神通现前。每个墙壁上很清净,清净到极点,都能摄受他方世界所有的信息在墙壁上,在宝树上,在地面上,任
31、何地方,你念头一动想看他方世界的景物就显现出来。为什么?清净,清净他就能够摄一切的信息过来。所以我们这种常乐我净,实际上是建立在法藏菩萨因地当中的愿力的。在法藏菩萨他见到世自在王佛的时候就出家,出家就有一个偈子赞叹世自王佛的种种身口意三业的功德,然后就发愿【愿我成佛,国土第一,】要发一个建立国土第一的愿。【道场超绝,】这个道场是十方世界最殊胜超越的。【国如泥洹,】就是这个西方极乐世界就像泥洹,泥洹就是涅槃。就是这个国,这个刹土,国土是跟涅槃的体性吻合的,这个涅槃我们说它表现的四种德性,就是常、乐、我、净。所以我们想,把这部《阿弥陀经》把它概述为以常、乐、我、净作为体性是比较合适的。 第三是明
32、宗,明宗就是阐明这部经典的宗要,阐明宗要主要是从修行的层面来说,前面讲体性是从它的性德的层面说。我们刚才讲常乐我净,是我们一切众生本具的,不在我们心外。但是我们被种种的分别、执着、烦恼遮盖住了,所以这个常乐我净跟我们离得很远,很隔膜,现在就要透过这样的一个修行,让我们回归到常乐我净的本体。所以这是修德的层面建立它的宗要的,一个从性德,一个从修德层面。性德比如说,你就像虚空,虚空是它的体性。但是你要遮蔽我们的身体,光有虚空是不够的,虚空也是要的,就像我们这个讲堂,你必须要有空。但这个空间你要得到空间之用,一定要有梁柱,要有梁柱来建构这么一个空间,才有我们讲堂之用,所以这个梁柱就是为宗,虚空就为体
33、这两种整合,才构成我们讲堂之用。那么这部经典以什么为宗呢?这点历来祖师大德注经都是结论非常一致,就是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这部《阿弥陀经》一千八百七十五个字,实际就是讲这个“信愿行”三个字。前面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这叫广陈依正以启信,《无量寿经》也是这样的广泛地陈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来启发我们这些凡夫众生的信心。因为极乐世界对我们太陌生了,我们不了解,是问不出来的,所以首先要把一个清净庄严的刹土跟我们介绍。介绍之后,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就是特别地劝勉我们这些众生要发起往生的愿,这就是愿。 那么你有信愿之后,那就是正面的开示执持名号以立行,你怎么去得了,那就是若一日到若七日,执
34、持名号,一心不乱,阿弥陀佛现在我们面前,接引我们往生。成办我们所信的净土到那去作一个菩萨去,作清净海会的一员。那么就是在流通分里面也就不断地劝信流通、劝愿流通、劝行流通、都是围绕信、愿、行来展开的。所以这三者就有辩证的关联,由这个信来启发这个愿,由这个愿来引导这个行,由这个行来满往生愿。往生愿你到了那里,对你原来信的就有个现量的证明,就是证所信。那么信愿行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所以一定要有信愿来庄严这句名号,才符合本经的旨趣。那么这个信,大乘佛法特别强调信心,佛法大会,唯信能入。这个信在五根五力里面都是摆在第一,在所有的善法里面它都是最重要的。所以这个信,就表达为什么呢?对
35、那种实相,刚才讲常、乐、我、净的这样的一个体性。你能够相信,你能够认可,你能够有好乐希求之心,这就是你的信。换句话来说对西方极乐世界的全体的依正庄严,阿弥陀佛的愿力,六字洪名的功德,你能产生决定的信心,这就是信。那有这个信呢?它就像这个狮子吼,就能够冲破一切怀疑。我们内心对这个出世的大法常常是有很多的怀疑,大家可以扪心自问,你是不是念念阿弥陀佛的时候,有时候忽然蹦一个念头出来,这个阿弥陀佛是不是真的有啊!如果我天天念,好像念得越来越没什么味道,念得又是昏沉,又是掉举,念得又没有味道,世间法,世间的五欲又享受不到,到时候真的没有阿弥陀佛,没有西方极乐世界,那我可不是吃了大亏吗?他都会生起怀疑的。
