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书上元夜游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一:苏轼诸葛亮论阅读附翻译 文言文阅读(19分) 诸葛亮论 苏轼 取之以仁义,守之以仁义者,周也。取之以诈力,守之以诈力者,秦也。以秦之因而取取之,以周之因而守守之者,汉也。仁义诈力杂用以取天下者,此孔明之因而失也。 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孔明耻之,欲信大义于天下。当如今,曹公威震四海,东据许、兖,南牧荆、豫,孔明之恃以胜之者,独以其区区之忠信,有以激天下之心耳。夫天下大方死义之士,固非心服曹氏也,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如此那么虽无措足之地而天下固为之用矣。且夫杀一不辜而得天下,有所不为,而后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刘表之丧,先
2、主在荆州,孔明欲袭杀其孤,先主不忍也。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不数月,扼其吭,拊其背,而夺之国。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曹、刘之不敌,天下之所共知也。孔明迁刘璋,既已失天下义士之望,乃始治兵振旅,为仁义之师,东向长驱,而欲天下响应,盖亦难矣。 曹操既死,子丕代立,当此之时,能够计破也。何者?操之临终,召丕而属之植,而丕与植终于相残如此。此其父子兄弟且为寇仇,而况能以得天下英雄之心哉!此有可间之势,不过捐数十万金,使其大臣骨肉内自相残,然后举兵而伐之,此高祖因而灭项籍也。既不能全其信义,以服天下之心,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故夫敌有可间之势而不间者,汤、武行之为大义,非汤
3、、武而行之为失机。此仁人君子之大患也。且曰曹氏利汝吾事之,害汝吾诛之。不知蜀之与魏,果有以大过之乎!苟无以大过之,而又决不能事魏,那么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呜呼!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 4、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东据许、兖,南牧荆、豫 牧:统治 B、其后刘璋以好逆之至蜀 逆:迎接 C、不过捐数十万金 捐:捐献 D、天下安肯以空言竦动哉 竦动:震动 参考答案:C 捐:舍弃 5、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组是: A、曹操因衰乘危,得逞其奸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B、天下忠臣义士乐为之死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 、此其与曹操异者几希矣 夫子喟然叹
4、曰:吾与点也 D 、乃始治兵振旅 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参考答案:B。A介词,趁着;动词,接着。 C介词,和;动词,赞同。 D副词,前一个才,后一个因而、就。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苏轼认为孔明失败的缘故在于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后文又说不能利用智谋来离间曹氏兄弟是诸葛亮失败的根本缘故,这表达了苏轼思想的自相矛盾。 B、苏轼认为孔明能够借曹丕即位之机去离间、讨伐曹氏政权并瓦解他们。这说明苏轼并不反对靠诈力获得天下。 C、苏轼认为蜀国和魏国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 D、苏轼认为本人的言论合理、深化,但由于
5、本人只是一介书生,因而终究不会得到世人的认可和理解,不会被人们注重采纳的。 答案:B。 A表达了苏轼思想的自相矛盾说法不合理。 C都是混合使用仁义和欺诈、武力来夺取天下在文中无按照,原文只是说诸葛亮失败的缘故。D苏轼认为本人的言论合理、深化在文中无按照,此书生之论,可言而不可用也是说只是书生的一家之言,能够说说却没有什么用途。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特以威劫而强臣之,闻孔明之风,宜其千里之外有响应者。 (2)又不能奋其智谋,以绝曹氏之手足,宜其屡战而屡却哉! 参考译文:(1)只是由于被威势胁迫而勉强向他臣服,听闻孔明的高风亮节,应该在千里之外也有响应者啊。(特威劫
6、臣之译对一个1分,文意通2分。) (2)又不能竭尽他的智谋,来使曹氏兄弟连续绝手足之情,他们屡次出战而屡次败退是理所因而的啊。(奋绝手足宜一个1分,文意1分。)篇二:留侯论 苏轼阅读答案附翻译 留侯论 【宋】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缺乏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因而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戒备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
7、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缺乏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幸运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能够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主能下人,必能信誉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
8、其度量之缺乏故深折其青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那么非有终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因而胜,项籍之因而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2)由此观之,犹有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因而为子房欤! (选自古文观止卷之十) 16对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观其因而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戒
9、备之义 见:表现 B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轻:轻率 C养其全锋而待其敝 敝:通弊,弊端D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 称:相称 17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组是( ) A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 夜那么以兵围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B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也 将请罪于君,君不许 C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 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 乃使其从者衣褐 18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篇散文言简意赅,分析透彻,作者广征史实,不仅援用勾践卧薪尝胆等擅长隐忍的正面典型,而且援用项羽等不擅长隐忍的反面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10、。 B本文开篇亮出中心论点,即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指出成功者往往有高尚圣洁的节操。C对张良圯上受书之说,作者大胆翻案;一是除去圯上老人身上的奇异诡异之气,二是指出老人其意不在书,而在折其刚锐之气,使张良能忍小忿而就大谋。 D张良一生可写可论者甚多,作者只选取圯上受书和辅佐高祖两桩,前者说明张良之忍的难能可贵,后者强调张良之忍的宏大作用,选材紧扣题旨,行文不枝不蔓。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 老 人 者 以 为 子 房 才 有 余 而 忧 其 度 量 之 不 足 故 深 折 其 少 年 刚 锐 之 气 使 之 忍 小 忿 而 就 大 谋 何 那么 非 有 平
11、生 之 素 卒 然 相 遇 于 草 野 之 间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4分) 译文: (2)由此观之,犹有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分) 译文:篇三:苏轼 方山子传 阅读答案(附翻译) 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
12、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征询余因而致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立即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绚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注释:朱家、郭解西汉
