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食品加工建设项目食品加工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4 1.1 农特绿色食品发展背景.4 1.2 项目提出理由与过程.7 2 1.3 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8 1.4 项目建设的条件.10 第二章第二章 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14 2.1 项目法人所有制性质.14 2.2 企业主营业务.14 2.3 企业近三年经营销售情况.15 2.4 企业工艺技术水平.15 2.5 企业产品概况.15 2.6 企业人员结构及技术研发.16 2.7 企业主要获得的业绩、专利、资质、荣誉.17 第三章第三章 产品市场需求及
2、建设规模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19 3.1 农特食品市场前景分析.19 3.2 项目建设规模.23 第四章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建设方案.25 4.1 建设内容规模.25 4.2 技术实施方案.26 4.3 设备选型方案.35 4.4 工程建设方案.50 第五章第五章 总图、运输、仓储及公用工程总图、运输、仓储及公用工程.52 5.1 总图布置.52 5.2 厂内外运输.54 5.3 给、排水工程.55 5.4 供电工程.57 5.5 通信设施.59 5.6 维修设施.59 第六章第六章 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节能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节能.60 6.1 环境保护.60 6
3、.2 劳动安全.65 6.3 劳动卫生.66 6.4 消防.66 6.5 节能.68 第七章第七章 项目建设进度项目建设进度.69 7.1 项目实施进度.69 7.2 项目建设管理.70 第八章第八章 主要设备、土建工程招投标主要设备、土建工程招投标.71 8.1 招投标依据.71 8.2 招标范围.71 8.3 招标组织形式.72 8.4 招标方式.72 第九章第九章 资金筹资金筹措及投资估算措及投资估算.73 9.1 建设投资估算.73 9.2 主要经济指标.75 9.3 建设期贷款利息.78 9.4 流动资金估算.78 9.5 总投资估算.78 9.6 资金来源.79 9.7 资本金.7
4、9 9.8 用款计划.79 第十章第十章 财经经济效益测算财经经济效益测算.80 10.1 财务评价的依据.80 10.2 营业收入、税金测算.81 10.3 总成本费用测算.82 10.4 利润测算.84 10.5 项目清偿能力测算.84 10.6 财务效益评价.85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项目风险分析及控制.86 11.1 定性分析.86 11.2 投资风险的控制.88 3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其他附件其他附件.错误!未定义书签。附表:附表 1:财务评价指导标汇总表 附表 2:资产负债表 附表 3:财务计划现金流量表 附表 4:项目还本付息计划表 附表 5:建设投资估算表 附表
5、 6:流动资金估算表 附表 7: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和资金筹措表 附表 8: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 附表 9: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费估算表 附表 10: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附表 11:营业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附表 12:利润和利润分配表 附表 13: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附表 14: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 4 第一章 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1.1 农特绿色食品发展背景农特绿色食品发展背景 1.1.1 项目国际国内现状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 1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仅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需要,亦是促进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需要,更是我
6、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发展农特绿色食品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国家已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对开发农业绿色食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在 2009 年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会议中,农业部明确指出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绿色食品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建设为目标,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并举”的工作方针,稳步扩大总量规模,全面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强品牌效应,推动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特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逐步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
7、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特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绿色食品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 5 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农特绿色食品加工业的标准化和
8、规范化,已经成为农特产品加工业的重中之重。1.1.2 项目技术发展趋势 管理机构及产品标准 农特产品加工业是关联农业、工业、流通业三大领域的大产业,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特产品附加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中国于 1989 年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1990 年 5 月15 日正式宣布开始发展绿色食品,设立了绿色食品管理机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逐步开展了农特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标准的制定以及对外出口等工作。1993 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开始与国际相关行业交流与接触。1996 年在参照有机食品国际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制定