36、 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这个信,通过闻修,熏习我们这个信根让它扎在我们的深层里面去,接上我们智慧的水,这样的信根破土而出,才能产生力量。这种力量上来了,才能破除一切怀疑,才能够冲破一切烦恼。如果这个信根的力量上不来,我们常常会有怀疑的。这个怀疑一来就会伴随着我们的懈怠、放逸、我们的种种烦恼,中间就会退转。我想新加坡居士也会感觉到十多年来,一二十年来念佛的人说不准中途有很多掉队的,去修其它法门了。他为什么会退转,去搞其它的,还是信根,信心没有解决的问题。那么一般我们讲信心的内涵,从内涵上来说善导大师有两种深信,澫益大师有六种信心的表述,这些我原来在《净土资粮》都说过。这里简单把这信自信他说一下,一个
37、净业行人首先要信自,信自是什么?就是信我们具有无量光寿的性德,信我们有佛性,信我们这一念佛性跟阿弥陀佛是平等的。虽然我们还在这里轮回,但这个佛性没有减少。阿弥陀佛是已经成佛的佛,我是未来将成的佛,佛性上是平等的,一定要内重已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所以我们念佛的目的要指向作佛,成佛一定要信自。如果信自不能解决的话,只是信他,那么他的往生也是在边地疑城,一定要先解决信自问题。然后再就信他,信他从这个自信的性德来看这个他是究竟圆满的佛的他佛。那么这个他佛是把我们本具的无量光寿完全彰显之后,他是彻证宇宙法界的一切事理因果,并且具足大慈悲心。所以这样的我们信他,是通过他佛的加持力把我们的本佛,自佛的功
38、德显发出来,这就是托彼名号,显我自性。但这个他,实际上跟我们的自性是密切相连的。所以这个澫益大师常常说净土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要了达全体的他力,就是自力。这个他力,这个他在传达我们信息方面,就体现他的教法。他,比如他佛,有释迦牟尼佛跟我们讲《阿弥陀经》,讲信愿持名一法。有他佛,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建立四十八大愿,把这个愿力光明凝注在这个名号当中,来给我们真实的救度。他佛也有十方诸佛伸出广长舌相,来证明这个教法的真实不虚,这就是信自信他。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2集 主讲:大安法师 2009年9月讲于新加坡居士林 那么信因信果,信我们这个净土法门,你只要信愿持名作为往生之因,就能获得往
39、生净土之果。这样的因果就区别于世间的善恶因果,因为他超越了世间的这种善恶因果的东西。因为他主要是从信愿下手,就谈这个,你只要具足信愿,信愿持名就是净土宗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具足信愿,哪怕是五逆十恶的罪人,也是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不具足信原,哪怕是世间的五戒十善的这样的善人,也不能在这个净土法门当中称为善男子,善女人,他的善男子善女人完全从具足信愿的角度来建立的。你只要具足信愿持名,你马上就超越了世间一般的因果关系,你马上就是一个什么?人中稀有的芬陀利华。这是一个出世间的大善根,是带着这个善根可以成佛的,所以不能以泛泛的世间的善恶来讨论它的。所以这个因果也区别于通途的这种断一分惑,证一分真
40、的这样的因果,他完全是一个圆顿的因果。你只要信愿持名,乘托愿力横超三界,带业往生快速成佛,是这样的一个因果。然后要相信事,相信理,事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二有,有佛有净土一定要事相上相信。不要流于什么,有人说《阿弥陀经》是表法的,表什么法呢?这个有些道教都会去比附,比如讲这个罗网,这些都代表人的经络;这个八功德水代表舌根的那种水;他都会这样去认为没有这个事。还有的人特别是不信佛教的人认为《阿弥陀经》这都是幻想出来的,美好的描述,他不相信有这么一个世界。这是好像文学作品那种审美意义上的价值,虚构出来的。我们会听到很多这方面,认为这是齐东野语,乌托邦等等这些。但是我们作为一个净业行人,从事上一定要相信
