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人 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益成熟,若再把他们看作小孩子,随意支配,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把时间留给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老师课前查阅许多资料,课上滔滔不绝教得十分卖力,总以为所有的知识全部讲了,才得到安慰,才“对得起学生”。但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我们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真难教!其实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师。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采取学生乐意接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不“领情”。新课程标
2、准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不是以教师教了多少作为标准,而是以学生学了多少作为标准。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和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精讲教学内容,对于学生自学后完全能理解的知识,坚决不讲;只有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才讲;对于需举例分析的知识,让学生常识完成。把课堂上的时间节省下来,留给学生去思考、探索。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曾有过形象比喻:“作为心智脂肪储备起来的知识并无用处,只有变成了心智肌肉才有用”。如果我们教师总是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学生真的会“智无力”。过去,我们是学生的师长,而今,我们应是学生的“学长”。二
3、、把空间留给学生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一个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终究要被淘汰。而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关键在课堂上由教师培养,所以教师要营造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知识教“活”,使学生学“活”,“活”学。三、把自由留给学生当代学生年龄虽小,但思想敏锐,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有自己的一套,特别是受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偏激思想的影响,个人主义,拜金注意思想不少见,他们对于老师的思想教育内容和书本上的一些精神,往往不以为然。面对这些问题,如果老师不注意正面引导,并即使纠正
4、学生思想观念中的误区,恐怕不仅影响教育效果,更会影响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要解决学生的思想疙瘩,回避不是办法,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时,学生若有不同见解,有的老师不是装聋作哑,就是狠狠批评,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所以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主动出击,迎战困难。教师要把言论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表不同见解,甚至是与教师和教材相悖的思想和观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讲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为了保护环境要敢于牺牲一切,甚至生命时,有的学生小声嘀咕,有的学生嗤之以鼻,我发现后,便让一位“有情绪”的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说:“保护环境我一人不行,与其做无用功
5、,还不如算了,更没有必要牺牲生命。”这位同学讲完后,教师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以为肯定免不了一顿骂。这时,我说:“咱们也来一场人生AB剧”。然后把赞同与反对分成A组和B组,让同学围绕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展开辩论,辩论会进行了一段时间后,让让同学重新选择赞同和反对,有意思的是那位“有意见”的学生也加入了反对自己的行列,并且反对的已远远多于赞成,最后在同学们的一阵大笑声中,最后两名同学也加入了反对的行列。至此,我又“趁热打铁”,播放了一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歌声凄婉动人,催人泪下。同学们听完歌曲久久沉思我想这节课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做人的准则,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从此,教室里乱扔杂物的现象绝迹了,这也是班级管理的一大福音。相反,如果我在课堂上对那位“有情绪”的同学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这不仅教育不了他本人,还回引起其他同学的逆反心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也就无以发挥。所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要允许学生讲,只有这样才能暴露问题的症结,教师适时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入心。只有这样才能教书育人双丰收。新课程既给我们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我们应积极投身于教改的浪潮中,勇当教改先锋,充分发挥教育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真正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