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岳的艺术特色杜甫曾到过泰山之巅,但没有为此写诗。这是三十年后他在又上后园山脚这首诗里提到的:“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日观”即日观峰,位于泰山之巅的东南方,是游人观日出的最佳处。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矫首望八荒”,再写几首决非难事,可他为什么不写呢?我们无妨做点推测用后人的眼光来看,这大概是因为望岳一首已经写尽了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诗人胸中才情,确实不需要再写了。我们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
2、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在此,我们也不妨拿李白的游泰山组诗来做比较。组诗共六首,480字,可谓多矣,其中也不乏佳句,但意境则稍逊一筹,原因是李白用寻仙访道的眼光看泰山,把泰山写成了一个远离人间的仙界,举例如下:“玉女四五人,飘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其一)“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其二)“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其三)“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其四)“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其五)“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其六)李白长于想像,但这组诗给人的印象是泰山处处都有仙人在,反倒有损泰山的现实风貌。前人曾谓望岳可以“俯视”李诗,的确是不刊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