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声现象图1-1第一类探究方法、目的类型一. 典例剖析例1 如图1-1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解析:这个小实验大家很熟悉,它采用了“转换法”,响着的音叉能把乒乓球多次弹开,这说明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音叉振动产生的,乒乓球的作用是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让我们更清楚方便的来观察。答案:B方法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固体发声时振动的幅度很小,所以往往都是采用“转换法”来把微小振动放大,从而能够清晰地观察到现象,这是解决这类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之
2、一。例2 为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小明设计了如图1-2所示的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这个探究目的的是 ( ) 图1-2解析:A图真空罩实验说明了真空不能传声;B图剪短的细管,振动越来越快,声音的音调越来越高,是探究声音音调与频率关系的;C图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时水花四溅,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图中用大小不同的力敲打鼓面,鼓面振动的幅度大小不同,纸屑跳动的幅度不一,声音大小不同,说明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答案:D应考提示:利用身边的常见物品设计声现象的小实验,是把所学与实际相联系的好机会,也是声现象实验考查的一个热点。应对这类试题的关键是弄清楚实验的目的,以及引发该实验现象的原因
3、,或者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二.中考真题展台图1-31.(2011 盐城)如图1-3所示,小华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有震感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B决定音调的因素C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2(2011 德州)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用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就是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理想推理而得出结论,研究以下问题的方法与此方法相同的是 ( )A分子热运动 B牛顿第一定律C电阻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 D磁场用磁感线来描述3(2011 内江)如图1-4所示,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 ( ) 图1-4三. 过关检
4、测 图1-61. (2010 厦门)如图1-5所示,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盒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研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传播的条件图1-5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 A B 图1-7 C D2(2010 福州)如图1-6所示,小明用手使劲捏玻璃瓶,细玻璃管内的水面就会上升,通过观察细玻璃管内水柱高度的变化,就能判断玻璃瓶受压后发生了微小形变。这种把微小量放大有利于观察的方法在物理学里称为“微小量放大法”。图1-7各实验中应用了与此相同实验方法的是 ( )图1-83(2010 盐城)如图1-8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声音发生
5、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A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频率有关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4.(2011 海南)研究牛顿定律时运用了实验和推理的方法,图1-9所示声现象的探究中运用该方法的是 ( )图1-10 图1-95(2012 滨州模拟卷)如图1-10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音叉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第二类 考查实验方案设计、方案评估类型一.典例剖析例1 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
6、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写出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符合安全原则。解析:根据题目的要求首先应确定实验目的为:证明固体能传播声音。然后确定实验思想,要通过对比、控制变量等思想区分开声音确实是由固体传播而非空气,这就需要选择充足的实验器材,实验要具有可行性;设计实验步骤时要有清晰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时也要在给定条件的基础上,加上必要的对比、分析,不能只简单的写出结论。答案:实验器材:白纸、铅笔、长条桌实验步骤:1.同学甲在长条桌的一端用铅笔在白纸上均匀的写“一”,同时同学乙在桌子的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甲在白纸上写“一”的声音,重
