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 O I:1 0.3 9 6 9/j.i s s n.1 6 7 2-2 6 9 8.2 0 2 3.0 3.0 1 0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研究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视角王惠琴,李林芳(南宁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南宁 5 3 0 0 0 0)摘要: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治理日益受到重视。受利益机制不完善、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权责结构不清晰等因素的影响,多元主体作用的发挥还不够充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优化农村环境治理可从社会、经济、自然三个维度对多元主体进行审视,构建涵盖理念、机制、内容等层面的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整合多方力量,
2、补齐农村环境建设短板,进一步提升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关键词: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环境治理中图分类号:F 3 2 3.2 2;X 3 2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6 7 2-2 6 9 8(2 0 2 3)0 3-0 0 4 4-0 5 农村环境是乡村区域范围内居民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有形物质和无形因素的结合体,是一个处于动态变化过程的复杂系统。由于农村环境的系统性和复杂性,单一的碎片化治理已经难以发挥预期的作用。共同体机制更有利于提高治理效率,推动实现乡村善治。从区域环境治理到城乡社会重塑,共同体治理模式更能突出农村环境各系统间存在的联结性,因而受到各方的青睐。本文拟从
3、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出发,探求长效共同体治理机制的建构策略,以期促进和谐生态农村建设。一、理论阐述与内涵解析(一)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人类处于生态系统之中,而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多个子系统,生物与环境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形成了特定的功能体。实现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友好共处协调发展,需要维持各个子系统的交互平衡。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马世骏、王如松等生态学家在总结以整体、协调、循环、自我生成为核心的生态控制论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2人类社会不是单一的系统,而是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为承载、以资源流动为命脉、以社会文化为脉络的复合生态系统。3其中,自然
4、子系统包括水、大气、土壤、生物等天然存在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及其构成的环境空间,是一个地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有承载、生产和反馈作用;经济子系统指人类在寻求自身生存发展时与周围环境资源所产生的互动或物质交换行为,主要有生产、流通、交换、还原、调控等环节,是人类与自然系统产生联结的纽带;社会子系统以人为主导,包括人的认知、文化、制度等,属于观念意识层面,是各系统间融合的重要中介。虽然各个子系统内部有着不同的运行规律和法则,但是它们之间可以达成交互循环,通过物质交换、信息传递、彼此作用等功能反馈使生态环境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并且实现良好运转。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在于生态整合,即
5、通过三个子系统的结构整合与功能整合,实现子系统内部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协调,最终促进自然、经济和社会复杂生态关系的和谐有序发展。4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在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中的活动对自然子系统造成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有学者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质就是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与自然子系统间的统筹问题。5人类活动促进了生态环境的物质循环,但在追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重44第3 6卷第3期2 0 2 3年5月 学报J o u r n a l o f Q i n g d a o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V o l.3 6 N o.3M a y 2 0
6、2 3 收稿日期:2 0 2 3-0 4-1 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 2 B M Z 0 1 6)作者简介:王惠琴(1 9 7 6-),女,河南许昌人,教授,硕士;李林芳(1 9 9 8-),女,广西桂平人,硕士研究生。负,致使生态恶化、物种减少、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提出,使人们意识到一味以满足人类自身发展为出发点的人类活动,在忽视环境作为整体的关联性与共生性的同时,所导致的严重结果也将危害人类的延续。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保护生态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提供了重要支持,也为农村环境治理开拓了新的思路。(二)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共同体”一
