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绪论1.1研究背景城市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对外开放的门户。在现代市场营销中,城市品牌战略日益受到重视,正确地运用城市品牌建设促进城市发展,是城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增长潜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成长平台,诸多城市在城市优势产业基础上开始实施城市品牌战略。19世纪50年代,城市品牌营销的思想已经在美国作为一种吸引移民西进的手段得到应用,20世纪初期英国和法国在海岸旅游开发方面运用广告来吸引游客。西方发达国家就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来吸引民间资本,
2、促进城市硬件环境建设形成了一些不同的模式,为城市营销理念的形成和运作提供了经验,并且逐渐得到了众多城市政府的认同和推广。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经营的一些模式逐渐得到政府规划部门的认同,有人借鉴市场销售的思想,提出了销售城市的观点,即通过对城市自有资产的市场化利用,实现“以城养城的目的。Keller(1998)提出“一个城市可以被品牌化的思想。Whttfeild(1999)认可以通过旅游业来发展城市品牌;Gibson(2005)以美国华盛顿特区推销城市生活的实例,对城市领导们如何通过塑造城市品牌从而吸引郊区目标市场群体到城市定居进行初步探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3、,城市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保证了中国持续二十几年的经济繁荣。近10年来,我国城市化平均以每年0696左右的速度提升,目前已经超过40。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50口1。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城市品牌建设进入专业时代,城市的活动已从区域、国内竞争扩展到国际竞争领域,城市开始通过创新的理念以及系统的规划来拟定自身长期发展的战略,通过城市品牌有效整合城市资源,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目前,在全球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增长潜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成长平台,我国的许多大中城市都开始探索城市品牌的发展道路,各级城市纷纷塑造自己的城市品牌。于是,城市品牌战略
4、逐步成为各级城市振兴与发展的新思路,城市竞争的加剧催生了城市品牌建设。1.2研究目的及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形象的优劣对于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崇尚个性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城市如果不能塑造自己的独特形象,就不可能引起世人的关注与青睐,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诸多城市要在市场竞争如此之大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提高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必须要进行城市品牌研究。纵观世界名牌城市品牌战略都是把城市品牌建立在城市优势产业基础上的。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一提世界名牌城市巴黎,就知道是“时装之都”;为什么一提维也纳,就知道是“音乐之都:为什么一提佛罗伦萨,就知道是“绘画与雕塑之都;为什么一提洛杉
5、矶,就知道是“电影之都;为什么一提拉斯维加斯,就知道是“博彩之都”:为什么一提威尼斯,就知道是“水上之都”;为什么一提慕尼黑,就知道是“啤酒之都;为什么一提鹿特丹,就知道是“港口之都H1。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城市,正用各种手段包装自己的城市。目前,我国一些城市由于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一些城市在自发的历史进程中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城市特色,有的城市通过人为策划和包装树立了自己的城市品牌形象,但是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有一些城市仍然在城市品牌方面刻意模仿、盲目攀比,或是缺乏产业支撑,缺乏科学规划与管理,这些愈加使得城市的品牌定位和形象模糊,进一步束缚了城市可
6、持续发展。即使是一些已经知名的城市品牌,有许多由于自身发展和城市危机的出现,也需要对其品牌进行重新定位和维护。城市品牌战略需要系统性整体规划、协同性部门合作以及持续性梯度跟进,因此,如何选择适合自身城市发展的品牌战略,准确地进行品牌定位,挖掘城市的核心特性、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对每个城市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研究城市品牌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发展、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无疑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3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Smith(1994)表明城市品牌能给人一种启发式的思维来重新想象城市并认识城市。 Kelle:(1998)认为。城市可以被品牌化,即城市品牌能
