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135.50KB ,
资源ID:6989327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98932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致女儿的信集体备课2.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致女儿的信集体备课2.doc

1、致女儿的信集体备课教案中心发言人:郭洁2011、9、21备课内容致女儿的信中心发言人:郭洁参与者:韦美兰、潘燕萍、覃昀良、韦振尔、韦乐业、王传年、陆干幸、陈炳新教学目标l了解书信的写法;继续完成词语、名言警句和文学常识的积累2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3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一次爱情教育2. 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教学方法 1文献法 要求学生收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及作品;收集一些健康向上的爱情故事,课上开一个小型汇报会,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2朗读法 通过不同形式

2、的朗读,感知课文的寓意。3座谈法 淡化传统课堂教法,采用座谈教学,创造轻松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与步骤课前活动1 查找关于作者苏霍姆林斯基的介绍,了解有关书信的写法;2搜集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3. 听流行爱情歌曲4. 流传的爱情故事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是(国籍),出身在一个农民家庭,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全国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

3、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p年9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导入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 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 更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 地愿为连理枝”,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 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同学们,人在花 季,多彩的心事也许正困扰着你,是呀,人间 有情,红尘有爱,这令人魂牵梦绕的情丝正等 着你成长!但是,你真正懂得爱情的真谛吗

4、?到底什么是爱情?今天大家也许能从苏霍姆林 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一文中得到启示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听录音,疏解字词,并初步感知文意2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3 教师提问:文章的主旨是用怎样的一种形式来显现的? 明确:本文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完成的。4 教师提问:故事的中心情节是什么? 明确:上帝三次来到人间视察。品读课文讨论主旨1学生品读并讨论全文主旨。 明确:故事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是在这个童话里,为什么上帝没有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上帝恼怒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几次三番地要

5、毁灭人间的“爱情”,为什么最终无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离去?理解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故事开头说,上帝创造世界时,“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议论,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

6、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思考: 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想一想,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教师提示

7、;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先后从人的眼神中读到了“爱情”“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有着紧密的关系: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3联系全文,探讨下面三句话的深层含义。 (1)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 (2)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教师明确: (1)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

8、。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作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

9、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结构赏析 明确:故事的构思颇具匠心。一、前有暗示,后有点晴。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

10、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二、层层推进,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这也是民间传说和童话常用的叙事模式),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

11、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扩展积累学习本课之后的启示1. 爱情是眼神、内心的交流,它的产生与外貌、出身、物质无关,相爱的两个人心灵是能相互沟通2. 爱情与责任相连,必须承担家庭的责任,它与养儿育女分不开的3. 少男少女间是异性的朦胧感,是对异性的好奇与渴望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郭洁课题年级:八年级日期:2011.11.9参加人员郭洁、韦美兰、潘燕萍、覃昀良、韦振尔、韦乐业、王传年、陆干幸、陈炳新活动程序各人发言郭洁这次集体备课的主题的写作与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有两大问题需要大家集思广益,一

12、是写作口语交际课怎么上好;二是怎么引导学生感悟母爱,希望大家能踊跃发言。韦乐业这次不单单是一次作文课也应该是一次爱的教育课,一次感恩课,最生的写作可以围绕“感恩”话题来进行。韦振尔学生几乎是留守学生,很多学生和父母之间的关系非常生疏,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应该在如何调动学生内心的感情,以情动人。陈炳新这样的课重点有两个,一是课堂上的说,一是课后的写。对于基础差的班级来说,课堂上的说可能有很大的难度。大家一起说说有什么好办法。潘燕萍这节课应该以学生为主,多认学生参与活动,形式一定要丰富,比如说可以采取观看父母哺育小孩的影片甚至可以用动物反哺的故事来引导学生。还可以唱感谢母亲的歌等等。只有活动多,学生

13、积极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韦美兰我同意潘老师的说法。要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老师必须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应该预想课堂可能出现的情况。另外,老师一定要准备好各种话题内容,学生思想堵塞的时候老师一定要站出来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课堂形式丰富多彩,这节课应该用多媒体设备来教学。王传年农村学生在表达感情上比较羞涩含蓄,这节写作口语课应该是学生锻炼的一个大好机会,课堂上除了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之外,应该多让学生发言。可以是小组内发言,也可以是上到讲台上发言,因为胆量的锻炼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有些学生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但是分成小组,能在小组内与小组成员之间很好的交流沟通也是一种锻炼,也可以说达到了“

