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s Requirements with guidance for useISO/FDIS 14001:2015(仅限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内部使用)体系认证事业部管理体系标准换版项目组2015-8声明本稿由方圆标志认证集团“体系认证事业部管理体系标准换版项目组”依据ISO14001:2015的FDIS(英文)稿翻译而成,未经权威审校,可能存在用词不准确、语言不精练,甚至存在意译上的错误,敬请谅解。本翻译稿仅限方圆标志认证集团内部使用。本翻译稿不用于认证客户变更现有管理体系的依据。在“国家标准”发布前,本稿可作为内
2、部培训或认证客户宣讲的参考资料。在本稿的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现任何语义上的翻译错误,请及时与项目组沟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方圆标志认证集团体系认证事业部管理体系标准换版项目组2015年8月0引言0.1背景既要满足当代需求而又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实现环境与社会和经济之间的平衡。通过平衡可持续发展的这“三大支柱”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随着立法的日趋严格,以及环境污染、资源低效利用、废物管理不当、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压力的不断增大,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透明度和责任的期望也进一步增强。上述情况使得组织出于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柱”做贡献的目的,通过实施环境管
3、理体系,以系统的方法开展环境管理工作。0.2环境管理体系的目的本标准旨在为组织提供一个用于保护环境和响应环境状况变化的框架,以实现环境与社会 - 经济需求间的平衡。标准规定了能够使组织实现其设定的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要求。通过以下方式,系统的环境管理方法能够为最高管理者提供有助于取得长期成功,以及为促进可持续发展建立选项的有用信息: 通过采用预防或减轻有害环境影响的方法保护环境; 减轻环境状况对组织的潜在不利影响; 帮助组织履行合规性义务; 提升环境绩效; 通过应用生命周期观点控制或影响组织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分销、消费和处置的方式,由此,能够防止环境影响被无意地转移到生命周期的其他阶段
4、; 通过实施环境友好的能够增强组织市场地位的可选方案,实现财务和运营效益; 向利益相关方沟通环境信息。本标准和其他国际标准一样,不增加或改变对组织的法律要求。0.3成功因素环境管理体系的成功取决于最高管理者领导下的组织各层次和职能的承诺。组织可以通过利用机会来预防或减轻有害的环境影响,增强那些有益的特别是具有战略和竞争意义的环境影响。将环境管理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战略方向和决策,与其他业务优先事项相一致,并将环境管理方法整合到组织整体的管理体系中,这样可使最高管理者能够有效应对风险和机会。本标准成功实施的证据可使利益相关方确信一个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正在发挥作用。然而,采用本标准本身不能保证最佳
5、的环境结果。本标准的应用可因组织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两个组织可能从事着相似的活动,但却可能具有不同的合规性义务、环境方针承诺、环境技术和环境绩效目标;然而,它们可能都符合本标准的要求。环境管理体系的详略和复杂程度取决于组织所处的环境、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合规性义务,以及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性质,包括环境因素和相关的环境影响。0.4策划、实施、检查与改进模式环境管理体系的基本方法以策划 - 实施 - 检查- 改进,即PDCA理念为基础。PDCA模式提供了可用于组织实现持续改进的循环递进过程。它可用于环境管理体系,也可用于其单独的要素。PDCA可简要描述如下: 策划:建立所需的环境目标和过程以
6、实现与组织的环境方针相一致的结果; 实施:实施所策划的过程; 检查:依据环境方针,包括方针承诺、环境目标和运行准则对过程实施监测和测量,并报告结果; 改进:采取行动,持续改进。图1展示了本标准采用的结构是如何整合入PDCA模式的,它可帮助新的和既有标准使用者理解系统方法的重要性。图1: PDCA与本标准结构的相互关系0.5本标准内容本标准符合ISO对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这些要求包括高层次结构、一致的核心正文和具有核心定义的通用术语,目的是方便使用者实施多个ISO管理体系标准。本标准不包括针对其他管理体系的特殊要求,例如质量、职业健康安全、能源或财务管理。然而,本标准使组织能够应用共同的方法和基