9、与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对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开发进行规范管理,逐步建立了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专用生产资料等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框架,制定了49项绿色食品标准,注册了我国第一例证明商标绿色食品标志商标,该标志在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也成功注册。产品开发与生产现状 经过 10 余年的发展,我国农特绿色食品产品数目从 1990 年底的 127种发展到 2000 年底的 1831 种,占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 7 大类,29个分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共中初级产品占 30%,加工产品占 70%。绿色食品实物生产总量达 1000多万吨,使用的农田
10、、草场和水面达到 333 万公顷,贸易额达到 400 亿 6 元人民币。从全国来看,产品开发已经覆盖了绝大部分省区,东北几省区及江苏、山东等由于开发较早,产品数量也较多。农特产品加工业概况 近年来全国从事绿色食品生产和开发的省区和企业呈逐步上升趋势。2000 年底,全国参与绿色食品开始的企业共有 964 个,企业年生产总值达到 402 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为 285 亿元人民币,税后利润 17 亿元人民币。2009 年,我国绿色食品企业逐步发展到 6003 家,产品由 127个发展到 15707 个,国内一些著名的大企业也开始积极申报绿色产品,从事绿色食品的开发和经营,如内蒙古伊利集团、中国蓝
11、田集团、山东鲁花集团等。目前从事绿色食品开发和经营的国内上市公司达到 20 家,绿色食品产值达亿元的企业达到 35 家,在全国确定的 151 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中有 12 家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品牌-市场”的产业链条现已逐步形成。农特加工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特绿色食品发展中依然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一是绿色食品生产管理体系还不尽完善。当前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范未能与国际接轨,组织管理体系还没有协调统一,尤其是农特食品的加工方式较为粗放和滞后。二是绿色食品开发力度明显不足,产品种类过于单一,精深加工水平不够,生产和加工还没有形成规模,农特产加工规模偏小、产品
12、经济附加值低、食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较为突出,加工企业对农民的带动能力偏弱。三是农特绿色食品的市场体系还未健全,包括无公害基地建设、产品冷藏保鲜、现代物流配送、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仍然较为滞后,一定程度影响和制约了农特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后劲。四是农特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现代营销体系尚未健全,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消费者对农特绿色食品的独有品质特点认知不足。7 XX 区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拥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特征,境内气候环境优越,农特资源多样,农特资源丰富,盛产粮、油等农产品和柑橘、茶叶、香菌、木耳、天麻等经济作物,是全国特种绿茶和农特产品生产的优势区域。但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加工设
13、施老化、生产工艺落后等因素,山区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传统农业发展仍呈现规模小、低投入、低产出、低科技含量“一小三低”的突出问题,导致在农业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关联体制创新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与农业县区相比有较大差距,现有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效益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所受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引进先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发挥规模效益,已成为当地特色农特产业壮大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1.2 项目提出理由与过程项目提出理由与过程 XX 区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生态环境优越,农特资源丰富,盛产粮、油等农产品和柑橘、茶叶、香菌、木耳、天麻等经济作物,是全国特种绿茶和农特产品生
14、产的优势区域。以茶叶、天麻等为代表的农特产作为 XX 区重要的传统经济作物,现已逐步发展成为富农惠农的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但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加工设施老化、生产工艺落后等因素,山区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品牌多乱杂、质量参差不齐、经济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仍然存在,现有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效益优势和经济优势。引进先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发挥规模效益,已成为当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本项目结合国内外无公害农特产品市场需求和绿色有机食品发展趋势,充分依托 XX 区的农特产资源优势,加快绿色农特产品标准化加工基地建设,建立区域性农特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保鲜、质量检测、物流配 8 送等专业
