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学重点第一题:肿瘤免疫的效应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机制并非独立发挥作用,而是互相协同杀伤肿瘤细胞。一般认为,抗肿瘤免疫效应以细胞免疫为主。但对病毒诱发的肿瘤,体液免疫亦起重要作用。一、 细胞免疫 细胞免疫在抗肿瘤效应中起主导作用。其中,T细胞介导特异性细胞免疫,NK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介导非特异性细胞免疫,两类免疫细胞又互相协作,是抗肿瘤的主要效应细胞。对具有免疫原性的肿瘤细胞,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效应能杀伤、溶解带有相应抗原的肿瘤细胞,这种效应受MHC(人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限制。包括MHC I类抗原限制的CD8+的细胞毒性T细胞(CTL)和MHC类抗原限制的CD4+ TH细胞。
2、CD4+T的作用:1. 直接杀伤瘤细胞2. 参与激活B细胞、巨噬细胞、NK细胞和Tc细胞,协同抗瘤作用3. 释放的细胞因子参与抗瘤效应4. CD4+Tc具有MHC限制性杀瘤作用CD8+T的抗瘤效应作用特点:主要清除体内存在的少量瘤细胞NK细胞不需致敏即可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其效应无MHC限制性,是一类在肿瘤早期起作用的效应细胞巨噬细胞的抗瘤作用巨噬细胞(M)在抗肿瘤免疫中不仅是抗原呈递细胞,也是肿瘤免疫中的重要效应细胞: 激活的M与肿瘤细胞结合后,通过释放溶酶体酶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介导ADCC效应杀伤肿瘤细胞; 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毒性因子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作为A
3、PC加工呈递肿瘤抗原,激活T细胞产生特异性抗肿瘤效应。二、体液免疫 B细胞介导的抗肿瘤效应1、ADCC作用 IgG类抗体能使多种免疫细胞发挥(ADCC),使肿瘤细胞溶解,该类抗体对防止肿瘤细胞的血流播散与转移具有重要意义2、CDC作用 通过激活补体系统溶解肿瘤细胞。3、干扰瘤细胞黏附 抗体与肿瘤表面抗原结合后,使肿瘤细胞粘附性改变甚至消失,从而有助于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4、形成免疫复合物 针对肿瘤细胞表面受体如转铁蛋白受体的抗体,可阻断转铁蛋白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5、调理作用 IgG类抗体与肿瘤细胞结合后,还可通过吞噬细胞表面的IgG Fc受体起调理作用,促进对肿瘤
4、细胞的吞噬。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一、 肿瘤细胞缺乏激发机体免疫应答所必需的成分1. 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弱或抗原调变2. MHC抗原表达异常(1)MHC表达降低或缺失(2)MHC异常表达是瘤细胞处于分化状态的标志3.肿瘤细胞表面“抗原覆盖”或被封闭血清中封闭因子作用4.肿瘤抗原的加工、提呈障碍5.共刺激分子及黏附分子表达降低二、肿瘤细胞逃逸1. 肿瘤发生早期,瘤细胞少,不足以激活免疫系统2. 形成瘤细胞集团后,肿瘤抗原编码基因可突变,干扰或逃避机体的免疫识别三、肿瘤抗原诱发免疫耐受肿瘤抗原可作用于处在不同分化阶段的特异性淋巴细胞,其中幼稚阶段的淋巴细胞易被诱发耐受四、肿瘤细胞诱导免疫细胞凋亡或自身抵
5、抗凋亡五、肿瘤的免疫抑制作用1. 机体免疫系统功能障碍2. 恶性肿瘤直接或间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第二题:四种超敏反应比较细胞及分子发生机制1IgE(IgG4)、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等IgE吸附于肥大细胞或嗜碱粒细胞表面;过敏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脱颗粒释放活性物质,作用于效应器官2IgG或IgM、补体、巨噬细胞、NK细胞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抗原抗体复合物吸附于细胞表面;补体参与引起细胞溶解或损伤;巨噬细胞吞噬杀伤靶细胞;NK细胞通过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3IgG、IgM或IgA、补体、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中等大小的IC沉积与血管壁基底膜或其他组织间隙;激活补体,吸
6、引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引起炎症反应;血小板凝聚,微血栓形成,导致局部缺血、淤血和出血4T细胞抗原使T细胞致敏;致敏T细胞再次与抗原物质相遇直接杀伤靶细胞或产生各种淋巴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名词解释移植免疫 transplantantion immunity 接受来自另一个体的器官或组织的动物体对移植物引起的免疫反应。CD因子第四题:B细胞对TD抗原的免疫应答(一)BCR对抗原的识别双识别 a. BCR复合体与TD-Ag的特异性结合 b. B细胞的CD21-CD19-CD81复合体 通过结合C3dg与TD-Ag结合(二)B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1、B细胞的活化:双信号刺激 第一信号:双识别 第
