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本章规划高中地理新课程模块三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是第三模块提 纲挈领的第一单元,是应用有关地理原理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总论部分。从体现新课程的 内容标准方面,涵盖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两大部分,不仅是正确理解人地关系的理论基础,更包含地理学科的前沿领域,具有独特的学科育人价 值。教材开篇就提出了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阐明了区域地理环境差异与人类活动 差异的客观存在性,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2、相互制约的动态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 日新月异,地理信息技术正成为研究区域地理环境的重要技术与方法,对地理学的发展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遥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数字地球正成 为地理学科的前沿领域,因此需要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以及3s技术在人们生产与生活各个 领域的应用。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解析“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全球的可 持续发展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为了使可持续发展课题具有可操作性,首先需要界 定研究的范围,那就是以区域作为单位,结合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有针对性的研究相应的 可持续发展策略。因此,把“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作为本模块
3、首先要学习的内容。关 于“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四方面:(1)正确理解“区 域”的含义;(2)了解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3)了解在自然环境差异影响下的人类活 动的差异;(4)了解区域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首先,从教材内容选取来看,主要从三方面来具体阐述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一,了解区域的含义,通过内容提要来阐述区域的概念、类型以及区域的特征。第二,以 两个不同区域,即以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教材采取案例 分析的方式进行区域对比,突出了区域对比的思维方法和区域地图的阅读技能,运用系统功 能结构分析的方法来对比研究地理环境与区
4、域发展的关系。第三,以某区域,即以长江中下 游地区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重点在于阐述区域 自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同样的区域地理环境要素对 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同的。其次,从教材的设计思想来看,教材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尺度,分 析自然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体现出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 方法。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编写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探究 性学习的方法。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关系,建构起关于区 域研究的知识结构与方法体系,培养综合的、辩证的、动态的地理思维品
5、质。考虑到探究性 学习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探究过程,同时需要教师提供多样的探究情境、探究主题与探究素材,所以本节内容需要3个课时。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介绍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主要应用,以及数字地球等地理学科前沿。随着地理科学的 发展,不仅地理科学的发展需要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地理信息技术本身也成为地理科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教材在区域发展研究中设置地理信息技术一节,也表明区域地理环境的研究 方法应该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而地理信息技术则是目前研究区域地 理环境最有前景的研究方法。本节内容主要包括3s技术和数字地球的含义,落
6、实了新课标地 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内容标准,由于3s技术有比较强的理论与实践要求,所以教材提供了较 多的图像来说明“3S”技术,但是还需要教师补充更多信息,应用相应的现代教学手段,使 学生掌握并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本节内容用3课 时。考虑到本章问题研究的设置,本章共安排7个课时,第一节为3课时,第二节为3课时,问题研究一课时。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从容说课“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揭示了区域自身发展的规律和地理环境如何影响着 区域发展,是学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节突出体现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思想,即自 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
7、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人类应协调好与环 境的关系,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活动应该因地制宜。具体地理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因此“区域”是地理学科研究的重要 对象,也是地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正确深刻地理解“区域”是学生形成正确人地关系 的基础,所以了解“区域”的含义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材主要是通过“内容提要”的形式 来阐释“区域”的概念与特点的,所以学生在认知上会出现感性认识不足,教师不需要让学 生“死记硬背”,可以通过为学生展示多样的区域地图来帮助学生认知和分析区域的类型、区 域的特点,为正确认识区域打下良好的基础。关于区域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 一,区域
