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0 绿 ▶教学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3.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新词,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2.了解现代诗极富想象等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字和8个词语,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方法,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叉”读“chā”,要读准,重点指导书写“瓶”右边的“瓦”。 2.阅读理解 通过不同形式的反复朗读,以及情境创设、补白想象、补充资料等
2、教学策略,去感受现代诗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的特点。 3.表达运用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诗歌的韵味,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想象画面、对比阅读感受诗意、诗情。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字,正确读写“墨绿、嫩绿”等8个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歌意境,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诗文引路,入《绿》之境 1.图画导入。 (1)师导入一组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课件出示青山绿水、禾苗、竹林、绿树等图) ①师:看到这样一组图画,你想说
3、些什么? ②示例:看到这一片绿色的景象,很自然地想起奶奶家的那片竹林,一场春雨过后,一个个手指大小的嫩绿嫩绿的“小脑袋”就从土里探出来,可有意思了。 (2)师小结:这生机勃勃的绿景实在让人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绿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历来就为文人墨客所歌咏。 (3)你知道哪些带有“绿”的诗词? 示例: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2.引入课题。 (1)师引导:诗人艾青也喜欢“绿”,他笔下的“绿”,更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这节课,我们就和艾青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 (2)板书课题,(板书:绿)生齐读课题。 (3)师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诗歌,继续用
4、美丽的眼睛看世界。(出示课件) 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本板块以吟诵含有“绿”的诗词为引,带领学生进入绿的意境,在旧知与新知、古诗与新诗中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板块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2)师指名读。 (3)师:读了简介,你对作者有哪些了解?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谁想补充说明一下? 2.生听课文朗读音频,注意节奏和停顿。 3.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 (2)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瓶”读“pínɡ”,不要读成了“pín”,
5、叉”读“chā”,不要读成了“cā”。 (3)识记字形。 ①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标注拼音的字的? ②生交流。示例:顺口溜记“叉”字。又字多一点就是叉。 (4)指导书写。师指导书写“瓶”字。 视频出示“瓶”书写笔顺;师在田字格中范写;生练习书写。 【设计意图】此板块主要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识记生字新词,逐步训练学生的识记能力。 板块三 朗读课文,初感绿意 1.释题。 (1)生齐读诗题。师: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2)预设:一片绿油油的草地;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一片一望无际的麦苗田…… (3)师指名读诗题,读出对绿的美好感受。 2.整体感知。 (1)生自由朗读,注意
6、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全诗共有几节?(预设:5节) (3)师指名分节朗读全诗,相机正音。 (4)全班齐读;小组分节比赛读,要求:正确、流畅、声音洪亮。 (5)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①师引导:读着读着,整首诗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谁来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②预设:诗歌描述了春天无处不在的绿色景象。树木、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这首诗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梦幻、绿的闻风而动。 (6)再读全诗,在读中理解。 3.四人小组内用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读,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有效学习的
7、第一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比喻、拟人、想象、联想等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寻找“诗韵” 1.导入新课。 (1)师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绿》。(板书课题:绿) (2)师指名分节读诗。 (3)师述:《短诗三首》的学习帮我们解开了现代诗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尝试着运用在上篇课文中学到的方法,找一找《绿》这首现代诗里藏着的秘密吧! 2.生自由读全诗,寻找“诗韵”。 3.全班交流。师重点引导交流以下内容。 (1)课件出示第2小节。 (2)注意诗句中含有“
8、绿”的词语,反复朗读。 (3)感受“绿”的多。 ①想象“绿”的画面。师引导: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预设:各种各样的绿色)都有哪些绿?(预设:墨绿、浅绿……) ②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师:只有这些绿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不只这些绿?(预设:从省略号可以看出) ③师引导发散思维:你还知道哪些绿?(预设:橄榄绿、苹果绿、黄绿……) 师:这么多的绿,都悄悄地藏在省略号中,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难怪作者这样说——(课件出示诗句) 生轻声读;师指名读;全班齐读。 (4)感受绿的美。 ①师:作者的联想多么丰富啊!眼前各种各样的绿,在他眼里是什么样的?(生自由交流) ②师指名读第
9、1小节。 ③理解“发黑、出奇”。 师:这么多的绿,在作者的眼里,绿得发黑、绿得出奇。你怎么理解“绿得发黑”?(预设:绿的程度深) 师:“出奇”是什么意思?(预设:特别,不平常) ④师指导朗读:读出诗中不寻常的“绿”。(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感知绿的美,感受不寻常的“绿”。 板块二 精品细读,想象画面 1.学习第3~5小节。 (1)师引导: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读读课文第3~5小节。 (2)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轻声地自由读第3~5小节。 你觉得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 (3)生读第3~5小节。