7、复几次实验都可以听到写“一”的声音;2.同学乙将耳朵离开桌面(注意调整耳朵与笔的距离,保证与上几次实验相比,耳朵与笔的距离相同),同学甲在相同条件下继续写“一”,重复几次实验,都听不到甲在纸上写“一”的声音。实验分析与结论:在相同条件下,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得到的声音,在空气中则听不到,说明听得到的声音是通过桌子传播的,即固体可以传声。方法总结:该题目明确实验目的后,关键是选择的方案效果要明显,还要具有可行性;语言叙述要规范、简洁、通顺,本题对大家能力要求比较高。例2 噪声是一种严重的环境污染。李明想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他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
8、的材料做耳罩的填充物。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在本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李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填充材料。他设想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方案。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_。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响度较响较响弱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距离较长长短 解析:该实验中提供了音叉、机械闹钟两种声源,就题意而言机械闹钟更好,因为它的声音稳定性较好且较持久易操作,因此应选机械闹钟作为声源。比较A
9、、B两套方案可知,A的主观性较强,很不直观,所以B方案更适合题意,B方案中将不易比较的响度转化为易比较的距离,更直观。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可见泡沫塑料的隔音效果更好。答案:机械闹钟;B;泡沫塑料应考提示:这是一道探究型试题,主要考察同学们的设计实验能力。涉及到如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怎样较好地设计实验方案才能减小实验误差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等知识点。二.中考真题展台1. (2011 岳阳)如图1-11所示,能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是 ( )图1-11图1-122(2011 十堰市)小枫做了一个如图1-12所示的小实验,A是一根一端固定的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绳绕过一个滑轮连着一个小盘
10、B,在小盘中逐渐增加小石子,用同样大小的力弹橡皮筋就能弹出不同的声音。请你解释:这些声音的主要区别是_不同,声音有这些区别的原因是_。3(2011 大庆)下列实验或实例,能用来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往鼓面上撤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泡沫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说明 。(2)用手机甲拨打放在真空罩内的手机乙,能看到手机乙显示手机甲的号码,却听不到手机乙响铃,说明 。三. 过关检测图1-131. (2011 南通)如图1-13,下列探究声音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 ) 2(2010 泰州)手机接收到来电信号时,指示灯发光并发出声音(或振动);拨
11、打别人的手机,如对方接收不到信号,会听到“您拨打的用户暂时无法接通”的提示。现用两部手机、硬纸鞋盒和金属点心盒做“探究不同图1-14材料对接收电磁波的影响”实验:将一部手机先后放到鞋盒和点心盒内(盖严盒盖),再用另一部手机拨打盒内手机,参见图 1-14。在下列判断盒内手机能否接收到信号的方法中,不可靠的是 ( )A听是否有“暂时无法接通”的提示B盒内手机设为振动,触摸盒子感觉是否振动 C盒内手机设为响铃,听是否传出声音D在盒盖上开一个小孔,看盒内手机指示灯是否发光图1-153(2010 沈阳)如图1-15甲所示,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手电筒里的反光装置相当于凹面镜(如图1-15乙),它可以让
12、小灯泡发出的光又远又直,这种设计应用了光在反射过程中,光路是_的原理。小欣猜想:声音也有反射现象,凹形面对声音是否也有类似的作用呢?于是,小欣利用雨伞和机械手表进行了下列探究活动:图1-16(1)如图1-15丙所示,水平放置并固定雨伞,他把耳朵贴在伞柄上,逐渐改变耳朵在伞柄上的位置,直到听到周围的声音一下子清晰了很多,记下这个位置A。这说明声音在凹形面上反射时,凹形面对声音有_的作用。图1-17(2)为了进一步探究凹形面对声音的作用,他把一块机械手表挂在伞柄上的A点,当他的耳朵位于三米远的B点时(B与A在同一水平高度),听不到手表声,经过分析,他又找到另一把相同的雨伞,在做了必要的调试后,终于
13、听到了手表声,那么这两把伞的摆放方式应该如图1-16中的_(填“甲”或“乙”)所示。4.(2012 年吉林模拟)图1-17是一张用钢尺进行实验的图片,你分析此实验能探究 。图1-185.(2011 天津模拟)在图1-18中,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l0m间的通话,这表明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 (3)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驰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
14、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第三类 生活器具设计类型一.典例剖析例1 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一把、木梳一把、音叉、一个乒乓球(系着细线)、橡皮筋、鼓、一张纸、小锤。你任选器材(一种或两种以上器材),设计三个有关声现象的探究实验,并按下表要求填写。器 材实验目的操作过程发生现象示例:鼓、小锤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用小锤敲击鼓鼓发声123解析:所给的器材都是我们生活中的小器具,它们不同的组合可以完成不同的探究,这个题目的答案是开放的,与声现象有关的实验,诸如声音产生的条件、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音色的不同等等,所以只要你选择恰当,都是正确的。答案:(1)选择鼓、小锤等探究固体可以传播
