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5 ,大小:298.50KB ,
资源ID:6975810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697581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仙人****88】。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打造新课堂-创生新文化课堂-创生新文化.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打造新课堂-创生新文化课堂-创生新文化.doc

1、打造新课堂,创生新文化 文三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目 录一、课题的缘起(一)传统课堂文化特征简析(二)传统课堂中消极文化现象(三)课程改革呼唤新课堂文化(四)文化浸润中的文三新课堂二、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一)关于文化的概念(二)关于课堂文化的概念(三)关于文三课堂文化的概念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二)生命教育理论(三)人本主义教育观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原则(一)从儿童提问出发组织教学的原则(二)让儿童思维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灵动起来的原则(三)确立与儿童有效合作,和谐互动的原则五、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六、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一)营造氛围,挖掘内涵文三课堂文化的基点1创生新课堂大

2、讨论2文三文化分析 (二)立足自身,深入思考文三课堂文化的思考 1文三课堂中教师的共性与个性关注文三教师的人格精神 2文三课堂中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关注文三学生的人格精神 3文三课堂环境文化建设关注文三课堂环境的和谐之美 (三)搭建平台,深化研究文三课堂文化的实践研究 1构建以儿童精神家园为核心的文三班集体文化 (1)迎合儿童精神世界,感受家园魅力 (2)展现儿童生命活力,倡导“共性文化”价值取向 (3)追求儿童广阔视野,凸显分享与体验的内涵 2构建以“智慧、灵动、和谐”为核心的教学文化 (1)自主学习的课堂文化范式研究 (2)体验学习课堂文化范式研究 (3)探究学习课堂文化范式研究 (4)分站学

3、习课堂文化范式研究 3构建以“草根研究”为核心的教研文化 (1)以同课异构为基点的草根教研 (2)以主题研讨为核心的草根教研 (3)以互助共同体为核心的草根研讨 4构建以“自主”为核心的评价文化 (1)在课堂评价中激发儿童学习热情 (2)在作业评价中体现智慧与灵动 (3)免考制度促儿童主动发展 七、课题实施的成效分析 (一)形成了以课堂文化为内核的文三文化 (二)改变了教学方式,形成了课堂文化核心指标 1彰显活力,让儿童享受充满活力的教学 2张扬个性,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人 3自主探究,让儿童成为学习的发现者 4品味倾听,让课堂成为滋养儿童心灵之花的沃土 5尊重差异,让课堂成为儿童持续发展的舞台

4、 6合作分享,让课堂成为儿童快乐舞动的家园 (三)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儿童综合能力 1提升了儿童有效质疑的能力 2发展了儿童分享意识,培养了儿童合作交往的能力 3张扬了儿童的个性,释放了儿童的创造潜能 4浸润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洗礼了儿童的心灵 (四)发展了以“草根”为精神的教师群,形成了集团教师“文化场” 1铸就了一支极具个性的“草根”教师队伍 2形成了凝聚文三文化的文三教师“文化场”(五)产生了品牌效应,促进集团再发展 八、课题研究的思考(一)构建起学生人格精神是课堂文化的核心价值(二)课堂文化建设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 九、参考文献打造新课堂,创生新文化文三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一、 课题的缘

5、起新课程改革以来,形形色色的创新性研究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但有专家指出“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的观点。分析这句话,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样几层含义:其一,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课堂,一些背离课堂的外围研究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不能把这些研究的成功作为课程改革的成功;其二,对课堂的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惟有不断的实践、积累才能获得清醒的认识,才能实现教育的最大功能;其三对课堂的研究绝不是单纯的从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出发的,它有着整体性和系列性,最终可以归宿到一种系统论之中。因此可以说能否塑造一种新的课堂被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那么,究竟该如何来看待课堂呢?如果把学校看成一个小社会的话,那么是不是可

6、以说,课堂是组成这个社会的基石,如果我们能把课堂当作学校教育的基石的话,那这就需要谈及文化这一概念。文化是一种习惯,也是传统;是一种对周围发生的事件在看法上的大致认同。文化对内包括理念和思维方式,对外就是行为习惯。从这个意义上看课堂文化并不是一个很深奥的命题,简单的说,就是教师教的习惯,学生学的习惯,具体点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教学理念,思维方式,这一内在的转化为行动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呈现出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再有就是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当这种习惯被广泛认同,并长久保存,有时甚至会贯穿一生时就是文化。(一)传统课堂文化特征简析“学思习行”,这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以

