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性的张扬与培养襄州区石桥镇黑龙集中学 余静内容摘要: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一片天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祖国的大花园中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校才能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 关键词:个性飞扬内涵风采21世纪的教育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不再为了升学而谋生,而是为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展示人的个性,促使社会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教学要以人为本,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学生鲜明个性和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作为首要任务和目标。 (一)挖掘潜力,展示个性,优化语文教学 一般而言,学生的潜力大多存于暗处,不易被人发现,我们教师要挖掘他们身上的内在潜能,使之脱颖而出,展示出内在的个性。 诸
2、如“流行金曲”、“影视明星”乃至“美容美发”、“因特网吧”等都应提倡引导学生正确辨析、鉴赏,而不是一味地扼杀。新事物在学生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利用此新鲜事物优化、丰富语文教学。有时候我在QQ上和学生聊天,他们毫无顾及,充分发表着自己的意见,为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很好的空间,也利于师生间的相互了解与沟通,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有时让学生把喜欢看的MTV写成一则小故事或心情短文,来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样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还优化、丰富了我们的语文教学。 (二)立足课堂,让课堂个性飞扬 学生在校时间中,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语文教师如何立足课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是个很重要的
3、问题。 在教学中,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的还给学生,培养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多启发,多质疑,多创造。教学落花生一文时,学生质疑:“老师,花生有什么好处?我更喜欢桃子、石榴、苹果。”我一愣刚想问为什么,他又说:“让我们分正、反方辩论吧!”我欣然同意。辩论中学生摆观点找依据。正方认为花生外观虽然不好看,却有丰富的内涵。反方则提出:“现代社会需要展示自我,如果你有满腹才华而不能表现出来,可能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呢!”在辩论中,他们有发现、有创造,获得的体验是深刻的、多角度的。这样的探求氛围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开展活动提供了机会,发挥了学生潜在的个性和独创性。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气氛
4、。语文课堂推崇真实,允许“异想天开”。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变成“任鸟飞”的蓝天、“凭鱼跃”的大海。 (三)走进生活,开辟个性新途径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亲口尝一尝,更能真切地获得感受了。课标中指出:“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先进入文本,再跳出文本,走向生活,激发学生的共鸣,以完善个性。 在指导秋天就在我身边习作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公园。他们在田野里、公园里感受着新奇,体验着乐趣。回到课堂,学生交流着“我好像看到了家民伯伯脸上露出了笑容”“风儿一吹,稻子弯下了腰,好像在和我们说再见”,而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有一个学生对我说:“秋天是凄凉的,难道不是
5、吗?就说说秋叶吧,诗人杜甫因秋而悲”是的,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孩子的心智之花灿烂开放,个性得到尽情张扬。 (四)拓宽阅读,丰富个性内涵 广泛阅读,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丰富学生个性的内涵。要尊重学生阅读的习惯,让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在班级开展了“向你推荐一本好书”的活动。在大量阅读课外书之后,把认为最好的、最有价值的书介绍给大家。学生讲到:“三十六计故事这本书中孙膑忍辱负重精神真让我敬佩,想干一番大事业应该向他学习”;有的说:“瑞丽是本关于服饰、美容的书,从这本书中,我不但学到了色彩的搭配,而且还提高了我的审美水平,对我以后想当一
6、名出色的服装设计师很有帮助”。可见,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很自然地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思维的潜质,使得他们一个个鲜活的个性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丰富了学生个性的内涵。(五)指导写作,展示个性风采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文章的个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让作文成为学生个性发挥的又一天地。 习作课上,用玩具熊和照相机想象作文。点拨后,有的学生想象熊猫想干一番大事业,而不去行动,整天光知道吃睡,被照相机把它的丑态照了出来并批评教育使它痛改前非;有的根据熊猫是国宝,它瞧不起人。照相机和它本来是好朋友,为它照相,因为熊猫不尊重它,照相机只离它远去,熊猫只有孤单、寂寞地生活在竹林里孩子们情不自禁走进童话,讲