7、够让人们了解某一区域并将某种形象和联想与这个城市的存在联系起来,使它的融入城市之中。 whitfield(1999)等认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和声誉有很好的作用,从而鼓励发展具有独特城市品牌的城市旅游业。Kapferer(2000)认为城市品牌表现在城市消费者能感觉到一种相对优势,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Kotle:(20。劝最先提出“地方营销”的概念,把地方视为企业,按照企业营销的方式对地方进行营销。Lloyd(2003)和Gellers(2003)等,他们分析了企业怎样进行城市品牌营销。MacFadyen(2004)等把城市视为公司,讨论了城市品牌的投资方式和城市在塑造城市品牌
8、中获取价值171。Gibson(2005)对城市经营者通过塑造城市品牌吸引外部城市人口到该城市定居进行了分析。1.3.2国内研究现状张鸿雁(2002)提出,城市品牌建设是在强调城市存在的责任、道德意义和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包含了社会整体满意体系。吉福林(2002)提出“城市品牌能体现出城市的经济文化内涵和精神底蕴。吕振奎(2002)表明城市品牌因素的不断扩大延伸,可以使城市品牌走向强大和成为全球性品牌。冯炜(2002)提出通过提升城市的品牌底蕴,形成特有的城市特色,改善和建设好城市软环境,并且增大宣传力度可以达到建设城市品牌的目的。李成勋(2003)提出城市品牌的形成要有历史与现实的基础。夏玉曾
9、和谢健(2003)表明城市品牌是某个城市的众多企业品牌的浓缩,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了该市,它是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黄景清(2003)把市场经济中的营销意识、机制和方式等观念运用到城市品牌经营管理上。尹启华和魏海涛(2003)等,他们提出城市应从整个社会环境,市场环境等多个方面考虑,来发展城市品牌。陈建新(2004)等提出根据城市独有的资源优势和竞争优势,把城市品牌分为经济型、政治型、历史型、文化型、特殊活动型等类型。李光斗(2004)认为城市品牌集中了城市自然资源和人文创造的精华,具有不可替代的经济文化内涵和不可交易的专有功能。余明阳和姜炜(2004)探讨了塑造城市品牌的传播机制,并以美国城市管
10、理为例,提出通过整合传播促使城市消费者对城市形成完整认知。李海婴(2004)认为城市品牌可以改善基础设施、制度、文化和社会秩序,实现资源进一步聚集和环境的改善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反过来,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又促进城市品牌的提升。黄志华(2005)认为城市品牌随着城市经营管理思想的发展变化而延伸和扩展。孙利昌(2005)提出对资源整合后的城市品牌能够让城市消费者对具体物质与抽象精神进行对应。刘彦平(2005)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企业、地区兴衰的标志和综合实力的象征。方丽(2005)认为,城市品牌蕴含了城市独特个性,它是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在城市消费者心目中的总体印象。何新衡(2006)提出政府为城市营
11、销主体,以观念营销和整合营销为策略对城市品牌进行营销。孙雷(2006)认为城市品牌塑造可以通过对整体品牌和旅游品牌的展开进行,因为城市居民、旅游者和投资者受城市环境名牌,思想的影响。许慧新(2006)认为城市品牌通过各种具体表达方式向消费者展示城市的价值和定位。马瑞华(2007)认为品牌经济的出现解决了城市竞争力的实现问题。韩冰雨(2007)提出城市品牌能展现城市总体特征和历史底蕴,体现城市各种内在资源提炼组合与具体实施结合。赵洪利(2007)认为城市品牌在确定核心价值时,将城市的文化、历史、民风、民俗、特色、风范等要素塑造成可以感受到的高附加值产品。王维婷(2008)认为城市品牌是城市在传播
12、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发展战略定位所传达给外界并得到社会认可的概念。陈艺(2009)将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品牌定位影响因素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苏首(2009)认为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品牌塑造的重要层面,关系到城市品牌具有怎样的特色和个性。王东强(2009)等认为可以运用产业品牌理论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王兆宇(2009)认为城市管理者越来越重视通过构建城市形象品牌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李尘(2010)认为正确的城市品牌定位能为城市创造巨大的财富,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和辐射力,并以深圳市为例对深圳城市品牌定位进行了浅析。1.4研究框架本文首先提出舒城县进行
13、城市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回顾;其次对影响舒城县城市品牌营销的环境进行分析。通过对影响城市品牌建设内部环境、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对舒城县城市品牌战略进行SWOT分析。通过构建城市品牌建设的研究框架,力求对城市品牌建设进行准确定位,在明确了城市品牌定位后,对城市品牌进行开发、整合、传播,最后,对舒城城市品牌战略的实施,提出一系列的保障措施。论文研究思路如图11所示第二章 城市品牌战略的理论基础2.1城市品牌战略相关概念2.1.1 品牌及品牌战略的定义、特征1.城市品牌定义按照现代营销学的定义,品牌是一个名称、术语、标记、符号、图案或是这些因素的组合,可用来辨识一个卖者或
