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才与思维(笔记)第二讲 口才运用的心理素质和运用总原则一、 心理素质在口才养成中的重要性优良的心理素质是口才的保证。比如有些人心里有些想法,但是当站起来发言的时候却说不出,这就是心理素质阻碍了一个人的发挥,故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会有好的口才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包括1、自信相信自己的话肯定有道理,有意义。2、相信听众相信听众会听懂你的想法,会认可你的想法。3、喜欢自己的声音努力让别人听见自己的声音。4、坚信自己的思路,不要被别人的消极态度干扰。(例:香港大学作为一所知名的大学,其招生方法也有独到之处。他要求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笔试成绩,还要求口试。口试的方法很简单,也很效率。就是让几个去
2、口试的考生几个人围坐在一起用英语讨论某个话题。有一个昆工的男生,英语特别好,口语也很好,但是却在这样的讨论中老是抢不到话题,每当他发言的时候总会被别人把话抢过去,最终很遗憾的没能被香港大学录取。他失败的地方其实就在于他没能坚信自己的思路,被其他人的态度和看法所干扰。)5、把自己认为有感染力的表达手段都用出来(包括表情、手势、姿态等)。现场训练:上台朗诵“人,不能像鱼那样躺着游,也不能像兽那样爬着走,站直了!向前行!这才是人类应有的生存姿态。”二、 口才运用总则1、力求取得最佳的说服性效果的原则最高的目标。(例1:从前有一个国王,有一天他做梦梦见他的牙全掉了,国王很担心这预示着什么,于是他请来占
3、卜师来解这个梦。占卜师说:“这个梦预示这其他的皇室成员会比您早死。”国王听了很生气,于是把那个占卜师打了一顿扔了出去。随后,另外一个占卜师来占卜,他听了国王的梦以后对国王说:“这个梦预示着您将比皇室其他的成员更长寿。”国王听了很高兴,于是赏赐了那个占卜师。同样的意思,运用了不同的表达,结果也不一样。这就是口才的运用。例2:有一个大财主,一直想要一个儿子,但是连生了几个都是女孩。终于有一天,那个财主生了一个儿子。于是财主大摆筵席,请来了很多人。一个穷书生也被请了,但他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礼物,其他没礼物的也并不是没有,那些人都作词作诗去赞美财主的孩子,可是那穷书生也不想这样做,他认为这样有失气节,
4、于是他去请教他的老师,他老师告诉他,那干脆就什么都不要说,见了那孩子就笑。书生于是照办了。去了财主家以后,见了孩子去呵呵直笑,财主本来还才等书生的赞美,但是书生就是什么都不说,财主等了不耐烦了于是就这样放书生进去了。)2、不仅要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还要能取得说服性的效果一般来说,语言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是为了说服别人,所以在让别人能够明白自己的意思的同时还要能有说服性 的效果。第三讲 良好的口才的社会功能一、 良好的口才有信息的传播与收集的功能例1:广告的策划一定要好,否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有时候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如:一化妆品广告语:“让母亲重温年轻的梦。”这样的广告词即别具一格令人注意,
5、又有让人孝敬母亲的那种感觉。所以是非常好的。例2:很多记者都想去采访某一个名人,但是最后只有一个记者成功了。他是这样做的:他写了一张小纸条塞到了那个名人的休息室里,上面写了一些对那个名人的一些建议和看法,并且还有给那个名人一些其他建议的意思。果然,那个名人看了以后就很在意,于是邀请那个记者聊天最终记者成功的采访到了那个名人。所以,有时候你能否得到你想要的信息,也要看你的口才如何。二、 良好的口才有协调功能我们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所以我们必须要协调,而协调中常常需要通过语言交流。例:师大一个女学生去实习,到某个小学去当实习老师。本来她与他那个指导老师合作的还算愉快,但是有一天上课,在讲到一个“澄