15、声音,将耳朵贴紧鼓面用小锤轻敲鼓面,可以听到声音;(2)选择音叉、小锤和乒乓球可以研究响度和振幅的关系,用小锤分别轻敲和重敲音叉,然后贴近吊着的乒乓球,重敲时音叉发出的声音大,乒乓球振动的幅度就大,轻敲时音叉发出的声音小,乒乓球振动的幅度也小;(3)选择钢尺或木梳等可以研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缓慢拨动或快速拨动木梳,木梳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不同。方法总结:对于这种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的小设计实验,要从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方案入手,以保证解答的准确度。二.中考真题展台1. (2011 江西省)刻度尺是我们常用的学习工具,它不仅可以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辅助作图,还能用来完成一些物理小实验,请你参照示例
16、利用刻度尺设计两个小实验,分别用来说明电学和声学的相关知识。实验的方法实验的现象能说明的物理知识示例将刻度尺抛出刻度尺落到地面物体受到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下电学声学图1-192(2011 武汉)如图1-19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B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C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D音色与发声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图1-203(2011 天津)如图1-20所示,小明用筷子的一端捆上棉花蘸水后充当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
17、成“哨子”。吹奏乐曲时,用嘴吹管的上端,同时上下推拉活塞。推拉活塞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三. 过关检测1.(2011 哈尔滨)某同学对如图1-21下列声现象进行分析.其中错误的是 ( )图1-22 图1-212. (2011 安徽省)如图1-22所示,在同一个轴上固定着三个齿数不同的齿轮。当齿轮旋转时,用纸片分别接触齿轮,使纸片发出声音的音调最高的是_(选填“上面”、“中间”或“下面”)的齿轮。图1-233.(2011 宁夏)如图1-23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
18、要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振幅 图1-24C音色 D响度4.(2011 南京模拟题)如图1-24所示,用一个纸糊的箱子盖在音响的喇叭上,然后把一个玩具小矮人放在纸箱上,当用这个喇叭播放音乐时,小矮人便会翩翩起舞,这是因为发声的物体在 ,如果调节音响使响度增大,会发现小矮人舞蹈时跳得更 (选填“高”或“快”)。图1-25第四类 考查探究过程类型一.典例剖析例1 张军同学为了探究弦乐器弦丝的音调与弦丝的松紧、粗细、长短的关系,设计组装了如图1-25所示的实验器材。(另备有不同粗细的弦丝和几个钩码)(1)在大木板的一端牢牢钉入一根大钉子。(2)把弦丝的一端绑在钉子上。(3)把木板放在桌子上,再把
19、绑在钉子上的弦另一端拉过来垂在桌边。(4)把钩码绑在垂下的弦上(5)为了让弦和大木板隔开,在木板的两边立起两块小木板。若让你依照以上器材来研究上述问题,你将如何实验,写出你的实验过程,在实验过程中你会发现哪些实验现象?依据这些实验现象你能总结出哪些规律?解析:探究弦丝的音调与其松紧程度关系时,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松紧,这可以通过悬挂不同数量的钩码来实现该目的;换用粗细不同的弦丝,悬挂相同数量的钩码来研究音调与粗细的关系;选用同一根弦,改变木板的位置,来探究音调与长短的关系。答案:用同一根弦丝,下端分别挂一只钩码、两只钩码,分别用相同的力度拨动弦丝,辨别音调高低,弦丝越紧,音调越高;分别取粗
20、细不同的弦丝固定在支架上,下端挂相同的钩码,分别用相同的力度拨动弦丝,辨别音调高低,弦丝越细,音调越高;取同一根弦丝,下端钩码不变,改变小木板的位置,使前后两次实验中弦丝长短不一样,然后重复上述步骤,实验发现,弦丝越短,音调越高。规律:音调高低与弦丝的松紧、粗细、长短有关。方法总结:根据题目叙述的实验方法来设计实验过程,注意“控制变量法”的运用,每一步骤只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其他都不变,来观察该因素对音调的影响。例2 为了探究声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甲: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小。乙: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丙:在吊着的大
21、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你认为,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一个或哪几个?其他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的产生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解析:将空气抽得越少声音越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在发生的音叉能使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发声体在振动,即只有振动才能使物体发声,可以说明声的产生条件;钟响后固定在其上的笔画出弯曲的细线说明钟在不断地振动,即振动的物体才能发声,也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答案:甲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乙和丙,都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即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符合要求的
