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素养研修日志关于教学,如果最多只允许我问一个问题,我一定会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关于“课改”,如果也只允许我问一个问题,那么我一定还会毫不犹豫地问:“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进而,关于慕课、翻转课堂这些时下最热点的概念,我还是会问同样的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教?因为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它是方向性问题,也是关键性问题。一件事,方向如果搞错了,一切努力都不只是付诸东流那么简单,而是会让你离真正的目标渐行渐远!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性的道理,任何人理解起来都不会有难度,更何况我们从小就听过一个与此有关的成语典故南辕北辙。那么,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哪里?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
2、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的指导意见,“核心素养”成为“后课改”时代的靶心。何为“核心素养”?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的、统一的解释。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核心素养所指的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其背后的东西。有人把“核心素养”解释为“全面素质教育”或“全人教育”,我个人并不认同这种解释。因为这样的解释关注了“素养”却忽略了“核心”,使概念模糊化。概念一旦模糊化,就无法聚焦,就不能抓到根本,也就无法从根基上解决问题这就是以往“表层化思维”及“大而全思维”的危害。“全人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有知识
3、、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理想,但它所描述的是“果”而非“因”,而我认为所谓“核心素养”一定是要指向“因”的,否则就谈不上“核心”。基于以上思考,我从这个概念的两个要素入手进行分析,为“核心素养”的判定设定了五条标准:第一,普遍基础性;第二,持续影响性;第三,后天可发展性;第四,内化综合性;第五,非先天禀赋性。所谓“普遍基础性”是指其它素养都要以它为基础,离开这个基础就不能存在或无法发展。所谓“持续影响性”是指它不是影响一时,而是影响人一生的发展。所谓“后天可发展性”是指它可以藉由后天的学习活动发展而来。所谓“内化综合性”是指它不是某种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对知识与技能进
4、行获取、整合、转化运用、再创造的综合能力。所谓“非先天禀赋性”是指不是由人的DNA决定的。经过一系列筛选,我发现符合这五条标准的素养只有两个:一个是人的感性能力,以“自我定义”及“情绪感知及管理”能力为主,我把这类能力称之为“心”的能力;一个是人的理性能力,以探究意识及系统思考能力为主,我把这类能力称之为“智”。因此,我把关注“核心素养”的教育理解为关注人核心素养的教育。而“心智水平”是影响一个人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转化力及创造力的关键因素。至此,我们基本可能回答“我们到底为何而教?”这个问题了:我们必须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教,也就是为发展学生的心智而教,也大体可以说是为发展学生的学习力而教,为学生学会认识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自己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