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沿淮湖洼地区综合治理的思考 (郝朝德) 摘 要 沿淮湖洼地区人与水争地严重,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水体受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水旱灾害频繁生态环境恶化,群众生活贫困,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要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人类自身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必须调整思路,变对抗为适应,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方面来探索这个地区水利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多部门、多学科共同努力,协同作战,综合治理,实现这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实现人民小康、富裕。 关键词 沿淮湖洼地 综合治理 思考与对策 2003年6月下旬,淮河进入梅汛期以来,降雨带一直在淮北至江淮之间,造成了安徽省淮
2、河流域大范围、长历时的降雨。6月20日至7月6日,淮北大部分地区降雨在400mm左右,与常年相比降雨量偏高9成至1.7倍;淮北中西部超过500mm,江淮东部约460mm,降雨量最大的太和县达706mm。 由于降雨量较大,雨区徘徊在淮河两岸,致使淮河干流及洪汝河、汾泉河、茨淮新河、涡河、怀洪新河等流域发生了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涡河和潼河发生了1965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淮河干流王家坝洪峰水位29.42m,最大流量6850m3/s;正阳关洪峰水位达26.55m(平1954年最高水位),鲁台孜最大流量为7980m3/s;蚌埠吴家渡最高水位达22.05m,最大流量达8580m3/s。另外,茨淮
3、新河茨河铺闸最大分洪流量为1500m3/s,怀洪新河何巷闸最大分洪流量为1370m3/s。 淮北中部及沿淮两岸灾情严重。为有效降低洪水位、减轻防洪压力、确保淮北大堤和城市圈堤的安全,防汛指挥部门精心调度、科学决策,在最关键时刻,启用了洼蓄洪区和唐垛湖、荆山湖等行洪区,科学控制大别山区水库泄洪,及时启用茨淮新河、怀洪新河分洪。通过一系列的调度措施,有效降低了王家坝、正阳关、蚌埠的洪水位。 在抗御这场洪水中,有一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思考。治淮的问题很多,但根本问题是沿淮湖泊洼地的治理,这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这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值得研究探讨。 一、基本情况与问题 安徽省沿淮湖
4、洼地,是指沿淮河干流的湖泊、洼地、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及各圩堤保护的滞水区及其连带的附近耕作区,地理位置为跨淮河两岸幅宽为50~80km的地域范围。行政区划分属阜南、颍上、毛集试验区、凤台、潘集、怀远、固镇、五河的南部,霍邱、寿县、淮南市有关区、凤阳、明光的北部地区,总面积约6300km2,其中湖泊1600km2,洼地3100km2,圩区1600km2,人口约500万,除淮南、蚌埠2个省辖市外,还有12座县城及大批集镇。 这个地区地形地貌特征除淮河干流外,两岸分布着一连串的湖泊洼地,地形上大平小不平,岗冲交错,水系复杂,除淮河的4处蓄洪区、17处行洪区和一系列的生产圩堤保护区外,还有若干一
5、般堤防保护区,有些湖泊洼地还在淮北大堤保护范围内。 淮河干流穿行于淮北、淮南两岸岗地之间,大洪水时,河湖洼地连为一体,小洪水时形成一条河道,穿行于一连串的湖泊洼地之间。沿淮人民在长期与洪水斗争中,修建了各种类型的堤防,保护了家园的安全,开展了垦殖,在洪水为患的历史中,繁衍生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不停地探索,形成了今天这种格局,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过去流传着“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收了大河湾,富了半边天”“种湾地,贩私盐,收了一年顶三年”等等民间传说,充分说明了沿淮湖洼地给沿淮人民带来的富足和收益,也充分体现了沿淮人民对这些湖泊、洼地寄予的希望。也许正因为如此,大批生活在“大雨大灾
6、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淮北一些地区的农民被吸引来这里落荒而居。随着人口的增长,与水争地的问题越发突出。 沿淮两岸湖洼地区多年平均雨量为850~950mm,农业上淮河北岸为稻麦区,淮河南岸为稻油区,旱作物主要有玉米、大豆、花生、棉花等。因湖洼地位居淮河干流两岸、淮河支流下游,常处于外洪内涝双重压力之下,且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自流排水机会少,抽排任务重、时间长,排水费用高,故农业生产不稳定,常受洪涝灾害。淮河南岸湖间丘陵岗地常受旱灾,因岗冲交叉,地形复杂,农田治理难度大,单位面积投入高。沿淮两岸水资源条件比淮北平原稍好,地下水沿淮河北岸较丰富,补给条件也较好,但利用率较低,沿淮河南岸靠湖汊洼冲地