41、它是真实存在的。那么真实存在的事,它有它的理作为它的背景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是这位法藏菩萨契证诸法实相,由他的愿力所显现出来的,这些大家都要去了解。 这个愿就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什么要不断地在《阿弥陀经》是三番劝愿,不断地劝,劝一次还不行,还要劝第二次,还有劝第三次。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这样的苦口婆心三劝,实际上在告诉我们,我们这个世间的众生这种求愿往生的心是很难出来的,这种出离心是很难的,出离心体现在要有厌离心。好,那对娑婆世界,这个世间虽然五浊恶世,种种恶境,浊恶不善,五欲六尘,但这个世间我们呆久了,它已经成了我们的性格的一个组成部分了。所以要让我们去厌离它是很不容易的,
42、特别是人在顺境的时候,在富贵的时候,那就更难厌离呀!你叫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会跟你说,我这个生活很好啊!这就是我的极乐国啊!所以要了解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这种五浊恶世,阎浮提的种种的苦境,这是我们的自性的业,这是业力的心所感召的秽土。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的清净的心所感召的净土,都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所以知道这个秽浊的地方是我们心变现出来的,我们要舍它,舍它要舍到究竟,就是求出离。这种求出离,我们祖师大德常常会表述,就好像怎么求出离,关在牢狱里面,你要出牢狱,奔向自由,那样的心。你在茅坑里面,一天到晚像过着蛆一样的生活,你要从茅坑里面出来。火宅已经燃起了大火,房子要倒,你要火宅里面逃命,要有这样的
43、心。这个娑婆世界,五欲六尘浊恶的世间,就是火宅、就是茅坑、就是牢狱、不容一刻地停留,这种出离心。他不容易呀!不容易所以要用种种善巧方便讲不净法,讲无常观。 这次你看我们中国大陆的四川地震,这一震,无论教内外的都会感慨,无常无常。一切功名利禄在这个地震面前,它都产生不了作用。所以我们中国大陆有个现象,从地震以后到寺院的人多了,了解佛法的人多了。无常啊!苦啊!特别是这种地震灾区的种种的苦难的样子,而这个是随时可以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我们在座的所有的人都可以说是地震的幸存者啊!作为幸存者,你用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种种的灾难。而且这个世间由于人的贪欲,造作种种的恶业,整个的生态环境,海洋地貌等等,都已经
44、是完全是被人搞破坏,破坏掉了。所以未来的自然灾害真的是越来越频繁,原来可能几十年几百年出现一次,可能现在我们要常常遭遇到,所以面对这些,我们真的要生起极强的厌离心。种种的灾难在面前还不警觉,那真是冥顽极矣呀!所以厌离娑婆,这也是即烦恼为菩提。这个世间种种深重的苦难,它是激活了我们的出离心。现在我们看报道北极可能就2010年或最长2012年全都融化,整个的海面又提高多少,5米6米,我们新加坡也在海边,当海水提高的时候逃往何处啊!有的人就往平原高山地方,那也不安全啊!那些发达国家就琢磨着要建立航天探测器,移民到其他的星球去。移民其他星球也很困难,移民的可能也是少数,更何况有人,有欲望,有种种内心贪
45、瞋痴的人去了,再干净的地方,都被他又搞成一个第二个地球了。所以都不究竟,最究竟的方法,赶紧移民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所以这样的一个求出离,要舍到究竟,方无可舍,无可舍什么?你到了极乐世界,永离众苦了。欣求极乐,要取到究竟,就是求往生,念念往生啊!这个古人,你看善导大师写的著作都是愿往生、愿往生、愿往生、不断地重复,不断地说,每句话都说愿往生,警觉我们啊!那个善导大师都生活在隋末唐初,中国政治经济物质生活是鼎盛的时候,他都具有着那么深切的出离心。现在我们活得这么惨不忍睹的时候,还说幸福的日子比蜜甜的话,真的是,求往生啊!求往生你取到究竟,就但受诸乐了。 所以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由我们的厌离娑婆,
