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五首教学设计 林东第七中学 房晓玲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和音韵美。 2.能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3.能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用自读、齐读等形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 课文图画PPT。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登幽州台歌的幽州台、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 (一)幽州台 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燕国的国都,今大兴县。燕昭王执政后,励精图治,为了使燕国逐渐强大,建黄金台,
2、置金于黄金台上,广招贤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二)作者介绍 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字伯玉。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他反对唐初靡丽诗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他的一些诗,风格苍凉激越,是初唐诗歌革新的前驱者。 (三)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
3、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燕昭王为广招贤士而建的幽州台,极度苦闷忧愤,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二:初读课文,体会诗歌的节奏、感情学生听读录音,通过齐读,小组练读、个别示范读、pk读等形式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语言美、感情美三;再读诗歌,体悟感情 (一)出示任务: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反馈指导: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
4、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二)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社会背景? 反馈指导:这首诗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出示任务: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反馈指导: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四:学习望岳 (一)作者介绍 出示任务: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 -(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
5、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反馈指导: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理想,但仕途坎坷,身经离乱,看到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就用诗歌抒写情怀,反映时事。其作品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正义感和鲜明倾向性,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又由于他能忧国忧民,被誉为“诗圣”。代表作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二)泰山介绍 泰山,古称东岳,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岳、为五岳之首。 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长达二百公里。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
6、的高旷气势。泰山多松柏,更显其庄严巍峨葱郁;又多溪泉,故而不乏灵秀与缠绵。缥缈变幻的云雾则使它凭添了几分神秘与深奥。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衮州(今属山东省)去。其父杜闲当时任衮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四)读懂诗意 首联:泰山啊怎么样了呢?在齐鲁大地青青的山色绵延不绝。 颔联: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集中在泰山,山南山北的明暗分割。 颈联:层层云
7、升腾,涤荡心胸;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尾联:终要登上泰山顶峰,一眼望去,四周重重山峦都显得渺小了。 (五)问题探究 出示任务:1.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反馈指导: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想望。 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出示任务: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五:学习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可从作者介绍、背景介绍、诗歌朗诵、诗歌竞背等方式、诗歌赏析等方式汇报,小组间有评价、有补充、有加分。六:成果检测: 将每首诗的主旨句、哲理句、抒情句等做成小条,以抽签方式竞赛答题的方式检查学生的接受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