7、述着一个个鲜活、富有创造性的故事。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施展才华,标新立异写出透着个性的文章。 蔡元培先生曾坦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语文教学是学生个性培养的一片天地。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祖国的大花园中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校才能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信息技术在小学阅读中的作用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黑龙集中学 张霞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发现这样一些看似悖理的现象:有些学生在语文课上阅读课文,无精打采,味同嚼蜡,而在课外,阅读兴趣盎然,用“爱不释手”形容也不为过;有的甚至对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在课外与课内阅读的态度亦大相径庭,判若两人。一
8、位叫卡罗的阅读学家把这一有趣的现象形象地称之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为何“课内的海明威”远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呢?语文新课程标准给了我们一声当头棒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们不妨把这种“个性化”的“感受式”阅读称之为自主式阅读。如何在课内少作一些“煮鹤焚琴”式的讲解,多一些“自斟自酌”的品茗式的阅读,有效地支持自主式阅读顺利进行呢?我想,信息技术是一枚“金针”,它可以从容地在学生的思维断裂处穿行,在学生的
9、情感空白处绣上些许小花,使课内的海明威比课外的更精彩。 一、利用信息技术,唤起学生阅读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学生能对某种知识感兴趣,一是学生情感心理的作用,二是外部条件刺激的作用。教师要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要创设浓烈的学习氛围。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优势,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唤醒学生的情感以及内在的求知欲、好奇心,造成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心理,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并进入自主式阅读的最佳学习状态之中。 月光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但学生距离主人翁贝多芬遥远,对文间所蕴含的人文性
10、更是难以体悟。于漪老师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是,许多老师在上课开始,就播放动听的乐曲月光曲,并配上一组悠远恬静的画面,使学生沉浸其中、陶醉其中。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大家刚才欣赏的是世界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它是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创作的。贝多芬是如何创作月光曲的呢?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一美妙的经历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被老师撩拨到了“愤悱”状态,他们的阅读热情陡然高涨,涌动着一股一睹为快、一看方休的迫切情绪。这时,老师让同学们阅读,无须提任何要求,他们一下子就投入到了撷取信息的自主式阅读之中。 自主式阅读不是学生的随意阅读,
11、而是需要教师不留斧凿之迹地、巧妙地把阅读的要求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完成阅读的目标、提高阅读的能力。所以,维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像月光曲,上课开始的第一锤已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但有的学生读完一遍,明白了事情的大概之后,就进入了阅读欲低谷,甚至是休眠状。此时,教师要采用种种方法,或朗读,或提问,或讨论再次激励学生。如对曲中所表达的月亮升起、月亮升高、波涛汹涌的海面这三个画面,就可让学生在读懂的基础上用简笔画画出来,并上台用视频展示台展示。这会极大地催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让学生看有关的录像或动画,再闭上眼睛听月光曲音乐,把音乐与画面景象联系起来进行联想,体悟乐声所表达的意
12、思、寄托的情感。无论是听音乐还是看画面,都唤起了学生多种感知器官的活动,学生始终能兴致勃勃地参加课堂阅读活动,从而提高了语言感受能力,享受到了审美乐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启发学生心灵交流 我常有这样的阅读体验:当读到文章感人的地方,往往会鼻子一酸,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原始的感动。有的甚至是教过几轮的课文。我想,我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阅读时我融进了自己的感受、理解和体验,我已经与文本进行了深入的心灵的交流。这样的阅读才是全身心投入的阅读,才会让人感受到阅读是惬意美妙的,是幸福温馨的。但学生缺乏阅读语感的积淀,对一些阅读材料往往感悟能力不强,影响自主式阅读的进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促成学生与文本心灵