14、卖者集团的货物或劳务,以便于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品牌打造者运用一些工具以加强并凸显品牌形象,强势品牌通常都以一个代名词、一句口号、一种颜色、一个符号或一组故事情节的方式展现。城市品牌是城市风格与个性、城市形象与实力的统一,它凝聚和体现着城市的功能、理念、整体价值取向以及由内向外的辐射力和由外向内的吸引力。一个城市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并不像塑造产品品牌那样容易,因为建立城市品牌是一项社会化工程,要从全社会发展的角度找到城市的核心价值和品牌定位,城市一旦确定了自己的定位,就要整合全社会的资源持续不断地经营和推广自己的核心价值,城市品牌的塑造是品牌战略管理的结果。2.城市品牌的特征第一、城市的总体特
15、征与风格:城市的总体特征与风格是指城市最为显著的、能代表城市整体的一些特点,是社会对城市及其行为表现的一些概括性认识,一般可分为内在特征与风格和外在特征与风格。内在特征与风格包括城市价值观念、行为取向、民主意识、开放程度、工作效率、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社会秩序、经济秩序、风土人情等。外在特征与风格包括城市名称、象征图案、吉祥物、建筑风格、特定景观、历史遗迹、市花、市歌、交通工具、公共设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名优特产等。第二、城市的经济特征与结构:城市的经济特征指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拥有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经济结构包括城市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企业
16、规模结构等等,城市的经济结构要与城市的自然、区位、社会、政治、大城市的产业规模,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城市特殊的竞争和比较优势。在打造城市品牌中,应根据城市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现有的产业基础,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城市的独特定位,保持与竞争者的差异,提高城市的竞争力。第三、打造城市品牌要有能动的管理主体城市是各要素和资源组成的复杂大系统,城市管理也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包括国家的管理、城市政府的管理和城市内企业的管理。城市政府是打造城市品牌的管理主体,政府的办事效率、廉洁状况、公正执法、管理水平、创造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城市品牌的创造。第四、打造城市品牌要有群众基础创
17、立城市品牌必须考虑与城市相关的公众对城市的看法和评价。首先要得到本城市居民的认同,恰当的城市品牌定位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反之效果相反。其次要得到国际公众的认同,城市品牌必须考虑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问题,明确自己在国际上处于什么地位,需要树立什么样的形象。此外还要得到大众传媒的认同,大众传媒是专业的传播机构,是传播社会信息的主体,媒体的倾向性对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第五、打造城市品牌要有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是城市各项社会经济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政治环境安定宽松,经济环境适宜,社会治安良好,城市居民的生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顺利进行,城市产业稳步发展,同时促使国内外资
18、金、人才、技术向本城市聚集,推动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城市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2.1.2城市品牌战略的涵义所谓城市品牌战略就是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围绕产品的品牌所制定的一系列长期的、带有根本性的总体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实际上,城市品牌战略就是城市有目的的作用于受众的精神及其心理层面的所有方法、手段的整合,而社会、经济、自然、政府等城市环境建设则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品牌战略的紧密结合构成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品牌塑造的丰富内涵,意味着需要将城市的品牌定位、城市品牌核心价值塑造贯彻到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各个方面。2.1
19、.3城市品牌战略的竞争因素根据fainBegg的城市竞争力模型和倪鹏飞的弓弦箭模型,城市品牌战略竞争因素的构成众多,主要有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人力因素这三类要素来衡量。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构成、对外开放程度等方面的内容。社会因素包括政府管理、基础设施、环境等方面。人力因素包括市民素质、教育支出、城市文化等方面的内容。2.1.3.1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构成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大概状况,如果没有城市经济的发展作为基础,城市竞争力也无从谈起。所以,针对经济因素在衡量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地位下,主要选用了GDP、人均GDP、全社会固定生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