7、下水较好,岗地较差。总之,这个地区主要靠地表水发展灌溉农业,淮河干旱期水资源紧缺,加上水体受污染严重,所以时有水源紧缺,特别是蚌埠、淮南市的城市供水日趋紧张。 二、对这个地区综合治理的思考 沿淮人民与淮河水患的斗争功不可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人民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进行卓有成效的防洪、除涝、灌溉、供水等一系列骨干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基本上改变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积累了经验丰富。 回顾过去,我们多次尝到了大自然报复的苦头这就是在“人定胜天”的思想指导下,过分陶醉于人类对抗自然界所取得的暂时、片面的胜利,有时就不那么科学和理智,主要表现是对抗性过强
8、与水争地,使本来一些行洪的河滩地不能行洪了,使本来可以滞蓄洪水的湖泊洼地失去滞蓄洪水的条件,使本来到一定水位就可行洪的行洪区到了规定水位也不能及时有效地行洪;加之,沿河的桥梁码头越建越多,壅水、挑流、阻水;一些行洪通道和河滩地,由于高秆作物或高大乔木的种植,影响了洪水的顺畅宣泄;过度垦殖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盲目使用和浪费水资源,使河流湖泊生态环境恶化;在城市和工业发展中毫无顾忌地向河湖排污,造成淮河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如此等等。致使洪水位越抬越高,防汛抢险的任务越来越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重了淮河水资源的危机,淮河治理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各地方和各部门都应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9、重理思路,科学、理智地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 三、几点建议 1.搞好水利规划,实施综合治理 沿淮地区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人与水的关系,变对抗为适应。 笔者认为淮河干流应分四个部分:一是河槽及滩地,二是行蓄洪区,三是堤坝,四是沿河湖泊洼地。针对这四个部分的治理具体建议是: (1)河槽及滩地 ①彻底铲除河滩地的生产圩、村庄、废庄台、土堆、阻水高地,还淮河一个清清爽爽的河道。 ②重新审查河滩地上的码头、渡口、道路等设施,履行过报批手续的,如果阻水排流对河道造成影响,要按防洪治河要求和法规规定进行改造;凡未经批准、擅自兴建的
10、阻水或违章建筑物,一律拆除。 ③进一步研究淮河河道演变及水沙运行规律,研究适度疏浚局部河段,以提高河槽的泄水能力的可行性。 (2)行蓄洪区 ①对中游行蓄洪区布局进行调整。有些行洪区本来就是河滩地,应在全面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将耕地面积不大、行洪效果较好的沿河行洪区废除还河,如上、下六坊堤等;面积大的行洪区适当退建行洪堤,加大行洪前两堤之间的河道泄量,提高行洪区本身的防洪标准;有的行洪区可改为蓄洪区或蓄行洪区,如荆山湖、汤渔湖可退堤合并改为分区蓄洪的蓄洪区,姜家湖、唐垛湖合并改建成姜唐湖蓄洪区等;面积较大的行洪区可试行建设进、出水闸,实施人工控制,提高行洪效果;由于临淮岗控制工程的建成,邱家
11、湖的行洪效果值得重新研究,可同何家圩合并改造成滞洪蓄水区;方邱湖由于各方面建设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穿过,如何进行改造,建议进一步研究;瓦埠湖蓄洪区的利用与运用也要重新论证,提出对策。 ②行蓄洪区内部建设。调整安全建设规划,要把安全建设同群众的防灾减灾、改善生存环境和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少建或不建孤岛式的庄台,在有条件的行蓄洪区兴建保村圩,建设安全保护区;撤退道路不仅要增加密度,提高质量,将庄台建设同撤退道路结合起来,尽可能建设一些行蓄洪后能对外转移、联络的通道;完善庄台护坡和群众安全饮水工程,加强通信报警设施建设。 ③千方百计控制或减少区内人口。加大人口外迁力度,控制人口内迁,搞好移民建镇。
12、3)堤防体系 淮河的堤防体系有行洪堤、蓄洪堤、隔堤、遥堤、一般堤防、确保堤防等,安徽省淮河各类堤防总长约2500 km。有些堤防由于历史的原因逐步退建、改造、加固而成,整个堤防体系缺少统一、科学的规划。建议根据堤防的类别、性质、重要性、等级、地形地质条件等因素,制定出科学的规定,而且各类堤防都应明确划出护堤地,以利堤防的管理和保护。 (4)沿淮湖泊洼地 湖泊洼地是广义的河流体系的组成部分,在淮河治理规划中,应当统一考虑。沿淮湖泊洼地众多,历史上多为洪涝水的滞蓄场所。由于人与水争地过度,减少了河湖调蓄容量及泄水能力,导致了洪涝灾害频繁。今后要统一规划,研究该区域原来自然系统的本底状况及其