7、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立。 注重思考,讲究修行大概是这种儒家学派的教学宗旨吧!“讲授接受”教学模式, 又称“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由19世纪下半叶的赫尔巴特提出,这种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指导发现”教学模式的创始人为杜威,20世纪初,被称为进步教育的活动教学模式,提出“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的教学观,但由于这种模式忽略学科系统性,弱化“双基”教学,在教育史上褒贬不一。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检查作

8、业及复习旧课揭示新课题,确定对已学功课的联系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这种教学模式发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强调了知识的系统学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是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智能发展。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娜在我国北师大工作期间,曾对一篇课文红领巾指导教学,形成所谓的“红领巾教学法”,一时风靡全国,“红领巾教法”即广泛采纳了凯洛夫五环节教学,对课文作者、背景、段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繁琐讲解分析。分析上述传统教学模式,我们应该可以感受到这样一种课堂文化: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的任务,在这个任务的完成中,教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知识是具有系统性的,一堂课要与整个学科系统相

9、融合;课堂之中教师是需要一定的权威的,首要的权威来自于知识的掌握;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尤其需要获取知识要点,并牢记之。(二)传统课堂中消极的文化现象传统的课堂发展至今,由于各种原因(教育理念的更新、育人观的改变、人才观的变迁等),我们发现这种课堂存在消极的文化现象,大致归纳可以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其一,课堂文化价值取向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悖,学生学习终极目标是“学懂”,于是教师的本事就是“讲懂”,这是一种思维的定式,一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不少问题,教师就诚惶诚恐,责备自己没有教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也是以知识的记忆为主,把笔记记全,把老师的话记住,把和考试有关的标准答案完全的记在脑子中,以便

10、考试的时候复制出来的就是好学生,如果总是有这样那样希奇古怪想法的一定不是好学生。其二,课堂文化专断现象,教师始终以一种文化权威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之中,学生只需被动的接受,认真倾听,记记题形,反复练习等学习形式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始终在教师的指挥下做着重复、机械式的操练,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三,课堂文化的偏离现象,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教师开始追求课堂的热闹,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课堂成为一种表演的舞台,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要么迷失自己,要么产生反感,继而是对学习失去兴趣。其四,课堂文化的单一现象,社会压力和生活重担让不少的教师缺乏必要的幽默感,新形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求新求异,喜欢有变

11、化的新鲜事物,而课堂中教师那多年不变的教学模式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以上的课堂文化现象是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不符合素质教育理念,是消极的文化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被动地接受,机械地学习,就像看不到绿洲的骆驼,驮着沉重的负担在毫无生机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进着。面无表情的讲解,训练式的操练,军营式的整齐划一,不断地磨蚀着孩子们的天性与纯真,让孩子们在年复一年的课堂学习中不断的失去自我,找不到学习的快乐,早早就建立起“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悲观学习观;在这样沙漠化的课堂中把童年的美好时光耗尽,过早的变得功利与浮夸。(三)课程改革呼唤新课堂文化 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对教育的认识是越来越清晰。首先是建立了正确

12、的学生观。坚持了以下三个要点: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被决定”的一面。新课程必须具有必要的统一性、规范性。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我们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其次是建立了正确的发展观和知识观。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种专注于工具价值的发展观严重地破坏了

13、人内在的自然,从而严重地阻碍了人的本体价值的实现。课程改革强调各科的课程标准都必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应该达到的目标,形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课程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认为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得到检验的。换言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识主体的活动。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

14、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们认为必须要在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创生一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文化:这样的课堂应该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到处是快乐,到处是欢笑;这里的思考应该是深沉而理性的,对话应该是平等而有序的。这里没有权威,没有歧视,大家都是伙伴,都很友善,都充满活力。这是一种崭新的课堂文化,它孕育着教师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儿童的发展特征,整个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教的文化”引导下进行的“文化养育”的过程,课堂生动灵活,富有生机,学生对课堂规则有着强烈的认可度和高度的投入度。这样的课堂文

