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2013 年 7 月考试题1. 最早提出“政策科学”概念的是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2. 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3. 在决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正常状态)时的失效4. 在任何决策工程中,(理性)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5. 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发展型)政策理念6. 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7. 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个人负责制)两种具体形式8. 提出著名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是(史密斯)9. 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效果)所做的判断10. 在政策方案设计过程中,必须
2、注意不同的政策方案之间的互相(排斥)11. 公共政策主题体系包括(准公共政策主体、政党、核心主体)12. 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是(ABCD)13. 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ABCD)14. 按照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15. 以下哪种说法体现了公共政策的未来基本走向(讲究公平、追求民主化、实践科学化)16.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17.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
3、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18. 简述无为思维所谓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菊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味思维是公共决策中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做决定,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才去无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求。无为思维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这里的“无为”,其实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
4、无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19. 简述西方国家利益团体影响公共决策的主要方式(1) 通过对竞选的政党提供支持或撤销支持等手段对其政策纲领施加影响;(2) 通过院外活动对议员施加压力,使议会通过对其有利的政策法案,阻挠通过对其不利的法案;(3) 密切与政府重要行政机关的联系,影响政府有关社会福利军事、援外等方面的具体政策,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4) 通过资助等方式支持各种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的工作,以影响政府的政策。20. 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包括哪些内容?(1) 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2) 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3) 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4) 公平分配社
5、会资源的能力(5) 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21. 某市为了解决乘车难的问题,提出了“多家办公交,缓解乘车难”的对策问题:请根据案例材料分析公共问题是如何认定的?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中巴运营混乱是一个严重的客观事实,已经不是一个一般的社会问题。中巴运营影响交通秩序,破坏交通及社会安全,导致乘客的怨言和不满,均构成政府将其认定为公共问题,并采取政策手段予以解决的条件。22. 试述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基本原因。(1) 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
6、包括对政府所做的各种决定的服从;(2) 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3)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4) 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5) 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都有对政策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的过程。当某项政策已被社会多数成员认同时,即使那些不理解或反对这项政策的人,也能从利益比较中接受政策。2013 年 1 月考试题1. 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伙伴)2. 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排斥)3. 人们把描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的曲线称为(浴盆模型)4. 政策评估师对政策(效
7、果)所做的判断5. 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倾斜性),即鲜明的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6.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7. 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C )提出并使用的。 A. 美国国防部 B.兰德公司 C. 麦克纳马拉 D. 贝塔朗菲 8. 在知识经济时代, 公共政策主体应该树立( C )政策理念。 A. 基础型 B.理性型 C. 发展型 D. 综合型 9. 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D )。 A. 社会问题 B. 公共利益 C. 公共事务 D.公共问题 10.
8、公共利益是公众( B )的资源和条件。 A. 共同拥有 B. 共享 C. 独享 D. 共同创造11. 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 它们是( BD )。 A. 层次性、 多维性、 普遍性 B. 系统性、 整体性、 动态性 C. 层次性、 多维性、 灵活性 D. 层次性、 多维性、 联系性 12. 按照人们决策时对自然状态规律的认识和重点掌握程度,通常可将公共决策分为( BCD )。 A. 随机决策 B. 风险型决策 C. 确定型决策 D. 非确定型决策 13. 决策支持系统由 ( BD )提出。 A. 贝塔朗菲 B. 斯科特C. 克朗 D. 基恩 14. 在知识经济时代, 公共政策的新特
9、点包括( ABCD ) A. 信息化 B.民主化 C. 高效化 D. 科学化 E. 多变化 15. 公共文化的内容包括( ABC )。 A. 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关系的认识 B. 对公共道德观念的认识 C. 对公共责任必要性的认识 D. 价值分析16. 经济合理性思维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17. 扁平式组织扁平式组织是指内部层级减少, 结构相对简单,强调信息共事,重视横向联系