13、演变规律,有计划地实施退田还河还湖,恢复扩大河道泄洪能力和湖泊洼地的滞蓄水容量,扩大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湿地经济、生态经济。 2.水资源开发利用 本区水资源特点主要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地表水难以有效利用,连续洪涝年和连续干旱年常相间出现,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水体受污染严重,常形成水质型缺水,地表水开发利用过度约48%,而水的利用效率又很低。建议: ①加强水资源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提出对策。 ②提高蚌埠闸和沿淮湖洼地的蓄水位,增加调节库容。 ③研究利用临淮岗控制工程蓄水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④加强淮河洪水资源化的研
14、究,利用部分蓄滞洪区,把一部分洪水暂时蓄起来作为资源利用,比如利用城西湖、何家圩、邱家湖等滞洪蓄水。 ⑤加强沿淮地区生态用水的研究,论证河道内和河道外的最优生态用水量、最低生态用水量,并提出保证河道生态用水的办法和措施。 3.其他有关问题的研究 (1)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这个区域的自然特点是常受洪涝灾害,就农业结构调整而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变对抗性生产为适应性生产的各种途径和模式。实施区域种植,规模经营,调整种、养、加、农、工、副的结构比例。大力发展生长期短的蔬菜生产,避开行蓄洪季节;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和畜禽养殖,发展湿地经济,适应行洪、蓄洪及湖泊洼地的环境条件;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
15、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实施农村产业化。加快林业发展,研究沿淮防护林,退耕还林,根据行蓄洪区及湖泊洼地的特点,适地适树,大力发展林业产业。使加工业、养殖业、林果业、务工收入在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中的比重占大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城镇发展 这个地区除淮南市、蚌埠市外,无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矛盾是人与水争地,遇洪水灾害,受灾人口多,仅行蓄洪区就有140多万人,行蓄洪转移安置困难,各种矛盾突出。此课题重点研究加快发展沿淮小城镇的机制和布局,结合商贸发展,如何加快市场建设,研究在国家的支持下,通过市场运作,把人口吸引、迁移到安全地带,建设一批无洪水风险的城镇,让部
16、分农民在集镇谋生发展,不断提高该区的城市化水平。 (3)人口、教育与科技 该区人口集中,贫困人口多(近30万人),教育落后,人口素质较差,科技水平低。该课题主要研究怎样加强计划生育管理,严格人口政策,限制人口内迁,鼓励人口外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组织好劳务输出,加大科技示范推广的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4)财政金融保险 主要研究如何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和办法,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搞好招商引资,增强各项资金投入的市场运作机制;做好灾后扶持救助,探索完善的洪水保险及其他社会保险的办法,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5)法制建设 研究
17、具有该区域特色的法制体系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府文件相互配套的法规体系,如水利与环境治理、城镇建设、人口与资源管理、政策和税收、扶贫开发、农业保险、洪水保险、灾后救助与扶持等等,通过法规制度建设,加强依法管理,增加民众参与,促进该区民主与法制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4.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行动 沿淮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进行综合治理。各有关部门协调行动,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建议各级政府要建立各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特别是计划发展、财政、金融、农、林、水利、城建、环保、交通、电力、信息产业及商贸等,各部门要统一规划,在政府的领导下,通力合作,使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作者为安徽省水利学会理事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