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斜视几个概念Kappa角:瞳孔中心线(垂直于瞳孔中心的直线)与视轴(注视目标与黄斑中心凹连线)的夹角。用点光源照射角膜时,反光点位于瞳孔正中央,为瞳孔中线与视轴重合,即零Kappa角。反光点位于瞳孔中线鼻侧,给人以轻度外斜视的印象,此为阳性Kappa角(即正Kappa角)。反光点位于瞳孔中线颞侧,给人以内斜视的错觉,为阴性Kappa角(负Kappa角),给人以内斜视的错觉。瞳孔中心线视轴Kappa角瞳孔中线鼻侧,正Kappa角,外斜颞侧,负Kappa角,内斜1.每眼眼外肌有6条(4条直肌和2条斜肌)。4条直肌为:上直肌:距角膜缘7.7mm 主要:上转 次要:内转、内旋 下直肌:距角膜缘6.5m
2、m 主要:下转 次要:内旋、外转 内直肌:距角膜缘5.5mm 主要:内转 外直肌:距角膜缘6.9mm 主要:外转拮抗肌、协同肌、配偶肌协同肌:单眼某一眼外肌行使主要作用时,还有其他眼外肌来协助完成,起协助作用的眼外肌,称协同肌。如上转时上直肌和下斜肌,下转时的下直肌和上斜肌。拮抗肌:眼外肌的运动需互相制约,以免超出所需要的运动范围,相互制约的眼外肌称拮抗肌。如内、外直肌,上、下直肌。配偶肌:使双眼向同一方向运动的肌肉称配偶肌。向右注视时,右眼的外直肌和左眼的内直肌。双眼视觉双眼单视:外界同一物体分别投射到两眼的黄斑中心凹,经大脑视觉中枢加工整合为单一立体物像的生理过程。双眼单视分三级:同时视双
3、眼视觉 融合功能 立体视融合:两眼同时看到的物象在视觉中枢整合为一个物象成为融合。(大脑枕叶能把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物象综合为一个完整的印象的机制)含两种成分:感觉融合:即将两眼所见物象在大脑视皮质整合成为一个物象的能力;运动融合:即在有眼位分离的趋势时,通过运动融合使相同的物象落在并保持在两眼视网膜相对应区域的能力。视网膜对应:两眼视网膜具有相同视觉方向的点或区域成为视网膜对应点。两眼黄斑中心凹具有共同的视觉方向时为正常视网膜对应。一个物体的影像只有同时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传入大脑始能被感觉为一个印象,落在非对应点上的物象两眼将投射到空间不同部位而被感觉成两个印象,形成复视。产生双眼视
4、觉的基本条件:两眼视野重合是产生双眼视觉的基础,视野重合的部分越大,双眼单视范围愈大;两眼所见物象的大小、形状、明暗、颜色相似或完全一致;具有正常的视网膜对应,同时有健全的融合功能和协调的眼球运动功能。斜视后的双眼视觉异常复视:斜视后,外界同一物体投射在两眼视网膜非对应点上,即投射在注视眼中心凹和斜视眼黄斑外的某一视网膜成分处,因二者非对应点,所以被大脑知觉为两个物体,成为复视。复视并不仅由健眼黄斑部与斜眼黄斑外非对应点所引起。因为眼位偏斜,两眼黄斑外的一切视网膜成分间的对应关系均将发生紊乱,所以落于黄斑部以外其他非视网膜对应成分之物象也将引起复视,但由于该部位视功能比较低下干扰可能较黄斑部为
5、轻。混淆视:外界不同物体的影像落于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结果。由于大脑并未理解眼位已发生偏斜,根据正常情况,落于两眼黄斑部之物象因该处有相同的视觉方向被感觉为一个印象。两个不同物体的影像被重合在一起势必引起混淆,如同一张照相底片被二次曝光产生的结果一样。同复视一样,周围视网膜对应点上所接受的不同物象也同样会引起混淆。斜视后,外界不同物体分别投射在两眼黄斑中心凹,两个不同的物象在视皮质无法融合,成为混淆视。黄斑斜视后的病生理改变抑制:(定义:为了消除复像的干扰,大脑自动关闭一眼视觉信息的传入,该现象称抑制。)在两眼同时视的情况下,主导眼看清物体时,为克服复视和混淆视,另一眼的周边视网膜和中心凹分别
6、被抑制。两眼分别检查视力时,最佳矫正视力正常或两眼视力平衡。弱视:如果斜视仅限于单眼,斜视眼中心凹的抑制会导致最佳矫正视力下降,形成斜视性弱视。(3)旁中心注视:(偏心注视)弱视程度加重后,受累眼可能丧失中心注视能力,形成旁中心注视。黄斑部有两种功能:第一种是视觉功能作为注视物体的中心,第二种是定位功能作为单眼定位的中心。当发生抑制时视力虽然下降,但定位功能常未改变,因而仍能作为单眼定位中心。但在单眼抑制逐渐加深,黄斑部视功能甚至低于黄斑周围时,可能把定位中心移至黄斑周围区,即虽遮盖健眼也不再用黄斑中心凹注视,而是改用黄斑外一点作注视点成为旁中心注视。(4)异常视网膜对应:(是为代偿眼位偏斜所产生的一种异常双眼视觉反射)发生斜视后(主要发生在内斜视),在两眼同时注视的情况下,主导眼中心凹和斜视眼周围视网膜可以产生新的对应关系(主导眼中心凹与斜视眼中心凹外的点建立点点对应关系,以消除复视),形成异常视网膜对应。