7、二信号:协同刺激分子信号 如:CD40与活化Th的CD40L结合 第三信号:细胞因子与相应受体的作用2、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3、Th细胞在B细胞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表位-载体作用(p27)第五题:T细胞和B细胞的相互作用T、B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 T细胞为Th2亚群,而B细胞既是Th细胞辅助的对象,又是T细胞活化的APC。相互作用包括一系列过程:抗原以其B表位与BCR结合传递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B细胞作为APC将带有T表位的抗原肽提呈给CD4T细胞,供T细胞识别;初步活化的T细胞表达CD40L等,与B细胞表面CD40结合成为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活化B细胞表达B7分子与CD28结合为T细胞提供第二
8、信号进一步活化的T细胞更多表达CD40L。第六题:机体调节免疫应答的机制免疫应答概念 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后,发生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或者无能、凋亡),并通过其所分泌的抗体或细胞因子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包括: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整体水平的免疫调节;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特点:正负反馈两方面,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首先感知是免疫应答调节的前提(1)免疫分子的量变(2)免疫细胞克隆的量变(3)配体与受体的亲和力一、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1.MHC分子对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MHC分子控制T细胞的发育 MHC分子限制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2.
9、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不同化学性质的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类型不同 抗原的剂量及途径:过大过小剂量引起耐受,适中才诱导免疫应答;静脉或口服易诱导耐受,皮内或皮下接种多激发免疫应答 3.抗体分子的免疫调节作用: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作用;中和、清除抗原,使产生相同抗体的能力减弱。 4.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免疫调节作用 5.补体对B细胞激活的调节 二、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作用APC(抗原提呈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只有成熟APC表达协同刺激分子,可有效提呈抗原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CD4+、CD8+T细胞都有上调和下调免疫应答的功能Th1Th2通过释放细胞因子相互抑制 NK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可抑制B细胞分化及抗体产生
10、;可通过释放IL-2、IFN 、TNF 、 GMCSF等增强T cell 功能 三、整体水平的免疫调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免疫细胞上有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受体。 免疫系统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细胞因子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四、群体水平的免疫调节五、独特型网络的调节作用 抗独特型抗体(anti-idiotype,AId):针对T细胞、B细胞抗原受体和Ig V区上的决定簇的抗体,针对V区的支架区的(型)和抗原结合部位的(型),型又称抗原内影像,可模拟抗原起放大作用,应用:AId疫苗用于疾病防治。第七题:蛋白质抗原加工递呈两种主要途径的比较P153内体溶酶体途径胞质溶胶途
11、径递呈分子MHC II类MHC I类识别的T亚群CD4 ThCD8 CTL抗原来源(举例)外源性(细菌)内源性(病毒)抗原酶解细胞器内体、溶酶体蛋白酶体结合MHC分子的部位溶酶体(MIIC/CIIV*)内质网腔主要伴随蛋白Ii 链HSP、钙联蛋白抗原递呈细胞专职APC所有有核细胞第八题:Tcell 在胸腺内分化发育的过程(三阶段,二选择)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发育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T发育为双阴性细胞阶段,其主要表型为CD4-和CD8-,故称为双阴性细胞(DN)。第二阶段为不成熟胸腺细胞,即由DN细胞经单阳性细胞(CD4-、CD8+、)进而分化为双阳性(CD4+、CD8+、)细胞(do
12、uble positive,DP)第三阶段为由DP细胞经正、负选择过程,分化发育为具有免疫功能的成熟T细胞,只表达CD4+或CD8+,故称为单阳性细胞(single positive,SP),然后迁出胸腺,移居于周围淋巴器官。 阳性选择 TCR能识别自身MHC 获得自身MHC限制性阴性选择 TCR与自身MHC自身多肽复合体结合 1)若呈高亲和力时,T细胞则凋亡; 2)若呈低或无亲和力时,T细胞则存活。 胸腺外组织(胚肝,骨髓)T祖细胞(progenitor-T,Pro-T)胸腺皮质CD4-CD8-(DN双阴性细胞)CD4+CD8+(DP双阳性细胞)阳性选择 获得自己MHC限制性CD4+ CD8