7、于风险的思想,将环境管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整合。本标准包含了用于评价符合性的要求。任何有愿望的组织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证实其符合本标准:a)进行自我评定和自我声明;或b)寻求组织的利益相关方(如顾客)对其符合性进行确认,或c)寻求外部对其自我声明的确认,或d)寻求外部组织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注册。附录A提供了解释性信息以防止对本标准要求的误解。附录B说明了本标准之前版本和现行版本之间在技术上的基本一致性。环境管理体系实施指南见ISO14004。在本标准中,以下动词形式将被使用: 应(shall)指要求; 宜(should)指建议; 可以(may)指允许; 可能/能够(can)指可能
8、性或能力。标记为“备注”的信息拟用于帮助理解或使用本文件。条款3中的“词条注解”提供了附加说明,用于补充术语有关的资料,其中可能包含了与术语使用相关的规定。条款3中的术语和定义按照概念上的顺序进行排序,并在文件最后附有依字母顺序的索引表。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能够用于组织提升其环境绩效的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本标准是为寻求以系统的方式管理其环境责任的组织而开发的,这是一种有助于组织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柱做贡献的方式。本标准帮助组织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为环境、组织自身及其利益相关方提供价值。与组织的环境方针相一致的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包括: 环境绩效的提升; 合规
9、性义务的履行; 环境目标的实现。本标准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无论其规模、类型和性质如何,同时也适用于组织以生命周期观点确定的能够控制或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本标准并未提出具体的环境绩效准则。本标准可整体或部分地用于系统地改进环境管理,然而,组织一旦声明其符合本标准,那么本标准的全部要求都要整合到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中并得到满足。2规范性引用文件无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鉴于本文件的目的,本文件使用了下列术语和定义。3.1与组织和领导作用有关的术语3.1.1管理体系组织(3.1.4)用来建立方针、目标(3.2.5)和过程(3.3.5)并进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的集合。
10、注1:一个管理体系可能包括一个管理领域,也可涉及几个管理领域(如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能源、财务管理)。注2:体系的要素包括组织的结构、岗位和职责、策划和运行、绩效评价与改进。注3:管理体系的范围可能包括整个组织、特别确定的组织职能、特别确定的组织部门,或者组织团体内的一个或多个职能。3.1.2环境管理体系管理体系(3.1.1)的一部分,用来管理环境因素(3.2.2)、履行合规性义务(3.2.9)、应对风险和机会(3.1.5)。3.1.3环境方针由最高管理者(3.1.5)就组织(3.1.4)的环境绩效(3.4.11)正式表述的意图和方向。3.1.4组织为实现其目标(3.2.5),具有自身职
11、能、权限和相互关系的个人或团体。注1:组织包括但不限于专营商、公司、集团公司、商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合股经营的公司、公益机构、社团、或上述单位中的一部分或其结合体,无论其是否具有法人资格、公营或私营。3.1.5最高管理者位于组织(3.1.4)最高层,管理或控制组织(3.1.4)的个人或团体。注1:最高管理者有权在组织内部授权并提供资源。注2:如果管理体系(3.1.1)的范围仅覆盖组织的一部分,则最高管理者是指指挥和控制这部分组织的人员。3.1.6利益相关方能够影响或受组织影响,或自身感到受组织的决策或活动影响的个人或组织(3.1.4)。注1:“自身感到受影响”是指已为组织所知的感受。例如
12、:顾客、社会团体、供应商、监管机构、非政府组织、投资者和员工。3.2与策划有关的术语3.2.1环境组织 (3.1.4) 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注1:外部存在可以从组织内延伸到地方、区域和全球系统。注2:外部环境还可用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气候和其他特性来描述。3.2.2环境因素组织(3.1.4)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与环境或能够与环境 (3.2.1) 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注1:环境因素能够引起环境影响(3.2.4)。重要环境因素是指具有或可能具有一种或多种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注2:重要环境因素是由组织运用一个或多个准则而确定的