15、化必须是课堂教学的肥沃“土壤”,是课堂教学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元气”,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四)文化的浸润中的文三新课堂文三教育集团发展至今,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多年来集团教师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在自己的课堂中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尤其在精神家园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学上新的跨越。每年的乐学杯、希望之星等教学展示活动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灵动、智慧、和谐的教学风格在闪现。漫步在“文三”的各个教室,我们感受到了不同的氛围,“鱼宝宝乐园”、“苹果丰收园”、“我与小树共成长”等是低年级的班级主题;“认识自己,感受自我”、“快乐探险营”、“亚马逊丛林”等则是高年级的班级

16、主题。“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都能说话,让教室的每一寸空间都发挥教育功能”,这是一种教育的感召力和文化的亲和力,教室体现出崇高的教育意义和审美价值。“老师,你这个字写得不好看,右边部分太大了点。”“哦,我看看,你说的有道理。我这样改一改,你们看好些了吗?可别犯老师刚才的毛病啊!”(看着老师认真地把字改漂亮了,学生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老师,你为什么说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呢?就不会有余数比除数大的时候吗?”“你有这样的想法真了不起!说实话,老师还没想到这一点呢。那我们就来讨论讨论,在生活中到底有没有余数比除数大的数学问题呢?”(看到老师因为自己的一个问题临时改变了教学思路,而且也引起了同学的兴趣,

17、学生脸上写满了自豪。)看着孩子们与老师和谐的交流,看着教学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活动,我们感到由衷的兴奋与欣喜。在文三的课堂中,互帮互学的学习共同体、亲密友爱的情感共同体、团结协作的班级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并不断得以完善。同学之间竞争,更注重合作;自我超越,更注重共同发展,学期复习阶段,我们总能看到不少的“学习对子”,他们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就是我们文三的课堂教学文化,它是真实的扎根在文三这片沃土上,进一步发掘这种文三新课堂文化,让这种课堂文化变成具有鲜明特点的文三传统,让文化真正成为一种持久的力量,去影响一代代的文三人,是我们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之一。二、课题研究相关概念(一)关于

18、文化的概念什么是文化?关于文化的定义,现在说法不下几百种,词海中狭义的解释为: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机构,并随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从上面的概念来看,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首先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组织来保障文化的传承;其次文化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我们认为文化应该是生活方式,思考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再思考方式的总称,并且是在一定发展过程中积淀下的一种聚合力。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女士关于文化有过精辟描述:“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这句话包含着很深沉的含义,首先文化是伴随着人的发展的,与社会如影随形,其次文化是需

19、要呵护的,同时又是极具张力的,再者文化能起引领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谁喜欢你的文化,你就能拥有谁。(二)关于课堂文化的概念什么是“课堂文化”?“课堂文化”同样有着丰富的内涵。课堂文化主要发生在教室这个特定的空间和一节课这个特定的时间里。它在表现形式上主要是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情境性的文化。具体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教室)为主要空间,以教材为主要材料,作为行为主体的师生在活动中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平等,互动合作学习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可以说,课堂文化是人的精神气

20、象,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因此,课堂文化必须注意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和重视。它不是建立在命令和控制之上,而是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 什么是“新课堂文化”?是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和谐共存、规范有序、科学严谨、灵动生成、开放智慧的课堂。这种新课堂,源于课堂,基于课堂,在课堂中展示出人文的课堂教学价值观、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观、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观以及先进的课堂教育管理观,在打造新课堂的同时,创生出一种新文化。这便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理想、教育信念。(三)关于文三课堂文化的概念我们在文三教育集团打造新课堂一则是希望通过对文三传统和现代的思考,并在思考的基础上逐步创生一种文化;二

21、则是希望通过课堂文化的建设进一步强化文三教育品牌。文三课堂文化必须是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儿童发展的,同时是扎根在文三这片土壤中,从文三的教育现象出发,总结文三优秀教师中先进的教学经验规律。这种新课堂的可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在课堂中不断形成对课堂文化的认同,并在课堂中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下,文三课堂将呈现出一种过去教育所没有的活力,充分体现儿童在课堂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中师生关系融洽,交流通畅,具体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框架(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