6、”字的时候,她告诉学生们在这里应该读deng而不是ceng,但是学生坚持说他们以前那个老师(也就是那个指导老师)教的读ceng。最后查字典,证明了那个女生是对的,结果那女生说了一句“这样是误人子弟。”也许她也不是有意的,但是随后那个一直在听她讲课的指导老师拂袖而去,并且再也没有来听她的课,那女生虽然有些莫名其妙,但是也没在意,后来就这样与那个指导老师的关系慢慢冷了下来。最后到实习结束的时候,那个指导老师说什么也不给那女生评价,那女生差点没能毕业。最后还是师大的老师带着那个女生去赔礼道歉,那个指导老师才勉强给了一个合格的评价(但事实上一般来说都是给优的,其实这也意味着以后那个女生的实习档案是良而
7、不是像其他人一样的优。她以后找工作可能会更加困难)。那个女生其实本应没有恶意的,但是由于说服的方法错了,这样让别人下不了台(你倒是实习几个月了,那老师却是要一直教下去的),处理事情处理得不够周全,所以最后才有了这样一个糟糕的结果。三、 良好的口才有塑造形象的功能一个好的形象分内在和外在,不论内在外在,都要通过口才来塑造。比如就算是选美也有知识问答。对于口才塑造的形象,这也是相当重要的。例:十年前,一个师范大学出了一个全国十佳青年,他是一个贫困生,父亲重病,妹妹是他父亲捡来的,他不仅打工养家,还要供他妹妹上学,后来还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帮助其他贫困生。他特别有口才,有智慧,说话坦诚大方,所以最后他当
8、选了十佳青年。有一次电视台节目邀请他去,节目中有个人问他:“你赚了那么多钱,上过税没有?”(他主要靠做买卖赚的钱)这一刻主持人愣了,现场的人也都愣了,因为谁也没有想到有人会去问这样一个问题。他也愣了一下,然后说道:“等等,让我想想”过了十来秒以后,他说道:“1、我从来没有上过税,因为我觉得我不用上;2、我想这样应该是犯法的;3、我应该怎么办?以前,我从来没有想过那么多,我只是想帮助其他人而已。另外,我的钱都是用来救助其他人的,如果我上了税,那么还是有人领国家的救助金,都是一样的。这样说来应该说我上了税才对。如果说有人要起诉我的话,那么我会去找律师申辩的。另外,我以后会注意这一点。”就这样,他以
9、精彩的发言解决了他的窘境,同时也博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四、 良好的口才有寻求认同的功能人与人之间意见总会有所差异,这时我们就要使用口才来让别人认同你。例1:一宾馆推出新婚套房。一对新婚夫妇来订房,他们指明要定带9的新婚套房,但是当时带9的都被定了。他们准备离开的时候,值班经理来了,他向那对夫妇推荐了18号房间,并且解释道:“18,其实带了2个9,2乘以9不就是18么?这就是长长99啊。此外,3乘以6也是18,66大顺啊。还有,18也就是始发的谐音,又久又顺又发的,这可是最好的房间号啊。”这样的劝说之下,那个经理成功的留住了客人。又如在战场上的慰问表演,本来排有一个叫“血染的风采”的节目,但
10、是最后应要求删除了。因为士兵们都喜欢讨个口彩,受伤的时候叫挂彩而不是受伤。血染什么的被看成不吉利,所以节目被裁掉了。例2:某学生考起了一所外国大学的研究生,他报道时迟了一个星期。一个叫迈克的教授很喜欢刁难学生,喜欢把学生问倒他才高兴。不巧那个学生报道后第一节课就是迈克教授的。果然,当教授进了教室以后就看到了新面孔,于是他开始问那个学生:“你从哪里来的?”“中国。”“哪个中国?”“教授,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历来都只有一个中国。”“你们中国的记者能报道所有的消息吗?”“教授,我们国家的记者一直都报道他们想报道的一切。”“那么你认为中国强大吗?”“中国现在还在发展中,总有一天他会变得强大!”“那么
11、,你认为中国强大的标志是什么?”此时,教授看着那个学生,那个学生这时也看着教授,并且毫不回避的看着教授的眼睛,一字一句的说道:“中国强大的标志,就是像我这样的学生以后在外国再也不会受到这样的刁难。”“好!”对视了几秒以后,教授终于不再盯着学生了,并且这样说道:“我并没有为难的你意思。中国能有你这样的年轻人,总有一天中国会强大起来的!”五、 良好的口才有引导的功能良好的口才具有引导的功能,能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说服你。例:某大学周四下午都是全校的政治学习,其实也就是书记在上面读书,全校师生在下面听,很无聊。某次,在即将开会的时候,一个年轻人走了进来,对负责的老师说要进行消防宣传等的,老师一看,这不
