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意图及反思一、统筹全六册,宏观备课准备教学我一直本着语文教学是一个整体、不能割裂开来的原则来备课,而我在平时教学中也一直本着一节课解决一个教学重点的原则,有可能这一篇课文它有着很多值得挖掘之处,若是备课面面俱到,所有知识点都想要教给学生,反而会使学生难以理解、吃透全部知识。因此,在七年、八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就有意识地将记叙文、说明文的阅读常识与技巧打散开来在每一课时中有所体现,如七年上册第二课秋天的怀念第一课时解决一个问题:线索;第二课时解决一个问题:人物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当然,我针对的是知识与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都是自然蕴含于讲课之中的)。再如讲春这一课时,两课时一
2、课时重点巩固学习修辞的作用,一课时学习景物描写的写作技巧,而这一写作技巧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又得到了复习巩固(“不必说” “不必说” “更不必说”)。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九年的孩子,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已经学过了,而且在今年的九月份已经系统的复习过了,所以对于本课的设计,偏重于复习、巩固基础上,学生的课堂生成。二、立足课标与文本,巧设学习目标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人教版教材编辑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虽是节选,但叙事简练,情节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选编的课文有故乡
3、、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孤独之旅写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于平白中饱含真情 课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本单元时,要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文学是语言
4、的艺术,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讲“教材是例子”,作为课文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例子,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最先弄明白的。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虽然在教学中我们并不一定要把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基础知识强灌给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我们理应按照小说教学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学习。基于此,我把引导学生按照情节变化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通过品读心理描写来梳理主人公杜小康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心路历程,理解“孤独之旅”的两层含义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因着两次梳理文本而变得水到渠成,更容易理解了
5、。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处所和凭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作者曹文轩把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杜小康置身于“如万重大山围住的芦苇荡”和“仿佛世界末日来临的暴风雨中”,环境的单调、冷漠、恶劣,家景的败落、失学的痛苦、牧鸭的艰难和辛酸(人文环境),而就是这一切,这不可改变的一切,把一个胆小、柔弱、对未来茫然不知所措的杜小康锻造得成熟和坚强。作为小说,出色的环境和细节描写是本文最成功的一个方面。引导学生品读出色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我把它作为本课学习的重点。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正确、准确的解读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
6、验有创意的解读文本,并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熏陶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增强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我把它作为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充分预设,引导阅读交流作为教材的孤独之旅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平常的教学经验,略读课文只安排一个教学课时。但课文篇幅较长,近6000字,依每分钟读500字的速度计算,学生读完一遍至少需要12分钟。为此我安排学案预习,提出两个要求:一、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通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扫清字词障碍;二、熟悉课文内容,概述小说故事内容,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学案的预习,为正式上课作好准备。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期望。通
7、过充分的预设,我认为对课文孤独之旅的学习定能达到预期的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以小说的主要人物杜小康为中心,以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学生先后三进课文,梳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双重含义。引导学生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赏析暴风雨中寻鸭的精彩画面,深刻认识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杜小康就鲜活地站到了学生的面前。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架空的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学习,学生走进了孤独之旅,走进了杜小康的心田,与作者曹文轩交流,与人物杜小康对话,“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以期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