15、化产销体系,将有利于转变 XX 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对于培育支柱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助推农业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可加快构筑我区传统产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大通道,将满足和适应 XX 区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1.3 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项目建设的意义及必要性 1.3.1 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我国人口的主体,农村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区域,“三农”问题在我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当前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支持保护体
16、系还不够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形势要求紧迫。本项目建设充分依托山区农村的传统优势产业,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以产业化的思路发展农业,带动和网络 XX 乡 3 万亩茶园、60 万天麻以及 2000 多亩蔬菜基地,积极推行标准化种植采摘模式,推广和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与广大农特产原料基地农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有效带动农民安稳致富,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将推动 XX 区西北山区农村、农业的发展进步。1.3.2 培植特色支柱产业的重要举措 茶叶、香菌、木耳、天麻是 XX 区西北山区的传统经济作物,同时也是惠农、富农的优势产业,直接关系到全区农业增效
17、、农民增收和就业安置等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但由于科研基础薄弱、加工设施老化、生产工艺落后等因素,山区农村农业生产方式还较为落后,传统农业发展仍呈现规模小、低投入、低产出、低科技含量“一小三低”的突 9 出问题,导致在农业产品结构优化、产业关联体制创新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等方面与农业县区相比有较大差距,现有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效益优势和经济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所受的发展压力越来越大。本项目着力发挥农特产品加工的产业集群效益,对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培植支柱型主导产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是当地特色农特产业壮大和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经济支柱。1.3
18、.3 适应消费市场变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逐步提升,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是未来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当前,绿色食品产品开发已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区,产品大类包括粮食、食用油、水果、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奶类产品、酒类和饮料类产品等,其中初级农产品占 30,加工食品占 70。截至 2009 年 12 月底,全国共有 2000 个产品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绿色食品实物生产总量达1000 多万吨,贸易额达到 400 亿元人民币
19、。除了国内市场消费外,到日本、欧盟等产品进口国家或地区,已全面推行绿色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来约束和规范生产行为,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因此,大力开发健康绿色食品,着力保障农特产品质量安全,是适应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要。1.3.4 助推农村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农村循环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生态农业,是推动我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一是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贯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持续获取经济效益的 10 指导思想,是解决当前我区森林开发不合理,农业造成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二是循环经济是解决农村“脏、乱、差”,实现村容
20、整洁的有效途径。以循环经济为载体,可以变废为宝,解决人畜粪便、腐化植物随处可见的面貌,打造生态文明家园。三是培育农村循环经济产业链是解决我区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的最好方法。通过壮大循环经济产业链,达到农村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四是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有利于三峡库区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优势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循环经济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是解决西北山区农村落后局面的有效措施。1.4 项目建设的条件项目建设的条件 1.4.1 区位交通优势 项目所在区域 XX 区位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的西陵峡畔两岸,东经 110518
