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word版)20道诗歌鉴赏习题及答案 诗歌鉴赏题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菩萨蛮·塞上秋望——(清)冯云骧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将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1)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3分) (2)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直抒胸臆的句子,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下阕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2、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1)两首诗均写到节日、馆舍、灯,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用意是什么?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3分)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与“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在写法上的共同点是什么?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哪两个诗句也用了这样的写法?高适的《除夜作》末句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共同点是:(2分)两句诗是:(1分)末句感情:(2分) 3.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8分)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3、[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1)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2)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6分) 看叶-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4、 诗人所说的“意味长”,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如何表现的? 答: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灵澈上人①—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②—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注】①灵澈上人是中唐时一位著名诗僧。②刘长卿,唐代诗人,曾登进士第,但终不得志。 这两首诗均为送别诗,但其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感情又有区
5、别,请简要分析作答。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歌-(宋)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注】《商歌》是一个古老的诗歌题式。春秋时的宁戚就曾唱过两首自鸣不平的《商歌》。“商”是我国古代五音中象征萧瑟秋天的,所以“商歌”属秋,可是罗与之的《商歌》,讲的却是春天里的事。 (1)作者巧妙地运用传统诗题作反面文章,诗言春,而题却言秋,请简要说明作者的用意。(3分)
6、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7.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 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 (2)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 8.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每小题4分) 馆娃宫①怀古(其一)
7、 吴宫怀古② 皮日休 陆龟蒙 绮客飘香下太湖, 香径长洲尽棘丛③, 乱兵侵晓上姑苏。 奢云艳雨只悲风。 越王大有堪羞处, 吴王事事堪亡国, 只有西施赚得吴。 未必西施胜六宫。 ①吴王夫差为取悦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造的行宫.②吴宫:吴王夫差昔日的寝宫。③香径,长洲:采香烃,长洲苑,昔日吴宫里的处所。 (1)同样是写吴官,两位诗人笔下的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你怎样理解皮诗中,将吴灭亡的原因说成
8、越王大有堪羞处,只把西施赚得吴”?(4分) (2)同题材的怀古诗,两位诗人却运用了不同的写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4分)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是否同一时间的事?作者这样处理,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分) 答:
9、 (2)诗的二、四句写景,其作用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
10、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4分) 答: 11.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有什么不同之处?
11、 (2)两首诗均写了秋色秋味,又表现了作者怎样不同的心境? 12.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 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两首词都写到了春,可是表达的内容有所不同,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2、 (2)李词中“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一句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黄词想象奇特,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3.阅读下面这首曲,做后面两小题(6分) [双调] 沉醉东风 秋景 (元)卢挚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① 这支曲子体现出作者怎样的心态情绪?