10、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的组织。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18. 简述公共政策主体体系。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 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这些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既非平起平坐的关系,也非从属关系。实际上,公共政策运作的整个过程就是多种力量相互博弈的过程,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从横向维度上看,每个主体以及主体内部的各个层面都存在不同的利益,共同作用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19. 影响我国政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
11、 (1)社会因素; (2)政治因素; (3) 经济因素; (4)科学技术因素; (5) 文化因素; (6)教育因素; (7)人口因素; (8) 自然资源因素; (9)生态因素;(10)心理因素。20. 公共政策评价与一般的评价活动有何区别?(1)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公共政策的主体由于其特殊的职能和地位,使得它比一般政策具有更大的作用范围和更深远的目的,因而要从公众的、宏观的、系统的高度来进行评价。(2) 由于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是一个动态过程, 那么公共政策的实践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会因为时间的推移因势而动。因此,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也应放到一个比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进行。(3
12、)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对其进行评价时就要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科学有效地分配和落实。21. 试述西方国家政党在公共决策中的作用。现代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在各个国家公共决策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核心和主导作用。多数西方国家都实行多党制,只有英、美等国家实行两党制。西方国家的政党执掌政权,是通过选举争夺议会多数席位和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方式来实现的。在选举活动中,各政党的竞选纲领或党的候选人发表的竞选演说反映了党的政策主张,表明了自己对各项社会重大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以迎合不同类型选民的要求,争取他们的选票,谋取选举的胜利。在执掌政权之后,执政党一般不再单独制定政
13、策,而是通过它所重点掌握的政府政策来体现党的意图,实现党所代表的社会利益。同时,在野的政党虽然未能参加政府,但他们通过在议会中的各种活动,通过对政府施加压力或制造障碍,使政府不得不或多或少地接受他们的主张,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政府政策的制定活动。西方国家政党活动的主要范围是选举和议会。党的权力集中在少数领导人和议会党团手中。党的地方组织大多只参与组织选举活动,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活动。经过选举上台成为执政党之后,党的领袖作为国家和政府的领导人,基本上不再以党的名义活动。党对议会党团成员一般都有一定的纪律约束,要求本党全体议员一致保证党的政策主张能在议会中通过,成为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执政
14、党对政府政策制定的这种操纵现象,在日本表现得比较突出。22. 试述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1)效益标准。效益标准是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评估决策方案质量的标准。成本越低,收益越大,效益也就越好。只有那种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预期社会效果的决策方案才是高质量的决策方案。(2) 方案协调性标准。 方案协调性标准用以评估方案涉及的各种人力、 财力、 物力、 时间、信息等资源要素,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之间的有机整合程度。一项优质的决策方案,应该是通过方案内在凝聚力和设定的机制,把方案内含的各种要素及条件按事物发展的客观逻辑有机地统合为一体。(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主要评估既定方案是否适应环境的变化。
15、一项好的决策方案,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当环境条件变化或意外情况出现时,该方案本身有应变的弹性和进行局部调整的余地。(4) 决策方案力度标准。 决策方案力度不够, 解决问题就会力所不及;力度太大, 可能会因矫枉过正而导致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或导致事物发展动态平衡格局的崩溃。2012 年 7 月考试题 1 (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 非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 C 政府主体D社会公众 2 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B )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B个人负责制 C 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D集权者 3 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C )判断。 A 利益B
16、可行性 C 价值D事实 4 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 D )时的失效。 A 起始状态B特殊状态 C 终结状态D正常状态 5 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A )。 A 公共问题B公共利益 C 公共事务D社会问题 6 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B )类型的决策。 A 理性思维B理想主义 C 完美主义D实用主义 7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 A )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阶,友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探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A 定性或定量 B定性 C 定量 D系统分析 8 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 C )最早提出
17、的。 A 伊斯顿 B西蒙 C 拉斯韦尔 D史密斯 9 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一般公认以( A )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 A 贝塔朗菲 B 西蒙 C 克朗 D 戴维伊斯顿 10 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D ) A 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 B 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C 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 D 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11公共政策的功能包 ( ABC )。 A 导向功能 B调控功能 C 分配功能 D规制功能 12 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 ABCD )。 A 多样性B动态性 C 交叉性D突发性 13 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 ACD )。 A 正式评价和非正