12、是推销的吗?就要赶他走,然后他说,我就问2个问题,问完我就走。那老师看他很是执着,于是就让他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假如你家在四楼,然后三楼着火了,你应该怎么办?”其他的老师议论纷纷不可能向上走,因为火是向上烧的,再什么往上跑总会被烧到。往下跑么,又不是很妥当。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用水把棉被弄湿,然后披着棉被冲下去。然后年轻人又问道:“那么你们家里还有多少以前的棉被?”这样一说,大家才想到,对啊,现在被子都是什么丝绵的、天鹅绒什么的,是不怎么吸水的。“好了,我的问题问完了,我走了。”于是年轻人转身欲走,这次,却是被拦住了,大家都很好奇有什么其他的办法,于是,他开始推销他的东西了是一种全新的消防产品
13、,大概就一大饮料瓶大小,遇到火灾,可以将其喷在被子或者其他东西上,这个产品可以隔火,起到保护作用。于是很多住高楼的老师纷纷定购。就这样,年轻人凭借优秀的口才成功的推销了他的产品。第四讲 口才运用的基本要求一、 要求我们有双向沟通意识从信源到信宿单向沟通:引进反馈以后,就成了双向沟通。例如老师给学生讲课,如果学生听课的反馈被老师收到的话,就是双向沟通,也即有“反馈意识”。是口才达到某一程度以后的基本要求。如某上司布置任务的时候,一个人认为他觉得其他人很简单的事情还去买笔记去记是拍领导的马屁。其实不然,做笔记,点头等其实是对领导布置任务的一种反馈,这样等于告诉领导你了解、知道了任务。就好像假如你在
14、和某人打电话,但是无论你说什么,那边什么反应都没有,连“嗯”都没有。这时你会很怀疑对方是否有在听你说话。二、 寻找共识作为沟通的基础寻找有歌厅共同的地方来作为沟通的登陆点,比如你是公司的一个对外沟通人员,如果有人来退货,理由是质量问题,但是其实质量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谈判就应该寻找共识点来进行交涉,如果真是质量有问题,那么必须退货,一起去看实际情况,再行解决。又如,一个打扮时尚的女生背了个连书都装不下的小包 去找第二天面试的老师想要聊聊天先了解一下那个老师。但是其实由于她的打扮,那老师多半不会收他。学口才还要有悟性。现在我们的口才老师薛老师,给我们讲了她以前的亲身经历:我们的老师她曾经要去光明
15、日报,经过层层选拔,最后只剩老师以及另外2个男生。最后面试的题目是对光明日报的一些意见和建议。于是老师相当周密的准备了一切,收集了很多以前的光明日报,进行观察整理等等。最后面试的那一天,面试的人是光明日报的经理,但是当时却还请了另外一个报社的经理,那个经理还没到。于是光明日报的经理就和即将面试的3个人谈了起来,可是老师却没有料到会有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当时对那个面试的经理什么都不了解的她几乎就没一起说几句话,反倒是那2个男生可能事先调查过那个经理,和那经理聊得很起劲。最后,另外一个报社的经理来了,面试开始以后,老师侃侃而谈,光明日报的经理很吃惊,说刚才怎么好像很沉默的人突然换了一个人似的。最
16、后,面试的结果是,本来只想召2个人的,但是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决定破格再录取一个人。于是3个人都被录用,并且都要被派出国学习。可是没想到的是,老师原来是在保密局工作的(其实应该也不算正式的人员,只是一个负责培训老师,但是档案却在这个部门),属于国家部门。所以后来档案很难调出来。最终,老师很可惜的错失了机会,没能进光明日报工作也没能出国。其实当时假如光明日报的经理真的有心用这个人的话档案也并非不能调出来,只是麻烦一点而已。但是由于本来就是超额的录用,所以最后没能录用其实也就是在那个经理的心里老师其实是最后一名,并不是非用不可的人才。另外老师考研的时候,去一老教授家听课,出来的时候,对老教授说:“