13、 ②请自行选定一个角度,简要赏析曲子写作上局部的或整体的特点(不超过60个字)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①,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黄龙戍:即黄龙,在今辽宁开原县西北,此指边地。②龙城:在今蒙古境内,这里借指敌方要地。 (1) 请分析颔联中“月”的意象在表达上的作用. (2)综观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怎样的态度。 1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
14、秋]-薛昂夫 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 风霜两鬓白如练。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 (1)这首元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4分) (2)这首元曲表达了怎样的主旨?请简要概括。(4分) 1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夜泊钱塘-(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
15、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歌第八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行-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1)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誉为“绘景佳句”。请简要分析这两联的写作手法。 18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注: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19、阅读李贺的两首诗,回答诗后问题. 南 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注:吴钩,刀名。凌
17、烟阁,李世民为表彰开国功臣,命人将长孙无忌、魏征等24位功臣之像列于凌烟阁上.若个,哪个。 马 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注:络脑,马笼头。 (1)《南园》和《马诗》表达的思想内容基本相同,它是什么? (2)《南园》和《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各具特色,试加以说明。 20、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望江南 李煜[注]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杀看花人。 [注]作此词时,李煜已亡国入宋,身在开封。
18、 (1)两首词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结合词简要分析。 (2)分析两首词抒情手法上的不同特点。 1.(1)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旗"等(1分);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1分)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 。(1分) (2)下阕“飞蓬”一句,借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暗喻戌边将士行孤苦无依的漂泊感;“迷鸟路”“白雁哀鸣"即写景,也烘托了将士们“归家无期的内心痛苦”;“绝寒”“孤城”一联则通过写与世隔绝的边寒黄昏、闭门孤城,暗示了戌边将士们孤独寂寞的思归
19、愁绪。(能结合具体文本,答出以上任意两点可得4分) 2.(1)得分要点:营造氛围:凄凉、凄清、冷寂 抒发心绪:孤独、寂寞、伤感(氛围1分,心绪2分,意思接近即可,抓住意象分析,酌情给分) (2)共同点:借对方写自己,以想象对方想“我”,来表达我的思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或:共同之处在于将故乡之思与羁旅寒灯之下的凄然感受放置在具有欢 乐色彩的节日之夜)(2分) 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分) 感情:老大无成或离乡日久、客居多年(或:将"愁鬓"的生命体验置于"明朝又一年"时间流逝的临界点,将生命有限的无奈与故乡千里的空间阻隔对应,增加表达效果.)(意思
20、对即可,2分) 3.(1)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人的衰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下.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明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2)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无可奈何之情。 4.“意味长”所包含的人生哲理;美丽如花的事物却易于凋零,平凡如叶的生命似更为长久。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像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生命顽强而长远。(哲理3分;表现3分.) 5.《送》诗即景寄情.诗以僧人远归青山为构图中心,描绘了苍翠竹林、清幽晚钟、落
21、寞残照等,为送别营造了一种清淡、幽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或因失意而归于山水、向往出世的淡泊情怀.《重》诗言事抒情.诗直陈同为逐臣江边送别悲远之事。叙事中穿插“猿啼"“流水“孤舟”等颇有悲情色彩的意象,借以表现仕途失意、朋友别离的苦闷、伤感情绪。 6.(1)(3分)作者的用意很明白,春,对穷苦人家来说,无异于秋天的萧瑟凄凉。 (2)(4分)这首诗多用烘托对比的手法。(2分)一方面渲染春天无处不在,一方面又用“独无春”来表示并不属于所有的人;写“贫家独无春”,言外之意是唯有富室有春;写“负薪”,同时又写“花下”,这就使对比鲜明,动人心魄。(2分) 7.(1)(3分)“迸”在诗中
22、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一个“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如果对两个“字”均有解说,按前一个答案给分) (2)(4分)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只是说说“抒发情感”0分)“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