14、说”这个目标。陆干幸要上好这节课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前有充分的准备,至少要给学生一个星期的准备时间去搜集材料,而且老师一定要布置好搜集材料的任务,要让学生很清楚的知道要准备什么。学生搜集材料的手段是非常非常少的,老师一定要想办法,是不是可以以全年级分组合作的方式来搜集材料。每个班各搜集一个方面的材料,然后汇总共同分享。覃钧良我同意陆老师的说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与父母在一起的相片、自己出生时的故事、父母给自己取名、与母爱有关的歌词诗歌、名人母亲的故事等去搜集相关材料。形成教案一、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多侧面地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2通过活动,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向母亲表达感情,学

15、会理性地思考母爱以及“爱”的内涵;3培养用多种表达方式(口语交流或书面写作等)来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能力。二、教师准备1活动前,老师要涉猎有关“母爱”的材料,最好准备一些声像资料,以便给活动营造一种情境或提供一点背景;2教师在了解学生家庭背景和兴趣特长的基础上,给学生划分学习小组,确定学习小组组长,明确学习小组长的职责;3在本次活动开展之前,明确任务,提出要求,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4设计活动计划表,以便让学生做好活动记录,使之成为过程评价的依据。三、活动指导本次综合性学习,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开展四项学习活动,二是在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四项活动各包括若干小项,可让学习小组各有侧重地开

16、展活动。1关于“道不尽的母爱”。“母爱”的主题,在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都有表现。开展本项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围绕“母爱”这一主题把目光投注到各类文学艺术的题材和体裁中去,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母爱”情感的浸润,同时培养诸如编辑、概括、交际等语文能力。教材中列举的五个方面,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体裁、题材)去探寻、感受“母爱”。“母爱”几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永恒“话题”,学生深入其中,将会发现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感情世界。2关于“剪不断的脐带”。开展这项活动,是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属于自己的那份“母爱”,通过与母亲聊天,向母亲采访,进一步了解母爱,体会母爱。教材中列举了四个方面的内

17、容,既不是要求面面俱到,也不是仅此而已。只是举例,旨在提示。实际上,这四个方面中,3、4小项可以合二为一,当然,也可以从所列举的四个方面伸展开去,这将根据学生家庭的特点和母亲的实际情况而有所取舍或自主设计。3关于“多角度看母爱”。如果说,前两项活动侧重于了解和感受,那么这项活动则侧重于对母爱的理性思考,也就是说,前两项活动是较感性的,而这项活动则是较理性的了。在这一活动中有三个问题可以任选其一。(1)从生活中举出几件倾注着母亲无尽关怀的寻常小事,再说说你的感受。在这项活动中,既有对母爱的回忆和追叙,也有对母爱的再体验和反思。母爱,犹如阳光和空气,我们沐浴其中而常常不知不觉。回首往事,我们才幡然

18、醒悟,母亲那寻常的小事却富含着深爱。因此,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让学生学会体验,学会反思,从而培养美好的人格情操。(2)狐狸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把它赶出巢穴,强迫它开始独立生活。你怎样看待狐狸母亲的这种行为?你认为理智的母爱应该是怎样的?开展这项活动,是让学生从动物世界的母爱中得到启示,进而对人类的母爱进行理性思考。母爱,是伟大的,忘我的,但有时是狭隘的,短视的,溺爱便是如此。对孩子的溺爱是有害的,爱,就是对成长负责,对未来负责,因此,开展这项活动,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母亲的严厉,像胡适的母亲那样,但更要注意母亲的溺爱,防止溺爱对意志的侵蚀,防止溺爱对坏习惯、坏脾气的纵容和袒护。(3)我们从母

19、亲那里得到的不只是爱的抚慰,往往还有做人的道理,处世的态度。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请你对自己的“第一任老师”做一个客观的评价。这一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深化,是促使学生从做人处世的方面去思考母亲对自己的影响。要求做一个客观评价,就含有对严爱与溺爱等不同的爱的方式和内涵的辨析。4关于“报得三春晖”。这项活动是对前面几项活动的升华和总结,既是对母亲感念之情的表达,又是对母亲热爱之情的深化,同时也是要求把孝敬母亲的感情化为实际行动。这项活动形式多样,有朗诵、唱歌;有讲故事、演讲;亦有看电影、图片展示。可从教材列举的多个项目中选择,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四、活动建议1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