22、中的四大要素,学习不是来自于能转移到人的头脑中的事物信息,而是来自学习者与环境之间极为重要的建构性的相互作用,这种建构过程依赖于学习者以前的知识积累。建构主义强调“真实的学习”。课堂文化首先是一种氛围,主要依靠人的精神为显现载体。“教育是引导个体去领悟生活的艺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二)生命教育理论教育要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思想,叶澜教授提出的“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生命教育理论从本质上说,生命教育理论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在生命教育理论看来教育是培养人的人文活动。人文性是人类教育活动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因为教育总是与人

23、的感情、与爱分不开的。因此我们说,教育是最复杂的人文活动,当教育中缺少了文化的因素,教育就会事倍功半;当教育成为一种文化,教育就会事半功倍。(三)人本主义教育观人本主义观点认为,人的认识、行为和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把人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的充分实现置于最重要的地位,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强调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实则是对文化的认可。“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能够生动存在的灵魂。教育只有从面对生命的角度出发,才能展现出它的无尽魅力;也正是面对了生命,教师才有了他们事业的崇高。教育的神圣和崇高,就在于它和生命联系在一起。”四、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原则本课题

24、研究的主阵地是课堂,研究具有文三特色的课堂文化,我们将着力打造文三新课堂,实现一种符合文三学生、教师特色的课堂文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三点:1智慧质疑: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对材料、方法、结果等具有大胆质疑的意识。鼓励师生间能挑战性的质疑,对过程进行创造性质疑,对结果进行多维性质疑,提升高品质的质疑能力。2灵动思考:传统教学活动,在学生的思考往往处于浅层次的水平,机械、呆板的状态。文三“自主创新”理念,倡导学生对现象(问题)进行灵活、多角度、发散性思考,对方法进行比较取舍,对结论进行多角度推理论证,这是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关键所在。3和谐互动: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多方式的解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

25、与课堂环境的和谐、人与材料的和谐;强调活动中人与人的平等,尊重他人,这是教育为人的根本,是交往的基础,是互动的保证。 课题实施过程中将根据以上三点内容遵循三条实现文三课堂文化的原则。(一)从儿童的提问出发,组织教学的原则由教师提问展开的教学与由学生提问所展开的教学是不同的,现在我们缺的就是由学生提问所展开的教学,而习惯于带着学生走向学科,不习惯于推着学生走向学科。 (二)让儿童思维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灵动起来的原则一堂好课要从“意思”走向“意义”,每个学生所生成“意义”也是各不相同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意义建构,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同人生成不同的意义,从而超越文本,生成意义是最有教育意义,也是

26、教育的人本思想的真正体现。(三)确立与儿童有效合作、和谐互动的原则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有效合作的过程。“有效合作”首先要有合作,而且这个合作必须是有效的。有效合作原则的确立是建立在一种和谐、平等的基础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合作探究的过程。五、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本课题研究明确定位为应用性研究本课题研究明确定位于应用性研究,并遵循以下主要原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行动研究为主的应用性研究策略;以“智慧、灵动、和谐”的课堂文化研究为载体的研究进程。研究计划方法和实施步骤如下。 (一)起始阶段(2007年3月2007年5月) 课题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

27、网上查资料法对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 (二)分析阶段(2007年5月2007年11月) 本课题正式立项后,将重点进行“智慧、灵动、和谐”的课堂文化的研究,进一步明确研究方向、理清研究内容、调整研究方案。 (三)实践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11月) 依据行动研究方案,开展教学实践。实践的策略是从点到面,从分析课堂文化的要素入手,细化课堂文化的基本特征开展实践性研究;教师都既是研究者,又是行动者;在不断的实践中反思、调整,探究相对优化的策略,总结每一点行动研究的经验。 (四)结题阶段(2009年2月2009年7月) 课题组进一步