18、式评价 B整体评价和局部评价 C 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D 内部呼价和外部评价 14 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 ABCD )。 A 顿悟B判断 C 灵感D直觉 15 决策支持系统是由 ( AC )提出的。 A 基恩B克朗 C 斯科特 D贝塔朗菲 16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17 因果理论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 (1 ) 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这目的地;( 2 )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
19、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8 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如果公民个人之间相互议论的某个社会问题一经大众传媒的传播,几分钟时间就可以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立即形成了某种社会舆论。从而使公众议程更容易形成。(2) 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某个社会问题经大众传媒传播后,社会公众很快一般了解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使决策者一般了解这个问题。这样,就使一些重大决策问题,在未经形成公众议程之前,决策者就可能已着手研究处理,制定出相应的方案。(3) 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决策问题实际存在的数量是很多的,但如果渠道不通畅,最终能提出的数量
20、是有限的。而现代大众传媒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形式丰富多样,使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够充分反映出来。 19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何时何地? 其产生与发展应归结于哪些因素? 现代意义上的公共政策评价兴起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其产生与发展可以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 (1) 学科与研究群体的推动。 (2) 政府外部动力。 (3) 政府内部动力。 (4) 技木手段的完备。 20 简述社会问题和公共问题的关系。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
21、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可见,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由此可见,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不是两个对等的概论,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21 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内应遵循哪些原则?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领域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整体性。它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出发点,主要是把公共政策整体作为研究对象。它认为各种公共政策对象、事件和过程是一个合乎规律的,由各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整体的性质和规律只存在于组成其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而各组成部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的总和不能
22、反映整体的特征和活动方式。(2) 综合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认为运用系统方法时不仅要看到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看到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的普遍联系,同时还要看到各要素与系统和环境之间的联系。二是认为这些联系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各要素在变化,环境在变化,组成的系统也在变化,应当从政策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和历史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系统研究。 (3) 最优化。这是用系统方法实现政策 目 标的理想要求, 或者说是追求一种最实用性的结果。(4) 可行性。系统方法的最优化目标并非囿于一种抽象的理性原则, 实际上它要求的是一种现实的有限理性政策。它强调从实际出发,从多种可用的方案中,选择与当时
23、当地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可行方案。基于这一原则,最理想化的政策在实践中并不一定是最具可行性的政策。 22试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色是与其它问题连结为一个整体,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整体性不仅表现于政策的内容与形式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作为政策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策环境密切相关。 (2)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
24、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超前的。除目标外,相关的政策内容,也能揭示事物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样具有超前性。 政策的超前性,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建立在科学预测与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充分认识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3) 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顶,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具有不同规格。尽管不同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这种关系并非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是有主次之分。 (4) 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导源于政策的 公共 特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事务的日益增多,总的说来政府职能的发展趋势是日益丰富、复杂和扩大,那些在过去不太需要政府管理的问题,均被列入现代政府的管理范围内。由此而引发的
25、政策问题,自然变得多样复杂。 (5) 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 法人行为 。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法律性质。它的规范作用,与道德规范不同。它既要依靠社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政策的合法性首先表现在内容上,不能与宪法、法律相抵触,其次还表现在程序上要严格守法。2012 年 1 月考试题 1.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 ( C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压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2. 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 , 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 C )的失效。 A. 终结状态B.特殊状态 C 正常状态D.