8、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四种情况:1.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如国家、行政区等;2.区域 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共性或结构的一致性。如自然条件一致的气候区、地形区,人文条件相 似的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田农业区。3.区域内部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和内在的联 系,如经济区、贸易区等。4.区域内部具有共同职能的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等。第二,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以依据划分的要求有大小差异和级别(如下图所示),大尺度如 国家和地区,例如东亚、中东地区等;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大尺度区域则如我国的三大经济地 带等,小尺度的区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部的区域,如上海浦东开发区等。第三,一个区域的 性质应具有整体性、差异性
9、和开放性,其中开放性是指区域不可能独立存在,都会与其他区 域发生联系,而且区域的发展也是在与相关区域的联系中发展的。.国宾尺度地带尺值方以尺度 申一尺度 区域的不同尺度区域对比是区域研究的主要内容与重要的研究方法,区域对比最为重要的就是区域对比 的主题、案例、角度、方法与内容,教材以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差异性为主 题,选取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案例进行对比,设置了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地 条件、矿产资源等对比角度,具体对比了这些条件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人类活动的具 体差异。教材选取这两个区域的原因在于,两个区域的等级相当,区域差异较大,能够突出 对比的主题,因此教师也可以
10、在教学中选择其他条件类似的区域进行对比,同时,教材选取 的两幅区域地图还包含了等值线等较难阅读和理解的信息,这无论从地理知识、思维方法还 是读图技能上对学生都有较高的要求,也是学生建构区域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因此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区域对比是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在区域对比之后,教材 设置了活动探究,主要为了补充案例研究的不足,使学生进一步应用自己所学的理论来认识 区域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为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多样的专题与素材,教师 在教学上也可以补充其他的区域素材进行对比,使学生有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从时间尺度上认识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1、是“区域可持续 发展”的理论基础。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动态关系是区域研究的重要成果,这一理论对培 养学生动态的观察问题非常有帮助。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在较短的时间 内往往很难亲身感受这个过程。因此这也是本节的重点与难点。教材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地区 的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区域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区域的发展受到资源、环境、产业结构、社会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区域发展的增长点也在变化,影响区 域发展的主导要素也在变化。因此区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具体来说,区域的不同发展 阶段主要有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衰落阶段。教材以“阅读”的形式阐述了区域不同发展阶 段的特点,
12、主要从系统功能,系统内以及与系统外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的角度来分析不同阶 段的特点。因此,教材进一步说明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好人地关系。教材提 供的案例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要素对农业的影响的发展变化,教师要选取更多的案 例来说明区域发展过程中同一地理要素对区域发展的不同作用,也要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前 沿领域,揭示一些区域发展迅速的原因,探究一些区域存在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的原因,对一 些区域发展的方向与趋势进行预测,或者为区域发展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本节教材在教学维度上突出了案例分析,应用一些典型区域案例来解释原理、引导教学 过程,提供了多样的空间表达方式,在相关图像后安排“思考
13、”来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设置 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则为学生应用自己所学原理解决相关问 题提供了空间;“阅读”扩展使教材具有层次性。综合本节的内容特点与教材特色,教师在教 学过程上应突出创造性使用教材,充分使用教材为教学提供的案例、图像等相关素材,突出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兴趣,探究案例,应用原理,解决问题,形成观念,使学生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与科学的人地观、发展观。在教学方法设计上 本节适合运用探究式课型来研究和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其核心在于应用探究性学习的具体 探究过程来组织教学,具体过程包括:(一)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方式在本节课主要