28、理清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提升;同时,将研究成果再进行汇总、整理,最终达到整个课题的研究目标。 课题技术线路可参看下图:六、课题的具体实施(一)营造氛围,挖掘内涵文三课堂文化的基点 1创生新课堂的大讨论在实施课题的时,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首要的任务是对新课堂与新课堂文化进行全面的学习与讨论。课题组先后进行了10余次大大小小的“沙龙式”研讨活动,就是在这样的大讨论中,我们对课堂文化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我们所提出的课堂文化与传统的课堂文化相比,应具有新的内涵、价值取向和优良品质,它的创生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新的时代性。第二,课堂文化的创生依赖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它是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

29、根植在校园文化这片沃土之上的;同时课堂文化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再发展。 第三,课堂文化的创生需要“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是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是一种执着的文化追求,是一种具有高度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理念。” 有了这种文化自觉,便可使改革者和建设者们的文化主体意识得以张扬,文化创新精神得以呈现,文化思维与理性得以把握。通过讨论,我们还进一步挖掘了课堂文化的内涵,提出让课堂充满文化意蕴,让文化成为养育儿童的摇篮;在活动中凸现课堂文化,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与现实生活相贴近,让学生在心灵中获得生命的快乐。2文三文化分析 文三教育集团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

30、的学校,多年来在各任校长的带领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研究。课程改革以来文三始终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努力抓好课堂主阵地,努力探究“自主参与积极交往”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学生自主性学习体系,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并通过学习村、协作组、中心组、骨干教师论坛、主题教研沙龙等各种形式来加强校区间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校本研修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活态,促进师资队伍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小学生自主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西湖文化少年研究院运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营造儿童精神家园促进儿童生命成长、新课程下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行为的分析和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的小班化分站式教学实践与研究等先后被列入省、市级

31、重点、规划课题。这些先期的研究确实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让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年轻的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可当我们回过头来进一步思考的时候,我们仍发现我们的课堂差异迥然,有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快乐的过程中;而有的课堂却还停留在教师中心,学生接受,被动学习中。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走进新课堂,创生新文化,让每一位文三学子都能在新课堂中寻找归属感,发挥创造力,实现自我价值是本课题的终极目标。(二)立足自身,深入思考文三课堂文化的思考 课堂是由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和环境四种因素构成。教师亲临课堂,他们的决定和行为构成了课堂文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在新课堂中学习者决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任何课程

32、的结果都受到学习者的影响,任何年龄阶段的学习者都能够提出诸如什么是值得学习和体验的,应该怎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他们和教师一样是课堂文化的创造者和践行者;新课堂赋予了教学内容动态性的特征,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以具体的需求和兴趣为依据;新课堂的环境建设包括物质、社会、精神、心理以及课堂生活中的规章制度多方面,环境不仅制约着事态的发展过程,而且对情境的性质和面貌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任何漠视环境因素的影响都会打乱课堂的生态平衡。1文三课堂中教师的共性与个性关注文三教师的人格精神教师应是一个追求卓越、充满诗意、乐观自信、善于创新、与人合作的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坚实的学科知识,丰富的社会知识,扎实的

33、专业知识,还要有完善的人格,有爱心、真心、热心。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征服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文三教师在课堂中是智慧的,他们能合理有效的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使孩子们活跃起来,能不断的唤醒孩子们的创造意识,促进他们自主发展;文三教师在课堂外是思想者,他们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文三教师同时也是群体的合作者,他们能始终带着一种合作的意识开展自己的工作,发挥每个人的智慧与才干,实现豁达包容,携手共进的团队精神。文三教师更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他们能在“倔强”、“坦率”和“固执”中务实,并在坚持理想信念和学科发展的结合中去张扬自我,

34、在课堂中他们能不拘一格,充分展现自身所蕴涵的丰厚学养。发掘文三教师的共性,张扬文三教师的个性是实现文三新课堂文化的基石。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将实现“严谨、博学、乐业、创新”文三教师文化。2文三课堂中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关注文三学生的人格精神 教育要直面人的生命,在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文化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心灵,注重学生的人格也显得格外的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科学的把环境意识、社会公德与实践行为作为人格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目标,注重意向目标、认知目标、行为目标的结合。要以传统的“勤、俭、敬、信”等作为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基本要求,并赋予它新的涵义和时代精神。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把人格教育