13、。3.2.3环境状况在某一特定时间点确定的环境(3.2.1)状态或特性。3.2.4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 (3.1.4) 的环境因素(3.2.2)给环境 (3.2.1) 造成的有害或有益的变化。3.2.5目标要实现的结果注1:目标可是战略性的、策略性的或运行层面的。注2:目标可涉及不同的管理领域(例如:财务的、健康与安全的,以及环境的目标),并且能够应用于不同层次(如:战略层面的,组织范围的,项目的,产品、服务和过程(3.3.5)的)注3:可以用其他方式表式目标,例如,用预期结果、目的、运行准则表示环境目标(3.2.6),或者用其他的近义词(例如目的(aim)、目标(goal)或指标(ta
14、rget))来表述环境目标。3.2.6环境目标由组织(3.1.2)制定的与其环境方针(3.1.3)相一致的目标(3.2.6)3.2.7污染预防为了降低有害的环境影响(3.2.4)而采用(分别或综合采用)过程(3.3.5)、惯例、技术、材料、产品、服务或能源以避免、减少或控制任何类型的污染物或废弃物的产生、排放或排出。注1:污染预防可能包括源削减或消除,过程、产品或服务的更改,资源的有效利用,材料或能源替代,再利用、回收、再循环、再生和处理。3.2.8要求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义务的需求或期望。注1:“通常隐含的”是指对组织(3.1.4)和利益相关方(3.1.6)而言是惯例或一般做法的,所
15、考虑的需求和期望是不言而喻的。注2:规定的要求是经明示的要求,如在文件化信息(3.3.2)中阐明。注3:除法律法规要求之外的要求,一经组织决定遵守就成为了义务。3.2.9合规性义务(首选的术语)法律法规要求和其他要求。(被承认的术语)组织(3.1.4)必须遵守的法律法规要求(3.2.8)和组织必须或选择遵守的其他要求。注1:合规性义务与环境管理体系(3.1.2)有关。注2:合规性义务可来自强制性要求,如适用的法律法规;或是自愿性承诺,如组织和行业标准、合同关联的要求、操作规程、与社会团体或非政府组织的协议。3.2.10风险不确定性的影响注1:影响是指对预期的偏离积极的或消极的。注2:不确定性是
16、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指对某事件、其后果或可能性缺失充分的信息、理解或知识,即便是部分缺失。注3:风险通常被描述为潜在“事件”(如ISO指导73:2009中3.5.1.3条款之规定)和“后果”(如ISO指导73:2009中73,3.6.1.3条款之规定)或其结合。注4:风险常以事件的后果(包括环境的变化)与发生的可能性的组合来表示。(如ISO指导73:2009中3.6.1.1之规定)。3.2.11风险和机会潜在的不利影响(威胁)和潜在的有利影响(机会)。3.3 与支持和运行有关的术语3.3.1能力运用知识和技能以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3.3.2文件化信息需要由组织(3.1.4)控制和保持的信息及其
17、承载媒介。注1:文件化信息可能有各种来源,并以任何形式和媒介呈现或承载。注2:文件化信息可能涉及: 环境管理体系(3.1.2),包括相关的过程(3.3.5); 为组织的运行而创建的信息(可被认为是文件); 实现结果的证据(可被认为是记录)。3.3.3生命周期产品(或服务)系统中前后衔接的阶段,即从自然资源获取原材料或生成原材料到最终处置的一系列过程。注1:生命周期阶段包括原材料的获取、设计、生产、运输、交付、使用后处理和最终处置。【来源:ISO 14044:2006的3.1,更改在定义中增加了(或服务),词条注解1中也增加了这一内容。】3.3.4外包(动词)根据协议由外部组织(3.1.4)执行
18、组织的部分职能或过程(3.3.5)注1:尽管外包职能或过程在管理体系(3.1.1)的覆盖范围内,但行使外包职能或过程的组织不在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3.3.5过程将输入转为输出的一系列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注1:过程可形成文件,也可不形成文件。3.4与绩效评价和改进有关的术语3.4.1审核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从而确定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3.3.5)。注1:内部审核可由组织(3.1.4)自己实施,也可由外部团体代表组织实施。注2:审核可以是结合审核(结合两个或多个领域)。注3:审核应由与被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无偏见和无利益冲突的人员进行,以
19、证实其独立性。注4:“审核证据”是与审核准则有关并能够证实的记录、事实陈述和其他信息。“审核准则”是用于与审核证据进行比较的一组方针、程序和要求(3.2.8)。ISO19011: 2011,3.3和3.2中分别对它们进行了定义。3.4.2符合满足要求(3.2.8)3.4.3不符合未满足要求(3.2.8)注1:不符合与本标准要求有关,也与组织为其自己建立的环境管理体系附加要求有关。3.4.4纠正措施为消除不符合(3.2.3)的原因并防止再发生所采取的措施。注1:一项不符合可以有一个以上的原因。3.4.5持续改进为提升绩效(3.4.10)而不断进行的活动。注1:提升绩效与运用环境管理体系(3.1.