7、词最初是由德国古典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指的是一种基于自然意志的社会有机体,这种自然意志包括情感、意志和亲属关系或地理关系等。共同体可以分为精神共同体、地域共同体和血脉共同体。6英国现代思想家鲍曼认为,共同体是指社会中存在的、基于主观或客观的共同特征(或相似性)而组成的各种层次的团体和组织。7科林贝尔则指出共同体是一个关系网,在关系网里人们能够彼此影响,并且需要信奉一系列共同的价值、规范、意义及历史认同。8各方从联结机制、共同目标、存在基础等方面对共同体作了定义。共同体在根本上体现为一种关联紧密,具有相同认知和共同目标,相互协助且凝聚力较强的社会关系。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则指在特定的农村大系
8、统中,针对农村环境现状,由彼此相依的各个子系统的综合主体共同参与环境治理,通过要素资源流动与生态整合,不断改善农村环境,最终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同营造和谐美丽的农村人居环境的社会群体组织。农村环境是由社会、经济、环境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开放性复合生态系统,彼此关联,相互影响。农村地域的环境治理理应走向综合整治。某种程度上,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与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有其耦合性。就其机理来说,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是主体、环境、制度三者互相作用、逐渐衍生的结果,这与复合生态系统在理论阐述上相契合: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追求构建环境友好、人们安居乐业的农村善治型社会,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强调
9、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目标不谋而合;复合生态系统强调各系统彼此的相互依存和作用,主张在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同时达到一个平衡点,以使整个生态系统得以顺利运转,而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重视主体间的友好协作,在共同目标的驱使下整合各方资源要素,在开发中进行环境保护,共同打造和谐美丽的乡村宜居环境,二者殊途同归。农村环境中社会子系统的主体对应着人和相关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政策制度等,通过意识理念刺激行为生成进而直接对经济子系统和自然子系统产生影响和改造作用。经济子系统中的主体则可具体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农民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的工业企业,其通过经济行为对自然子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发生能量互换。自
10、然子系统是村民们生活居住的自然环境和经改造后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的活动提供了物质空间,受到经济、社会两个子系统的共同影响。农村环境是由自然、经济、社会等多要素共同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彼此之间属于共生发展与相互影响的关系。树立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观念,意味着要把涉及农村环境治理的各系统主体联结起来,最大化发挥要素资源的价值和功能,制定共同的行动战略和价值目标,从多个方面构建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维护好整个农村生态。二、构建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面临的现实困境(一)主体利益离散,削弱共同体联结成效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是一个多元的治理体系,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受农村传统社会结
11、构转型的影响,农村环境保护涉及的各系统主体诉求分歧加大,利益冲突加剧。后起的社会治理主体虽具有一定潜力,但仍较为薄弱。当逐利行为与生态保护发生冲突时,具有经济人属性的企业、农民等主体难以坚守生态环境保护思维,从而导致在环境治理中的角色缺位。分布在农村的中小型企业通常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其特征是耗能多、排污量大。在环保意识缺少和逐利观念为首的情况下,企业会选择将绿色成本转嫁到农村,从而削弱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农民是处于农村环境中的当然主体,但由于其自身的薄弱性,就地焚烧秸秆、丢弃农药残留物等现象依旧存在。当生存致富的需求大于环境保护时,人们更倾向于从事具有实质性营收的活动,使得生态环保中的人力
12、与资源投入减少,作用发挥式微。系统间主体的利益难以调适,共同体治理基础薄弱,基层政府只能独挑大梁。基层政府是农村地区生态型公共产品的提供者,部门之间总体呈现块状分布,越位、错位、缺位和职能交叉等现象会影响治理合力的形成。9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和信息延迟又会影响环境治理的综合效果。面对“有任务无资金”“有资金无权限”的被动54学报2 0 2 3年第3期 困境,农村环境治理的连贯性和持续性难以维系,且难度加大。(二)机制有待完善,加大共同体治理难度良好的机制是组织良性运转的保障。囿于环境机制不完善,农村环境治理各系统主体治理建设成效不明显。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 0 1 82 0 2 2年)全国农