14、采用四 种方式: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有关现象进行思考,自然而然提出问题;2.学生在相关知 识的启发下自己提出问题;3.教师直接提出问题;4.学生直接提出问题,属于灵感类问题。(二)探究问题,力求让学生体验到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微观而且简单的过程,科学的探 究过程具体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寻找证据、证明观点、交流观点、形成新观点、产 生新问题。教学重点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学难点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2.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
15、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共3课时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课时案例研究:地理环境与民居第三课时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的含义。2.学会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4.掌握阅读信息复杂(包括分层设色、等值线等信息)的区域地图的技能。二、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学会将地理基础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培养地理学科综合能力。2.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与方法。3.培养学生从时间与空间尺度建立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地理
16、思维 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与信心。2.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科学发展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搜集一些具有明显地理环境差异的照片、图片,可以是自然环境的差异,也可以是 人文环境的差异,便于上课时同学们进行交流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导入新课师(教师运用媒体呈现如下具有显著地理特征差异的景观图片创设问题情境)不同地区的 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差异,那么请同学们推测这三幅景观图反映的是我国什么地区的景观,并 且人类的活动会有什么差异?下面就请同学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问题探究。课件展示:(方法引导:科学的探究过程是指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过程,具体包括:提出问 题、做出假设、寻找证据
17、、证明观点、交流观点、形成新观点、产生新问题。)师(提出假设)请同学们独立思考以上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假设。生三幅图大致反映了我国中纬度从西向东的自然景观,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会有非常大的 差异。师(寻找证据)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假设,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能从以上三幅 图中寻找到证据吗?生从景观图中的生物差异情况来切入,尤其注意植被的差异。师(交流观点)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请代表来表达小组的共同观点。(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总结)师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基本的共识是地理环境不仅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的地理 环境对人类的活动会产生影响,我们也注意到虽然地理环境有差异,但在一定的空间尺度上
18、 地理要素表现出内在的协调性,地理环境特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一致性,我们把这样的表达 一定空间尺度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称为区域。推进新课板书:一、区域(一)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层的空间单位。师区域是我们人类活动的基础,也是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区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请 大家阅读中国气候类型图。思考如下问题:1.中国气候类型图划分出了几个气候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2.气候区的边界是明显的,还是过渡的?3.同一气候区内部的气候特征有什么特点?4.是否可以将下列的一些气候区合并为更高一级的气候区?(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师以上我们讨论了气候区,但是还有各种区域,例
19、如行政区、经济区、居住区等等,在回 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我们认识到区域的一些特性,1.区域的内部特性:(1)内部具有某些 方面的共性和结构的一致性;(2)内部某些方面有相关性;(3)内部具有共同的职能。2.区 域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具有级别。3.区域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板书:(二)特征:1.具有面积、形状、边界等区位特征。2.内部性质相对稳定。3.具有不同的级别。师我们认识到每个区域都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对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 到区域发展,下面我们再来对比探究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如何对区域发展产生影响。板书: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师对比区域特征是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
20、研究方法,需要注意以下环节:第一,确定对比的 区域;第二,明确所对比区域的空间尺度与空间位置;第三,明确所应对比的要素或主要内 容;第四,阅读相关区域地图,获取信息,进行全面对比,综合分析。在区域对比中尤其要 注意提高阅读区域图的技能水平,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进行严密推理,得出科学的结 论。师请大家阅读课本上图1.1和图1.2两个区域图,对比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差异?以 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哪些?(小组讨论)师请大家分小组来共同研究,首先确定将对比两个区域的哪些方面?在从两幅区域图上寻 找相关信息进行论证,在组内交流,形成观点后,派代表来阐述。生略。师在区域对比中,阅读区域