21、1113930、北纬303233312830之间,东邻远安、当阳,南连枝江、西陵、宜都、长阳,西接秭归、兴山,北抵保康。上控巴夔,下引荆襄,扼渝鄂之咽喉,当楚蜀之要冲,素有“三峡门户”之称,是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枢纽所在地,处于承东启西的战略部位,是重庆和武汉之间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区。境内南北长 103 公里,东西宽约 77 公里,长江黄金水道横贯东西,焦柳铁路纵穿南北,三峡机场坐落境内,还有宜黄高速公路经过,形成了水陆空全方位交通网,总国土面积 3424 平方公里,是 XX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市辖行政区。项目选址区堡坪乡位于该市区西北部,北纬 3008-3110,东径 110-11114,东
22、临雾渡河镇,南接黄花乡、乐天溪镇,西邻邓村乡,北与兴山县接壤,境内有县道过境,距 XX 市城区 80 公里,距离三峡地区 35 公里,国土面积 257 平方公 11 里,平均海拔 850 米。1.4.2 社会经济现状 2012 年,XX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08.89 亿元,同比 2011 年增长12.6%,总量次于武汉居全省第二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5.20亿元,增长 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 1513.08 亿元,增长 14.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690.61 亿元,增长 11.3%。作为 XX 市人口最多的市辖区,XX 区现有人口 54.65 万,辖 1 个街
23、道、8 个镇、3 个乡。共有 18 个居委会、226 个村委会。2012 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300 亿元、占全市比重上升 0.5 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产值突破 600 亿元、达到 629 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 200 亿元、达到 258 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 20 亿元、居全市第一位,区域经济总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综合实力不断壮大。1.4.3 农林特产资源 XX 区地形复杂多样,山区、丘陵、平原构成了拥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独特地貌特征,境内气候环境优越,农特资源多样,全市盛产粮油、柑桔、茶叶、板栗、天麻、木耳、核桃、魔芋、红薯等经济作物,林、果、药品种类总数达 766 个,
24、现有农用地 313917.05 公顷,包括耕地 52881 公顷、园地 19224.25 公顷、林地 218346.14 公顷、牧地 116.34公顷、其他 23349.31 公顷。2009 年,全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22.42 亿元,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39863 公顷,油料播种面积 12393 公顷,蔬菜播种面积 16573 公顷,柑桔种植面积 21709 公顷,茶叶种植面积 11598 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 21.5 万吨,油料总产量 2.4 万吨,蔬菜总产量 38.1万吨,柑桔总产量 39.2 万吨,茶叶总产量 9151 吨。核桃、板栗、白果等林特产产量分别为 53、1167、91
25、吨。1.4.4 产业政策环境 12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农特产品加工业发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2005 年,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专门将“农林牧渔产品储运、保鲜、加工及综合利用”作为国家鼓励类产业。农业部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 年)、湖北省中小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湖北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10 年)也先后将项目区纳入后期规划和政策支持范围,明确指出“利用优势发展主导产业”是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要“引导、推动企业引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并建立产品质量监控与预警体系。多年来,XX 市委、市政府,XX 区
26、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先后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将茶叶、蔬菜、天麻等农特产列为特色农业产业,提出打造全国知名“桔都茶乡”战略,支持西北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农特产品企业开拓上海等外省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循环经济发展和自主品牌建设,并就园区建设、土地征用、场地平整等落实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及时解决协调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题,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本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4.5 现有建设条件 项目选址地鄢家河村党委、政府根据该乡自身资源特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全面实施茶叶立乡、天麻稳
27、乡、生态兴乡、人才强乡、文化活乡、依法治乡“六大”战略举措,专门确定了以打造“中国民间故事之乡”、“湖北省高山名优茶之乡”、“XX 市生态环境特色之乡”为发展目标,项目区内生态环境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资源优势明显,政策环境良好,农特产加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体系较为完备、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良好发展势头。近年来,项目承建单位坚持“合作社+13 基地+农户+公司”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拓展上海等外地市场,为我区传统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构筑了一条快捷通道,也得到了区、乡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重视,公司现已逐步成长为 XX 市西北山区功能齐全、体系完备、带动力强的农特产