17、不用送了,谢谢!”结果被指导老师训了一通,并且让自己去找原因。最后老师才知道,原来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讲话应该更严谨一些,比如上次应该说“您老请留步。”三、 采取A-A式平行沟通A-A式平行沟通:把沟通双发都当作一个有自主能力的成人,对话平等,不卑不亢。(注:PAC模式,P=成人对小孩;A=平等;C=我是小孩)四、 寻找把握最佳沟通渠道沟通渠道有:正式/非正式的以及直接/间接比如班主任想要表扬班长,是在班会在表扬(班长受到班上同学的认可),还是小范围表扬(班长其实在班上不得民心)又或者是背后表扬(班长是个容易骄傲的人)等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正确的方法是根据情况而定的。如:你在班会上提出一
18、个建议,班上就是有个人不听,并且离开,应该怎么做?可以这样:再将建议解释一次,再在班上找一和他关系比较好的人,让他去说服那个人。说不定是他因为心情不好或者有什么更好的建议。五、 以变化的语言适应动态的语境例:美国麦片广告的成功与失败:一麦片厂要做广告,于是找了儿童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认为颜色是引起孩子注意的主要因素,于是广告做得缤纷多彩,很符合小孩的口味,结果广告播出后大获成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销售。之后,那个麦片厂发展到了英国,然后播出了同样的广告。可是这次却几乎没什么效果。最后他们才发现,他们忽略了美国与英国的文化差异。美国是以民主为重,就算是小孩子也有自主权,买东西是小孩子自己挑选
19、的,所以广告吸引小孩也就等于吸引了消费者,而在英国则是绅士文化,比较刻板,类似中国的儒家,小孩只要听大人的就好,买东西自然也是大人做主,所以广告自然没有什么效果。又如,开商店卖东西,问:“你要看点什么?”比“你要买点什么?”要好得多。还有“经济要搞上去,人口要降下来!”这个标语放在其他一般的地方没问题,但是放在火葬场附近就不对了。与一般老师和专家教授级别人说话那也不一样,一般老师可以说“不用送了,祝您”但是老教授应该说“请留步,谨颂”发散思维训练:由笔想到的我:这是一支笔,好用与否和它的外壳没关系而取决于笔芯,笔芯是好的,那么笔也是好用的。人也一样,人的外貌好比就是笔的外壳,内心就像笔芯。一个
20、人的好坏看的不是外表而是内心。笔的好坏与否,在写以前是看不出来的,如果人一样,不去与之交往是不知道他的为人如何。第六讲 语言技巧与逻辑基础语言是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的语言技巧:模糊法:我们讲话追求明确清晰,但是事无绝对,有时候模糊的表达可以更好的传递信息。有时表达得过于明确反而不得体,不策略,不能表达准确。例:就中国台湾可以简称“台湾海峡二岸的中国人民”。这样“中美上海联合公告”就没有漏洞了。还有老师上课的时候明知道是谁在讲话但是老师一般都说“有的同学讲话”,其目的就是即提醒了讲话的同学不要讲话,也给讲话的同学留了面子。这也是一种模糊技巧。矛盾法:表面上看似矛盾的,但是又有一定的哲理。如“有些人
21、活着,但是他已经死了;有些人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活着。”这就是一种矛盾表达法。虽然看似矛盾,但是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有一定的逻辑基础活着和死了并不是指同一方面,一个是指生理上的,一个是心理上的。例1:法国总统竞选辩论中,一年轻人与前总理辩论的时候,总是称之为“总理阁下”,隐隐一直暗示提醒观众对方是前总理。对方越来越恼火,终于忍不住说:“现在是总统竞选辩论,双方都是平等的,请不要再这样叫。”“知道了,总理阁下。”年轻人答道,知道,其实是知道他这样的称呼已经起到效果(提醒选民与自己对方不过是一个总理;让对方恼怒自乱阵脚)了,所以还继续叫对方“总理阁下”。之后观众都笑了起来,最后年轻人成功的当上了总统
22、。例2:一小孩很可怜,每天脏兮兮的到处乱跑,见到什么都拿来啃,看起来已经饿了很久了,并且还没人管。有人说,他是一个父母双全的孤儿。父母双全和孤儿看似矛盾,但是其实他有父母,所以进不了孤儿院什么的,但是父母不管他,使他与孤儿无异。所以才叫做父母双全的孤儿。口才训练:我站在世界地图前我站在世界地图面前,让我想起了这个世界原来是一个整体,但是由于地壳变动,慢慢变成现在这个四分五裂的样子,但是,这仍然还是一个完整的地球。现在,人类仍然不能说是一个整体,是我们自己分割了自己。暗换法:暗换法有时候会被用错,例如老师班会上说:“由于上个学期没劳动,所以这个学期开学就要去参加公益劳动,人类就是在劳动中前进的!