13、+(SP)(自身反应与非自身反应性克隆)胸腺髓质阴性选择排除自反性克隆或不应答(自己耐受)CD4+ CD8+(MHC限制TH) (MHC限制性TC)周围淋巴组织CD4+ CD8+(TCR) (TCR)第九题:Tcell 表面分子及其功能TCR及TCR CD复合物TCR是T细胞识别蛋白抗原的特异性受体。TCR-CD3复合受体分子,是T细胞识别抗原的主要识别单位。其中TCR是识别异种抗原和自身MHC分子多态性决定族的受体,而CD3分子交不参予抗原识别,它具有稳定TCR结构和传递活化信号的作用。CD和CD分子这二种分子与抗原识别无关,但可与带有MHC分子的细胞结合,它们是细胞与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粘附分
14、子。这二种分子具有增强TCR与抗原呈递细胞或靶细胞的亲和性,并有助于激活信号的传递。协同刺激分子(CD28、CD2、CTLA-4 (CD152) 等)近年的研究证明T细胞的活化需要双信号,即由TCR-CD3复合分子可提供起始信号或第1信号,还必须有协同刺激信号或第2信号才能使T细胞活化。在T细胞膜上已发现有多种分子与协同刺激信号产生有关,如CD2、LFA-1、VLA-4及CD28分子等。称这种分子为辅助分子或协同刺激受体分子。丝裂原受体(Con A)其他表面分子细胞因子受体、MHC分子等第十题:粘附分子(名词解释或大题?)定义:是介导细胞或细胞间相互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位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基质
15、中的糖蛋白,并以受体和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粘附分子使细胞与细胞间,细胞与基质间发生粘附,参与细胞的识别,活化和信号传导,细胞增值与分化,细胞的伸展与运动,使免疫应答,炎症发生,凝血,肿瘤转移,创伤愈合等一系列重要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分类1.选择素家族 selectin family2.粘蛋白家族 mucin-like family3.整合素家族 integrin family4.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5.钙粘素家族 cadherin family5.未归类的黏附分子功能:课件只讲了前2条 参与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
16、杀伤细胞识别靶细胞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对特异性抗原的识别作用外,还需要粘附因子的相互作用。某些粘附分子的抗体可以阻断免疫细胞的相互作用,及杀伤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辅助性T细胞与抗原提呈细胞的相互作用过程中,T细胞受体(TCR/CD3)须同时识别抗原提呈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与MHC分子的复合体,而CD4/MHC-类分子(非多态部分)、LFA-1/ICAM-1、LFA-2/LFA-3、CD28/CD80的相互作用,则可以使两者紧密接触,提供了相互作用的重要条件,并参与T细胞的活化过程和细胞因子的分泌调节。杀伤性T细胞杀伤靶细胞(如病毒感染靶细胞)时,其CTL特异受体识别靶细胞抗原与MHC-类分子
17、的复合物,CD8/MHC-类分子、LFA-1/ICAM-1(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细胞间粘附分子-1)、LFA -2/LFA-3的相互作用,导致效应细胞靶细胞紧密接触,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介质得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参与炎症反应 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炎症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白细胞粘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向炎症部位渗出,这一过程一个重要的分子基础是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粘附分子与淋巴细胞的归巢粘附分子参与组织细胞间的附着粘附分子参与细胞的移动粘附分子与肿瘤的关系粘附分子与细胞内信号的传导第十一题:抗原 抗体 结构功能 TD抗原分类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子抗原具有异物性、和特
18、异性,既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相应抗体;又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抗原的免疫原性指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第十二题:补体组成及其激活途径(表)补体固有成分C1q、 C1r、 C1s 、C2、 C4B因子、D因子、备解素MBL、MASP1、 MASP2等C5、C6、C7、C8、C9补体调节蛋白 存在于血浆中的可溶分子:I因子、H因子等 表达于细胞表面的膜分子:衰变加速因子、膜辅蛋白、CD59、同源限制因子补体受体CR1、C2aR、 C3aR、 C5aR等第十三题:固有免疫应答的过程及其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关系 (1) 固有免疫应答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Mf通过PRR识别微生物后,加工、提呈抗原,B7和ICAM-1上调,为T细胞活化提供第一和第二信号。(2) 固有免疫应答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a诱导细胞免疫Mf接受胞内菌感染后分泌IL-12、IFN-g,诱导Th1细胞,产生细胞免疫;b诱导体液免疫NKT和肥大细胞分泌IL-4,诱导Th2细胞,产生体液免疫。(3) 固有免疫应答协助适应性免疫应答发挥免疫效应:a抗体产生后,在补体、吞噬杀伤细胞参与下,通过调理吞噬、ADCC,清除病原微生物。bTh1产生IL-2、IFN-g介导细胞免疫,是通过活化巨噬细胞等发挥作用。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