20、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活动,不求面面俱到,但要讲求实效2要特别关注那些特殊家庭的学生,如单亲家庭,努力避免触动学生的心灵创伤,如有必要,可让一部分学生围绕“亲情”自主设计和开展综合学习活动。3本次活动主要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展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动要围绕家庭开展,因此,教师应事先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比如,先给学生家长写一封公开信,说明本次活动的内容、程序和目的,以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4在活动过程 中,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整理,以便作为后期写作的素材,作为评价的依据。5适当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及时检查前期活动,以帮助深入有效地开展下一步活动。天净沙秋思集体备

21、课武宣县二塘镇中学 郭洁课题:天净沙秋思年级:八年级日期:2012、3、21中心发言人:郭洁参与人:郭洁、韦美兰、潘燕萍、覃昀良、韦振尔、韦乐业、王传年、陆干幸、陈炳新活动流程各人发言郭洁:这是一首元曲,内容简短但是意境悠远,通过一系列景物的排比表达了浓厚的游子思乡之情。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种情感,请大家各抒己见。韦美兰:我以为诗词曲的教学重点一定不能脱离朗读背诵。所以读一定要贯穿整个课堂。潘燕萍:诗词简短但是景物描写非常有特点,可以把想象训练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引导学生领悟曲的意象。覃昀良:曲的情感领悟可以和感恩这一写作主题联系起来。韦振尔:这首曲内容简单,可以用一课时完成,除了朗读训练是一个

22、重点之外,还要注意景物描写这一个重点。我以为,不能只讲一讲,讨论讨论就完了,还要注意学生指导。可以教学生怎么鉴赏诗词的方法。韦乐业:诗词鉴赏的确也是一个中考考点。在这方面学生的答题得分率并不看好。韦老师提出的这个意见真的非常好。王传年:其实诗歌鉴赏题目并不是很难,但是学生容易失分,这跟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训练有关,通过这节课可以加强这一学法的指导。陈炳新:作为老老师,要运用多媒体方面不是很懂,希望年轻老师能在课后多教教如何制作课件。形成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

23、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刘禹锡的诗“自古逢秋悲寂寥”就是一个很好的印证。成语中也有“老气横秋”之说,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

24、,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二解题和题材: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愁绪。元曲是我国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又一文学样式,它包括戏曲和散曲。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散曲中的小令。 三学习课文 学习活动一:诵读 1.让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节奏和感情。 2.教师朗读,同学仔细听,并对老师的朗读做点评价。 3.点一学生朗读,由其他同学点评。 4.老师指导朗读后让学生听名家朗诵: (1)读出节奏。前几句是222停顿,最后一句是312停顿。 (2)读出语调。注意押韵的字的声调变化;注意声音的高低,总体是低沉的;注意语速的快慢,总体是缓慢的;注意语调的轻重,重读“断肠”。 (3)读出

25、情味。这首曲子古代是可以歌唱的,我们在歌唱时,常把带有抒情意味的短小的诗句反复吟诵,因此,我们做一次尝试,把“夕阳西下”读2次,第2次读出日暮思家的喟叹。学生配乐诗朗诵。 (4)同学背诵这首下令。 活动二:品析,感受景与情的关系。 1、这首诗歌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悲伤,愁苦 ) 2、请同学找出其中最明显地表现出作者悲伤心情的一句话。 (断肠人在天涯)。 3、什么是“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4.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表达他的悲伤之情的? 5.请同学们分析分析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透过这些景物就可以体会游子的悲伤之情? 教师补充一些资料

26、: A.乌鸦,在中国的民俗中认为是不吉祥的鸟,在远古神话中有“后羿射日”的故事,当时十个太阳一起出来,害得人间酷热无比,是负责太阳运行的十只乌鸦不守规矩跑出来了,后裔射落九个太阳,九只乌鸦就落到人间。写乌鸦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寒栖满树鸦” “乌鸦”这一意象渲染出衰败凄凉的氛围。 B古道,在古诗词中也往往表达冷落荒凉的意思。如“邯郸古道伤行客。”“古道少人行”“咸阳古道音尘绝”等。知识卡片一:诗歌中的意象。 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寄托了作者某种情感的事物。 本首诗中有哪些意象呢? 归纳总结: 全诗不着一个“秋”字,写的却都是秋天的景色,都给人凄凉萧瑟之感,都是比较昏暗的,都