26、起始状态 3. 在任何决策过程中, ( B )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A. 理智 B.理性 C. 情感 D.有限理性 4. 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 )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A. 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 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 C. 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 概括性、 间接性与主观性 5. 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C )。 A. 创造性思维 B. 直觉思维 C. 灵感思维 D. 豁然开朗思维 6. 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一般公认以(
27、C )提出一般系统论的概念为标志。 A. 贝塔朗菲 B. 西蒙 C. 克朗 D. 戴维伊斯顿 7.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 A )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A. 定性或定量 B. 定性 C. 定量 D. 系统分析 8. 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D )。 A. 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 B. 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C. 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 D. 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9. ( A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 公共利益 B. 政策方法论 C. 政策过程 D. 公共问题 10. 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
28、( A )。 A. 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B. 对社会进行管理 C. 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 D. 塑造公共价值观 11. 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 ABCD )。 A. 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 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 B. 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C. 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 D. 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 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12. 按照性质的不同, 可以将公共决策划分为( AC )。 A. 非程序化决策 B. 战略决策 C.
29、程序化决策 D. 策略决策 13. 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包括( BCDE )。 A. 效率优位观念 B. 科学民主观念 C. 公平优位观念 D. 创新超前观念E. 人本观念 14. 在知识经济时代, 公共政策呈现出的新特点包括( ABCD )。 A. 信息化 B. 民主化 C. 高效化 D. 科学化 E. 多变化 15. 以下选项属于公共问题横向性质维度的内容包括( CD )。 A. 全国性公共问题 B. 国际性公共问题 C. 管制性公共问题 D. 服务性公共问题 16. 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 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 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17
30、. 正式评价 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 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 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18. 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1) 政策问题。 (2) 政策目标。 (3) 政策方案。 (4) 政策模型。 (5) 政策资源。 (6) 政策评价标准。 (7) 政策效果。 (8) 政策环境。 (9)政策信息。 19. 简述实际工作中政策执行者对待上级政策的三种态度。 政策执行者如何对待上级政策, 实际中有三种态度: 一是求神似,去形似,抓住政策的精神实质,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执行。 二是不求神似,只求形似,机械地照搬照抄照转,执行中上下一般粗。 三
31、是既不求神似,也不求形似,而是自以为是,各行其是。20. 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吗?无为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 但这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 元为其实是一种有为。 无为思维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无为思想是公共决策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原因就在于许多公共事务并不一定必须政府出面解决才行,更多的时候要止,而后能行。公共决策者必须明确界定自身的决策范围和决策对象,在此范围内的事务可以采取积极的决策方式来进行;而在边缘或者已经超出范围的事务需要作决定时,必须三思而后行,适当的时候应当采取元为的思维方式,不去招揽和主动吸纳新的决策需
32、求。 这里的无为,其实恰恰是政府的一种有为。无为不等于不思考、不判断、不分析、不运作;与此相反,元为是必须经过和有为一样的斟酌和考虑之后的一种决策方式。 21. 试述中国中央政府在公共决策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 同时是国家最高的行政管理机关。它除了具有一般国家政府的政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以外,还具有领导、组织经济的职能;与此相关,其社会管理职能方面涉及范围甚广。这种状况决定了其实际权力大、政策内容广、职能部门多。 国务院作为中央政府,享有宪法赋予的各种行政管理权力,统一领导全国行政事务。它的权力主要包括行政立法权、法律提案权、授权立法、行政管理权
33、、经济管理权、社会管理权、外交管理权等。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从这个角度看,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它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依法进行的;它的决策活动和执行活动都属于依法行政的范围。 中国政府在领导体制上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总理领导和主持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总理召集和主持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的国务院全体会议和常务会议,在这两个决策会议上,总理对决策的问题拥有最后决定权。 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在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同时,也独立行使一些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通过这些部门行使的这些实际权力,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上是体现在国务院各部门的身上。这些部门是