23、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8.(1)皮诗:以想象写当年吴宫奢华盛景;陆诗:着重写眼前吴宫残败凄凉之景。写诗忌直贵曲,如果三、四句把笔锋直接对准吴王,虽然痛快,未免落套;所以诗人故意运用指桑骂槐的曲笔。他的观点,不是浮在字句的表面,要细味全篇的构思、语气,才会领会诗的意蕴.诗人有意造成错觉,明嘲勾践,暗刺夫差,使全诗荡漾着委婉含蓄的弦外之音,发人深思,给人以有余不尽的情味,从艺术效果说,要比直接指斥高明得多了. (2)皮诗用对比。“绮阁飘香下太湖",这句完全从侧面着笔。它写馆娃宫,仅仅用一个“绮”字状“阁”,用一个“飘”字写“香”,这样,无须勾画服饰
24、相貌,一个罗彀轻飘、芳香四溢的袅娜倩影,便自在其中了。特别是“下”字很有分量。从“绮阁"里散溢出来的麝薰兰泽,由山上直飘下太湖,那位迷恋声色的吴王如何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以至对越王的复仇行动,连做梦也没有想到,就不言而喻了. “乱兵侵晓上姑苏",这句省去越王卧薪尝胆等过程,单写越兵夤夜乘虚潜入这一重要环节.“乱兵”,指吴人眼中原已臣服现又“犯上作乱”的越军。侵晓,即凌晨。吴王志满意得,全无戒备。越军出其不意进袭,直到爬上姑苏台。吴人方才察觉。一夜之间,吴国事实上就亡了。这是何等令人心悸的历史教训啊! 前二句胜对起,揭示了吴越的不同表现:一个通宵享乐,一个摸黑行军;一边轻歌
25、曼舞,一边短兵长戟,在鲜明对比中,蕴含着对吴王夫差荒淫误国的不满. 陆诗用虚实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想象和回忆,以及设想之境.实写的是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虚写的是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用“奢"、“艳"修饰“云雨”,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批评态度。并指出,吴王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足以亡国,未必西施就是六宫中最漂亮的,言外之意讽刺吴王。 9.(1)不是同一时期的事情,(1分)中间有一段较长的时间间隔,酒醒之后,才识到朋友已经离开很远很远,倍感凄凉孤独.这样写强化了送别的愁情。(情感1分) (2)第二句写红叶青山的美景,色彩艳
26、丽,景色优美,更觉离别的难堪。以乐景写情,反衬了离愁别绪;(答出“乐景写哀"、“反衬”2分)后者描写满天风雨,是烘托黯然神伤的离别之情。(答出“烘托”2分) 10.(1)热爱自然、思乡. (2)①对比、动静结合②拟人、比喻③喧染(色、味)④远近结合(二联远景、三联近景)(注:答出两点给全分) 11.(1)白诗写室外景,写了月下虫声,荞麦花如雪,动静结合(2分);朱诗写室内景,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是静景(2分)。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全诗意境宁静恬淡(2分);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突出月在“缺处"朗照的凄清(2分). 12.(1)
27、两首词分别表达了离愁别恨和爱春惜春之情.(大意相同即可) (2)李词的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春草喻离愁别恨,离恨就好比越走越远还生长茂盛的春草那样,细碎浓密,无边无际,浩渺无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离恨的深远不尽。 黄词“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二句,体现了词人奇特的想象。作者把春想象成有生命之物,招唤春天“归来”与词人“同住",表达了词人强烈的留住春的情感。 13.①如画秋景之中闲适安逸的心态,自在逍遥的情绪. ②例:A、“化用典故"(《蜀道难》《滕王阁序》) B、“动静相生”,赋予静景以动感之美 C、“有声有色” D、“美
28、景乐情,情景相生" 14.(1)以月写人,明月高挂中天,照着不眠的闺妇,而闺中人却沉醉在对征人的思念中(亦可理解到“一笔写出两人的离恨,月亮也照着不眠的征人,而这征人也正在思念着闺中之妇。”)以月寄情,含蓄而巧妙地抒发了饱受战乱之苦的离人相思之苦。(每个要点2分) (2)这首诗既有对战争长年不断,给百姓带来离乱之苦的不满,也包含着希望有人能带兵克敌,一举夺胜的期盼。(每个要点2分) 15.(1) 比喻、排比
29、2分)(答对偶也可以给分) 开头以四个比喻组成排比,生动地勾画出官迷、政客的可鄙、可悲的形象。(1分)他们投机钻营,人格丧尽,知识分子所应有的气节和尊严,已荡然无存。他们正在为富贵功名而奔波劳碌。(1分) (2)这首元曲撕破了官吏的嘴脸,假名士的画皮。对这些猥琐小人假扮清高,言行不一的无耻行径进行了冷峻的揭露和辛辣的讽刺.(概括内容2分、揭露、讽刺各1分) 16。(1)(3分)“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
30、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1分)一个“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 (2)(4分)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只是说说“抒发情感”0分)“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分)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17。(1)热爱自然、思乡. (2)①对比、动静结合②拟人、比喻③喧染(色、味)④远近结合(二联远景、三联近景)(注:答出两点给全分) 18.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
31、萧萧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 19。(1)主题都是表现积极进取、希望投笔从戎、驰骋沙场、为国建功.也有怀才不遇之苦. (2)《南园》是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马诗》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抒情委婉,耐人寻味。 20、(1)两首词都是先总起后具体描写。(1分)白词开篇紧扣“忆"字,总提一笔,然后具体描写耀眼的红日、“红胜火”的江花,“绿如蓝”的江水。(1分)李词开篇从“闲梦"起笔,紧扣“春"字,然后具体勾勒春江、乐声、飞絮、轻尘和看花人。(1分) (2)白词借景抒情,借江南春天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江南春天的赞美和思念之情。(2分)李词以乐景写哀情,(1分)梦中的故国春色越美,越反衬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和现实生活的凄楚.(1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