21、地图是最重要的地理技能,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如何阅读 区域地图。师(教师进行方法引导)阅读区域图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确定区域的位置,可 以通过海陆位置、经纬网、标志性地理事物,如城市、河流、湖泊等来确定和描述区域位置;2.判断重要地形特征、河流特征与气候特征。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图中,气候特征借助等温线 与等降水量线来表达。3.学会如何判断等值线,判断等值线的方法主要是:首先,确定地理 数据表达的内涵与主要的数据范围,是气温还是降水量,是否为年均气温还是月均气温,属 于何种热量带与干湿区等;其次,判读等值线的空间分布,也就是具体的数量在空间上的变 化情况,从而判断影响等值线分布的因素,
22、第三,判读等值线的疏密与弯曲的形态,推 断影响其形态的因素。4.综合图中信息,描述该区域的地理特征,并从中推导出人类活动与 区域发展的情况。师在进行区域地图的对比阅读时,我们可以列出一个表格来填出从图中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依据信息来推断区域发展。(小组探究:小组同学合作填写下列表格。)板书: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特征区域发展特点地理环境特征区域发展特点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土地条件:土地条件:矿产资源:矿产资源:备注补充:备注补充:(小组交流)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特征区域发展特点地理环境特征区域发展特点地理位置:北纬30附近,我国 东部沿海东部,长江 入海口
23、1.区位优越,交通便 利,商贸业发达。2.农业发展利用良好 的水热条件,发展水 田耕作业,种植水稻、油菜、棉花,一年两 到三熟,水产业较为 发达。3.利用良好 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地理位置:北纬 4348。,我国东 北地区中部1.农业一年一 熟,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旱作农 业。西部发展畜牧业2.成为我国的商 品粮基地3.成为我国的重工业 基地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 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土地条件:生产力较高的水气候条件:温带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较少,生长期较 短土地条件:稻土;水田为主;人均耕地少工业。4.利用便 利的交通,运进矿石 等原料,发展重工业矿产资源:贫乏备注补充:生产
24、力较高的黑 土;旱地为主,集中 连片;人均耕地多矿产资源:丰富的石油、煤炭等 资源备注补充:师在区域地图的阅读中我们遇到了如何来判读等值线图,下面我们就利用实例进一步学习 和研究一下等值线模式图的判读。课件展示:例题分析等值线图,完成14题。N1.若为山区等高线分布图(abc),下列现象中最明显地显示a bc的是()A.气温B.降水C.气压D.太阳辐射答案:C2.若为大陆或海洋7月等温线(abbc),有关近地面天气系统及天气的不正 确叙述是()A.该地区近地面为一低压槽B.B近地面形成一个冷锋天气C.A近地面风向为西北风D.此时C处近地面正在进行一次降水过程 答案:D读“我国气候资源类型图”。
25、每个气候资源类型以3个阿拉伯数字表示,左起第一位为水 分资源,中间一位为热量资源,右边一位为光资源,数字14分别表示资源的质量等级。完 成56题。5.关于青藏高原、西北内陆、四川盆地气候资源的优势、劣势与各区域农业发展策略的 叙述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最大的优势是光照,应该将光照转化为热量,发展大棚农业、生 态农业B.四川盆地的水源充足,无需发展节水型农业C.西北内陆水源不足,不能发展灌溉农业D.青藏高原和西北内陆均能发展“阳光农业”答案:D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图中看华北平原实际上并没有水资源短缺问题B.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资源最大的差异在热量资源C.我国南方地区与东北北部
26、光照资源并不十分充足的原因是相同的D.四川盆地发展农业的最大优势是热量条件好答案:B生略【知识拓展】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材料,思考后面的问题。“长三角”“珠三角”与“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对比长三角和珠三角均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近年来长三角渐渐成为中国外向型 经济发展的领跑者,相比之下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则受到严峻的挑战,下面来具体对比 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1.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已抢先一步、独领风骚“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经济圈经济水平都有长足提升。总体上看,长三角经济 实力最雄厚,发展较快,其次是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J长三角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无论从绝对 值还是从增速上来看,都已位
27、居三大经济圈之首,逐渐成为三大经济圈的领跑者。事实上,自2003年以来,国内外经济学界和有关媒体关于长三角是否已经超过珠三角的讨论便不绝于 耳。(1)从生产总值角度看,长三角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均远大于珠三角和京 津冀,而绝对值比后两者之和还多。人均生产总值珠三角则明显优于长三角、京津冀,为长 三角的1.2倍,京津冀的2倍。(2)在三次产业结构方面,由于北京的第三产业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在生产总值中占 61.4%的绝对优势,从而使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呈现“三 二一”的产业结构,长三角和珠三角则均为“二三一”结构。(3)在需求层面,人均固定资产投资由大到小
28、排序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人 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排序: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人均出口额由大到小排序: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其中出口方面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差距较大。(4)在经济外向度方面,从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指标看,长三角和珠 三角是我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京津冀的现实发展程度则相差较远。“其中长三角经济 外向度继续大幅度提高,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珠三角和京 津冀地区,京津冀地区增速也略高于珠三角同时,长三角对外贸易和实际利用外资在规模 上(出口略低)均已超过珠三角。这表明,外资投资的热点正从珠三角向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转移