13、村环境综合整治“十三五”规划 等政策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治理指南,但大都属于泛性规制,落实与执行还需基层政府自行裁量。常见的农村环境治理条例规章多分散在地方生活垃圾处理、工业污染防治等单一领域中,碎片化明显,部门间在同一环境问题上反复规制或在复杂问题中采取模糊处理的现象凸显,治理过程也缺乏深入性和持久性。同时,农村环境地广人稀,私人领域与公共空间交叉互存,产权不易界定,且环保队伍相对薄弱,缺乏独立开展环境监测的能力,分区治理难度较大。从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来看,尽管相关的法律法规已经明确赋予公众及社会组织对农村环境保护实施过程中相关主体行为的监督权和参与权,但具体的程序仍亟待完善。(三
14、)权责结构不明晰,阻滞共同体治理进程合理界定权责是确保组织良性运转的基础和前提。若权责结构不明确,各系统主体在环境治理中的行动将会受到限制,也无法发挥各自的优势。目前,农村环境治理的权责主要集中于基层政府。基层政府是社会子系统中的重要主体,也是公共事务的领导者。基层政府需要合理用权,杜绝大包大揽,同时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保护之间的关系。由于考核体制中生态环境保护嵌入力度不够,基层政府有时会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忽略农村生态治理,更倾向于招商引资,引进见效快、可以迅速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企业,在乡镇企业排污标准制定和监督执行中力度有所放宽,使得农村环境成为潜在的牺牲品。民间环保组织是以共同
15、利益为纽带、依据一定的行为规范、基于共同目标而组成的社会团体。民间环保组织与基层政府信息不对称,沟通机制不畅,难以参与到有关农村环境治理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监督力度自然也有所减弱。不同主体不能明晰自身的责权范围,环境理念相互冲突,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建设就难以产生实质效力。三、构建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框架思路鉴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农村环境治理应从整体出发,厘清系统各要素主体间的耦合联系以及互动规律,将各系统内的有效资源进行整合协调,使要素功能发挥最大化,构建一个在理念上、制度上、行动上都一致的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该共同体主要解决治理主体以何种状态参与治理、怎样进行治理的机制问题。1 0因此,
16、要凝聚各方共识,在利益目标协调一致的前提下,联结共同的精神纽带和价值约束,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组织规范、目标一致、平等协商、权责明确、信息共建共享的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体系。(一)凝聚各系统主体的共同精神农村环境总体上是互相关联的复合生态系统,其中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利益为纽带,形成相互影响的生态链。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形成的前提是各系统、多主体间存在共同的利益,共同体就是要把潜在的利益冲突转变为利益融合,使之有着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追求,进而将价值目标的引领作用发挥至最大化。由于农村环境治理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公共性和公共理性是该共同体的价值基础。1 1基于此,各方采取治理行动的前提和出发点都应该是追
17、求公共价值最大化。在环境治理中,各系统主体间存在价值契合。基层政府出于自身定位,需对环境进行治理;企业出于社会责任,要处理与自身经济行为相关的环境问题;农民为了生活环境的改善,对周围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各系统主体在农村环境治理目标上不仅存在利益关联,精神理念也殊途同归。提供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是人民满意的重要指标。基层政府要改变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以政府为中心的“全能政府”观点,重视其他系统的作用,将部分权力让渡给社会,与其他主体建立平等关系;要重视农民的主体诉求,摒弃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理念。1 2经济系统应当意识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经济要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经济行为的发生是以利
18、润最大化为前提。企业要赢得长久发展,就得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因而,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降低污染成本,借助市场的调节作用积极向社会公众提供绿色产品,自觉通过政府购买环保服务等途径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治理。对农民来说,农村是其安居乐业的生活和工作场所,农村环境的好坏与其生活质量有着直接关联。这与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价值理念直接对应,要求农民个体明确自身的主体意识,自觉修正日常生活中对环境的不利动机和行为。于社会环保组织而言,其组建的初衷是为建设环境贡献64 2 0 2 3年第3期学报力量,其理念也与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相契合,在实践中应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各主体准确找到自身的价值定位和目标共融,才
19、能为各方明晰责权、履行义务奠定坚实基础,促成农村环境治理的综合性和全面性,也才能真正实现人人治理、人人尽责的环境治理景象。基层政府作为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引领者,要意识到农村环境的大系统里包含了多个彼此关联和制约的复合系统,要准确分析各系统主体的价值交汇点,将各系统的核心理念进行整合,提取最大公因数,形成共识,以此作为共同行动的纽带。(二)建立和完善系统间多主体的制度设计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是拥有共同价值基础的系统,也是一个由秩序和制度维持运转的长效功能体。讨论环境治理中的秩序与制度,需要从环境不公正议题切入。之所以会发生环境不公正现象,在理论上是因为环境自身所带有的特性与经济人的自利性不谋而合