28、品产销行业标杆性企业。当前,该项目所涉及的市场考察、可行性论证、技术引进、资金筹措等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项目建设的基础条件均已成熟。14 第二章 承办企业的基本情况 2.1 项目法人所有制性质项目法人所有制性质 建设单位:XX 法人代表:XX 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注册资本:926 万元 地 址:XX 2.2 企业主营业企业主营业务务 XX 成立于 2003 年,集生产、销售、贸易、土特产开发于一体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持有商标【农夫乡情】被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旗下网络三个专业合作社、两个茶叶加工厂,在XX、武汉、上海均设有办事处及产品配送中心,公司所经营的茶叶、食用菌等系列
29、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是 XX区绿色食品持证最多的企业之一。其中食用菌、天麻、脱水蔬菜登陆武商量贩、上海百联集团、上海世纪华联、吉买盛等大型商超,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近 5000 万元。并成功与上海世纪联华等大型超市签下了 1168 家卖场、5000 万元的产品订购合同,为 2010 年的产品销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司的“十二五”规划是建一个标准式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园,网络十家农村专业合作社,网络百名农村经纪人,打进一千家商超,带动万户农民共同致富.实现产值突破一个亿。15 2.3 企业近三年经营销售情况企业近三年经营销售情况 企业银行信用等级:公司资产信用状况良好,银行信
30、用等级 AA级。企业近三年经营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销售收入 利润 税金 固定资产 资产负债率 2.4 企业工艺技术水平企业工艺技术水平“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模式是 XX 永恒的主题,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实行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本着“诚实守信”的理念和生产基地的农户建立互利互信的友好合作关系,按照“建基地、成规模、获双赢”的思路,培育、扩大产业。在技术研发上,更趋于向高科技、环保技能型发展,以培育技术队伍为依托不断增加绿色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不断适应市场经济需求。2.5 企
31、业产品概况企业产品概况 公司自主品牌“农夫乡情”系列产品以“绿色、健康、安全”为主题,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先后通过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16 QS 安全以及“湖北省著名商标”等行业认证。产品涵盖茶叶、黑木耳、香菇、天麻、薇菜、银鱼、土蜂蜜、猕猴桃、大米、核桃、板栗、熏腊制品等十余类别 100 多个品种,销售网络覆盖 XX、武汉、长沙、上海等省内外 20 多个城市。2.6 企业人员结构及技术研发企业人员结构及技术研发 人员分配:总经理 1 人 销售副总 3 人(下设销售人员 7 人)财务人员 3 人 质控人员 5 人 生产部人员 26 人(其中包括采购部 6 人,生产部 20人)研发部人员数
32、 6 人 行政部人员数 3 人 企业人员结构员表如下:17 2.7 企业主要获得的业绩、专利、资质、荣誉企业主要获得的业绩、专利、资质、荣誉 2.7.1 企业主要业绩、专利 公司主打品牌“农夫乡情”系列产品以“绿色、健康、安全”为主题。2005 年,公司将生产基地 10000 多亩茶园进行了无公害产地认证,2006 年对食用菌进行了绿色食品认证,2007 年对经营的农产品全部进行了 QS 认证。2009 年我公司商标“农夫乡情”被工商局认定为“湖北省著名商标”。2010 年,公司产品成功进军上海世博会,2011 年“农夫乡情”系列产品被确认为湖北省名牌产品。2.7.2 企业主要获得的资质、荣誉
33、 公司先后通过“XX 区规模型企业”、“全区十佳成长型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ISO9001:2000 质量管理体系、HACCP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认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质。18“农夫乡情”系列产品作为 XX 特色农业支柱品牌,在全市率先进驻武商量贩、中百仓储和上海世纪联华、百联集团等全国大型连锁超市卖场,累计商超营销网点现已达到 1680 个。茶叶、食用菌、干天麻、脱水蔬菜等主导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先后获得“武汉农博会金奖”、“武汉林博会金奖”、“产品畅销奖”、“消费者满意商品”等多项殊荣,市场知名度显著提升,品牌形象初步确立。本社经营能力、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发展前景
34、等方面均能满足本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需要。19 第三章 产品市场需求及建设规模 3.1 农特食品市场前景分析农特食品市场前景分析 3.1.1 农特产品国外市场供求状况 国外绿色食品自提出至今已有近 80 年时间。目前全球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世界各国已承诺共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作为第一产业部门的农业毫无疑问将是采取行动的重点领域。目前,全球对有机农业在保护环境和资源,消除常规农业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上的积极作用在认识上是一致的。未来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健康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安全的食物,以满足全球食物消费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美国政府已认识到过度依赖现代
35、商品投人物的常规农业对资源、环境、食品卫生、人体健康造成的潜伏性、累积性、扩散性的危害,现已重视绿色食品生产方式的研究、推广,其范围不仅局限于食品,而且拓展到其他经济作物。欧盟国家已开始对化学农药使用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以促进绿色食品生产方式等替代常规农业生产的发展。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已于世纪年代中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农林渔业战略,并推出了“洁净食品”计划。日本也不甘落后,农林水产省已推出“环保型农业”发展计划,并开始制订绿色食品生产法。在发展中国家,如拉美阿根廷、非洲的肯尼亚、亚洲的斯里兰卡等国家也已开始绿色食品生产的研究和探索。3.1.2 农特产国内市场供求状况 我国于 1990 年正式