35、认定为人的主动的、全域的发展。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在系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注重智能与品格的结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精神,促进学生自我肯定;合理组织竞争活动,培养勇为人先精神;增强学生人格建构意识,引导学生自我完善;重视人格缺陷者的心理辅导与心理训练。 文三学生在课堂中是灵动的,他们勤于思考,懂得倾听,能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体验中丰富感知,强化情感,体察内涵;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讨论,去粗存精;在与教师探讨和过去经验中比较、反思、补充。文三学生在课堂中是具有个性的鲜明个体,课堂上他们勇于质疑,善于选择乐于独树一帜,他们是自由快乐的群体,没有什么问题

36、可以困扰他们快乐的心,“勤奋、乐学、自主、求真”是他们的写照。3文三课堂环境文化建设关注文三课堂环境的和谐之美 文三新课堂环境文化包括物质性因素和人为性因素。物质性因素包括教室里的亮度、光线、视线、声音、温度、空气等自然性环境以及教室的布置装饰、桌椅的摆放等;人为性因素包括教师和学生所遵循的职责,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与方法。文三新课堂的环境是和谐的,它创设了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课堂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和善于合作,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习化、活动化、审美化。更重要的是课堂的两个主体都是有血有肉的人,课堂文化体现在主体之间生动活泼的互动上,主要体现在课堂“小气候”的营造

37、和师生情感的交融上。师生之间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言语、动作、情感的交流,来加深师生之间的理解,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文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文化,没有民主开放的人文环境,就很难有学生真实意义上的合作和探究,更谈不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开放学习内容,开放思维空间,开放学习时间,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才能真正解放孩子的身心,实现自主实践,积极思考,自由表达,生成多彩的内心文化世界和心智结构,唤起了孩子的自我需求,发挥了同伴的互助作用,才能唤起孩子批判,求异创新的思维。(三)搭建平台,深化研究文三课堂文化的实践研究1构建以儿童精神家园为核心的文三班集体文化所谓文三班集体文化

38、是在我们前期的社团精神家园的基础上,结合课题提出的以提高班级文化品位为主的班集体建设,其核心是文三的办学理念“自主创新、和谐发展”。这种班集体建设是本着儿童精神和物质的需要,在完全尊重儿童文化的前提下开展的。(1)迎合儿童精神世界,感受家园魅力 在班级中营造一种“视觉文化”,让环境影响儿童的精神世界:“墙壁文化”为童心搭建一对飞翔的翅膀,激发儿童集体概念。这些墙壁文化是儿童通过自己的创作而形成的,亲切感与自豪感油然而生。满足儿童“活动需求”,让活动成为儿童发展的有效载体:亲子活动、小队活动、主题活动等都让儿童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发展了儿童的活动能力。(2)展现儿童生命活力,倡

39、导“共性文化”价值取向在课题研究中,我们提倡要让儿童带着“分享”的状态来感受班集体文化,倡导在“共性文化”下的文化繁荣。所谓“共性文化”是指儿童在共同的生活环境中,通过生活积累,达到基本一致的精神追求。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结合集团少先队工作以及“青苹果”家园的建设,建立了班集体徽章,班级口号、班级目标;开展各种有意义且极具童趣的活动,倡导积极的价值观;通过给班级的孩子过生日,为同伴找找优点等人性化的方式;通过在班级寻找“活力少年”、“童真少年”等活动来推进共性文化价值取向,形成班级文化底蕴。(3)追求儿童广阔视野,凸显分享体验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看,文化就是分享,课堂文化的分享者是儿童,追求

40、广阔视野的班集体文化是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集团课题组通过网上学校,开设班级论坛等形式让儿童在一个更大,更自主的空间中发展班集体文化;通过竞选班级儿歌,行为“三字歌”,自创儿童诗,开展班级益智类游戏活动等丰富的形式;通过集团中的同年级互动交流,共同活动等,一方面让儿童发展了生活视野,一方面分享体验一种成功的喜悦,对班集体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2构建以“智慧、灵动、和谐”为核心的教学文化教学是课堂的本质职能,教学文化是课堂文化的核心构成。钟启泉先生指出,课堂教学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其本质就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因此,重要的问题