20、,更重要的是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和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因而要解决环境不公正现象,需要健全完善的制度设计。1 3农村环境治理的共同体建构隐含着对制度完善的需求,意在合理调整环境治理当中的利益行为,降低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机会主义风险。1.重视共同体外部的硬性和软性约束力。健全农村环境治理法治体系,出台农村环境保护领域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使得相关主体在环境治理实践中能够有规可依,避免滥用权力的不正规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破坏,加强机构人员和环保人才培养,为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的有序运行提供坚实的保障。开展环保知识讲座、环保知识入村等活动,提升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完善村民自治,发挥
21、村规民约等潜移默化的软性影响力,则有助于形成热爱家园、人人有责的和谐氛围。2.健全信息共建共享机制。同一个系统中的不同个体之间也会存在信息沟壑。居于顶层设计地位的政府在行政权力方面有着绝对的权威,在掌握一手资料和全面的信息来源方面有较好的便利性。面对信息壁垒,政府应当主动公开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农村环境治理信息,满足其他治理主体的知情权,同时确保信息沟通的准确性,通过民意凝聚和信息公开更好地发挥社会子系统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意识导向作用。3.完善监督和奖惩制度。农村环境作为公共产品的一种,治理过程中难免涉及资金、权限等问题,易产生寻租和设租行为,需要对相关治理行为进行监督。企业和农民二者本身具有明显
22、的经济人属性,其行为具有趋利性。为避免其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过度破坏,要通过制度明晰各方责权,规范各方行为,明确裁量破坏生态行为的标尺和惩罚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发挥多方监督的隐性导向和威慑作用。同时,由于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性社会化的相对公益行为,因而也要通过激励手段重点鼓励共同体中有巨大贡献者。有奖有罚、赏罚分明,有利于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动力。4.完善建言献策制度。在实际治理中要广开言路,建立农民、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畅所欲言的渠道,认真听取各方的建设性意见,在政策的制定中体现各层民意。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宣传,鼓励村民摒弃破坏环境的陋习,树立环保观念,提倡绿色消费,进一步加强
23、共同体建设。(三)形成各系统联合有效的环境共同治理行动农村环境治理共同体应当破除系统界限,形成协同有效的治理行动。因而,在具有精神与价值诉求一致、制度正义设计完善的前提下探索系统间多主体的整体高效治理行为,是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步骤。治理行为发生的条件是各方拥有平等参与环境领域的机会和权利,要求主导方充分重视其他系统主体的地位,合理划分权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治理格局。政府负责重大领域、需大额资金技术的专项整治,但综合领域则可将部分权限、资金等资源要素依据现实情况下放给有能力的其他主体,开放农村环境治理领域,调动各方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确保治理资源能够得到有效
24、利用。鼓励企业、个体农民、社会组织等主体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治理,明晰自身的责任与义务:企业要抓紧转变生产和发展的观念,减少能源消耗,严守“谁污染,谁买单”的原则,提高绿色化生产的技术和能力。村民要树立起自觉参与环境治理的共同精神,增强参与意识、规则意识、大局意识、合作意识与责任意识,通过合法渠道向政府反映环境治理意见和建议。社会组织要有效地监督政府和企业的生态环境治理行为,由外至内对环保治理参与产生正向效应,同时在与其他系统主体的互动中积极配合与协助,将自身的价值和作用最大化。共同治理行动强调各个系统的主体从自身的优势与所处地位作为出发点,在统一规划下积极参与农村环境治理,从而形成切实有效的共同
25、治理行74学报2 0 2 3年第3期 动,为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而真正做到这一层面还需各主体不断协调推进。参考文献:1 林雨菡,杨培峰,龙香.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乡村人居环境研究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 2 0 2 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2 1:1 0.2 马世骏,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 9 8 4(1):1-9.3 王如松,欧阳志云.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 0 1 2(3):3 3 7-3 4 5.4 欧阳志云.开创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奠基生态文明建设 纪念著名
26、生态学家王如松院士诞辰七十周年J.生态学报,2 0 1 7(1 7):5 5 7 9-5 5 8 3.5 丁恺昕,韩西丽.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丘陵地区乡村景观规划J.生态环境学报,2 0 1 8(7):1 3 3 5-1 3 4 2.6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1 0:1 1.7 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社版社,2 0 0 3:1.8 E T Z I O N I A.T h e R e s p o n s i v e C o mm u n i t ya C o mm u n i t a r i a n P e r s p