29、,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正在弱化,长三角将逐渐取代珠三角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2.三大区域的三大核心城市发展的对比在三大经济圈的核心城市中,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最具竞争优势,明显领先于该区域内 的其他核心城市。根据2003年的数据,上海的经济总量最大,其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二、三产业增加值远大 于其他三个城市,投资和消费需求、出口、实际利用外资也居首位。相比之下,珠三角的核 心城市广州、京津冀的核心城市北京和天津虽然也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但有时不是非常明 显。从2004年1月至9月的数据来看,上海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30、实际利用外资等主 要经济指标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位居榜首。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 余额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第二位。而北京与广州的生产总值、三次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大致相当。广州的突出优势是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几大城市中最高。北京在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利用外资等几方面逊色于上海,居第二位,但其金融机构人民 币存款余额在几大城市中最高。天津的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了北京和广州,出口额也较 高,显示出其较强的工业基础和发展势头良好的对外贸易。“与2002年相比,三大经济圈的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都略有上升,人均生
31、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也进一步扩大。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国的一半,出口、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国的3/4/三大经济圈对全国经济的影响力正在进一步加大。师请同学思考:影响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什 么?结合这两个问题写一篇地理环境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小论文。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区域,了解区域寻求区域差异的主要方法一一对比法,希望大家通过学 习,形成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和缜密的地理思维能力。第二课时课前准备同学们搜集世界各地的民居建筑照片,并且布置在教室周围,利用课间的时间进行欣赏 并思考其中差异的原因。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对比了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两个区域,了解了
32、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 的活动产生影响,导致了人类活动如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差异,通过区域对比,我们深刻 的认识到不同的区域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在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时,我们应该充分关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考虑环境的保护和整治时,应综合考虑环境各要素 的相互影响。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也表现在许多人文景观上,不同的区域也有很大的 差异,大家利用课余时间也进行了各类区域景观图和人文景观图的搜集与欣赏,有了一定的 基础,下面请大家观察两幅建筑物的图片,请推测是属于我国什么地区的建筑物,并阐明理 由。课件展示:推进新课板书:三、探究:地理环境与民居生(学生回答)略师第一幅图是我
33、国南方地区的建筑,第二幅图是西北新疆的民居,看来不同地理环境对不 同区域的建筑形态也产生重要影响,产生了差异。下面再给大家讲一个历史地理故事,请大家来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们从中可 以领悟到些什么?课件展示: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进行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城市复制一一将自己的故乡丰 县(今江苏丰县)按原样搬迁到关中的丽邑。原来刘邦当了开国皇帝后,将自己的父亲尊为“太上皇”,在首都长安附近的丽邑(今陕西临潼东北)为他建造了宫殿,让他安享荣华富贵。可是老人家却闷闷不乐,想回丰县老家。刘邦好不奇怪,悄悄问左右是什么缘故。原来这位 太上皇平生最喜欢与当地的屠夫、小贩、少年、沽酒的、卖饼的在一
34、起斗鸡、玩蹴蹦,日子 过得很开心。现在却一个都见不到,当然会感到乏味。于是刘邦下令,完全按照丰县的样子 改建丽邑,城市的公共设施,如街道、商店、住宅等都 仿造,务必保持原状。又下令将 丰县的人口迁至丽邑,特别是太上皇熟识的屠夫、小贩、少年、打酒的、卖饼的一个不缺。这座新城建得与丰县惟妙惟肖,以至丰县移民将从家乡带来的鸡、狗放在街上,它们都会自 己找到新建的“旧居”。丰县移民一方面获得减免赋役的优待和迁移津贴,另一方面也被限制 在丽邑,终身不得迁回。三年后,太上皇驾崩了,刘邦将丽邑改名新丰,让他父亲永远不离 开这个新的丰县。新丰从此成为关中一个名城大县,但却渐渐的变得与周围的关中城市差不 多,再
35、也不具备丰县特色了,同学们,能够找到其中的奥秘吗?生(学生讨论后回答)略。师原来丰县迁入关中的移民在长期定居后发现,故乡的房屋难以适应关中的气候,于是他 们不得不改建房屋。原来的屠夫、沽酒、卖饼、斗鸡、蹴蹋的职业在当地也没有多少市场,如果失去了官府的补贴也未必维持得了生活,所以就改变了职业。可以说不仅新丰城的内部 已经不同于丰县,新丰城的外貌必然也会渐渐变化,变得与周围的关中城市差不多。所以说 公共建筑也许可以复制,但民居却不能完全移植,因为不考虑地理环境的差异,民居就很难 让人能住、爱住、住得起,例如南方的吊脚楼到了不必临水而居的北方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在黄土深厚、木材紧缺的地方,外来移民也会
36、选择穴居。可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造就了 一方建筑,民居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基本的和谐要素,所以,民居往往 成为地方文化最富有特色的部分,因为它最能反映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课本中的“活动”,看看南北方民居的不同特点与地理环境之间的 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地理与生活的素材来为学生的讨论和 探究提供素材,从而培养学生从多样的信息中,寻找证据,搜集信息,加工信息的 能力)课件展示:问题1:探究我国南北方民居在方位、墙体厚度、屋顶坡度等建筑结构上产生差异的自然 原因是什么?也可以补充南北方其他的一些民居特色差异,来探讨其与自然