20、总额、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这几个指标来衡量城市竞争力中的经济因素。这几个指标是常见的用来衡量城市经济状况的指标,对这些指标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城市竞争力在经济方面的情况。2.1.3.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城市的许多方面,有政府管理水平、基础设施状况、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城市产出等因素。社会因素能对城市竞争力的环境方面,政府管理方面等进行综合评价。城市的社会因素主要由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人均地方财政支出、人均绿地面积和空气质量达标率来衡量。21.3.3人力因素人力因素主要由人力资本和人民的生活质量来衡量。人力资本反映城市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状况,包
21、括人口资源状况以及能够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教育状况。生活质量,它从居民的收入水平、住房情况等方面反映居民的生活质量状况。人力因素的高低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发展潜力。生活质量是从居民的收入水平、住房情况等方面来反映的。人力因素主要由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来衡量。2.2 整合传播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处于后工业时代的高速发展时期,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使得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出现了产品同质化的趋势,再加上营销手段可以相互模仿,市场趋于饱和,消费者很难在同质商品中辨出真伪,从而使市场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和残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
22、何实现差异化?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这在当时成为许多企业试图解决的问题。以生产和产品为核心,制造商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营销传播在当时满足不了多变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市场营销专家试图寻找一种新的营销理论来解决这个问题,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当时成为指引中国企业的一盏明灯。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简称IMC),也译为“整合行销传播”“整合传播”“一体化营销传播”。适应信息多元化和企业竞争品牌中心时代的要求,以1992年由西北大学教授唐舒尔茨、斯坦利田纳本(StanleyI.Tannenbaum)和罗伯特劳特朋(Robert F.La
23、uterborn)合著的全球第一部关于IMC理论的专注整合营销传播的出版为标志,这本书出版后成为全球范围内营销与广告学界讨论的焦点,改变了人们对于营销传播的许多传统看法,标志着整合营销的理论概念的形成。随着管理环境的不断变化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IMC的营销思想受到很多的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关注。长久以来,整合营销传播学、市场营销和广告学的学者等以各种方式,从不同的视角来给整合营销传播进行定义和研究。下面列举了国内外学术界对整合营销传播的研究具有影响力的定义:1、国外学术界对整合营销的研究全美广告协会(,1989)的研究促进了 IMC 的发展。它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是:这是一种从事营销传播计
24、划的概念,确认一份完整透彻的传播计划。它注重以下综合计划的增加值,即通过评估广告、直邮、推销活动和公共关系在策略中扮演的角色,并将之整合,目的是提供明确清晰 、一致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这个定义主要强调过程的整合,目前被广泛使用。第一部 IMC 著作整合营销,是由唐舒尔茨、斯坦里田纳本,以及罗伯特劳特朋三人合作写成的。书中对整合营销传播的定义:“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在长时期内发展和实施针对现有和潜在客户的各种劝说性沟通计划的过程。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是直接作用和影响特定沟通受众的行为。这一过程要考虑到一切消费者接触公司或品牌的来源的不同,运用各种潜在渠道传播企业及产品信息。此外整合营销传播运用与现
25、有或潜在的消费者相关的并可能使他们接受的一切沟通形式。总而言之,整合营销传播的过程是从现有及潜在客户的立场出发,决定及定义劝说性沟通计划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这个定义包含的视野甚为广阔,它代表了一种更成熟、更全面、更彻底的整合营销传播观念。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汤姆邓肯博士对 IMC 的发展做出了进一步地卓越贡献。他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运用品牌价值管理客户关系的过程。换言之,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交叉作用的过程,它通过战略性地传递信息、运用数据库操作和有目的地鼓励企业组织和关系利益人的双向对话,藉以创造和培养可获利的关系。该定义强调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双向互惠的关系。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小组把整合营销传