36、开始发展绿色食品,现已经历了 20 多年的发展时间,其间在中国不仅建立和推广了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体系,而 20 且还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仍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绿色食品逐步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中的一个亮点。从 1990 年到 2009 年,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已由 63 家发展到 6003 家,产品由 127 个发展到 15707 个,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 27%和 29%。全国已建成绿色食品大型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432 个,面积达到 1.03 亿亩,对接龙头企业 1138 家,带动农户 1297 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 6.5 亿元以上。目前,中国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南京、西安、深圳等国
37、内大中城市相继组建了农特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和流通渠道,农特绿色食品以其鲜明的形象、过硬的质量、合理的价位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在农特产品外贸出口方面,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额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势态,相当一部分绿色食品已成功地进入了日本、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绿色食品的出口额由 1996 年的 0.09亿美元上升至 2009 年的 24.80 亿美元,年均增长 59.72%。从出口产品数来看,由 02 年的 301 个上升到 07 年 2320 个,年均增长 50.45%。从绿色食品出口额占食品出口额的比重来看,由 96 年的 0.088%上升到了 09 年的 6.96%,年均增
38、长 48.79%。从绿色食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来看,由 96 年的 0.006%到 09 年的 0.176%,年均增长 96.55%,并显示出了在技术、质量、价格、品牌上的明显优势,展示出了绿色食品广阔的出口前景。3.1.3 国内外市场供需预测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已逐步认识到过分依赖化学合成生产资料的石油农业给自然资源、环境以及人类自身造成的严重危害,走可持续之路,发展绿色食品,正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同时,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食品被誉为“21 21 世纪的主导食品”和餐桌上的“新革命”而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作为一个资源约束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
39、和 WTO 框架下,中国农业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环境脆弱的威胁。因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于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甚为重要。当前我国绿色食品在其生产领域中尚未形成产业集聚发展的格局,生产经营分散,产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在这种背景下,根据绿色食品的生产特点,引导我国绿色食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绿色食品生产的产业化经营,走一体化的道路。即通过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部门的有机结合,形成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纽带,通过以市场带动基地,以基地带动农户,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技术,实现绿色食品生产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
40、一条龙。今后时期,绿色食品产业将逐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志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并呈现出区域性辐射、规模化生产、行业性带动的发展趋势。XX 是农业大区,生态环境优越,农特资源丰富,产品品质独特。农特产品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 XX 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力。另外从绿色食品的出口方面来看,虽然绿色食品出口占食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比重也不大,09 年仅为 6.96%。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占世界食品出口的比重在09 年为 3.50%。09
41、年全球绿色食品产值达 367 亿美元,而我国绿色食品产值估计在 8.9 亿美元左右,仅占 2.4%。照目前全球绿色食品 22 消费额为 400 亿美元计算,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额仅占全球消费额的6.2%,增长空间巨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1.4 农特加工业发展优势 XX 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各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条件都不尽相同,生态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为绿色食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劳动力资源优势。项目区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较低,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三是良好的生态农业基础。近年来,XX 区立足“小城区、大农村”区情,全力打造全国知名“桔都茶乡”,着力转变经济发展