37、环境的关系。板书:(一)北方与南方民居建筑的差异(探究过程:依据学生自己的兴趣来进行分组,然后根据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不断进行观察,具体的过程要请学生依照每个环节做好记录,做出假设、寻找证据、证 明观点等,最后请小组派代表来交流观点,也可以组内分工,分别由学生来介绍起初的假设,寻找的哪些证据,得出了什么观点,请其他组的同学进行评价,老师进行总结)师经过活动,同学们了解了南北方地理环境差异对建筑特点的影响。北方民居屋顶厚、墙 体厚主要为了便于保温,庭院宽大、开敞,多采取正南正北方位,主要为求得更多的日照,屋顶以平顶为主,主要是因为北方降水相对较少。南方民居墙体较薄,主要为了能够利于通
38、 风散热,天井高深、庭院狭小、室内空间高大宽敞,主要因为南方需要躲避烈日、利于通风,夏季追求更多阴凉,往往强调风向而不强调日照,不采取正南朝向,南方建筑屋顶以斜顶为 主,主要是因为南方降水相对较多,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随着建筑质量的提高,南方 设计独特的平顶房也开始多了起来。从大家搜集的我国古典建筑来看,我国古代的民居建筑 思想,特别注重生态平衡,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无论黄土高坡的窑洞还是闽南土楼、藏族的石屋等等,都是顺其自然,因地制宜,体现了“天人合一”。那么,我们现代的建筑也 应该同样注意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建造更多体现人地和谐的民居。课件展示:问题2:探究我国南北方城市建筑的建筑成
39、本和建筑间距之间产生差异的自然原因是什 么?板书:(二)产生南北方建筑差异的自然原因(“探究过程”同问题1)(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生略。师建筑间距共包括三种:防火间距、卫生间距和日照间距。目前,建筑领域对建筑间距是 否合理的判断标准是,间距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日照时间一一24节气中“大寒”那天必须满 足2小时的日照。而我们同学在具体计算的时候,可以依据该地在冬至日这一天,该地的正 午太阳高度角为多少,再依据“该楼最低层也可以获得日照”为标准,利用三角函数计算出 楼房应该具有的最小间距,由于南方纬度较低,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北方地区大,所以 同样的楼房高度,南方的间距可以小一些,表现为从南
40、向北逐渐增加。建筑成本高低的自然 原因则主要因为北方城市住宅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但是,我们一 定要注意到目前影响建筑成本的主要因素不是自然原因,因为随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影响 建筑成本的主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因素,例如,建筑材料在日益更新和发展。课件展示:问题3:如果你沿着哈尔滨到云南的旅游线路考察会有哪些体会与收获?(“探究过程”同问题1)(学生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统一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教师要对其创新之处 作积极评价,不完整之处进行补充,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正)师请同学们阅读并参考下面的材料归纳地理环境对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课后写一篇小论 文与大家交流,比一比谁想想
41、到的多。课件展示:地理环境与日常生活生活与地理关系密切,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 与技能。服饰与地理其一,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 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与各种皮革。其 二,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北方寒冷区,尤其在冬季,人们一般爱穿深色的皮毛制品衣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 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其
42、三,服饰变化与季 节更替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饮食与地理中国菜肴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流派,称为中国“八大菜系”。一个菜系 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特 产、饮食文化等影响。有人把“八大莱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 的江南美女;鲁、徽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 菜就像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西南地区口味偏 辣
43、,江浙一带菜肴带甜,北方菜味浓重并喜欢放葱蒜,而广东菜偏鲜偏淡。这和各地的气候 与文化等因素有关。在主食、小吃、酒、茶等方面,均存在着地域之间的差异。由于水热条 件的不同,我国的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 局。由于我国农作区的粮食生产比较发达,因此大部分酒是以粮食为原料酿制而成的。贵州 茅台、泸州老窖、山西汾酒以及浙江一带的黄酒等都是深受欢迎的名酒。我国各地还酿有米 酒、果酒、奶酒、青棵酒等。我国的茶叶由于地区之间气候、地势的差异品种繁多,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菊花茶等。各地的居民在品茶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江南 一带喝绿茶居多,寒冷地区喝红
44、茶偏多。住房与地理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 墙,以往林区的居民用原木造房子,草原上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 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古代,我国北方的人外 出乘马车,南方的人多乘船,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驰骋如飞。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 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同时,出游、闲暇、娱乐、健康、收藏、饮食、就医、购物、买房、咨询、储蓄、保险、求职、公证、签证、社区生活等方面也涉及许多地理知识。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
