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追寻“悲凉” 故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李晓红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探究对比的艺术表现手法。 3、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教学难点:了解旧中国农民生活的悲惨、农村日趋破产的根源。教具:小黑板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回忆并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心生感触,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今天我们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
2、小说故乡。学习新课。一、初读感知。 主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看看 “我”的情感主线是什么? 讨论明确:“悲凉”、“悲哀”。二、追寻“悲凉”。 主问题:寻读课文,说说为什么20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使“我”的心境如此悲凉? 讨论后归纳:是故乡的景和人造成的。1、故乡的景色怎样? 讨论后归纳: 回忆中的故乡:明朗、美丽、令人神往。 现实中的故乡:晦暗、荒凉、让人悲凉。 2、课文写了故乡的哪些人?主要写了谁? (1)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凉?其性格特征如何? 讨论后归纳: 外貌方面: 少年闰土:淳朴可爱 中年闰土:受尽生活折磨 语言、动作方面: 少年闰土: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3、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的毒害。 对“我”的态度方面: 少年闰土:亲密无间,情真意切。 中年闰土:被封建等级观念毒害,和“我”有了隔膜。 对生活的态度方面: 少年闰土: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对现实生活不满,把改变现实的希望寄托在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 总的来说,“我”印象中的“小英雄”闰土在我二十年后再见到时已变成了一个“木偶人”。他勤劳、善良、憨厚、朴实但却过着悲惨的生活,他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却把希望寄托于对神灵的祈求、祷告上。 (2) 杨二嫂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凉?其性格特征如何? 讨论归纳: 外貌方面:“豆腐西施” “圆规” 语言方面:尖酸、恭维、造谣、挖苦 动作方面:偷东西
4、 二十年前美丽、安分守己的杨二嫂已经变得尖酸、刻薄、庸俗、自私、爱贪小便宜。 (3)作为农民的闰土和作为小市民的杨二嫂在二十年后都发生了让人心生悲凉的变化,那作为地主家的阔少爷的“我”现在过的怎样呢? (卖了聚族而居的老屋,搬家到异地) (二十多年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漂泊生活。) 小结:“故乡”的景和人让“我”感到悲凉,也让读者心里感到特别的沉重。而造成这一悲凉现状的深层原因又是什么呢?三、深度探究。 主问题:说说造成“悲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悲凉”的?1、 探究造成“悲凉”的社会原因,原文有没有揭示此原因的语句? 讨论明确: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经济上被压
5、迫,精神上被摧残)。2、探究作者表现“悲凉”的艺术手法。 讨论后明确:对比显“悲凉”。记忆中的故乡多么明朗、美丽,而现实中的故乡却是一片荒凉、破败,令人窒息;曾经的儿时好友是让我崇拜的小英雄,如今却成了一个木偶人;昔日美丽、安份的“豆腐西施”,如今也变成了一个尖酸刻薄的“圆规”。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故乡每况愈下的变化,反映了在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日趋破产的旧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四、布置作业。 研读课文,看看作者除了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悲凉”外,还用了那些艺术手法?五、板书设计:故 乡 鲁 迅 对 比 回忆中的:明朗、美丽、令人神往 故乡(景) 现实中的:衰败、荒凉、让人悲凉 悲凉二十年前:豆腐西施 少年闰土:小英雄 杨二嫂 闰土二十年后:圆 规 中年闰土:木偶人 二十年前:阔少爷“我” 二十年后:卖屋、搬家、辛苦谋生(苛税、兵、匪、官、绅) (经济上被压迫,精神上被摧残) (旧中国农村每况愈下的社会现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