20、2)改进与组织(3.1.4)的环境方针(3.1.3)相一致的环境绩效(3.4.11)有关。注2:该活动不必同时发生于所有区域,或是不间断发生的。3.4.6有效性策划的活动和策划的结果被实现的程度。3.4.7参数可测量的运行、管理或状况的条件或状态的(一种)表达。来源:ISO 14031:2013,3.153.4.8监视确定体系、过程(3.3.5)或活动的状态。注1:为确定状态,可能需要检查、监督或仔细地观察。3.4.9测量确定“值”的过程(3.3.5)3.4.10绩效可测量的结果。注1:绩效可能是定量的或定性的结果;注2:绩效可能与活动、过程(3.3.5)、产品(包括服务)、体系或组织(3.1
21、.4)的管理有关。3.4.11环境绩效与环境因素(3.2.2)的管理有关的绩效(3.4.10)注1:对于环境管理体系(3.1.2),可以使用参数(3.4.7)对照组织的环境方针(3.1.3)、环境目标(3.2.6)及其他准则对结果进行测量。4组织所处环境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环境组织应确定与其目的有关的,影响其实现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的外部和内部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受组织影响的或能够影响组织的环境状况。4.2理解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组织应确定:a)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利益相关方;b)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与期望(即要求);c)利益相关方的哪些需求与期望会成为其合规性义务。4.3确定环境管理体系
22、的范围组织应确定环境管理体系的边界和适用性,以界定其范围。当界定范围时,组织应考虑:a)4.1提及的外部和内部问题;b)4.2提及的合规性义务;c)组织单元、职能及物理边界;d)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e)组织实施控制与施加影响的权限和能力。一旦确定了范围,范围内组织的所有活动、产品和服务都必须纳入环境管理体系。应保持体系范围的文件化信息,并可为利益相关方获取。4.4环境管理体系为实现包括提升环境绩效在内的预期结果,组织应依据本标准的要求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包括所需的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建立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组织应考虑4.1和4.2中所获取的知识。5.领导作用5.1领导作
23、用与承诺最高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方式证实对环境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和承诺: 对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承担责任; 确保建立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和所处环境相一致;c)确保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d)确保可获得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e)就有效的环境管理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f)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g)指导和支持员工为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h)促进持续改进;i)支持其他相关管理者在其负责的领域展示其领导作用。注:本标准提及的“业务”可广义地理解为对于组织的存在目的非常重要的那些活动。5.2环境方针在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最高管理者应建立、
24、实施并保持环境方针。方针应:a)适合于组织的宗旨和所处环境,包括其活动、产品与服务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b)为制定环境目标提供框架;c)包括一项或多项环境保护的承诺,其中包含污染预防和其他与组织所处环境相关的特殊承诺;注:保护环境的其他特殊承诺可能包括资源的可持续使用、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d)包括履行合规性义务的承诺;e)包括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以提升环境绩效的承诺。环境方针应: 作为文件化信息予以保持; 在组织内得到沟通; 可被利益相关方获取。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最高管理者应确保为相关岗位规定职责和权限,并在组织内沟通。最高管理者应为下述事项分配职责和权限
25、:a)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要求;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环境管理体系绩效,包括环境绩效。6. 策划6.1应对风险和机会的措施6.1.1总则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满足6.1.1至6.1.4要求所需的过程。策划环境管理体系时,组织应考虑: 4.1中提及的问题; 4.2中提及的要求; 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并且,确定需要应对的与以下方面有关的风险和机会: 环境因素(见6.1.2); 合规性义务(见6.1.3); 4.1和4.2中识别出的其他问题和要求。以: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能够取得预期结果; 预防,或减少不期望的结果,包括影响组织的潜在的外部环境状况; 实现持续改进。在环境管理体系的范围内,组织
