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 婚俗礼仪 1.一、原始先民的婚姻血亲杂交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诸阶段二、夏商西周春秋时期1、夏代王室贵族盛行一夫多妻制婚俗,普通人则多为一夫一妻制。2、商代婚俗进一步趋于礼仪化,出现了议婚、订婚、请期、亲迎等程序。2 2.3 3、到了西周,就形成了“六礼”、娣媵、烝报等比较固定的习俗。1)、“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纳采:又叫下达,是男方托媒人向女方求婚问名:若女方同意,媒人便询问女孩姓名,准备占卜时用。纳吉:之后男方长辈在宗庙中举行占卜,以测婚事吉凶纳征:若得吉兆,便将结果告诉女方,“征”即“成”的意思;婚事就这样确定下来了。3 3.请期:男方在结婚前
2、派人到女方商定吉日。亲迎:是到了结婚那天,新郎到新娘家亲自迎接,岳父母将女儿交给女婿,上车后,新郎执辔,车轮转动三周后,将辔交给御者,自己先行到家门,等新娘到来后,亲迎至家中,举行家宴。2)、娣媵:是一种以人陪嫁的风习。媵是送的意思,最早指女子出嫁,其家族出人陪送而入于男方家族,陪送者不限男女,都叫媵。西周媵人似不再用男性,而专以新娘的妹、侄作媵。4 4.3)、烝报:也是这一时期流行的风俗。烝,是父亲死后,儿子娶其妾、媵为妻。报,指伯父、叔父死后,侄子娶其妾为妻。三、战国秦汉时期战国、秦、汉婚姻形式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体,一夫多妻制在贵族及富有者中较为普遍,他们往往媵妾成群。5 5.特点:1 1、
3、婚姻形式多 蒸婚(子娶寡庶母)报婚(侄儿娶寡伯母、婶母)转房婚(弟、兄娶守寡的嫂或弟媳)招赘婚(男子入赘女家)中表婚(表兄弟姐妹间或其子女间的婚姻)逆缘婚(即妻姐妹、夫兄弟)交互婚(两姓子女互为夫妻)6 6.2、政治色彩浓厚3、汉代对妇女的限制和歧视较少四、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礼,大体遵循“六礼”的规定。此外,由于各民族交往融合和南北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又出现了一些别具特色的习俗。如催妆、新妇乘鞍、谑郎、却扇等。催妆、7 7.婚礼特点:1 1、早婚2 2、门第婚3 3、财婚8 8.五、隋唐五代时期特点:1 1、官民婚姻仍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确定。、吸收了许多少数民族习俗 、儒
4、教的影响弱化,女子再嫁比较普遍9 9.六、宋辽夏金元时期人们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自隋唐而上”,“家之婚姻由于谱系”,而“自五季以来”,“婚姻不问阀阅”。普通人家成亲也是先讲聘财、资装,男子为财宁肯娶寡妇,作赘婿;女子为财,情愿嫁僧道,随老男。婚姻仪式也出现许多新习俗:1 1、定婚仪式简化2 2、出现了相亲习俗3 3、坐花轿10.七、明清前期明:明代从皇帝后妃到王公士庶的联姻过程,仍然沿袭着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奉(亲)迎及庙见、拜舅姑等传统习俗,只是富有者更加排场,而庶民百姓比较简略,将六礼合并为纳采、纳币、请期等几个环节)而已。重门第、重财礼、纳妾、重婚、指腹婚、童养媳、典妻、
5、冥婚等,仍是这一时期相当普遍的陋俗,休妻、离婚、退婚、入赘、改嫁等也被看作是正常现象。这种习俗下的婚姻,主要建立在政治、经济利益基础上,而不是出于男女性爱和婚姻自由。11.清:到了清代,我国的多民族格局已基本定型,婚姻习俗丰富多彩,有汉族从繁文缛节的“六礼”中沿袭改造而成的说媒、定亲、庚帖(是订婚时用来记载年岁生辰八字和籍贯的帖子,男女双方作为订婚的凭证。)、换帖、纳采、(女方向男方)回奉(礼品表示同意)、请期、送彩礼、亲迎、拜天地、闹洞房、回门等各地基本一致的礼俗,也有各少数民族受汉族及各种宗教影响形成的婚俗。12.特点:1 1、入关后的婚俗由传统部族(八旗)首领包办的拴婚制,变为宗族、外戚