26、播定义成:“整合营销传播(IMC)把品牌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消费者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运用所有的手段进行有力传播的过程。2 、国内学术界对整合营销的研究根据实践者、研究者观察角度的不同,IMC 的形态也随之不同。下面分别从广告主、媒体机构、广告公司、企业研究者或经营战略研究者的角度出发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 从广告主的角度看 IMC运用广告、促销、公共关系等多种传播手段来传播统一、一贯的信息,目的是提高品牌形象。 从媒体机构的角度看 IMC20世纪80年代,一些大型的媒体公司吞并了些许媒体机构成庞大的跨国集团。它是由多种媒体构成的一个系统而不是由个
27、别的媒体实施运动,目的是给广告主提供优良的服务。 从广告公司的角度看 IMC不仅是广告,而且要把推销、公共关系、包装等多种传播手段整合起来,目的是给广告主提供更好的服务。综上所述,学者们在对整合营销传播(IMC)含义的解释上虽然还有不同,但是其共同之处就是强调了以消费者的利益为本的观点,重视与消费者的沟通与互动。另外,与传统的营销传播理论不同的是,其核心在于从“交换”提升为“传播”,营销功能从告知、说服发展到与消费者进行有效地沟通,其强调传播是建立传播者与受众之间达成一致的必要手段。第三章 舒城城市品牌环境分析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3.1.1政治法律环境1、实行一站式服务。发挥县
28、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作用。凡具有行政审批项目的单位要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一律在行政服务中心设立窗口,禁止两头受理、双向审批。落户县经济开发区、万佛湖旅游度假区的项目,由所属管委会负责办理各项手续;落户杭埠工业园区和七星羽绒工业区的项目,由所属镇政府负责办理各项手续。 2、规范收费行为。涉及行政事业性收费,要以法律法规、国务院及其财政、价格行政主管部门和省人民政府的规定为依据,其他文件不得作为收费依据。对未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的各种涉企业收费,必须持收费许可证和安徽省行政执法证。罚款坚持“收(罚)缴分离”。 3、实行检查报批制和行政处罚前置审查制。除特殊情况外,任何行政执法部门不得擅自进入企业进行检查
29、。确需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执法检查,必须一律将检查计划书(包括检查内容、时间、依据、检查人、被检查企业等)报县经保办审核,经县分管领导批准后,凭县经保办出具的检查通知单,在相关管理部门派员协助下方可进行,否则企业有权拒查。对企业拟作出行政处罚前必须报县经保办审查同意后方可执行,对企业实施财产查封、扣压、冻结等强制措施前,必须将案件卷宗报送县政府法制办前置审查,经县经保委审核同意后方可进行。 4、实行首错免罚制。在执法检查中,首次发现企业违规行为,在经过纠正后不会产生重大危害或影响的,执法机关要强化教育,免予处罚,帮助整改。对执法中确需处罚的要按低限执行,不得对同一企业、同一违规行为重复处罚
30、。 5、实施权益保护。对在我县投资兴业的客商本人及其住所,执法部门不得擅自进行检查。若涉嫌违法犯罪、或遇紧急情况临时处置的,需立即向县分管领导汇报,并报县经保办备案。对其子女在县内公立学校择校就读的,费用一律按学区标准收取,不收取择校、借读等费用。3.1.2经济环境舒城在发展经济中,一是始终把“工业富县”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深化企业改革,对重点企业实施扶优扶强。为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舒城县于2002年规划建设了舒城县经济开发区。二是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外来投资在用地、规费等方面享受的优惠政策。三是坚持把加强农业作为经济
31、发展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圩畈区优质粮油、城郊区高效蔬菜、丘岗区棉麻木桑果、山区林茶栗药四大产业区域。四是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五是坚持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按照“政府主导、外向带动、创立品牌、旅游兴县”的发展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六是坚持把城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载体。通过政府出资、以地生财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大了老城区综合改造。七是坚持把优化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保障。舒城多次开展以“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加快发展,富民强县”为主题的大讨论,重点营造四个环境。即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营造优质的服务环境,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营造优良的法制环境。3.1.3技术环