26、应确定潜在的紧急状况,包括可能具有环境影响的情况。组织应保持下述有关的文件化信息: 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机会; 足以相信6.1.1至6.1.4中所需的过程已按策划的安排得到实施。6.1.2环境因素在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组织应从生命周期的观点考虑,确定其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能够影响的环境因素及相关的环境影响。确定环境因素时,组织应须考虑:a)变化,包括已计划的或新的开发、新的或修改的活动、产品和服务;b)异常情况和可合理预见的紧急情况。组织应依据已建立的准则确定具有或可能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因素,即重要环境因素。适当时,组织应在各层次和职能间沟通其重要环境因素。组织应保持下述文件化信息:
27、 环境因素及相关的环境影响; 用于确定重要环境因素的准则; 重要环境因素。注:重要环境因素可能导致与有害环境影响(威胁)或有益环境影响(机会)相关的风险和机会。6.1.3合规性义务组织应:a)确定并可获取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合规性义务;b)确定如何将这些合规性义务应用于组织;c)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其环境管理体系时,对这些合规性义务加以考虑。组织应保持其合规性义务的文件化信息。注:合规性义务会给组织带来风险和机会。6.1.4策划措施组织应策划:a)采取措施以管理其:1)重要环境因素;2)合规性义务;3)6.1.1中识别的风险和机会。b)如何:1)将这些措施融入并实施于环境管理体系过程(见
28、6.2、条款7、条款8和9.1),或其他业务过程;2)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策划这些措施时,组织应考虑其可选的技术方案和财务、运行及经营要求。6.2环境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6.2.1环境目标组织应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环境目标,此时须考虑组织的重要环境因素和相关的合规性义务,并考虑其风险和机会。环境目标应:a)与环境方针一致;b)可测量(可行时);c)得到监视;d)得到沟通;e)适时更新。组织应保持环境目标的文件化信息。6.2.2策划实现环境目标的措施策划如何实现环境目标时,组织应确定:a)要做什么;b)需要哪些资源;c)由谁负责;d)何时完成;e)如何评价结果,包括用于监视可测量的环境目标的实
29、现进度所需的参数(见9.1.1)。组织应考虑如何能将实现环境目标的措施融入其业务过程。7.支持7.1资源组织应确定并提供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7.2能力组织应:a)确定在其控制下从事影响环境绩效和影响履行合规性义务能力的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能力;b)确保以适当的教育、培训和经历为基本条件的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工作;c)确定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培训需求;d)适用时,采取措施以获得必要的能力,并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注:适用措施可能包括为在岗人员提供培训、指导或重新安排工作,或雇佣或聘用胜任的人员。组织应保留适当的文件化信息作为能力的证据。7.3意识组织应确保
30、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意识到:a)环境方针;b)重要环境因素以及与其工作相关的实际或潜在的环境影响;c)他们对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贡献,包括改进环境绩效的益处;d)不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括未履行合规性义务的后果。7.4沟通7.4.1总则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内、外部沟通所需的过程,包括:a)沟通什么;(沟通的内容)b)何时沟通;(沟通的时机)c)与谁沟通;(沟通的对象)d)如何沟通。(沟通的方式)建立沟通过程时,组织应: 须考虑其合规性义务; 确保所沟通的环境信息与环境管理体系内形成的信息一致且真实可信。组织应对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沟通做出回应。适当时,组织应保留作为沟通
31、证据的文件化信息。7.4.2内部沟通组织应:a)在其各层次和职能间就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内部沟通,适当时,包括环境管理体系的变化;b)确保沟通过程能够使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对持续改进做出贡献。7.4.3外部沟通组织应按其建立的沟通过程及合规性义务的要求,就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与外部进行沟通。7.5文件化信息7.5.1总则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应包括:a)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化信息;b)组织确定的为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所必需的文件化信息。注:不同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程度可能不同,取决于: 组织的规模及其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的类型; 证实履行合规性义务的需要; 过程的复杂程度及其相
32、互作用; 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的能力。7.5.2创建和更新在创建和更新文件化信息时,组织应确保适当的:a)标识和描述(例如,标题、日期、作者,或文献编号);b)形式(例如,语言、软件版本、图示)与媒介(例如,纸质的、电子的);c)评审和批准,以保证适宜性和充分性。7.5.3文件化信息的控制应对环境管理体系和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化信息进行控制,以确保:a)在使用处和需要时可获得适用的信息;b) 文件化信息得到充分的保护(如防止失密、不当使用,或缺失)。为控制文件化信息,适用时,组织应规定和实施如下活动: 分发、访问、检索和使用; 存放和保护,包括保持可读性; 变更控制(如版本控制); 保留和处置。