27、e c t i v eJ.Am e r i c a n S o c i o l o g i c a l R e v i e w,1 9 9 6(1):1-1 1.9 李宁,王芳.共生理论视角下农村环境治理 挑战与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 0 1 9(3):8 6-9 2.1 0 陈秀红.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建构逻辑J.山东社会科学,2 0 2 0(6):8 3-8 9.1 1 李宁.协同治理 农村环境治理的方向与路径J.理论导刊,2 0 1 9(1 2):7 8-8 4.1 2 秦鹏,杜辉.环境义务规范论 消费视界中环境公民的义务建构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 0 1 3.1 3 曾建平.环
28、境公正三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 0 0 7(6):8 3-8 8.R e s e a r c h o n R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G o v e r n a n c e C o m m u n i t y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C o m p o u n d E c o s y s t e m T h e o r yWA N G H u i q i n,L I L i n f a n g(S 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 i c s a n d M a n a g
29、e m e n t,N a n n i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N a n n i n g,G u a n g x i 5 3 0 0 0 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W i t h t h e a c c e l e r a t i o n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c o n s t r u c t i o n,r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g o v e r n a n c e i s i n c r
30、e a s i n g l y r e c e i v i n g a t t e n t i o n.D u e t o f a c t o r s s u c h a s i m p e r f e c t i n t e r e s t m e c h a n i s m s,i n a d e q u a t e p o l i c y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a n d u n c l e a r p o w e r a n d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s t r u c t u r e s,t h e r o l e
31、o f d i v e r s e e n t i t i e s i s n o t f u l l y r e a l i z e d.T h e c o m p o u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s t h e o r y p r o v i d e s a n e w i d e a f o r r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g o v e r n a n c e.B a s e d o n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t h e c o m p o s i t
32、e 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s t h e o r y,o p t i m i z i n g r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g o v e r n a n c e c a n e x a m i n e m u l t i p l e s u b j e c t s f r o m 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s o f s o c i e t y,e c o n o m y a n d n a t u r e,b u i l d a r u r a l e n v i r o n
33、m e n t a l g o v e r n a n c e c o mm u n i t y c o v e r i n g t h e c o n c e p t,m e c h a n i s m,c o n t e n t a n d o t h e r l e v e l s,i n t e g r a t e m u l t i p l e f o r c e s,c o m p l e m e n t t h e w e a k n e s s o f r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a n
34、 d f u r t h e r i m p r o v e r u r a l g r a s s r o o t s g o v e r n a n c e c a p a c i t y.K e y w o r d s:r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g o v e r n a n c e c o mm u n i t y;c o m p o u n d 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s t h e o r y;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g o v e r n a n c e(责任编辑 朱令军)84 2 0 2 3年第3期学报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