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进中举吴敬梓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2、感知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3、了解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过程与方法:采用引伸法,让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培养他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与罪恶有进一步了解。二、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重要人物范进和胡屠户的人物形象。2、难点:理解范进发疯的原因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课时安排:1课时一、 导入: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
2、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十年窗下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课件出示)这一天,农历十二月,一个广东省两县童生参加科举考试,主考官是新任的广东学政周进。此人,一生在科场考了数十次,却连个秀才也没捞着,受尽了困顿和屈辱,后来在一群商人的资助下,侥幸地中了举人、进士,做上了“广东学政”。当他主持秀才考试那天,见考场上有一个“面黄饥瘦,胡子花白,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的老童生,十二月天气,“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此人便是范进。不禁勾起了自己辛酸往事的回忆,动了怜悯之情,还没有阅完其他考生的试卷,就把范进取为第一名,并
3、面嘱他一定要去参加选拔举人的考试。那,54岁才中了秀才的范进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教师:相信同学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走入课文了,那么老师有一个要求,请在自由朗读课文的同时,注意结合课下注释,积累理解文言化的字词,并注意古今异义。二、 字词知多少(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带挈 醺 腆着 啐 星宿 拙病 兀自 绾 桑梓 侥幸 轩 敞 锭子 攥 不省人事 讳(二)解释下列词语 不省人事:不明白人事。省:醒悟。明白。 狗血喷头:比喻把人骂得一塌糊涂。 体统:指体制、格局、规矩等。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俗语。比喻人没有自知 之明, 一 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 火候
4、:原意为烧火的火力的大小和时间的长短。本文指写文章的功夫。 三、 合作探究默读课文,思考讨论:你从范进中举的这出好戏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范进?(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抓住重点字词来品味,理解)四、 介绍讽刺手法:教师:文章让我们觉得既好笑又心酸,这就是讽刺手法的妙用。讽刺手法:一种修辞手法,言辞或情景所表达表面意思与其本意相反。 讽刺手法有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漫画法 二对比法 三托物法 四反说法 五、 分析范进发疯的意义。(为什么,如果没有这一情节会怎样)教师:清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曾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
5、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这里说的前三类人都是小说作者所批判的对象。范进大概可以归入闲斋老人说的“下人”一类。“下人者”,对人低三下四之谓也,更确切地说,就是对来自周围人们的侮辱、轻蔑和嘲笑都默默接受下来,不敢有丝毫的反抗。范进的“下人”,确实“下”得出奇。简直到了麻木的地步!真可谓卑怯之至,屈辱之至。1、那么,由此可看,发疯在这场闹剧当真是个“会有的实情”,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一情节会这样?2、介绍作者及作品、介绍科举制度,深入理解课文。(1)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山人,安微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
6、地主家庭。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呼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由于科场不顺和家道衰落,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流,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世俗的浅薄,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了仇世嫉俗之情。安微巡抚赵德麟荐举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考
7、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 (2)作品: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3)科举制度: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
8、,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4)介绍范进范进: 二十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 一直考了三十四年 五十四岁时才中了秀才 随后中了举人3、探究:范进为什么会喜极而疯?明确:长期压抑(深层原因) 突发变故(直接原因) 科举毒害(根本原因)六、 小结:作者真可谓用心良苦,把自己对科举考试的批判之情投放到了范进身上,“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其实是打在了“科举制度”的“心上”。七、 课堂小练笔:鲁迅先生评价这部小说时说“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那么,就让我们一展身手为范进写副联吧。八、 布置作业:运用讽刺等手法写作小作文:( 以下题目,任选其一,自拟题目亦可。)(1)假如范进没有中举(2)范进上任之后板书设计:范进中举吴敬梓可怜范进 正面 可悲 侧面 胡屠户可笑可叹科举考试的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