10、 (4)生交流,师相机出示第3小节。 ①师小结:很多人喜欢这一节诗,喜欢的原因是,这一节诗句式相仿,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师范读后指名读。 ③引导想象,感受诗的意境。 一阵风吹来,( )是绿色的。一阵雨冲刷过,( )是绿色的。 小溪潺潺流过,( )是绿色的。一束阳光射进,( )是绿色的。 师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师相机指导,读出诗的韵味) (5)学习第4小节。 ①课件出示诗句。 ②关注“在一起”的句式,读出节奏。 ③师指名读后,全班读。 ④师:注意表示动作的词,你读出了什么?将表示动作的词语读得重一些,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1:这
11、么多的绿融合在了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的、浅的、浓的、淡的……满眼都是绿。 示例2:一个“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绿色集中在一起的画面。 ⑤师示范读后,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⑥拓展运用。(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仿写练习: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意,你能写一写“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校园里( )在一起, 公园里( )在一起, 田野里( )在一起。 a.生仿写,师巡视指导。 b.生朗读仿写句段,相互评价。 (6)学习第5小节。(出示课件,
12、师指名读) ①师范读后指名读,相机引导:说说“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预设:这是作者的想象,写出了绿的摇曳、绿的梦幻、绿的闻风而动,体现了绿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的主题。 ②说话练习。(课件出示说话练习) 说话练习:一阵风吹来,小草( ),柳条( ),树枝( ),( )。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生自由练习读全诗。 (2)师指名分小节配乐读;生齐读。 【设计意图】此板块主要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读出作者的想象,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诗的意境。学生通过进一步自主探究发现现代诗是作者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作者触景生情,
13、情动而辞发。反复朗读,又将背诵巧妙地融于整节课的教学之中,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板块三 对比阅读,感悟语言 1.学习“阅读链接”。 (1)师: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课件出示宗璞的作品。 (3)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 (4)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示例1:作者抓住了灵隐“绿”的特点,善于联想、想象。从“绿意扑眼而来”“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这些词句中可以读出。(课件出示:“绿意扑眼而来”“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也都是绿的”) 示例2:作者着重写层层叠叠的树木和青苔的绿。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
14、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课件出示: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生齐读) 2.师总结:同学们,生活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参天的古木、蜿蜒的小径、潺潺的流水,它们都以美的身姿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愿通过学习这首现代诗,我们都能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和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其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也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个词或一句话后豁
15、然显现,学生的学习由此步入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这类课文,不必进行过多的分析讲解,重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浮现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并启发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行补充和拓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通过反复朗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是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诗歌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定位,还在于它的意境。所以仅读熟、读流畅还不够,还要通过阅读,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类文链接更好地体会“绿”在作者眼中的意味,“绿”在作者眼中的画面,“绿”寄托的作者的情感。对于现代诗的
16、教学,在让学生理解诗意和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我还尝试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仿写练习,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2023年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考试及答案1份 班级: 姓名: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总分 得分 一、 看拼音,写词语。 nà mǐ bīng xiāng chú chòu shū cài yù fáng gāng tiě bìng zào
17、 yǐn xíng xì bāo jiàn kāng 二、 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用“√”标出来。 相框(kuànɡ kànɡ) 溢出(yì yī) 家雀儿(qiǎo què) 蝙蝠(piān biān) 依赖(lài lāi) 潜入(qián qiǎn) 三、 比一比,再组词。 既(______) 犹(______) 环(______) 占(______) 俗(______) 即(______) 优(______) 坏(______) 站(______) 谷(____
18、 四、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左(___)右(___) (___)(___)不解 若(___)所(___) 铁面(___)(___) 深(___)简(___) 斩(___)截(___) (___)(___)高远 (___)(___)报国 (___)(___)不阿 1.母亲在岳飞背上刻了“(___)”四个大字。 2.包拯(___),深受百姓爱戴。 3.和“东张西望”意思相近的词语是(___)。 五、 选词填空。 荒芜 荒凉 1.那个地方路途遥远,田园(______)。 2.垦荒者们使(______)的土地