27、蕴含了作者思乡的寄托。 展示板书: 正 枯藤 老树 昏鸦 反 古道 西风 瘦马 小桥 流水 人家 衬 夕阳 衬 荒凉 凄凉 悲伤 温暖 安宁 向往 活动三:知人论世,探究作者为什么如此悲伤?是因为在天涯就悲伤吗? 讲解马致远生活的时代背景: 元朝建国以后把中国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实行等级管理制度,元朝的长官应由蒙古人担任。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开始任用汉族的文人做官,但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了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而古代知识分子读书的目的就是做官,“学而优则仕。”马致远前半生就为功名四处奔波,可是却仕途坎坷,壮志未酬。 同学们请结合马致远的生平和生活

28、背景探究一下,文中游子为什么断肠? 总结:这首小令,字字句句都是出自作者匠心设计,九种景物,不仅把作者的半生飘零、一世坎坷的彻骨之痛再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把古代为求取功名四处奔波最终却失意落魄的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抒写出来了,所以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这首小令“纯属天籁,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认为是元曲的压轴之作。活动四:把握意境 (3)知识卡片:诗歌中的意境 诗中意象组合起来,营造出一种整体的环境和氛围,就构成了意境 。表达出作者的一种心境和情感。 形容意境的词语:恬淡闲适 华美壮丽 清新自然 雄伟壮阔 明快高旷

29、慷慨激昂 你试着用四字短语来概括这首曲子的意境。明确:苍凉萧瑟 活动五:实践(1)请你细细地再读这首小令,通过想象和联想,品味其中的诗情画意。用下面的句式说话:“透过这个字(词),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想到了)”伤仲永集体备课武宣县二塘镇中学 郭洁课题:伤仲永年级:七年级日期2012、6、13中心发言人:郭洁参与人员郭洁、韦美兰、潘燕萍、韦振尔、韦乐业、王传年、陆干幸、陈炳新活动程序各人发言郭洁:文言文教学如何摆脱过去那种全篇翻译的局面呢?韦兰:文言文字词一定不能轻易放过,帮助学生积累字词是一个不能松懈的任务。对于能力比较强的班级可以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完成,对于能力比较差的班级就必

30、须要通老师一讲解加上课后作业的巩固来达成。潘燕萍:归纳故事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和语言组织能力。韦振尔:方仲永由神童变成普通人的原因应该让学生去思索与探讨。王传年:这篇文章很有现实的教育意义。很多学生都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可以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来达到教育的目的。陆干幸:本篇课文要安排两个课时来完成。陈炳新:朗读是不能少的。能力比较差的班级没有朗读的习惯,怎么样才能让课堂有读书声呢?韦乐业:如果个别学生达不到朗读效果就全班齐读,如果齐读的效果不佳就请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朗读。文言文教学重点之一就是朗读背诵。形成教案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

31、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 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 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

32、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议论)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 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 好处? 写

34、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 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 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 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

35、 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 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 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

36、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 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 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板书设计: 伤仲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 天资聪慧 忽啼求即书持立就 (利环谒不使学) 才

37、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促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论语十则集体备课武宣县二塘镇中学 郭洁课题:论语十则年级:七年级日期:2012中心发言人:郭洁参与人员郭洁、韦美兰、潘燕萍、韦振尔、韦乐业、王传年、陆干幸、陈炳新活动程序各抒己见郭洁: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课。这个学期的教材与其他的不同,文言文不归为一个单元而是分在不同的单元,安排在每个单元的最后一课,也就是说其实也就是七年级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二篇文言文。大家都来说说看怎么才能上好这篇课文。陈炳新:这十则是讲学习的,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与个人修养问题,而且非常简短,对学生的来说意义非常重大。韦美兰:这是儒家经典著作,也是

38、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可以安排两个课时来教学,在两个教学课时内要求学生当堂背诵。潘燕萍:对话体的形式生动有趣,是不是可以搞一个情景剧,模仿一下孔子教学的情景?王传年:这个不合适吧?因为一则一个内容,很多都是一句话一则,不太合适做情景剧。韦振尔: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还没有形成一定的模式,不需要讲得太深。而且这课内容也非常浅显,让学生读一读,积累文言字词,老师稍作一些讲解就可以了。形成教案教学目标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课前准备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预习课文。第一课时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背诵课文

39、。研读前五段内容。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板书课题。介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课文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正音、正字。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语a教师导学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

40、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b自主、合作、探究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

41、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理解课文内容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朗读、背诵反复朗读,直到成诵。作业背诵课文。抄写、识记字词。预习剩余部分内容。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研读后五段内容。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教学设计检查作业背诵课

42、文。 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理解后五段内容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教师须重点讲解的: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概括思想内容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思想修养归纳成语、格言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习体验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教师小结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17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