42、方式,全面推进板块农业建设。全区每年投入板块基地建设资金达 1500 万元,逐步形成了柑橘、茶叶、优质畜牧三大农业板块经济。2010 年,XX 区跻身全省农产品加工先进县区,三大产业并均被纳入全省优势板块基地,为安全、优质、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XX 区 80%的地区为农村,80%的人口为农民。截止到 2011 年底,XX 区农村经济优势凸显,先后被评为“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示范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省粮食生产大县”、“全省水果生产大县”,邓村乡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全区形成了柑橘、茶叶、优质畜牧三大优势产业,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43、 3 家,省级 10 家。农产品加工产值在全市率先突破百亿元大关。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231 个,注册资金达到2.5 亿元,网络全区 70%的农户。XX 区委书记刘洪福在 XX 区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未来五年,XX 区将倾力建设“沿江新型工业强区、湖北现代农业新区、三峡文化旅游名区和 XX 生态宜居城区”,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促进 23 农业提质增效,构建以加工为龙头、以种养业为基础、以社会化服务为保障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力打造“湖北现代农业新区”和全国知名的“橘都茶乡”。3.1.5 农特产市场风险分析 XX 区聚焦柑橘、茶叶和优质畜牧三大产业的思路,打造全国知名“桔都茶乡”战略,全
44、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农民组织化、加工现代化、产品品牌化的举措是符合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特别是近年来晓曦红柑橘、邓村绿茶、稻花香白酒、十八湾土特产品在北京、上海大市场营销成果突出,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逐步提升,普遍受到消费者欢迎。同时上海市场对 XX 区的优质三元猪也有浓厚的商业兴趣。因此,大力发展农林特产业和绿色健康产品,特别是打造“XX 三峡”牌,突出绿色无公害特色,借上海对口支援库坝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机遇促销 XX 区农特产品,在同行业中拥有良好的发展先机。本项目建设从农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无菌包装、保鲜仓储、物流配送、质量检测等方面着手,有效保障了绿色食品产销环节的规范性。另
45、一方面,项目依托 XX 区农特资源特点,开发茶叶、天麻、食用菌、脱水蔬菜等多个产品品种,生产加工可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机制灵活,市场风险小,社会经济效益高。3.2 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建设规模 本项目结合国内外无公害农特产品市场需求和绿色有机食品发展趋势,充分依托 XX 区西北山区的农特产资源优势,建立区域性农特绿色产品生产加工、仓储保鲜、质量检测、物流配送等专业化产销体系,预计建成可创产值 9750 万元,利税 1131.92 万元,提供就业 24 岗位 230 人。生产 200 吨名优茶,直供中百、武商连锁商超卖场,创产值3000 万;生产干天麻 400 吨,供全国市场,创产值 2400
46、 万元;生产食用菌 600 吨,供上海市场,创产值 2400 万元;生产农家干菜 500 吨,供上海、武汉市场,创产值 500 万元;生产熏腊制品 300 吨,供 XX 本地市场,创产值 1800 万元。25 第四章 项目建设方案 4.1 建设内容规模建设内容规模 项目总建筑面积 6954,由农特食品加工区、仓储保鲜区、质检办公区三大板块组成,主要包括名优茶生产车间、脱水蔬菜生产车间、食用菌生产包装车间、天麻加工车间、熏腊制品生产加工车间、农特产品冷藏保鲜车间、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产品仓储分装库房以及其它配套设施建设,配套购置安装农特产品加工设备、质量检测仪器、无菌包装设备、低温制冷设备四大类共
47、计 325 台(套)。名优茶生产车间 新建厂房面积 1152,主要包括鲜叶摊放、蒸汽杀青、揉捻理条、烘焙回潮、产品分装等功能区,设计年名优茶加工能力 200 吨。脱水蔬菜生产车间 改扩建面积 400,主要包括清洗、烫漂、干燥、包装等功能区。设计年脱水干菜加工能力 500 吨。主要包括食品计量、无菌包装、除氧分装等功能区。食用菌生产包装车间 改扩建面积 400,主要包括分级分捡、杀菌、抽真空、包装等功能区。设计食用菌加工能力 600 吨。天麻加工车间 改扩建面积 450,主要包括清洗、杀菌、烘干、包装等功能区。设计年干天麻加工能力 400 吨。熏腊制品生产加工车间 改扩建面积 400,主要包括腌
48、制、熏制、表面清理、产品定量、26 真空包装等功能区。设计熏腊制品加工能力 300 吨。农特产品冷藏保鲜车间 新建冷藏保鲜库房面积 90,主要包括茶叶冷藏保鲜库 1 座、熏腊制品冷冻库 1 座,设计总库容 1000m3。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改扩建面积 300,主要包括无菌实验室、分析室、检测室、样品室、办公室。产品仓储分装库房 改扩建面积 450,设计农特产品仓储能力 5000 吨。4.2 技术实施方案技术实施方案 4.2.1 名优茶加工方案 茶叶清洁化生产方法 茶叶种植技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50182001,即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实施,包括建园技术、管理技术和采摘
49、技术。茶叶加工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NY/T50192001无公害食品 茶叶加工技术规程。采自无公害茶园基地的茶叶鲜叶,按照加工工艺采用全程连续式不落地加工,产品质量达到清洁卫生要求。茶叶清洁化加工规程 强化清洁化生产的意识,对现有生产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实现生产加工规范化、标准化,全面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加工环境清洁化。加快实施 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按照“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要求对全市茶企业进行全面整改,分阶段、27 分步骤实施。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限期整改,到时仍不达标的企业通过关、并、转等措施,淘汰一批、保留一批、新建一批,最终实现全区茶企业的布局合理化、生产卫生标准化。加
50、工设备清洁化。加快茶叶加工机械的更新,淘汰陈旧、破损设备,鼓励使用微波、气热、远红外杀青、干燥及光电拣梗机等环保加工设备,并配置必备的吸尘装置和洁净卫生制茶器具。加工能源清洁化。逐步降低煤、柴在制茶中的使用面和使用量,积极试点推广液化气、柴油、电、沼气等清洁化能源。加工过程清洁化。加强员工生产卫生知识培训,持证上岗,按QS 认证和 HACCP 管理体系要求进行全程卫生质量管理。名优茶加工工艺流程 条形茶:鲜叶清洗摊青杀青摊凉回潮揉捻洪二青微波缓苏理条微波缓苏理条回潮理条烘干精选入库、包装。曲形茶:鲜叶清洗摊青杀青摊凉回潮揉捻杀二青摊凉回潮复揉炒三青摊凉炒干摊凉足干精选定级包装入库。4.2.2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