23、”这里其实就偷换了概念,前后的劳动其实不是一个劳动,公益劳动只是体力上的劳动而已,而让人类前进的劳动不仅是体力劳动,还有脑力的劳动。虽然在这里这样说并不影响表达,但是偷换了概念。例: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一个中国的女作家对中国共产党的评论中很有褒奖的意思。于是某外国记者提问:“你对中国的感觉如何?”(女作家其实并非共产党员)女作家回答道:“我的丈夫是共产党员,我和我丈夫的感情非常好,至今没有离婚的迹象,感情深厚。”应急法及其逻辑基础:形式逻辑上有个充足理由律:1、在论证某种观点为正确的观点的时候,需要有充足的理由作为论据。2、给出的论据是真实的。3、真实的理由要能推导出论点(真实的论据与论点能互相
24、推导)。如果有时候故意违反理由律,但是有足够的逻辑理由支撑的话,那就算是一种语言技巧了(即应急理由法)。例1:一个女作家嫁给了一个考古学家,采访她的时候记者问“为什么要嫁给一个考古学家”,她答道:“女人最好的丈夫其实就是考古学家,因为越老他越喜欢。”例2:一个飞机降落的时候出了一点小问题,导致颠簸不已,但是最后还是安全降落了。降落后乘客们纷纷往外挤。这时一个刚睡醒的乘客睁开眼睛看到乘客们都往外挤,不明所以,于是问空姐发生了什么事,空姐灵机一动答道:“机场外有一片椰林,乘客们都忙着去捡椰子。”其他往外挤的乘客听到以后不禁笑了起来,气氛一下得到了缓解,人们也不那么挤了。最后那个空姐还受到了航空公司
25、的表扬。含蓄法:不直接地说出来,用另外一中说法委婉地表达出来。如:一班长很喜欢指手画脚,同学们都很烦他,于是就不听他指挥。回来班长无奈去告诉给了班主任说同学不听指挥没办法干活。班主任听说以后去看了现场,并且了解了一下情况,最后说:“我知道问题在哪里了,班长喜欢用祈使句!”同学们都笑了起来,班长愣了一下随后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幽默法:有幽默感是一个成功人士必不可少的素质,同时也是人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幽默法用得好的话有时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成效。幽默法就是把话说得更加的幽默让人更好明白,同时营造幽默的氛围。常用以打破尴尬的僵局。归谬法:一种间接反驳别人的方法。反驳一个人之前,先假定别人的观点是正确
26、的,然后在根据别人的思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最后推理出一个连别人也没法相信的荒谬结果,从而达到反驳的效果。其实这是一种将对方错误之处放大,之后用对方的观点反驳对方的方法。此法更适合演讲等。例1:一个信佛的老太太看到一个小伙子要杀鸡,于是上前劝说,说应该慈悲为怀不要杀生,今世如果杀了什么,那么下辈子也会变成什么。小伙子闻言,说道:“嗯,既然会遭到报应,杀什么变什么的话,那么我下辈子还想当人,而且还是向您一样的好人,那么我是不是应该杀了您呢?”并且对老太太举起了刀。老太太无话可说,只能走开,并且再也不敢管闲事了。例2:朗宁在竞选加拿大的州长的时候,对方想要诋毁他,说:“我得到资料说你是在中国出
27、生的,是吃中国奶妈的奶长大的,(朗宁的父母当时在中国工作)所以你没有加拿大血统,按照法律你没有资格参加竞选。”朗宁答道:“没错,我我在中国出生,吃中国奶妈的奶长大,但是我也得到资料说,你小时候是吃牛奶长大的,那么你有牛的血统,我们这里是人的竞选,你更加没有资格参加了。”朗宁就再也放大了对方的荒谬之处,漂亮的反击了对方。预设法:预设,指的是言语交谈中,交谈双方语义中所暗含的,为双方共同认可的“无争议信息”。 语言传递的明显告知信息(即未知一方通过已知一方的告知才知道的信息)是以语言中包含的共知性信息为背景参照而得以被理解的。如:A对B说:“请停车。”这句话传递告知性信息是A请求B把车停一停,而这
28、句话的共知信息是:有一辆车;车正在开;是B在开车;车是可以停的等等这些共知信息就叫这句话的预设。预设法是指有意利用话语中的预设信息来诱导对方作出符合说话人意愿的行为反应的语言技巧。例1:罗斯福在当总统以前曾经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他的一位朋友向他打听海军要在加勒比的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神秘的压低声音问道:“你呢个保密吗?”朋友郑重的回答“能!”“那么,我也能。”罗斯福笑着说。罗斯福的问题中其实包含了一个预设“这件事情是应该保密的”在罗斯福的诱导下,他的朋友毫无察觉地钻进了了罗斯福用预设信息设下的圈套。朋友的回答等于他承认了这件事情是应该保密的,所以罗斯福无需再说什么,只用赞同的语