6、(乾隆时改为近支宗室)等婚嫁由皇帝或皇太后指定,叫“指婚”,若是皇子、公主则“特旨指婚”。2 2、在汉文化的影响下,清朝改变旧俗,形成一套以汉族“六礼”为基础的礼仪制度和习俗。3 3、清代还流行一些奇异的婚姻习俗。如盛行于泉州的冥婚,广东的空妇婚(指未婚夫不在家而娶妻的婚俗),西南侗族的抢婚及各族各地禁而不止的指腹婚、襁褓婚和童养婚等。13.八、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1 1、呈现出新旧并存的多元化倾向。(新式婚礼采用行礼订婚、通告订婚和信物订婚)2 2、婚礼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按照政府规定的方法进行的婚礼、旅游结婚、简单茶话会式的婚礼、登报向社会宣布结婚、集体婚礼等。3 3、总的说来,这一时期
7、的婚礼趋向节俭和朴素,在形式上也简单化了。14.4 4、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已经得到国家法令的认可和保护5 5、离婚得到了政府的承认6 6、纳妾的现象还存在着15.中国传统婚嫁禁忌 1 1、安床后到新婚前夜,要找一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一起睡在床上因为传统认为 睡空床,不死夫也死妻。2 2、结婚当天,到晚上就寝前,所有的人尽量远离新床,尤其新绝对不可碰到床边,会不吉利。3 3、婚礼当日,忌让人坐在新床。4 4、婚礼当日,新娘不可任意躺在床上,否则长病在床。16.5 5、婚嫁忌生肖虎的人观礼。6 6、结婚之日新娘出门时姑姑嫂嫂不能相送。7 7、成亲日新娘离开娘家时,哭得愈厉害愈好,因为 不哭不发。8
8、 8、新娘的衣服忌有囗袋,以免带走娘家财运。9 9、结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携礼回娘家,即为归宁。但切记当天需在天黑前赶回夫家,不能在娘家过夜。17.1010、结婚后的四个月内,新娘不可叁加任何婚丧喜庆的仪式,以免冲喜。1111、新娘的镜子也忌借给他人。1212、新婚四个月内,除非必要(如蜜月旅行),新娘也忌在外过夜。18.九、现代婚礼特点:、提倡自由恋爱,程序简化、结婚礼仪较为开放与自主、婚礼形式崇尚文明、简朴而有意义(如旅行结婚、植树结婚、空中婚礼、海底婚礼、晚会婚礼等)19.十、中国传统婚俗几个典故:一)、说媒篇 中国古代无媒不成婚。强调“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在中国神话传说
9、中,最早的媒人是女娲 、周代还设有官媒,专司判合之事。、媒人被称为“伐柯人”,说媒则是“执柯”。诗经咏叹道:“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它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砍下大的树枝?不用斧头砍不断它;怎样才能取到妻子?没有媒人成不了婚。”20.、媒人被人雅称为“冰人”、“冰斧”、大约到了唐代,民间神话中又出现了专司婚姻之神月下老人。后世因而又称媒人为“月下老人”,或简称“月老”。、元王实甫在唐元稹莺莺传的基础上,创作了元杂剧西厢记,因而又称媒人为“红娘”。、明清时期又有“媒婆”一词,亦用以指称媒人。但因为媒婆能说会道,其话往往名不副实,所以,“媒婆”一词略带贬义。21.明陶宗仪辍耕录中所
10、谓的“三姑六婆”,通常是指那些夸夸其谈、不务正业的女人。8 8、建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绍人”。二)看亲篇三)洞房篇、入洞房和蜜月的典故 、闹洞房的来历和游戏四)哭嫁篇、哭嫁的典故 、哭嫁的原因22.、妇女反抗劫掠婚的方式。、从心理上分析,出嫁女离家别亲时的悲伤和难舍难分使之哭。、出嫁女由姑娘转为少妇的角色转换的不适应而哭。、私有制下的买卖或变相买卖婚姻。、是衡量出嫁女才的、贤惠和出众的标准。、是传统的摆设,是仪式的需要,更是祥瑞的象征。23.十一、婚姻关系的解除:女子若有以下七项情形之一的,丈夫或公婆即可休之,被成为“七出”或“七去”。)不顺父母去(逆德)无子去(不孝)淫去(乱族)妒去(乱家)恶疾去(不能共祭祖先)多言去(会离间亲属)盗窃去(反义)24.女子若有以下“三不去”理由,夫家则不能离异休弃)有岁聚而无岁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25.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