32、境舒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科技富民强县为宗旨,以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为抓手,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行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现简要总结如下:一是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分期对荣获县科技进步奖、政府津贴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电视采访、报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召开全县科技工作会议,总结全县科技工作,对科技工作进行总体安排,并细化了工作措施,切实把科技政策落到实处。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坚持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服务科技,对服务对象实行一条龙跟踪服务,不断提高服
33、务水平。二是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抓手,抓好科技特派员队伍结构优化调整,继续从乡土人才、科技大户、土地流转大户中选聘科技特派员;抓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规范管理,围绕专家大院规范建设,专家工作、生活条件改善,科研项目遴选,专家工作成效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提升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加强调研,重点企业开展产学研调研、服务。加大企业创新力度培育,引导企业做好专利申报,省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产品、国家创新基金、成果转化资金申报。认真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创新型企业申报工作,加大企业技术研究机构培育,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研究所,重点推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
34、企业申报省、市级技术研究机构。四是积极保护管理知识产权。继续加大宣传培训,通过悬挂过路横幅、散发宣传单等形式,积极开展“426世界知识产权日”的宣传周活动,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并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对新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宣传,并组织到县创业园中的部分企业现场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培训。同时,积极开展专利侵权打击,利用专利法新增工作职责,不断加强管理职能,积极开展科技成果鉴定。对条件成熟的科技成果,帮助企业申报科技成果鉴定,为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做好准备。五是组织申报和实施科技项目。深入企业调研,搜集、挖掘项目,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紧盯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项目申报指南,第一时间帮助企业
35、组织申报科技项目。加强与上级科技部门的汇报、沟通和联系,争取更多领导的关心,更多政策的支持,更多资金的投入。强力实施项目。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妥善解决项目申报和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对项目运行的各个环节,给予指导和监督。3.1.4社会文化环境城市的文化底蕴、文化氛围、文化名人、人文风情、文体活动、建筑景观以及居民的文化素质等是城市品牌的文化要素。文化对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精神风貌、行为方式,进一步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产生巨大影响。很多城市都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作为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内容。山东曲阜市是孔子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它利用孔子故里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优势,培
36、植城市个性。城市历史上的社会遗产对城市的建设有着巨大的作用力。文化的本质与城市品牌密切相关。文化准则限定了产品的范围,规定了可以被认可影响消费者取舍的行为。例如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会吸引全世界各地人民到中国来观光旅游,品味中国几千年文化遗产。同样,作为一个城市,也可以通过其城市文化来吸引国内、外消费者和投资者。文化遗产可以作为城市的品牌文化吸引消费者来感受和消费,进而投资。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文化包括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宗教信仰、行为方式、道德准则等。城市特有的精神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内在的要素资源对城市的功能定位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3.2 自身环境分析3.2.1自然环境舒城县位于安徽省