33、组织确定的环境管理体系策划和运行所需的外来文件化信息应得到适当识别和控制。注:“访问”隐含有决定的意思,指仅允许查阅文件化信息,或既允许查阅又有权更改文件化信息。8运行8.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组织应按以下方式建立、实施、控制和保持满足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实施6.1与6.2规定的措施所需的过程,通过:为过程建立运行准则;按照运行准则实施过程控制。注:控制可能包括工程控制和程序。控制可按层级实施(例如:淘汰、替换和管理),可单独或组合使用。组织应对已策划的变更进行控制,并对非预期变更的后果予以评审,必要时,应采取措施以减轻任何不利影响。组织应确保外包过程得到控制或影响。对过程实施控制和施加影响的类型与
34、程度应在环境管理体系内加以规定。从生命周期的观点出发,组织应:a)适当时,建立控制措施,以确保在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考虑了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要求;b)适当时,确定对采购产品和服务的环境要求;c)与外部供方(包括承包商)沟通相关环境要求;d)考虑是否需要提供与产品和服务的运输或交付、使用、使用后处理和最终处置有关的潜在重大环境影响的信息;组织应保持足以相信过程已按策划的安排得以实施的文件化信息。8.2应急准备和响应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为6.1.1中确定的潜在紧急情况做准备和对其做出反应所需的过程。组织应:a)通过策划措施做好响应准备,以预防或减轻由紧急情况引起的有害环境影响;b)对
35、实际发生的紧急情况做出响应;c)采取与紧急情况和潜在环境影响的程度相适应的措施,以预防或减轻紧急情况的后果;d)可行时,定期试验已策划的响应措施;e)定期评审和修改过程及已策划的响应措施,特别是紧急情况发生后或试验后。f)适用时,向利益相关方,包括向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提供与应急准备和响应相关的信息和培训。组织应保持足以相信过程已按策划的安排得到实施所需的文件化信息。9绩效评价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9.1.1总则组织应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其环境绩效。组织应确定:a)监视和测量的内容;b)适用时,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以确保结果有效;c)评价环境绩效的准则及适合的参数;d)实施
36、监视和测量的时机;e)对监视和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时机。适当时,组织应确保使用经校准或验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并予以维护。组织应评价其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组织应就沟通过程中识别出的,以及合规性义务要求的有关环境绩效的信息进行内部和外部沟通。组织应保留适当的文件化信息,作为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结果的证据。9.1.2合规性评价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评价合规性义务履行情况所需的过程。组织应:a)确定合规性评价的频次;b)评价合规性情况,必要时采取措施;c)保持合规性情况的知识和对合规性情况的理解。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合规性评价结果的证据。9.2内部审核9.2.1总则组织应按照策
37、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提供下述有关环境管理体系的信息:a)是否符合:1) 组织自身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2 )本标准的要求。b)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9.2.2内部审核方案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内部审核方案,包括内部审核的频次、方法、职责,内部审核的策划要求和审核情况的报告。建立内部审核方案时,组织应考虑有关过程的环境重要性,影响组织的变化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组织应:a)规定每次审核的准则和范围;b)选择审核员并实施审核,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c)确保向相关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审核方案实施和审核结果的证据。9.3管理评审最高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
38、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应包括对下述事项的考虑:a)以往管理评审后续措施的状况;b)以下方面的变化:1)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内部和外部问题;2)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包括合规性义务;3)重要环境因素;4)风险和机会。c)环境目标的实现程度;d)组织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包括以下方面的趋势:1)不符合与纠正措施;2)监视和测量结果;3)合规性义务的履行情况;4)审核结果。e)资源的充分性;f)来自利益相关方的信息,包括抱怨;g)持续改进的机会;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 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结论; 持续改进机会的决策; 任何与环境管理