22、是乙和丙。方法总结:分析形成该实验现象的原因,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物体振动幅度通常比较微小,人们多利用“转换法”把微小的振动变成容易观察的明显现象,抓住这一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图1-26二.中考真题展台1.(2011 厦门)如图1-26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说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还可以观察到紧挨音叉的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是由 产生的。图1-272.(2011 三明)老师在演示如图1-27所示的齿轮拨动纸片的实验中,纸片发出的声音是靠纸片 产生的;若三种齿轮拔动纸片时发出了dou(1)、mi(3)、xi(7)的三个音调
23、,那么发出xi(7)音调时是 (选填“甲”、“乙”或“丙”)层齿轮在拨动纸片。3.(2011 济宁)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三. 过关检测图1-281.(2010 哈尔滨)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1-28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
24、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2(2011 南平)如图1-29所示,在做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时,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中,会看到水花四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图1-29A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B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C估测声音传播的速度D探究音叉发声音调的高低3.(2010 湖州)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
25、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请回答:(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2)从实验和可得出的结论是。(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图1-301-25783(2011 南京模拟题)如图1-30所示,将一把金属叉子拴在一根约1m长的线的中间。把线的两端分别缠绕在双手的食指上,缠绕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让叉
26、子撞到坚硬的物体上,等它垂下把线拉直时,你就可以听到敲钟似的响声通过撞击,金属叉子 发声,声音主要通过 传递到人耳 4(2012 汕头模拟题)晚上小华在家中正欣赏着音箱里传出来的交响乐,忽然停电了,他将蜡烛点亮后放在音箱前面。过了一会儿通电了,交响乐又响起来了。小华从挂在墙上的镜子里发现音箱前面的烛焰在摇曳,仔细观察还发现当音箱音量突然变大时,烛焰摇曳得更明显。(1)烛焰没有受到风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发现蜡烛越靠近音箱,烛焰摇曳得越明显,由此可确定烛焰的摇曳是受 的影响所致。(2)上述现象中,除与响度知识有关外,相关的声的知识还有(写出两例): ; 。图1-315.(2012 泰州模拟题)小丽
27、用两把伞做了一个“聚音伞”的实验,如图1-31,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的滴答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 ,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 第五类 考查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型一.典例剖析例1如图1-32所示是研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当把敲响的音叉靠近悬吊的乒乓球时,出现了如图的现象,兵乓球被反复弹开了。(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 。图1-32(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3)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得出什么结论?解析:(1)乒乓球被竖直向下
28、悬吊着,被反复弹开,说明敲响的音叉在不断撞击乒乓球,这也就证明了响着的音叉是振动的;(2)音叉发声时的振动幅度非常微小,用眼睛直接观察看不出来,可是乒乓球被反复弹开,这个现象是非常明显易观察的,乒乓球把音叉的振动放大了很多;(3)如果加大敲击音叉的力度,我们就会发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也变大了,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就说明音叉振动的幅度越大,这时我们听到音叉的响度也变大了,因此它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答案:(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或者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放大了音叉的振动,便于观察;(3)加大力度敲音叉,接触乒乓球时,它被弹开的幅度变大,因此说明声音的响度跟振幅有关,
29、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方法总结: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是解决所设问题的关键所在。用“转换法”证明发声的固体是振动的,“转换法”是最常用的探究方法之一。例2 如图1-33中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条振动发声,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的声音轻,他同时观察到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幅度分别如图b、c所示,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图d、e是两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 是乐音的波形请举例说明实际中一种控制噪声的措施: 图1-33解析:在物理学中,噪音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因此