34、政府权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们实际控制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环节z在一些政策制定活动中,它们甚至是主要的制定者。 22. 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 (1)效益标准。效益标准是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评估决策方案质量的标准。成本越低,收益越大,效益也就越好。只有那种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预期社会效果的决策方案才是高质量的决策方案。 (2) 方案协调性标准。方案协调性标准用以评估方案涉及的各种人力、 财力、 物力、 时间、信息等资源要素,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之间的有机整合程度。一项优质的决策方案,应该是通过方案内在凝聚力和设定的机制,把方案内含的各种要素及条件按事物发展的客观逻辑有机
35、地统合为一体。 (3)方案的适应性标准。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主要评估既定方案是否适应环境的变化。一项好的决策方案,应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当环境条件变化或意外情况出现时,该方案本身有应变的弹性和进行局部调整的余地。 (4) 决策方案力度标准。决策方案力度不够, 解决问题就会力所不及 ; 力度太大, 可能会因矫枉过正而导致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或导致事物发展动态平衡格局的崩溃。2011 年7 月考试题 1. 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一一公众为( C )。 A. 对立者 B.被管理者 C. 伙伴 D. 被统治者 2. 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B )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个人
36、负责制 C. 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权者 3. 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C )判断。 A. 利益 B.可行性 C. 价值 D. 事实 4. 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 D )时的失效。 A. 起始状态 B.特殊状态 C. 终结状态 D. 正常状态 5. 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A )。 A. 公共问题 B.公共利益 C. 公共事务 D. 社会问题 6. 公共政策是( C )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制定的政策。 A. 企业 B.社会组织 C. 政府 D. 个人 7. 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 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服从、 认同与( B )。 A. 深入 B.内化
37、 C. 反映 D. 响应 8. 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B )。 A. 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B. 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C. 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D. 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9. 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D )提出并加以使用的。 A. 美国国防部 B.麦克纳马拉 C. 贝塔朗菲 D. 兰德公司 10. 下列关于知
38、识经济基本特征的说法中 , 不正确的是( A )。 A. 社会组织层级化 B.社会主体知识化 C. 民主参与大众化 D. 政策信息公开化 11. 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 ABC ) A. 导向功能 B. 调控功能 C. 分配功能 D. 规制功能 12. 政策环境因素的基本特征有( ABCD )。 A. 多样性 B.动态性 C. 交叉性 D. 突发性 13. 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公共政策评价可以分为( ACD )。 A. 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整体评价和局部评价 C. 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 D. 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14. 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 ABCD )。 A. 顿悟
39、B.判断 C. 灵感 D. 直觉 15. 决策支持系统是由 ( AC )提出的。 A. 基恩 B.克朗 C. 斯科特 D. 贝塔朗菲 16. 管理理论 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 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17. 公共政策案例 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管理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18. 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 整体性; (2) 超前性;
40、(3) 层次性; (4) 多样性; (5) 合法性。 19. 决策方案评估的标准是什么? (1) 效益标准。效益标准是根据投入产出关系评估决策方案质量的标准。 (2) 方案协调性标准。方案协调性标准用以评估方案涉及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时间、信息等资源要素,以及各种主客观条件之间的有机整合程度。 (3) 方案的适应性标准。方案的适应性标准主要评估既定方案是否适应环境的变化。(4) 决策方案力度标准。方案的力度标准用以评估方案的力度是否适宜。 20. 简述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的区别与联系。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
41、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与公共问题不是两个对等的概念,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公共问题。 21. 试述发展型政策理念的主要内容。(1) 人本观念。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当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发展。帮助人们进行内在的知识积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创新,从而使人们得到自我更新和自我实现。(2) 公平优位观念。效率和公平一直是公共管理的两大基本目标。传统的行政管理一直是效率优位,知识经济时代,公共管理的价值目标应当是公平优位。公共政策作为为公共事务管理活动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其价值目标也应当是公平优位。(3) 科学化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政策主体一定要树立科学政策理念。(4) 民主化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是民主参与的大众化时代。公民直接参与公共政策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民主政治的逻辑起点和核心内容。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不仅仅指政策方式方法的民主化,而且指政策目标的民主化。(5) 法制化观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