41、就在于,教师应当创造一种怎样的“教学文化”。文三教师在多年的实践中,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渐形成了极具文三特色的教学新范式,这些范式源于课堂,基于课堂,在课堂中展示出人文的课堂教学价值观、科学的课堂教学过程观、艺术的课堂教学方法观以及先进的课堂教育管理观,在实践中充分表明它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具有生命力的,也是值得推广的。当然,文三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具有很强的陈旧性就教学范式,不完全符合新课程,我们需要对教学旧范式进行批判,反驳和证伪,但决不是对它全盘否定,而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更高的认知层面上对教学规律和特征进行更为深刻的描述,以新范式整合涵盖旧范式的合理成分,所以说,新范式是对旧范式的扬弃、升华

42、与发展,从而使教学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和境界。没有批判就没有继承,批判者才是真正的继承者。挖掘这些范式,并在它们的基础上寻求变式是本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1)自主学习课堂文化范式研究“自主学习”就是主动、自觉、独立的学习。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之相对应的是“被动学习“和”他主学习“。文三人对自主学习,有着自己的诠释:指学生和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学生质疑问难后,在“愤”、“悱”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合作中寻求问题的解决,探求最佳解决方案。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和探求方法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及时的扶持、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认知过程不断得到深化,继而

43、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发展。(2)体验学习课堂文化范式研究传统的教学观和教学实践把课堂教学的目的看作是人类所积累的系统知识的传递,把课堂教学的简化为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新课程改革的兴起,“课堂教学生活化”这一口号也开始出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指的是,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式教学成为新课程标准下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途径和策略。(3)探究学习课堂文化范式研究“一种教育,如果他没有真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那么它就是一种带有根本性缺陷的教育;一个接受过教育的人,如果他没有学会怎样学习,那么他的学习便带有致命性的不足。” 课堂

44、教学中,教学内容由于教师以及每个学生的经历、体验和解读方式不同,从而得出的结论和观点也就有可能不同。所以课堂教学不应该视教材为“圣经”和“金科玉律”,应鼓励学生不要满足于已有的观点和结论,鼓励学生奇思妙想,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不同的解读。对教师而言,必须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进行了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文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成了“价值引导自主探究和发现”的关系,而且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和发

45、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改善了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 探究式学习以现行的教材作为基本研究内容,联系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它重视开发学生智力,能够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为今后的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它强调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思考怎么做,而不是由教师教给他们现成结论。(4)分站学习课堂文化范式研究分站学习作为一种相对自由的学习方式,尊重了学生的本性和发展规律,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同时承认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分站教学”是

46、教学的一种革新,体现了实践性、开放性与自主性的统一。实践性表现在它是以分站学习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做”、“探索”、“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放性表现在“分站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发展,更关注学生情感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发展,同时有意识地融合多种学科的内容。自主性表现在“分站教学”中教学弹性变大了,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伙伴等方面有了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选择先去哪一学习站、先研究什么问题、先做什么尝试以及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小伙伴等等,学习过程因此显得更加积极而生动。分站

47、教学的流程中体现自主、交流与分享(见右图)。这一流程显示,分站教学是自主的、交流的和分享的。学习过程中,儿童需要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站,通过操作学习站提供的学具,并进行思考和与同伴交流,最后将自己的所得与大家分享。这显然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性和相应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与人分享的意识。3构建以“草根”研究为核心的教研文化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我们越来越强烈的意识到,课堂文化的创生很大程度取决于深入课堂的一线教师,光靠个别的骨干教师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起不到作用的,因为文化是一个群体共同参与并积极认可的价值体系。“草根教研”就能很好的成为教师发展,课堂文化构建的助推力。草根有着坚韧的性格、丰富的内涵、超强的合作精神以及旺盛的生命力。落实到教育,草根精神表现为对朴素的学校生活的真切关怀。何谓“草根教研”?我们认为“草根教研”是一种自发而广泛的教研形式,是我们广大教师对教育教学生活朴素而真切的向往与参与。参与人员具有“草根性”,他们都不是专家、学者、精英教师组成的“贵族式”研究,而是由一线教师广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