30、其波形应该是杂乱无章的,故图e是噪音的波形;乐音是发声体做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故bcd三个图都是乐音的波形。响度决定于振幅的大小,振幅是指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即波形高度最高的声波振幅最大,响度也就最大,所以图b的响度最大。实际中控制噪声从三个途径入手: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答案:响度大,振幅大;d;城区禁止汽车鸣笛;临街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路两旁种植花草树木、戴防噪声的耳罩等等应考提示:本题目通过示波器的波形图考查乐音与噪声的区别、通过波形图判断乐音以及减弱噪声的措施等多个知识点,融多个知识点于实际,要求大家有利用图像获取信息的能力,新颖独特,独树一帜。二.中考真题
31、展台图1-341.(2011 菏泽)很多同学有过疑问“声音具有能量吗?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率是不是有关呢?”某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装置如图1-34所示:A为一个圆筒,它的一端用剪成圆片的挺直的纸(纸的中间剪一圆孔)粘牢,另一端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筋扎牢。B为一只点燃的蜡烛。完成表中的内容探 究 内 容“声音是否具有能量”“声能与响度是否有关”小孔距烛焰的距离3cm做 法来观 察 内 容来源:中教网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 。2.(2011 镇江)在学习演奏小提琴的过程中,小明和同学们发现弦乐器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决定对这种现象进
32、行探究,经讨论后提出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一些不同规格的琴弦,如下表:编号琴弦的材料琴弦的长度cm琴弦的横截面积mm2钢200.3钢0.7钢400.5尼龙丝300.5尼龙丝400.5(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 、 的琴弦进行实验(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明选用编号为、的琴弦进行实验,则表中缺少的数据应为 图1-35三. 过关检测1.(2011 烟台)如图1-35所示,
33、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这个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声现象一章时经常做的实验,它说明了 () A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B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快2. (2011 陕西省)根据图1-36所示实验,完成填空。 甲 乙 丙 丁 图1-36(1)图甲所示,将光屏放在像的位置发现光屏上并没有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2)图 乙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 。(3)图 丙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轻质小球,小球被弹开,说明了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4)图丁所示线框的底边ab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会产生 。3.(2011 荆门模拟题
34、)在声源周围安装吸声材料是控制噪声的常用方法之一。在海绵和泡沫塑料这两种材料中,谁的吸声效果更好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回答这一问题. 要求:(1)写出实验中用到的主要器材.(2)简述实验过程.(3)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结论,应控制哪些因素相同,比较什么现象就能得出结论。4(2012 内蒙古模拟题)利用一面鼓、一个鼓捶来个乒乓球、研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1)实验中将乒乓球放置在鼓面上,敲击鼓面,乒乓球随之弹起。弹起的高度说明了鼓面的 。(填“频率”或“振幅”)(2)根据实验现象填写表格。实验次数用力程度乒乓球弹起高度鼓面振幅响度1大2小(3)实验结论: 。5(2011 辽阳模拟题)能否
35、通过皮肤、肌肉传导声波,使人听到声音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对上述问题给予回答.在你设计实验时,要排除哪些因素的影响,才能得出可靠的、令人信服的结论?6(2011 北京模拟题)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载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编号材料长度(cm)横截面积(mm2)A铜600.76B铜600.89C铜601.02D铜800.76E铜F铜1000.76G钢801.02H尼龙801.02I尼龙1001.02(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的琴弦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的琴弦进行实验。(2)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3)随着实验的进行,小华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