37、中部、大别山东麓、巢湖之滨,江淮之间。东邻庐江县,南界桐城市、潜山县,西接岳西县、霍山县,北毗六安市、肥西县,距省会合肥市48公里。交通便捷,四通八达。全县地理概貌西高东低,人口分布西疏东密,经济状况西困东荣,自然格局呈现为“五山一水二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山、丘、圩兼备,集山区、库区、老区、贫困区为一体的县份。西南为大别山余脉,山高岭大,林木葱茏,最高点万佛山峰海拨1539米。山地面积约占全县52%。中部是丘陵岗区,岗岭绵延,山丘起伏。丘陵面积约占全县20%。东部属冲积平原,阡陌交错,坦荡如砥,最低点舒三,海拨7米。畈区面积约占全县28%。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其
38、中农业人口87万),总户数约30.8万户,辖21个乡镇、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392个行政村。全县现有耕地67万亩,人均耕地0.7亩。山场面积153万亩,宜林面积127万亩,森林覆盖率43.8%。主要林区分布在西南山区。水面27万亩,可养水面14万亩。县内主要河流有9条,其中杭埠河和丰乐河为两大骨干河流。大小水库62座,其中有以世界第一大人工土坝而名闻遐迩的龙河口水库(万佛湖)。3.2.2经济实力及产业布局改革开放以来,舒城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县经济建设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近年来,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顽强拼搏,国民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39、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亿元,达到60.8亿元,增长15%。财政收入突破3亿元,达到32680万元,增长23.3%。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达到3108元,增长21.6%。出口创汇突破1000万美元,达到1406万美元,增长108.6%。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5.8亿元,增长4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7亿元,增长15.4%。金融存款余额66.8 亿元、贷款余额30.9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0.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1.5亿元、5.9亿元和6.7亿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5.9亿元、增加值15.6亿元,分别增长41.9%和29%。入库税金突破1亿元
40、,达到10469万元,比上年净增2793万元。规模工业企业由68家增至86家,产值36.3亿元、增加值9.8亿元,分别增长62.5%和44.7%。亿元企业由5家增至8家。新增外资企业5家、外贸进出口企业10家。全年粮食总产38.2万吨,增长9.4%。油料总产3.5万吨,增长4.7%。茶叶总产1926吨,增长5.6%。蔬菜总产24万吨,增长9.3%。在合肥周谷堆市场设立了舒城蔬菜专销区,完成了2000亩专供合肥的蔬菜基地建设。全年生猪饲养量44.5万头,增长7.6%。家禽饲养量3326万只,增长14.6%。水产品产量3万吨,增长19.8%。荣获了“全市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县”和“全省渔业先进县”称号
41、。3.2.3区位及基础设施3.2.3.1区位舒城县位于中国中部的安徽省中部,长江和淮河之间,巢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西滨,大别山东麓。全县人口100.03万人,面积2100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舒城地形西高东低,是一个山、丘、圩兼备的县份,西南部为大别山余脉,中部是丘陵岗区,东部属冲积平原。最高海拔1539米(国家AAA级景区万佛山主峰),最低海拔7米(位于巢湖岸边的舒三)。地貌特征为“五山一水二分田,两分道路和庄园”。境内有蓄水量可达10亿立方米的水库一座(万佛湖),两条主要河流(杭埠河、丰乐河)穿境而过。舒城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阳光
42、充足,雨水丰富,土壤肥沃,温度湿度适中,年平均气温15.8-16.5度,年平均降水量1033.5-1596.2毫米,全年无霜期259天左右,自然条件优越,舒适宜人。3.2.3.2基础设施电 力: 有220KV变电所1座,110KV变电所2座,35KV变电所12座,年供电量达3.4亿千瓦时。全县乡镇村通电率100%,户通电率100%。通 讯:电话、电视通村率100%,国际国内直拔电话、光纤通信、图文传真、移动通讯、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络通信、宽带等门类齐全。供 水:年供水能力2000万吨。供 气:天然气管网已覆盖县城建成区。排 水: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已投入运行。金 融:有人民银
43、行、农业发展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徽商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9家金融机构,有惠民小额贷款公司、海汇担保公司、金信担保公司等8家担保机构,年融资担保能力超10亿元。医 院:公立医疗卫生机构4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2所。学 校:师范1所,普高11所,职高3所,初中46所,小学302所。酒 店:四星级2家,三星级2家,二星级2家。3.2.4 旅游及文化资源舒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万佛湖湖畔龙王树、文家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建成龙王树原始风情园。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羹颉侯刘信食邑于舒县,修筑“七门堰”,恩泽千秋,堪与四川都江堰媲美。199