46、欣求极乐来成就的。这是愿,每天要发愿,只要有愿,就能够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则今生,若当愿则当生;你只要发愿就能往生。世间上哪个法门还有这么慈悲的,只要你发愿啊!没有《阿弥陀经》跟我们说,我们都不敢说这话,这经文就是这么表达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成就“若今愿若今生”,如果今生还往生不了,那可能又轮转百千万亿劫无量劫。虽然轮转很多劫,你今生能在里听闻到这座《阿弥陀经》的讲座,就种下了一个往生的金刚种子,那就属于“若当生”的范围,当愿当生。一定要从内心发起真切的愿,不是口头上天天发愿。有很多人是口头上,哎呀!佛呀!我要往生呀!我真的……,一但佛真的来接引了,哎哟呦……就害怕了,再要告几年假,贪生怕死,
47、经不起考验。好,那么这个行,在这部经典当中就直接把执持名号这个行,这个行法突显出来,不夹杂任何的观想、观像、实相这些东西,这就持名。那么这部经典为什么它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下手最易,】就在于他不从持名入手,而这个持名就直接把净土法门的核心的东西,把它抓住了。法藏菩萨因地发愿,他要平等普度九法界众生,思惟了五大劫,用什么方法能够平等普度,考察了十方二百一十亿俱胝刹土的种种众生的根性啊!那思惟了五大劫,最后终于思惟到了一个又简单又空间的一个度化众生的方法,就是以名号度众生。所以大家不要把这个执持名号看得很浅近咯,这是一位八地菩萨,而且得世自在王佛以及十方诸佛加持的这位大菩萨,用五大劫才想出来的
48、一个方法呀!那这个方法就把十方诸佛的这种大悲心,大智慧,大善巧方便,高度凝合起来了,所以这就称为成德洪名。能够救度所有的众生,所以你念这句佛号就能成佛。就在这一个佛号的执持当中,圆满完成了一个初发心的人由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到等觉、妙觉的全过程,你就在执持名号当中,就从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到究竟即佛、这六即佛也全都贯穿了。 所以澫益大师就说,这个行门就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佛施设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方便,但这个法门是方便当中的最方便的法门,就是念这个名号,三岁小孩都能念。但是三岁小孩都能念,八十岁老翁不一定念得好啊!有很多念了一辈子还没有把这个佛号念好啊!原来有个寺
49、院的一个监院,他说出家十多年了,他原来也是对净土法门半信半疑,好像也念佛。但是他说了句老实话,他说,我十多年出家没有把这串珠子念完过。有口无心念念几句阿弥陀佛,又有事了,又去干事了。刚拿起珠了念,又有事了,反正十多年没有念完过一圈。那么为什么没有念完过一圈,还是信心问题,还是觉得念念佛,是不是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他没有把这个念佛作为最重要的事情。还认为寺院建设呀!人际来往啊!或者看点其他经典更重要,这句佛号好像是可有可无。所以要把这个佛号要高度重视,重视到超越生命的程度, 本命元辰的程度,他是需要建立信愿的。包括我们组织一个精进念佛,你如果对佛号没有相当的信心,你这一天不可能来的。啊!这一天
50、要念十二个小时,念二个小时还勉强,十二个小时我没有时间。因为他觉得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他把世间的做事,比念佛放得更高。这是属于信心问题,为什么?你就没有做到净土的至诚心,至诚心是要以至诚心来厌离这个娑婆的,要用至诚心来欣求极乐的,你能够万缘放下,哪怕天塌下来,我先念佛,这就说明你有至诚心,你有一点厌离和欣求的一种行的表达了。所以这是最简单的,是最深奥的,是最慈悲的,我们一定要认识这一点。以后我们执持名号,这个经文当中还要深入地讨论,这个名号的功德。 了义中无上了义,是大乘的真空妙有,第一义谛,都在这个名号当中体现出来。无量寿是真空,无量光是妙有,中道的了义就在这句名号里面,圆顿中至极圆顿。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