29、气支持了朋友的判断, 十分巧妙而幽默地制止了他的朋友继续打听此事。对别人话语中的预设小心,人们往往理所当然的都认可了的信息,利用这种心理定势,在说话的时候不动声色地加入对方并没有明确认可的预设信息,就有可能使对方在心理定势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并没有明确认可的预设信息认可下来。在进行推销的时候这种语言技巧有特殊的诱导性。例2:一家小吃店想要增加销量,于是请来了专家,专家进店观察了一会以后发现服务员一般都是问客人“要不要加(鸡蛋或者其他辅食)”,于是专家提了个建议,把“要不要加”改成“要一个还是二个?”。把要不要改成少还是多。果然,如此一来销售量马上就提升上去了。预设法除了可以用于诱导以外,
30、还可以用来向对方委婉地揭示某种情况或表示某种要求。如对一个借了你的书却忘记还的人可以说:“上次你借去的书看完了吗?”用预设信息“你借了我的书”来提醒对方归还。又如:你已经是一个结了婚的人,但是有某个女孩明显对你动了情,于是假如她在提出去你家的时候,你可以说:“我妻子烧得一手好菜,欢迎你来品尝。”等等。正确运用预设法的逻辑要求是:话语中所隐含的预设信息应该是对对方无害的,并且是对方可能认可的,否则其实验的手法就不是一种有利于公关沟通的积极手法,而是一种语言错误或者是用心不良的语言阴谋。当对方话语中包含着不真实或自己不认可的预设时,应根据预设的理论去进行有效的指正或者反驳。既然问题出在话语的预设上
31、,就要针对对方的预设进行反驳。例3:一个记者问某商店的服务员:“从我进商店到现在,四处都能看到服务员的微笑,请问你们是在进行微笑服务活动吗?”服务员答道:“微笑服务是我们商店始终奉行的原则,并不是一段时间内的活动,微笑服务是我们每个服务员在岗位在上长期基本要求。”日常会话应付技巧称呼的艺术:通常称呼是个很短的词语,但是事关重大。它能表达感情,体现教养、知识。恰当的称呼能使双方立刻缩短了心理距离,建立起融洽的交谈气氛,不恰当的称呼则会使双方一开始就陷入紧张与不安中,造成沟通阻碍。使用称呼语要掌握以下要领:1、称呼要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2、称呼要与双方的社交角色相宜;(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32、中,前后用了7种不同的称呼来评价了马克思,随着讲话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用不同的称呼来称呼了马克思。)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称呼语也要根据双方的角色关系,选用对某一具体情景而言最恰当的称呼。(例:美国影片维多利亚女王中,女王有一次办公到深夜才回家,敲门,里面传来了丈夫的声音“谁啊?”“我,女王!”女王习惯性的回答,但是,门没开。女王有些奇怪,于是又敲了敲门。“谁啊?”“维多利亚!”门还是没开。女王思考了一阵后,再次敲门。“谁啊?”“是我,你的妻子。”维多利亚女王柔声回答。这次,门开了。其实,女王的丈夫几次不开门的原因很简单,他想让女王知道,他娶回家的不是一个女王,而是他的妻子。称呼语不同,代表的意义也
33、就不一样。)3、称呼要体现谦和礼貌的礼仪修养。在人际交往中,体现谦和礼貌的称呼中主要有:敬称、美称、婉称、谦称。敬称:在礼仪书面语称呼中,常用“尊、贵、大、台、玉、宝、令”等构成敬称词。美称:主要是尊者、长者对晚辈表示看重和爱意的称呼。婉称:用来表示特别强调的尊敬。谦称:用来指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是一种谦恭的表示。4、称呼语要注意性别的差异。5、称呼要注意称呼语的联想意义。注意,这里联想意义是指同现联想意义。6、不使用带贬义的称呼语。7、称呼要先后有序。(例:1972年周总理在欢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招待会上发言时,他的称呼是:“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个顺序即突出了宾客的顺序,又周到而又有分寸。)8、尽快记住对方姓名。记住对方姓名,在与对方见面时能脱口而出地准确称呼对方,这是赢得对方好感的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大凡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企业家、都有极强的记忆别人姓名的能力。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