13、交流、唤起鲜明的“内心视象”,使学生也深得文章旨趣。登山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感受这是一条“危险的小路”,我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在图中注上形容小路的词语,然后再读课文,划出描写小路危险的词语。为了让学生完全入情入境,感悟“危险”,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闭目聆听描写“小路险情”的录音。录音中有急促的音乐,夹杂着巨石滚落悬崖的声音,还有惊恐的旁白描述。学生投入地听了,仿佛身临其境。在谈感受时,有的学生发自内心地说:“我觉得天昏地暗,腿脚发软,一步也不能移动。”还有的学生心有余悸地说:“我有一种随时要坠入深渊的感觉,真是太可怕了!”至此,学生的感情体验、心灵交流可谓是水到渠成。在经历了“危险的路程”之后,
14、我又通过课件展示“美丽的日出”景象,并激情朗读,这样,学生的紧张的情感一下子得到释放,变得欣喜无比,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起来,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欢呼雀跃之余,学生自然感悟:“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能到达光辉的巅峰。三、利用信息技术,鼓励学生思维碰撞 由于受历史、环境等背景的制约,加之本身的个性、学识、经历、气质、情趣等因素的影响,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常常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而这些,正是学生智力发展所必需的,特别是创新思维发展所必需的。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是自主式阅读的重要目标。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情景
15、,让学生直接与大师对话,直接亲近原汁原味的“绿色文本”,创造自己的“哈姆雷特”,而且能使自己的哈姆雷特形象不断丰满、生动。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的过程中,先用powerpoint展示搜集的资料。在学生对异国风光有了感性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景色这么丰富斑斓,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小艇”?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全文。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教师抓住关键,质疑问难: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然后,把学生引到第二自然段的探究学习。学生喜欢读,就用心地读;学生喜欢画,就把心中的小艇画出来,甚至可以用powerpoint绘画软件画;喜欢制作表格的,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体现出来。之后,再交流。最后,提出这样
16、一个问题:中国也有许多水乡,像苏州,绍兴。要发展这里的旅游业,有人想引进威尼斯的小艇,你怎样看?这个问题抛出以后,教师出示苏州、绍兴的画面,并出现画舫、乌篷船。学生通过再次研读课文后,各抒己见,把自己对威尼斯的小艇的感受谈了出来。有人认为美是相通的,威尼斯的小艇到绍兴也是美的;有人认为,威尼斯的小艇只有在威尼斯才是最美的,那是一种和谐的美;也有人认为,管他和不和谐,新奇是最要紧的,游客肯定喜欢无论怎样的意见,都是学生通过反复咀嚼、认真探究后提出来的,小读者不仅了解了小艇的样子,还研究了威尼斯。这样的阅读比你给他一个答案更有含金量。四、利用信息技术,夯实学生阅读基础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为了突破教学
17、重点、难点,而把非常完美的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孤立地进行字词句段的教学,“纠缠于离开了课文整体背景的那种字词训练”。结果,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枉费了一片风景,更辜负了作者的满腔热情。自主式阅读不仅需要质的保证,更需要量的积淀。抛开了细碎的肢解式阅读,教师就有一部分时间组织课外的感悟性的、放松惬意的阅读。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就有这个无与伦比的优越条件,精心安排,可以读一带一,就是说,能够读完课文,再带上一篇甚至一串文章,使学生领悟到语文艺术天地和“精神家园”的广阔。像学完了草船借箭,学生们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时,教师可以趁热打铁,马上调出空城计、借东风等有关内容让学生品读,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通过补充阅读,学生对诸葛亮的形象认识更加厚实,同时调动了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敦促他们看更多的有关诸葛亮及三国战事的文学作品。好多同学都看了整部三国演义。尽管他们对书中的内容理解得不很全面,但他们已获得了靠传统媒体无法得到的收获。况且,他们还会不断追寻更多的故事、阅读更多的作品,从而培养阅读的习惯。最终,语文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精神世界的提升,都将成为水到渠成的事。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倘能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这枚“金针”,必能织造出课堂自主阅读的一片锦绣,并把“自能读书”的法宝巧妙地传给学生,使学生终身受其益。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