44、7年,县政府在此基础上修建了“七门堰引水工程”,宏伟壮观,让古老的工程在新时代发挥更加巨大的作用。舒城是西汉教育家文翁的故里,今年在舒城还成立了由蜀舒两地文翁研究者及文翁的后裔组成的文翁研究协会。干汊河境内的周瑜城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吴军统帅周瑜早年练兵的遗址,现正在建设开发之中。宋代大画家李公麟晚年隐居龙眠山,一时文人会聚咏唱于此,使“龙眠毓秀”成为龙舒八景之。汤池镇是千年古镇,因温泉而得名。清康熙年间,桐城派著名文学家戴名世曾沐足于此,作温泉记而被称为“人间福地”,现已建成汤池温泉渡假村。舒城现有省、市、县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珍贵文物有:春秋时期的西鼎、建鼓座、编钟,战国时期的带铭
45、文青铜匝、云雷纹铜壶等。近现代亦有多处革命遗迹,像韦家大屋新四军四支队驻舒旧址、毛主席视察舒茶公社休息室等。万佛湖湖区内栲栲山上有周瑜祖坟,五座山峰被喻为“五老观太极”。湖北岸大梅山上普建有梅仙祠、梅仙亭,纪念汉代隐居成仙的南昌尉梅福。湖区西南岸团山嘴附近发现有汉墓群。万佛湖于1987年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6年9月,舒城县万佛湖经过了国家AAAA级旅游评定组检查验收。舒城县10年来为万佛湖投入各项建设资金达5.5亿元,目前景区年接待量达52万人次,年创旅游综合收入7800万元,解决了近5000人的就业问题。3.2.5人力资源舒城县通过搭建“四个平台”,不断完善促进就业政策,积极推进城乡
46、统筹就业,取得了明显成效。搭建工作平台,完善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舒城县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制度。同时,加强和改善针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加强了对各镇(街道办事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将工作平台不断向基层延伸。加大政策性扶持岗位开发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和增加就业机会,帮助大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截至4月下旬,共实现城乡就业7886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66人,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就业7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搭建就业信息平台,完善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信息网络。舒城县逐步实现了就业服务的全程信息化,并充分发挥城乡一体化人力资源信息网的作用,定
47、期分析、发布职业供求和工资水平信息,完善网上职业介绍功能。截至目前,共实现用工登记627家(次),收集空岗信息5316个,求职登记8697人次。 搭建培训平台,完善城乡一体的职业培训体系。舒城县在筹建舒城县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基础上,进一步整合社会办学力量,坚持政府补贴、免费培训的原则,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共培训城乡劳动者3680人。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共为1337名劳动者进行了技能鉴定,鉴定范围逐步扩大。 搭建保障平台,完善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舒城县定期开展劳动力市场清理整顿活动,严厉打击劳动力市场中的违法乱纪行为。今年以来,共查处取缔各类非法职
48、业中介3家。同时,继续加强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将更多的劳动者纳入到社会保险制度覆盖范围。3.3 SWOT分析3.3.1 优势与劣势分析3.3.1.1优势分析一、规划背景根据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精神和要求,结合舒城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县政府聘请合肥工业大学经济研究所编制了舒城县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规划,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也积极参与合作,给予了大力支持。该规划先后送县几大班子所有领导、有关部门和乡镇审定、修改。4月11日,县政府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作为舒城县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指南。二、现实基础区位优越。舒城地处大别山东麓,安徽中部,巢湖西滨,是合肥的卫星城市,属于“合肥经济圈”,在国家规划里,被列为合肥“集聚核”,是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交通便捷。206、105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合九铁路穿越县境,水路运输通巢湖达长江。六安至庐江、安庆段铁路正准备建设,建成后舒城将与合武铁路、宁西铁路以及在建的阜六铁路连通,济祁高速也即将开工建设,处于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带。资源丰富。舒城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盛产米、油、茶等农作物,现代养殖业规模大、效益好。万佛湖、万佛山、西汤池温泉等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人力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