45、不同地区的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实例研究地 理环境怎样影响民居的形态和分布。课件展示:【例题剖析】读“新疆南部人口密度分布图”,完成13题。1.该地区人口呈斑块状环形分布的主要原因有(双选)()A.环盆地以维吾尔族人为核心,形成相对集中的居民点B.环盆地有大小不等不连续的山前冲积扇平原C.环盆地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D.环盆地有大小不同不连续的绿洲答案:BD2.该地区发展农牧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有(双选)()A.热量不足B.水源不足C.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不足D.地质灾害频繁答案:BC3.建筑物的间距越小越能节约建筑用地,为了保证山坡上的建筑物底层有日光照耀,山 坡上的建筑物应有合理的日照间
46、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C.D.在向阳坡,坡度越大,在向阳坡,坡度越小,在背阳坡,坡度越大,在背阳坡,坡度越大,建筑物间距越小 建筑物间距越小 建筑物间距越大 建筑物间距越小答案:AC师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非常重要,许多区域的发展都要充分考虑地理环境为其提供 的发展条件,下面我们以江苏省进行沿江开发为例,来进一步探讨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 系。板书:二、探究:江苏沿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地理位置(二)开发条件(三)发展方向师加快沿江开发,是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 实际步骤,也是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突破口。那么我们如何进行江苏沿江的大开发
47、呢?课件展示:请在图中标注南京、上海、杭州、南通四个城市。探究问题1.试分析该地区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的区位条件。探究问题2.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基地,简要分析其区位优势。探究问题3.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江苏沿江大开发的有利条件。生(学生讨论后回答)略。(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答案)参考答案:1.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地势平垣;水陆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2.市场广阔,交通便利,科技发达,水源充足。3.工农业比较发达,交通便利,劳动力素质高,自然条件优越。课堂小结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塑造者。通过对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与民居、日常 生活差异的分析中可看出,自然景观和人文
48、景观从一定意义上看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人 类改造自然要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协调。第三课时课前准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搜集同一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的照片,或者各种图像等,在教室里展览 交流。导入新课通过对图片展览可以看出,不同时期,图片显示的景观显著不同。那么这种差异是什么 原因引起的呢?这一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推进新课师我们也应注意到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活动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同的。下面以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例探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科技条件下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 影响。板书:五、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师(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首先大家一起总体描述一下,长江中下游流域与农
49、业发 展相关的自然条件如何?地势平垣、河湖众多、沼泽广布、土质黏重、气候优越。在同样的 自然条件下、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条件下,自然条件对长江中下游不同时期的农业发展产生 了怎样的作用?(学生探究:同学们共同探讨)生(学生回答教师简要总结)略。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6 一起来填下列表格。(教师出示下面的空表)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科技水 平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特点开发早期农业社会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 现在板书: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科技水 平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业发展特点开发早期落后阻碍农业发展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使用船只、改良土壤 种植水稻、劳力丰富 气候优越河流成为交通通道,土壤适宜耕种,水稻
50、 大面积种植,精耕细 作成为我国粮食、蚕桑、棉花的主要生产基地师工商业大发展时期 到现在人口、城市稠密,人 均耕地少且零碎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全国粮仓以及棉花生 产的地位日益下降不仅仅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区域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对人类活动有着动态的影响,可以说任 何一个区域的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都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所以请大家看有关学者关于区 域发展阶段的论述,请同学阅读教材中的“阅读”,填写下表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 阅读和归纳总结能力)区域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特点区位特点人地关系初期阶段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 别城镇发展单一自然资源优势或 交通便利等基本上是协调的成长阶段经济增长点或城镇由 点向面发展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