19、变成良田。 3.雨不住地下着,萧瑟的秋风吹打着残枝落叶,街上一片(______)。 平静 安静 宁静 4.他躺在床上,需要(______)。 5.听了老爷爷的讲述,我心里很不(______)。 6.在(______)的夜晚,小华睡的很甜。 六、 按要求写句子。 1.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敢怎么样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颜六色的红旗在空中迎风飘动。(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3.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个平台上弹琴。(照样子,写一个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用加点词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你的眼力还不够。(用合适的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七、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在《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中,在未离开豆荚之前,五粒豌豆的共同特点是____。第五颗豌豆给予母女两人以生存的____和生活的_____。 2.在《蝙蝠和雷达》一文中,科学家通过__、__、__三次试验证明_________。雷达的研制成功是受到了_______的启发。 3.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春风”指的是_____。“梨花”指的是___________ 4._________,自用则小。——《尚书》 5.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唐)韩愈 6._______
22、疑则有进。——(宋)陆九浦 八、 课内阅读。 就在这时候,池里划来了一只小船,捉鱼的金奎叔从船里跳上岸。金奎叔是个结实的汉子,他伸出胳臂来比我的腿还粗。他飞快地走了过来,一把wò( )住了鹅的长脖子。鹅用脚爪划他,用嘴啄他,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这一下,别的鹅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里,逃命了。 金奎叔给我穿上鞋,拾起书包,用大手摸摸我的头说:“鹅有什么可怕的!会把你吓成这样。” 我说:“鹅,因为鹅把我们看得比他小呀!” 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
23、可是,它要是pínɡ( )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qiā( )住它的脖子,把它shuǎi( )到池塘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 我记着金奎叔的话,以后一直不怕鹅了。有什么可怕的!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怕它干吗?果然,我不怕它,它便不敢咬我,碰到了只是“吭吭”叫几声,扇几扇翅膀,就摇摇摆摆走开了。看到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尽管它把我们看得比它大。 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 1.根据拼音把生字写在括号里。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顽皮( )束缚( ) 答应( ) 欺负( )
24、 3.无缘无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挣脱”“连飞带跳”“落”等词表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 ”画出金奎叔说的话,并说说你的理解。 6.理解句子含义。 有什么可怕的!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怕它干吗? 九、 习作天地。 题目:特别的
25、 提示与要求:在生活、学习中,你一定有过很多的“特别”:特别的老师、同学、朋友,特别的旅程、特别的作业、特别的礼物、特别的活动……选择你的亲身经历写一写。注意把内容写清楚。4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27、
28、
29、 参考答案 1、纳米 冰箱 除臭 蔬菜 预防 钢铁 病灶 隐形 细胞 健康 2、kuàng
30、 yì qiǎo biān lài qián 3、既然 犹豫 环环相扣 占有 俗气 即将 优秀 坏了 站立 谷子 4、顾 盼 疑 惑 有 思 无 私 居 出 钉 铁 志 存 精 忠 刚 正 精忠报国 铁面无私 左顾右盼 5、荒凉 荒芜 荒凉 安静 平静 宁静 6、在外国人的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五颜六色的旗子在空中迎风飘动。 一个个红石榴就像一个个小姑娘可爱的笑脸
31、躲在树枝间。 你首先应当把这个盒子的封套扯掉。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你的眼力还不够。 7、躁动不安,对未来充满期望,对自己很有信心 希望 勇气 蒙眼睛 塞耳朵 封嘴巴 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蝙蝠夜里飞行 形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 利用科学技术获得的许多奇迹般的发现和发明 好问则裕 孰能无惑 为学患无疑 8、 1.握 凭 掐 甩 2.调皮 约束 允许 欺侮 3.没有一点原因 4.这些词生动地写出了老雄鹅害怕的样子,表现了才雄鹅
32、对金奎叔的畏惧。 5.“鹅有什么可怕的!会把你吓成这样。” “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pínɡ(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qiā(掐)住它的脖子,把它shuǎi(甩)到池塘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 理解:鹅没什么可怕的,不要站在鹅的角度看自己,不要怕鹅。金奎也是在教育“我”,不要在意别人怎么说、怎么看自己,对于别人无理欺负自己的行为要奋力反抗。 6.不要因为某个事物小就欺负它,也不要因它大就害怕它,要从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它。 9、示例: 特别的作业 一个普通的星期五,语文老师留了一个比较特别的作业,这回不是让我们写什么,而是让我们用动
33、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什么都可以。对于我们一个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当然是再开心不过了,在假期不写作业而是自己动手创造一个物体,我们当然开心了。 一回到家我马上向家人汇报在学校的情况,家人也很高兴,可能是终于有一个让我动手操作的机会了吧。我姥爷年轻时是个巧手的木匠,他也帮助我一起动手。我首先想做什么好呢?小动物没意思,布娃娃太幼稚,我抓耳挠腮的把所有物品都在大脑里过了一遍,可都被我否定了。最后,我决定做战斗机。首先我们先来做机身,再做一个可以转动的螺旋桨和一些小部件,最后是为它“化妆”,我以蓝色为主题,因为蓝天的颜色也是蓝色,我小心翼翼的涂着颜色,生怕碰坏了。我整整工作了三个小时,都十一点了我才睡觉,那晚我梦见我坐在战斗机里与坏人战斗,我打败了很多敌人,把我都笑醒了。 第二天,颜料都干了,我认真地把每一个部件都装上去,我的战斗机一点点的成型了,我为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希望之眼”。 到了星期一,我们把各自的作业都拿出来,我同桌做了一个降落伞,可以打开合上,我们两个的放在一起就是一完美组合。这次作业不仅让我们动手还让我们动脑了,我会永远记住这个难忘的作业。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