39、体系变更需求相关的决策,包括资源; 环境目标未实现时需采取的措施(必要时); 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与其他业务过程融合的机会(必要时); 任何与组织的战略方向有关的结论。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管理评审结果的证据。10改进10.1总则组织应确定改进机会(见9.1、9.2和9.3),并实施必要的措施以实现环境管理体系期望的结果。10.2 不符合与纠正措施发生不符合时,组织应:a)对不符合做出响应,适用时:1)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和纠正;2)处理后果,包括减轻有害的环境影响。b)通过以下方式,评价采取消除不符合原因的措施的需求,以防止再发生或在其他地方发生:1)评审不符合;2)确定不符合的原因;3)确
40、定是否存在或可能发生类似的不符合;c)实施任何必要的措施;d)评审所采取的任何纠正措施的有效性;e)必要时,对环境管理体系做出变更。纠正措施应与所发生的不符合的影响(包括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相适应。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下述事项的证据: 不符合的性质和所采取的任何后续措施; 任何纠正措施的结果。10.3持续改进组织应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与有效性,以提升环境绩效。附录A(资料性附录)标准使用指南A.1总则附录中所给出的解释性信息是为了避免对本标准要求的误解。解释性信息的阐述与标准的要求相一致,而无意增加、减少或修改标准的要求。本标准的要求需要从系统或整体角度进行考虑。使用者不要
41、脱离其他条款而孤立地解读标准中的特定语句或条款。本标准一些条款的要求与其他条款的要求存在着相互关联关系。例如,组织需要理解其环境方针承诺与其他条款所规定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对变更的管理是保持环境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的管理可以确保组织能够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管理体系期望的结果。本标准的多项要求中都涉及了对变更的管理,包括: 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见4.4), 环境因素(见6.1.2), 内部沟通(见7.4.2), 运行控制(见8.1),内部审核方案(见9.2.2) 管理评审(见9.3)。作为变更管理的一部分,组织应关注到计划的和未计划的变更,确保这些变更所引起的非预期结果不会对环境管理体系期
42、望的结果造成负面影响。变更的例子有: 计划了的对产品、过程、运行、设备或设施的变更; 员工和外部供方的变更,包括承包方; 与环境因素、环境影响,以及相关技术有关的新的信息; 合规性义务的变更。A.2结构和术语的说明为增进与其他管理体系标准的相容性,本标准的条款结构和一些术语发生了变化。然而,本标准并未要求将其条款结构或术语应用于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本标准也未提出用其术语替代组织所用术语的要求。组织可以选择使用适合于自身业务的术语,如使用“记录”、“文件”、或“规程”,而不是“文件化信息”。A.3概念的说明除了条款3中给出的术语和定义,对选定的几个概念做出如下说明,以避免误解: 在本标准中,
43、“任何”一词的使用意味着选定或选择。 词语“适当的”(appropriate)和“适用的(applicable)”不能互换。“适当的”是指适合(于),并隐含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而“适用的”是指相关的或可采用的并意指如果能做,就必须要做。 词语“考虑”(consider)意指需要考虑,但可以拒绝考虑;而“须考虑”(take into account)是指需要考虑且不能拒绝考虑。“持续的”(continual)是指发生在一段时间内的持续,但中间可以有间断,(不同于“持续不断的”(continuous),“持续不断的”表示没有中断的持续)。因此,当提及到改进时,“持续的”(continual)是适合
44、使用的词汇。 本标准中,“影响”一词是用来表述相对于组织而言的变化的结果;短语“环境影响”特指相对于环境而言的变化的结果。 词语“确保”(ensure)表示可以授权的职责,但不一定承担责任。 本标准使用了术语 “利益相关方”(interestedparty);当表示相同概念时,“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是它的同义词。本标准使用了一些新的术语。为了给本标准新的使用者和前版标准的使用者提供帮助,对这些术语简要解释如下: 短语“合规性义务”代替了前版标准中的短语“法律法规要求和组织自愿遵守的其他要求”。新短语的含义与前版标准的相关短语没有不同。 “文件化信息”(documented i
45、nformation)代替了前版标准中的名词 “文件”,即“文档”和“记录”。为有别于通用术语“文件化信息”的含义,本标准现在用短语“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的证据”来表示记录;而“保持文件化信息”是指除记录之外的其他文件。短语“作为的证据”不是指为满足法律要求而提供的证据,其含义仅仅是指需要保留的客观证据。 短语“外部供方”是指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外部供方组织(包括承包商)。 将“识别”(identity)改为“确定”(determine)目的是与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术语相一致。“确定”(determine)是指产生结果信息的发现过程。这一变化并不意味与前版标准(的词义)有什么不同。 术语“预期结果”是指
46、组织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想要实现的结果,最低限度的预期结果包括提高环境绩效,履行合规性义务和实现环境目标。组织还可以为其环境管理体系设定附加的预期结果,例如,与他们的保护环境的承诺相一致,组织可设定一个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预期结果。 短语“在组织的控制下从事工作的人员”包括为组织工作的人员,以及代表组织工作并承担相应责任的人员,(如承包商)。这一短语代替了前版标准使用的短语“为他或代表他工作的人员”和“为组织或代表组织工作的人们”。新短语的含义与前版标准没有不同。前版标准使用的“指标”这一概念被合并入了术语“环境目标”中。A.4组织所处环境A.4.1理解组织及其所处环境4.1条款的目的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