13、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5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折节读书折:改变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模样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5C矍然:吃惊凝视的模样。6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组是A欲以此驰骋当世乃分其骑以为四队B犹见于眉间多于周身之帛缕C而其家在洛阳与其骑会为三处D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是何楚人之多也6CA.介词,凭借;介词,把。 B.介词,在;介词,表比拟。C.均为代词,他的。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7以下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
14、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7B8以下各项对文章的分析阐述,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方山子出身微贱,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终不得意;晚年放弃了富贵生活,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记主人公青年时血气方刚,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淡泊。作者有认识选择这两种具有比照性的表现来丰富其形象。C尾段作者征询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可见作者对异人的仰慕,也隐含有对方山子超脱世俗、淡泊自守的赞扬之意。
15、 D结合苏轼被贬黄州的处境可知,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己之不遇,本文能够视为作者当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8A出身微贱与原文不符。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译文:因与余立即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译文: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译文:9(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模样。(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因而(他)就在立即和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给分点:因立即自谓)(他)都放弃不要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由于他有
16、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给分点:独穷得而然)4.以下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组是(3分)A.欲以此驰骋当世其后以博学宏诃,授集贤殿正字B.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C.晚乃遁于光、黄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呼余宿其家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5.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详细描绘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3分)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晚乃遁于光、黄间A.B.C.D.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
17、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主青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淡泊。作者有认识选择这两种具有比照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C.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方以文遭祸,不便直言,因而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能够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D.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作为人物传记,其写法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如出一辙。7.把文中画横线的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4分)(2)因与余立即论用兵及古今
18、成败,自谓一世豪士。(3分)(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参考答案:4.A(A以均作介词:凭借。B代词他兼词在那儿C介词在介词给D代词他副词表反征询难道) 5.B(是描绘他的侠)6.C(A句陈述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句陈述传主青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由于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D句如出一辙理解有误,本文是人物传记,而欧阳修的六一居士传名为传,实际上是一篇蕴谈论于抒情的散文。二者写法明显不同。)7.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通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为什么会住在这里呢?(采分点:谪、适、句式各
19、1分,句意通畅1分。)因而,他就在立即跟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采分点:立即、谓各1分,语句通畅1分。)(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由于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或这难道是由于他一无所得才如此的吗?(采分点:穷、然、反征询语气各1分。)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著名当代,但是不断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
20、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特别高,就说:这不确实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模样吗?因而就称他为方山子。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通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如何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奇,征询我到这里来的缘故。我把缘故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模样。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逐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韁绳,单独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立即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仍然在眉宇间显现,这如何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设他能置身官场,到如今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宏伟华美,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有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荒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由于他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特别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